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温度和水分对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琪 薛红喜 +2 位作者 王云龙 胡正华 李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5-610,共6页
草地和大气间碳通量的观测有助于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其控制机理。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观测了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GEP)、生态系统呼吸(Rec)o的变化,探讨了2008年生长季内... 草地和大气间碳通量的观测有助于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其控制机理。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观测了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GEP)、生态系统呼吸(Rec)o的变化,探讨了2008年生长季内土壤温度和水分对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NEE、GEP和Reco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生长季内,克氏针茅草原日尺度上NEE和GEP都出现了3个峰,二者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Reco则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克氏针茅草原土壤温度与NEE、GEP呈二次曲线的关系,而与Reco呈指数关系,土壤水分的增加会提高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初级生产力及呼吸作用。土壤温度和水分是影响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碳通量 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 涡度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生长季碳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峰 李琪 +2 位作者 薛红喜 吴东丽 王云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53-1459,共7页
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驱动机制研究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方面。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观测了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GEP)、生态系统呼吸(Reco)的变化,探讨了2010年生长季内温度对该系统NEE、GEP和R... 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驱动机制研究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方面。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观测了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GEP)、生态系统呼吸(Reco)的变化,探讨了2010年生长季内温度对该系统NEE、GEP和Reco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生长季内,克氏针茅草原日尺度上NEE和GEP只出现了1个明显的吸收峰,Reco则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克氏针茅草原空气温度与NEE、GEP和Reco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气温日较差对该系统碳通量的影响程度较小;土壤温度与NEE、GEP和Reco之间也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温度的增加会同时提高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初级生产力及呼吸作用。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都是影响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碳通量 生态系统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环境因子对克氏针茅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薛红喜 李琪 +2 位作者 黄瑜 王云龙 吴东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85-1390,共6页
利用涡度相关法对克氏针茅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GEP)、生态系统呼吸(RECO)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进行观测,探讨土壤环境因子对GEP、RECO、NEE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2010年,克氏针茅草地生态系统GEP、RECO、NE... 利用涡度相关法对克氏针茅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GEP)、生态系统呼吸(RECO)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进行观测,探讨土壤环境因子对GEP、RECO、NEE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2010年,克氏针茅草地生态系统GEP、RECO、NEE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峰值变化规律,2010年表现出了更强的固碳能力。土壤环境因子与克氏针茅草地生态系统GEP、RECO、NEE都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温度对碳通量组分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土壤水分;土壤环境因子对GEP、RECO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对NEE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因子 碳通量 涡度相关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10年克氏针茅放牧草地资源的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赛西雅拉图 白丽艳 张萍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7-613,共7页
对锡林郭勒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草原5个典型聚居区的放牧草地,在2003、2007和2010年的冬春季和夏秋季放牧地定期进行植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围栏放牧草地常见植物有60种,草地建群种克氏针茅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优势度在冬... 对锡林郭勒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草原5个典型聚居区的放牧草地,在2003、2007和2010年的冬春季和夏秋季放牧地定期进行植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围栏放牧草地常见植物有60种,草地建群种克氏针茅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优势度在冬春季和夏秋季两季草地中均保持递增,而草地沙化退化指示种猪毛菜(Salsola collina)优势度始终递减。随着放牧草地内牲畜平均占有草地面积的增加,克氏针茅、羊草等地带性植物种的优势度迅速增大,猪毛菜的优势度迅速减小,至每个牲畜平均占有草地面积大于3.5hm2的3年后,猪毛菜退出草地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行列。锡林郭勒克氏针茅草原放牧草地植物群落的30年演替历程与由政府主导的一系列草地归属权改革引发放牧方式的变更动态相关,同时短期演替过程与牲畜草地资源占有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草 植物群落 放牧草地 演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植被系统氮素空间变异特征
5
作者 高海龙 王辽宏 张兴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1-286,共6页
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本氏针茅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氮素沿坡面的分布,并从不同空间尺度研究了土壤—植物系统氮素的空间结构特征,以揭示水蚀风蚀交错带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氮素分布特... 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本氏针茅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氮素沿坡面的分布,并从不同空间尺度研究了土壤—植物系统氮素的空间结构特征,以揭示水蚀风蚀交错带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氮素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坡位的降低,草坡地植物生物量、植物氮含量和储量均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坡上部和坡中部相近,但均低于坡底部;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沿坡面呈先降低而后在坡底部迅速增加的变化趋势。这些变量的变异系数除硝态氮和铵态氮以坡中部最小外,均以坡底部最小,表明坡底部土壤—植物系统氮素分布最为均匀。各变量的最佳拟合模型在3个分析尺度上均保持一致,且随分析尺度的增加,块金常数、块金效应逐渐增大,样点间的空间依赖性逐渐减弱,空间相关性减弱。表明水蚀风蚀交错带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氮素在不同尺度上空间结构比较稳定,属中等或强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主要来源于结构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蚀风蚀交错带 茅草坡地 土壤—植物系统 氮素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