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眼底疾病诊断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景元 陈有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44-948,共5页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通过对同一体素多次扫描信号间的差异进行处理,得到视网膜与脉络膜血流信息。OCTA因其无创、三维显示、分辨率高等优点,可用于眼底疾病的检查。OCTA能发现眼底疾病的血流改变,可以清晰显示正常眼底与...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通过对同一体素多次扫描信号间的差异进行处理,得到视网膜与脉络膜血流信息。OCTA因其无创、三维显示、分辨率高等优点,可用于眼底疾病的检查。OCTA能发现眼底疾病的血流改变,可以清晰显示正常眼底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阻塞等疾病的视网膜与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本文就OCTA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正常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特发性黄斑中心凹旁毛细血管扩张症2型、视网膜血管阻塞、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等眼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眼底疾病 诊断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眼前节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邹雪香 谭钢 邵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8-400,共3页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快速的、非侵入性的新型血流成像技术,最先应用于视网膜疾病,仅在数秒内获得视网膜血管影像。与传统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相比,OCTA具有分辨率更高、扫描速度更快、量化血流等优点,不仅能...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快速的、非侵入性的新型血流成像技术,最先应用于视网膜疾病,仅在数秒内获得视网膜血管影像。与传统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相比,OCTA具有分辨率更高、扫描速度更快、量化血流等优点,不仅能够更精确地定性分析眼部血管形态结构,更重要的是能够无创性定量测量眼部血管及血流灌注,同时还能对病变深度进行评估。随着抗新生血管药物逐渐在眼前节的应用,客观评估角膜及虹膜中的新生血管对临床指导用药并评价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OCTA的特点和OCTA在角膜及虹膜疾病等眼前节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角膜 虹膜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的测量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小玲 焦亚 +3 位作者 贺文山 黄银花 付碧波 叶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6-401,共6页
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各参数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中的诊断能力,并比较OCTA各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8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POAG的患者54例95眼,同期纳... 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各参数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中的诊断能力,并比较OCTA各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8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POAG的患者54例95眼,同期纳入正常对照者48人96眼。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OCTA检查,获得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层(RPC)内各区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POAG组与正常对照组OCTA参数的差异,建立各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ROC),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诊断POAG的能力;并对各血管参数与视野M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OAG组黄斑区及视盘RPC层各区毛细血管密度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OAG组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周围RPC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上方、下方、鼻侧、颞侧)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及黄斑区GCC层厚度与MD值均存在正相关(r=0.586、0.352、0.610、0.592、0.598、0.589、0.445、0.587、0.578、0.530、0.609,均P<0.01),视盘内RPC层毛细血管密度与MD值无相关性(r=0.174,P=0.111)。各血管参数诊断POAG的AUC值为0.623~0.927,其中诊断能力最高的是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AUC值为0.927。结论OCTA测得的各参数均对POAG有一定的诊断能力,且除视盘RPC层内毛细血管密度外,余各血管参数均与MD值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原发性开角型青 血管密度 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神经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青光眼损害评价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阳(综述) 李元媛 原慧萍(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5-368,共4页
青光眼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改变为视盘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缺损。目前青光眼的诊断和评价主要应用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和视野检查。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占有重要作用。以往对视... 青光眼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改变为视盘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缺损。目前青光眼的诊断和评价主要应用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和视野检查。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占有重要作用。以往对视盘的血流评估都是针对大血管,而对于微血管的血流定量评估一直缺少很好的评估设备。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可实现对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的量化,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指标。本文对应用OCTA技术测量视盘和黄斑区的血管密度在青光眼诊断和进展评估中的研究及血流参数与视神经纤维层和筛板等结构参数和视野参数的一致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评价血流参数在青光眼损害评估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评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史儿童黄斑区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欣予 吴桢泉 张国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14-618,共5页
目的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单次激光光凝或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黄斑形态和视力改变。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4—8月深圳市眼科医院有单次激光光凝或IVR治疗史的4~10岁ROP患... 目的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单次激光光凝或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黄斑形态和视力改变。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4—8月深圳市眼科医院有单次激光光凝或IVR治疗史的4~10岁ROP患儿14例23眼作为ROP组,其中单纯激光光凝9例14眼作为激光光凝组,IVR 5例9眼作为玻璃体腔注射组。同期收集年龄匹配的足月产正常儿童8例16眼作为对照组。采用OCTA的3 mm×3 mm扫描模式测量各组患儿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形态指数、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VD)及表层视网膜灌注密度(PD);利用其B-scan模式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检查并记录所有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OCTA图像显示ROP组FAZ区域较对照组小,FAZ形态较对照组不规则,CF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激光光凝组黄斑中心凹陷变浅,轮廓接近消失。ROP组FAZ面积、FAZ形态指数、VD和PD分别为(0.09±0.08)mm^(2)、0.51±0.25、(19.18±2.50)mm/mm^(2)和0.35±0.0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32±0.08)mm^(2)、0.68±0.07、(20.94±0.93)mm/mm^(2)和0.38±0.02,ROP组CFT为(215.00±21.32)μ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4.29±20.20)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3、-3.14、-3.02、-2.52、8.91,均P<0.05)。2组间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P=0.87)。激光光凝组CFT较玻璃体腔注射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P<0.01)。结论单次激光光凝或IVR史ROP患儿黄斑区形态存在明显改变,但BCVA并未因此受到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夏松 杨景元 +1 位作者 赵欣宇 陈有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息肉病灶和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42例45眼,其中男26例27眼,女1...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息肉病灶和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42例45眼,其中男26例27眼,女16例18眼;平均年龄为(68.59±8.52)岁。所有患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OCTA检查,观察息肉和BVN的OCTA影像特征,并计算其OCTA的检出率。结果所有PCV患者ICGA图像上均可观察到明确的高荧光息肉病灶,其中38眼的ICGA图像上可观察到BVN结构。OCTA图像显示息肉为点状、环状、团簇状或结节状高反射信号,共检测出45眼中35眼的息肉病灶信号,检出率为77.8%。OCTA能清晰显示38眼的BVN血管结构,检出率为100.0%。结论OCTA能无创地显示PCV的息肉病灶和BVN结构,结合en face图像和B扫描图像能实现对病灶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相干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分支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视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7
作者 刘晓蓉(综述) 陈放(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08-1213,共6页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可分层获取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图像,评估视盘和黄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血管形态及血流灌注情况,为视神经疾病的描述和量化、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开发和评价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近年来,OCT...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可分层获取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图像,评估视盘和黄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血管形态及血流灌注情况,为视神经疾病的描述和量化、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开发和评价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近年来,OCTA在神经眼科的疾病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OCTA可辅助诊断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特发性颅内高压所致的视盘水肿等疾病,并在一定程度评估患眼视功能。OCTA对视盘及黄斑区的血管形态和定量分析对于各种病因所致视盘肿胀和不同类型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可能具有鉴别价值,并有利于进一步探讨视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本文综述了OCTA在视神经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最新进展及局限性。目前,OCTA在神经眼科中尚未进入有意义的临床应用阶段,但今后会有更多有意义的研究和发现,OCTA在神经眼科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疾病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评估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旭豪(综述) 洪颖(审校) 张纯(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1-377,共7页
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变与青光眼密切相关。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检查,可同时提供视网膜以及其血管信息,对视网膜各层微循环的检测效果良好,近年被运用到青光眼的研究和监测中。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密度与视网膜神经... 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变与青光眼密切相关。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检查,可同时提供视网膜以及其血管信息,对视网膜各层微循环的检测效果良好,近年被运用到青光眼的研究和监测中。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因而在青光眼评估中尤为重要。OCTA对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评估主要在视盘旁区和黄斑区。青光眼患者视盘旁区全层和RPC血管密度显著下降,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以及视野缺损均匹配,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黄斑区则呈现血管密度下降,无血管区面积显著增大的趋势。对比不同类型和阶段的青光眼,晚期青光眼以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OCTA改变更显著。OCTA结果可受到高度近视和眼压变化的影响,视盘旁区的OCTA改变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更高。总体来看,OCTA可以为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评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表现以及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图像改变,包括青光眼视盘旁区微循环OCTA改变、黄斑区微循环OCTA改变、OCTA评估青光眼黄斑区与视盘旁区微循环的影响因素及诊断价值比较几个方面就OCTA对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评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诊断 视网膜 微循环 血管密度 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引导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9
9
作者 邱新文 任旋 +2 位作者 兰丽霞 邱丘 叶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7-771,共5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种新方法引导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种新方法引导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慢性CSC患者60例(60眼),按引导PDT光斑设计方法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A组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设计、B组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设计、C组由OCTA设计,同时选入正常眼36例(36眼)作为对照;患者均采用半剂量维替泊芬PDT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吸收时间、光感受器内外节至Bruch膜厚度(photoreceptor inner/outer segment to bruch member thickness,IOBT)、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retinal fovea choridial thickness,SFCT)、后极部6 mm×6 mm区域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horiocapillary layer angio-flow density,CFD)以及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PDT光斑大小A组(1500.00±79.47)μm、B组(2800.00±629.95)μm、C组(2700.00±553.4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明显小于B、C组(均为P=0.000),B、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8)。三组SRF吸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A组比B、C组时间延长(均为P=0.000),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SRF吸收后三组BCVA显著提高、IOBT显著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三组间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6)、I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SRF吸收后三组CRT、SFCT与CFD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三组间CRT、CF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但SF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CSC患者治疗前后BCVA、CRT、SFCT、IOBT以及治疗前CFD与正常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未见与视力相关的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适当大小PDT光斑有利于缩短CSC病程,但对最终视力影响不大;OCTA引导与FFA、ICGA引导PDT治疗CSC有相似的效果;因为无创及经济,OCTA引导更优于FFA及ICGA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动力疗法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眼科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沫 魏世辉 徐全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9-473,共5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新近出现的具有高分辨率的血管成像技术,可以三维立体成像、分层成像,并同时提供视网膜结构和功能信息等,已经广泛应用于视网膜、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但是OCTA技术处于其...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新近出现的具有高分辨率的血管成像技术,可以三维立体成像、分层成像,并同时提供视网膜结构和功能信息等,已经广泛应用于视网膜、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但是OCTA技术处于其发展初期阶段,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复习了大量国内外有关OCTA的临床研究,就其对视网膜和视神经解剖结构的新探索、对临床疾病诊疗价值及其局限性进行综述,以加深眼科医师对该技术的理解并指导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 视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 被引量:41
11
作者 刘青 艾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ng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特征,分析O...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ng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特征,分析OCTA与FFA对PDR患眼眼底病变检出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PDR患者25例(36眼),每例患者均行OCTA和FFA检查,并且两项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2 h。对比观察记录PDR患眼在OCTA和FFA图像中黄斑拱环结构改变、黄斑水肿、视网膜微血管瘤、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无灌注区5种眼底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上述眼底改变检出的一致性。结果 PDR患眼的OCTA特征主要为黄斑拱环结构改变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扩张迂曲、深层中心凹无血管区扩大,黄斑水肿区视网膜浅层血管迂曲扩张、视网膜深层片囊状弱信号,视网膜微血管瘤区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局部囊样扩张膨大或梭形改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区浅层、深层不规则异常血管网状结构,视网膜无灌注区片状弱信号;PDR患眼的FFA图像特征主要为黄斑拱环结构改变区周围血管扩张弯曲,黄斑水肿区、视网膜微血管瘤区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区造影期强荧光,视网膜无灌注区表现和OCTA相似。OCTA检查发现PDR患眼黄斑拱环结构改变、黄斑水肿、视网膜微血管瘤、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无灌注区分别为26眼、26眼、25眼、13眼、30眼;FFA检查发现5种眼底病变依次为20眼、28眼、28眼、12眼、30眼;OCTA与FFA检查对PDR患眼黄斑拱环结构改变、黄斑水肿、视网膜微血管瘤检出的一致性一般(Kappa=0.416、0.705、0.646,均为P<0.01),对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无灌注区检出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16、0.800,均为P<0.01)。结论 OCTA与FFA能较好地观察到PDR患眼5种眼底病变,并对PDR患眼的部分眼底病变的检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管造影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前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鸽 孙娜 +1 位作者 姜媛 郑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5-848,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应答反应,...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应答反应,分析应答差异及CNV的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确诊为CNV的患者52例(55眼),所有患眼在治疗前及随访中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及OCTA检查。一方面按照CNV病因分组,观察不同病因CNV治疗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差异;另一方面按照CNV形态及视网膜层间有无积液分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差异。结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并发CNV、特发性CNV治疗前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病理性近视合并CNV及脉络膜炎合并CNV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NV血管粗大且视网膜层间有积液组及CNV血管细小且视网膜层间有积液组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NV血管粗大且视网膜层间无积液组治疗前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CNV对抗VEGF治疗的应答存在差异,CNV的形态学特征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新生血管的活动性及成熟性,有助于预测抗VEGF治疗的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能力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晓培 曹国凡 蒋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47-850,共4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诊断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能力。方法选取200例200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正常组73例73眼、视野前POAG组46...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诊断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能力。方法选取200例200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正常组73例73眼、视野前POAG组46例46眼、早期POAG组81例81眼。观察OCTA所得视神经纤维层内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adial peripapillary capillaries,RPC)的分布情况,采用分形维数的方法对不同受试者的RPC层各血管参数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正常组、视野前POAG组、早期POAG组间OCTA各血管参数:大血管占比[(39.29±6.40)%、(34.94±7.56)%、(29.00±6.56)%]、毛细血管占比[(39.24±7.47)%、(31.29±4.57)%、(25.53±4.18)%]、毛细血管间隙占比[(15.58±5.40)%、(26.25±8.04)%、(33.42±8.46)%]和无血管区占比[(5.89±3.47)%、(7.53±3.97)%、(12.16±5.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视野前POAG组与正常组相比,毛细血管占比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85。早期POAG组与正常组相比,大血管占比的AUC为0.897,毛细血管占比的AUC为0.944。结论 OCTA作为一种方便无创的可测量视盘血流的血管造影技术或可为POAG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野 原发性开角型青 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琼 林仲静 +3 位作者 张士胜 胡起维 沈玺 徐建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91-1097,共7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辅助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辅助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眼科确诊并治疗的31例湿性AMD患者(每例1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每月1次,连续注射3个月。比较治疗前及首次注射后1、2、3个月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OCTA检测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纳入研究的31例湿性AMD患者治疗前的平均BCVA(用最小分辨角对数表示)为0.93±0.43,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OCTA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前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内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内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贴合处厚度分别为(329.03±110.73)μm和(468.84±209.50)μm,治疗后两者厚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均P<0.05);治疗前患者平均CNV面积为(4.78±3.24)mm^2,治疗后CNV面积随时间推移逐渐缩小(均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减轻湿性AMD患者的黄斑水肿,抑制CNV;OCTA可用于辅助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湿性AMD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神经眼科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袁晴 闵幼兰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94-796,共3页
神经眼科学是一门涵盖了眼科与神经科等多专业的交叉学科,其中包括原发性神经系统的损害,不同疾病所继发的视神经病变及一些系统性疾病所继发的神经系统损伤在眼部的表现等,目前其在视网膜的研究较少。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 神经眼科学是一门涵盖了眼科与神经科等多专业的交叉学科,其中包括原发性神经系统的损害,不同疾病所继发的视神经病变及一些系统性疾病所继发的神经系统损伤在眼部的表现等,目前其在视网膜的研究较少。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新型血流成像技术,具有高速、三维、无创成像等优点,OCTA可以直观地看到视盘及视盘周围浅层和深层大血管及微小血管形态,有利于进一步探求视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故而对诊断神经性眼病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将对OCTA在神经眼科疾病的应用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神经眼科疾病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秦渊 章嘉伟 +4 位作者 李粲哲 高翔 赵德宣 蒋正轩 鲍宁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8-143,共6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监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视网膜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两者在DR临床分期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32例260眼糖尿病患者,依据DR的国际分期标准,分为非增生期糖...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监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视网膜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两者在DR临床分期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32例260眼糖尿病患者,依据DR的国际分期标准,分为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轻度NPDR组(63眼)、中度NPDR组(64眼)、重度NPDR组(66眼)及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Ⅳ期组(67眼),同时选择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60眼)。应用OCTA获得各组黄斑血流密度图、测量黄斑FAZ、MVD;同时检测各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统计分析浅层视网膜及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的FAZ、MVD的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相关性,以及HbAlc、FPG与MVD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OCTA检查各组患者显示FAZ面积随着病情加重而逐渐增大,MVD逐渐降低,出现无灌注区;HbAlc、FPG亦逐渐加重。统计分析显示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各组以及糖尿病各组间结果均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的FAZ、MVD的变化与糖尿病病情的进展具有正相关性,HbAlc、FPG与MVD亦具有正相关性。结论 OCTA检查能显示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变化,可以作为DR分期的一个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心凹无血管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后的黄斑区血流变化 被引量:16
17
作者 陈钰虹 项潇琼 +3 位作者 朱鸿 孙涛 李宪辰 王泓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5-612,605,共8页
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 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单眼初发RRD患者74例。根据玻璃体切割术后填充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气体填充组(气体组)和硅油填充组(硅油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行黄斑区3mm×3mm区域扫描。记录黄斑区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血流密度,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周长。分析2组患者黄斑区血流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与硅油组相比,气体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总3mm×3mm区域SCP血流密度及DCP血流密度均较高(均P=0.000)。偏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与FAZ面积的变化呈负相关性(r=-0.216,P=0.015)。结论·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气体填充术后对其黄斑区血流的恢复更为有利。使用OCTA技术评估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患眼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对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硅油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项潇琼 罗丽颖 +1 位作者 唐敏 傅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微血管血流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6月—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单眼屈光参...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微血管血流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6月—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31例。使用OCTA技术对患儿双眼黄斑区行3 mm×3 mm黄斑扫描、6 mm×6 mm黄斑扫描及4.5 mm×4.5 mm视盘扫描,分别由软件计算双眼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的血流平均密度、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的平均面积、视盘及视盘旁的血流平均密度、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患儿弱视眼归为弱视眼组,对侧非弱视眼归为对侧眼组,观察比较2组眼部血流参数的差异。结果·在3 mm×3 mm黄斑扫描中,弱视眼组SCP及DCP的血流平均密度分别为(46.40±4.72)%、(52.17±2.82)%,对侧眼组分别为(48.48±3.46)%、(54.31±2.18)%,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12)。在6 mm×6 mm黄斑扫描中,弱视眼组SCP及DCP的血流平均密度分别为(47.41±3.04)%、(48.92±5.34)%,对侧眼组分别为(50.36±2.70)%、(51.54±4.69)%,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46)。在4.5 mm×4.5 mm视盘扫描中,弱视眼组视盘的血流平均密度为(48.98±4.03)%,对侧眼组为(52.06±3.90)%,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而弱视眼组视盘旁的血流平均密度为(52.16±2.22)%,对侧眼组为(52.44±1.50)%,2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儿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SCP、DCP和视盘的血流平均密度均较对侧眼显著下降。OCTA技术在评估患儿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视网膜微血流状态上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差 弱视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自然消退患儿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变化 被引量:9
19
作者 吴桢泉 赵金凤 +11 位作者 张福燕 田汝银 陈懿 马大卉 佘洁婷 郑磊 陈妙虹 杨宇航 曾宪露 曾键 汪建涛 张国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9-452,共4页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自然消退患儿的黄斑形态与血流的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自然消退的轻度ROP患儿6例...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自然消退患儿的黄斑形态与血流的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自然消退的轻度ROP患儿6例(12眼)为ROP自然消退组,同时收集年龄匹配的足月产健康儿童8例(16眼)为对照组。使用OCTA的3 mm×3 mm扫描模式获得两组儿童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FAZ形态指数、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及表层视网膜灌注密度,利用SD-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并对比两组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OP自然消退组与对照组的FAZ面积分别为(0.135±0.121)mm^2和(0.316±0.080)mm^2,CFT分别为(193.77±17.92)μm和(164.29±20.21)μm,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ROP自然消退组与对照组的FAZ形态指数、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表层视网膜灌注密度及BC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ROP自然消退患儿黄斑区形态结构及血流有明显改变,FAZ面积偏小,CFT增厚,但BCVA未受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价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及脉络膜的微循环变化(英文) 被引量:7
20
作者 许发宝 周立军 +5 位作者 巩亚军 赖坤贝 黄创新 李龙辉 吕林 金陈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6-572,共7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定量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视网膜脉络膜的微循环变化。【方法】经常规眼科临床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等方法确诊CSC患者61例67眼。选取...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定量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视网膜脉络膜的微循环变化。【方法】经常规眼科临床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等方法确诊CSC患者61例67眼。选取年龄、屈光匹配的正常人15名、3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对OCT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CSC患者视网膜脉络膜微循环的特点。【结果】CSC患眼视网膜表层血流密度(VDSR)和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VDDR)均低于正常眼,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25,P=0.056)。CSC患眼脉络膜浅层血流密度(VDS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经亚组分析,慢性CSC组中VDSR、VDDR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42,P=0.037),而急性CSC组中VDSR、VDDR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发现CSC患眼存在眼底微循环异常,脉络膜浅层血流密度低于正常眼,并首次发现了慢性CSC视网膜表层和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低于正常眼,提示病史较长的患眼微循环异常不仅累及脉络膜血管而且累及视网膜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脉络膜 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