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眼底疾病诊断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景元 陈有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44-948,共5页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通过对同一体素多次扫描信号间的差异进行处理,得到视网膜与脉络膜血流信息。OCTA因其无创、三维显示、分辨率高等优点,可用于眼底疾病的检查。OCTA能发现眼底疾病的血流改变,可以清晰显示正常眼底与...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通过对同一体素多次扫描信号间的差异进行处理,得到视网膜与脉络膜血流信息。OCTA因其无创、三维显示、分辨率高等优点,可用于眼底疾病的检查。OCTA能发现眼底疾病的血流改变,可以清晰显示正常眼底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阻塞等疾病的视网膜与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本文就OCTA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正常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特发性黄斑中心凹旁毛细血管扩张症2型、视网膜血管阻塞、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等眼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眼底疾病 诊断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频光相干断层扫描生物测量仪在白内障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兰长骏 彭悦 廖萱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3-128,共6页
近年来,基于扫频光相干断层扫描(SS-OCT)技术的光学生物测量仪开始应用于眼科临床。在测量白内障患者术前眼部生物参数方面,与之前的光学生物测量仪相比,SS-OCT光学测量仪测量速度更快,结果更准确,检出率更高,并内置更多人工晶状体(IOL... 近年来,基于扫频光相干断层扫描(SS-OCT)技术的光学生物测量仪开始应用于眼科临床。在测量白内障患者术前眼部生物参数方面,与之前的光学生物测量仪相比,SS-OCT光学测量仪测量速度更快,结果更准确,检出率更高,并内置更多人工晶状体(IOL)计算公式,OCT图像具有检出黄斑病变、预测术后IOL倾斜等诸多优势。本文主要就SS-OCT生物测量仪的工作原理、重复性和再现性评价、与其他设备的一致性对比及其在白内障其他方面的应用等研究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 扫频 白内障 生物参数 重复性 再现性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纪淑兴 严密 张军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1159-1160,共2页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技术在视网膜光损伤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Sprague Dawley (SD)鼠置于 10 0 0~ 14 0 0lux弥散白色冷荧光灯下光照 2、5、7d后行OCT及组织学检查。其中OCT检查采用经...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技术在视网膜光损伤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Sprague Dawley (SD)鼠置于 10 0 0~ 14 0 0lux弥散白色冷荧光灯下光照 2、5、7d后行OCT及组织学检查。其中OCT检查采用经鼠视网膜后极部的横向线性扫描 ,计算机自动测量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 ,并与组织学测量结果相比较。结果 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 ,SD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呈进行性变薄。OCT检查测量的视网膜厚度改变 [光照 2、5、7d后视网膜厚度分别为 ( 179.11± 12 .0 1)、( 15 9.2 7± 12 .81)、( 13 3 .67± 11.43 ) μm]与组织学的测量结果 [其相关厚度分别为( 14 4.2 6± 9.3 6)、( 116.16± 11.2 4)、( 94.2 7± 10 .68) μm]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r =0 .995 ,P <0 .0 1)。 结论 OCT技术可以反映光损伤所致的视网膜变性鼠视网膜结构的进行性改变 ,是一种简单准确的无创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 损伤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冉 李加青 +4 位作者 李涛 曾婧 潘间英 丁小燕 唐仕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1-847,共7页
【目的】研究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SD-OCT)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经眼底检查、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造影确诊的连续PCV患者的SD-OCT图像进行分析,分析PCV在SD-OCT上的主要表现... 【目的】研究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SD-OCT)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经眼底检查、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造影确诊的连续PCV患者的SD-OCT图像进行分析,分析PCV在SD-OCT上的主要表现形式。【结果】共95例患者(106眼)纳入该研究,其中18眼(16.98%)出现广泛性出血性色素上皮层脱离(mhPED)伴或不伴视网膜下大出血(MSH),总范围大于12个视盘面积;在无mhPED/MSH的98眼中,78眼(79.59%)可见双线征,71眼(72.45%)见局限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42眼(42.86%)见拇指样隆起息肉病变,65眼(66.33%)见视网膜下积液,20眼(20.41%)见视网膜层间积液,29(29.59%)眼见局限性视网膜下出血。【结论】双线征、色素上皮脱离、视网膜下积液、拇指样息肉病灶以及视网膜下出血是PCV在SD-OCT上常见的5种表现形式,其中以双眼线征和色素上皮脱离最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频域相干断层扫描 双线征 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在原发性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陶玉林 蒋正轩 陶黎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55-960,共6页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具有非接触性、可重复性好、获取眼部图像快等优点,随着OCT图像分辨率和扫描速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从时域OCT(TD-OCT)到频域OCT(SD-OCT)的发展,使其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原发性青光眼的诊断中,OC...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具有非接触性、可重复性好、获取眼部图像快等优点,随着OCT图像分辨率和扫描速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从时域OCT(TD-OCT)到频域OCT(SD-OCT)的发展,使其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原发性青光眼的诊断中,OCT从对视野出现损害的中晚期青光眼的诊断已经发展到可以对视野损害前的青光眼进行诊断,尤其是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病程进展的随访检查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视盘结构参数以及对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进行测量,SD-OCT对青光眼的检测和诊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对SD-OCT检测以上参数在原发性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 原发性青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视盘 神经节细胞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引导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9
6
作者 邱新文 任旋 +2 位作者 兰丽霞 邱丘 叶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7-771,共5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种新方法引导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种新方法引导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慢性CSC患者60例(60眼),按引导PDT光斑设计方法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A组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设计、B组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设计、C组由OCTA设计,同时选入正常眼36例(36眼)作为对照;患者均采用半剂量维替泊芬PDT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吸收时间、光感受器内外节至Bruch膜厚度(photoreceptor inner/outer segment to bruch member thickness,IOBT)、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retinal fovea choridial thickness,SFCT)、后极部6 mm×6 mm区域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horiocapillary layer angio-flow density,CFD)以及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PDT光斑大小A组(1500.00±79.47)μm、B组(2800.00±629.95)μm、C组(2700.00±553.4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明显小于B、C组(均为P=0.000),B、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8)。三组SRF吸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A组比B、C组时间延长(均为P=0.000),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SRF吸收后三组BCVA显著提高、IOBT显著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三组间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6)、I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SRF吸收后三组CRT、SFCT与CFD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三组间CRT、CF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但SF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CSC患者治疗前后BCVA、CRT、SFCT、IOBT以及治疗前CFD与正常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未见与视力相关的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适当大小PDT光斑有利于缩短CSC病程,但对最终视力影响不大;OCTA引导与FFA、ICGA引导PDT治疗CSC有相似的效果;因为无创及经济,OCTA引导更优于FFA及ICGA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动力疗法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相干断层扫描测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在青光眼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厉君 段宣初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9-304,共6页
青光眼主要影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的轴突和细胞体。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非接触性、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定量测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或神经节细胞层和内丛状层(GCIPL)的厚度。GCC包括... 青光眼主要影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的轴突和细胞体。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非接触性、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定量测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或神经节细胞层和内丛状层(GCIPL)的厚度。GCC包括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及内丛状层,GCIPL则只包括神经节细胞层和内丛状层2层。TD-OCT只能测量黄斑区全层厚度,而事实上视网膜一些层面在青光眼进展中未被累及,导致了其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下降。目前用于测量GCC和GCIPL的OCT为谱域OCT(SD—OCT),它比传统的时域OCT(TD—OCT)获得更快的扫描速度,能扫描更多位置,并形成黄斑区3D图像。细化黄斑视网膜分层,对视网膜内层进行定性测量,有助于提高检测青光眼损害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目前常用的仪器有美国光视RTVue-100OCT、德国蔡司CirrusHD—OCT和日本拓普康Topcon3DOCT,3种测量方法各有优势。OCT测量GCC厚度可能受到年龄、性别、眼轴长度、种族及信号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GCC或GCIPL与视野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很好地用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定期随访。今后的研究应当致力于建立不同年龄、不同种族人群GCC和GCIPL厚度参数的正常数据库及对青光眼GCC和GCIPL厚度参数变化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以及随访研究,以提高更早期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夏松 杨景元 +1 位作者 赵欣宇 陈有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息肉病灶和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42例45眼,其中男26例27眼,女1...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息肉病灶和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42例45眼,其中男26例27眼,女16例18眼;平均年龄为(68.59±8.52)岁。所有患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OCTA检查,观察息肉和BVN的OCTA影像特征,并计算其OCTA的检出率。结果所有PCV患者ICGA图像上均可观察到明确的高荧光息肉病灶,其中38眼的ICGA图像上可观察到BVN结构。OCTA图像显示息肉为点状、环状、团簇状或结节状高反射信号,共检测出45眼中35眼的息肉病灶信号,检出率为77.8%。OCTA能清晰显示38眼的BVN血管结构,检出率为100.0%。结论OCTA能无创地显示PCV的息肉病灶和BVN结构,结合en face图像和B扫描图像能实现对病灶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相干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分支血管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梁超群(综述) 陈长征(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3-496,共4页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导致儿童视力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其诊断主要依赖广域数字化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和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近年来,手持式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这...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导致儿童视力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其诊断主要依赖广域数字化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和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近年来,手持式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这有助于观察到黄斑囊样改变(CMCs)、黄斑中心凹形成不良、黄斑中心凹血管发育异常和视网膜前膜等ROP异常改变。OCT应用于ROP的随访观察,可测量脉络膜及视网膜各层厚度、黄斑中心凹血管密度等指标,评估ROP本身及相关治疗对黄斑、视网膜与脉络膜发育和视力等的影响,为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ROP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黄斑 视网膜 脉络膜 视力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疗效观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海宁 杨继红 吴子旭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6期440-442,共3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随访观察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分别于激光治疗前后进行视力及OCT检查,对比分析光凝前后视力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结...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随访观察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分别于激光治疗前后进行视力及OCT检查,对比分析光凝前后视力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初次随访视力提高者11例,末次随访视力提高者18例。患者治疗前平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为(607.89±188.29)μm;治疗后2个月和10个月的平均厚度分别为(512.72±183.40)μm、(322.13±222.22)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有显著的疗效。应用OCT随访检查,可以对病情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跟踪观察,为激光治疗的疗效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相干断层扫描 凝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正常人眼前节生物学参数 被引量:14
11
作者 裴松波 刘丹岩 +3 位作者 张斌 安建斌 史俊芳 戴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目的利用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定量检测和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不同分型与正常人之间及PACG不同分期之间眼前节生物学参数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 目的利用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定量检测和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不同分型与正常人之间及PACG不同分期之间眼前节生物学参数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67眼(临床前期组35例35眼,缓解期组32例32眼)、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70眼(早期组35例35眼,进展期组35例35眼),以及普通门诊行眼健康检查者80人80眼的病例资料,均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分别测量前房宽度(ACW)、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网-虹膜间面积(TISA)、虹膜厚度(IT)(包括IT750、IT2000、ITmax)及晶状体矢高(CLR)。结果APACG组与CPACG组的IT及CLR大于均正常对照组,其余前房参数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PACG组IT、CLR值均大于CPAC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ACW、AOD、TI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PACG缓解期组AOD、TISA小于APACG临床前期组,IT和CLR大于APACG临床前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个组AC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ACG早期组IT大于CPACG进展期组,CLR小于CPACG进展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个组ACW、AOD、TI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PACG临床前期组IT2000和ITmax值小于CPACG早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PACG缓解期组IT750、IT2000和ITmax值均大于CPACG进展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ACG患者较正常人ACW窄,AOD小,TISA小,IT更厚,CLR更高,前房更加拥挤,房角结构狭窄。较CPACG而言,APACG患者虹膜增厚,CLR增加特点更加明显。APACG缓解期较临床前期前房更拥挤,表现在AOD及TISA更小,IT更厚,CLR更高。CPACG进展期CLR较CPACG早期更高,但IT较小。APACG临床前期较CPACG早期IT更厚,房角更狭窄。APACG缓解期与CPACG进展期也表现出IT更厚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 眼前节 相干断层扫描 眼前节生物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眼前节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邹雪香 谭钢 邵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8-400,共3页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快速的、非侵入性的新型血流成像技术,最先应用于视网膜疾病,仅在数秒内获得视网膜血管影像。与传统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相比,OCTA具有分辨率更高、扫描速度更快、量化血流等优点,不仅能...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快速的、非侵入性的新型血流成像技术,最先应用于视网膜疾病,仅在数秒内获得视网膜血管影像。与传统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相比,OCTA具有分辨率更高、扫描速度更快、量化血流等优点,不仅能够更精确地定性分析眼部血管形态结构,更重要的是能够无创性定量测量眼部血管及血流灌注,同时还能对病变深度进行评估。随着抗新生血管药物逐渐在眼前节的应用,客观评估角膜及虹膜中的新生血管对临床指导用药并评价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OCTA的特点和OCTA在角膜及虹膜疾病等眼前节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角膜 虹膜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频光相干断层扫描生物测量仪测量健康人眼球生物学参数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波 廖萱 +2 位作者 兰长骏 彭悦 谭青青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21-925,共5页
目的评价扫频光相干断层扫描生物测量仪Tomey OA-2000测量健康人眼球生物学参数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7—9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招募的健康志愿者103例103眼,均为右眼。2名检查者分别使用OA-2000进行... 目的评价扫频光相干断层扫描生物测量仪Tomey OA-2000测量健康人眼球生物学参数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7—9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招募的健康志愿者103例103眼,均为右眼。2名检查者分别使用OA-2000进行3次连续测量,1周后第1名检查者再次进行3次连续测量。测量眼球生物学参数包括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角膜曲率(K)、晶状体厚度(LT)、中央角膜厚度(CCT)、瞳孔直径(PD)、白到白(WTW)。采用组内标准差(S W)、重复性限(2.77S W)、组内变异系数(CoV)和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各参数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结果OA-2000测量的参数中,除PD和WTW外,各参数测量值CoV均小于2%而ICC均大于0.950,其中K、AL、ACD的重复性及再现性好,K 1(=2.5 mm及3.0 mm)测量值的S W均小于0.120 D,2.77S W均小于0.350 D,CoV均小于0.293%,ICC均大于0.990;K 2(=2.5 mm及3.0 mm)测量值的S W均小于0.175 D,2.77S W均小于0.485 D,CoV均小于0.396%,ICC均大于0.980;K m(=2.5 mm及3.0 mm)测量值的S W均小于0.099 D,2.77S W均小于0.275 D,CoV均小于0.227%,ICC均大于0.996;ACD测量值的S W均小于0.024 mm,2.77S W均小于0.066 mm,CoV均小于0.668%,ICC均大于0.993;AL测量值的S W均小于0.014 mm,2.77S W均小于0.038 mm,CoV均小于0.057%,ICC均为1.000。结论除PD和WTW外,OA-2000测量的眼球生物学参数具有高度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其中AL测量精密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测量/眼 诊断试验 重复性 再现性 扫频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和微视野检查指标与视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嘉婧 段虎成 +5 位作者 陈瑞 吕依洋 吕红玲 晏世刚 孔祥斌 宁晓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69-1174,共6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微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微血管变化及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37例(72眼),根据Gass分期分为A组(2期IMEM 23眼)和B组(0期、...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微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微血管变化及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37例(72眼),根据Gass分期分为A组(2期IMEM 23眼)和B组(0期、1期IMEM 25眼)及C组(健康对侧眼24眼)。另选择健康对照组13人26眼为D组。利用OCTA检测所有受试者视网膜厚度、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FSVD)、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FAZ 300μm宽度内血流密度(FD-300)。微视野计检查各组受检眼黄斑中心6°范围的视觉敏感度(MS),分析不同组别受检眼OCTA检测指标、MS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眼BCVA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A组患眼CMT大于B组,B组大于C组、D组;5个方位视网膜厚度中央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5个方位MS A组小于D组。A组FSVD大于B组;各组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无显著差异;FAZ面积A组、B组小于C组、D组;A组FD-300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BCVA(logMAR)与视网膜中央厚度和FD-300均呈正相关(r=0.719,P<0.01;r=0.407,P<0.01),与视网膜中央MS呈负相关(r=-0.564,P<0.01),与FSVD不相关(r=0.267,P=0.066),与FAZ面积不相关(r=-0.004,P=0.978)。IMEM患眼中央、上方、颞侧、下方、鼻侧视网膜厚度与其所对应的MS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IMEM引起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流改变会导致患者视力和MS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微视野 视网膜平均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评估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旭豪(综述) 洪颖(审校) 张纯(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1-377,共7页
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变与青光眼密切相关。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检查,可同时提供视网膜以及其血管信息,对视网膜各层微循环的检测效果良好,近年被运用到青光眼的研究和监测中。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密度与视网膜神经... 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变与青光眼密切相关。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检查,可同时提供视网膜以及其血管信息,对视网膜各层微循环的检测效果良好,近年被运用到青光眼的研究和监测中。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因而在青光眼评估中尤为重要。OCTA对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评估主要在视盘旁区和黄斑区。青光眼患者视盘旁区全层和RPC血管密度显著下降,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以及视野缺损均匹配,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黄斑区则呈现血管密度下降,无血管区面积显著增大的趋势。对比不同类型和阶段的青光眼,晚期青光眼以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OCTA改变更显著。OCTA结果可受到高度近视和眼压变化的影响,视盘旁区的OCTA改变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更高。总体来看,OCTA可以为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评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表现以及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图像改变,包括青光眼视盘旁区微循环OCTA改变、黄斑区微循环OCTA改变、OCTA评估青光眼黄斑区与视盘旁区微循环的影响因素及诊断价值比较几个方面就OCTA对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评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诊断 视网膜 微循环 血管密度 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青光眼损害评价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阳(综述) 李元媛 原慧萍(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5-368,共4页
青光眼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改变为视盘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缺损。目前青光眼的诊断和评价主要应用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和视野检查。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占有重要作用。以往对视... 青光眼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改变为视盘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缺损。目前青光眼的诊断和评价主要应用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和视野检查。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占有重要作用。以往对视盘的血流评估都是针对大血管,而对于微血管的血流定量评估一直缺少很好的评估设备。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可实现对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的量化,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指标。本文对应用OCTA技术测量视盘和黄斑区的血管密度在青光眼诊断和进展评估中的研究及血流参数与视神经纤维层和筛板等结构参数和视野参数的一致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评价血流参数在青光眼损害评估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评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黄斑水肿中光相干断层扫描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蒋婧文(综述) 陈长征(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9-92,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眼部并发症,而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DR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因此DME的早期诊治有重要临床意义。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可实现视网膜和脉络膜各个层次的高质量成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用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眼部并发症,而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DR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因此DME的早期诊治有重要临床意义。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可实现视网膜和脉络膜各个层次的高质量成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用于DME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长期随访。近年来研究发现DME在OCT图像上视网膜和脉络膜层次的各种相关改变,包括玻璃体黄斑界面异常、内层视网膜结构紊乱、视网膜内节-外节连续性破坏、外界膜连续性破坏、外层视网膜管型、高反射点、视网膜内囊样积液、中心凹下神经视网膜脱离、低光学反射点、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改变、脉络膜血管指数变化等。这些改变与DME的预后相关,因此可将其作为DME的生物学标志物,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 糖尿病黄斑水肿 生物学标志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的测量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小玲 焦亚 +3 位作者 贺文山 黄银花 付碧波 叶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6-401,共6页
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各参数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中的诊断能力,并比较OCTA各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8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POAG的患者54例95眼,同期纳... 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各参数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中的诊断能力,并比较OCTA各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8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POAG的患者54例95眼,同期纳入正常对照者48人96眼。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OCTA检查,获得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层(RPC)内各区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POAG组与正常对照组OCTA参数的差异,建立各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ROC),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诊断POAG的能力;并对各血管参数与视野M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OAG组黄斑区及视盘RPC层各区毛细血管密度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OAG组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周围RPC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上方、下方、鼻侧、颞侧)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及黄斑区GCC层厚度与MD值均存在正相关(r=0.586、0.352、0.610、0.592、0.598、0.589、0.445、0.587、0.578、0.530、0.609,均P<0.01),视盘内RPC层毛细血管密度与MD值无相关性(r=0.174,P=0.111)。各血管参数诊断POAG的AUC值为0.623~0.927,其中诊断能力最高的是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AUC值为0.927。结论OCTA测得的各参数均对POAG有一定的诊断能力,且除视盘RPC层内毛细血管密度外,余各血管参数均与MD值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原发性开角型青 血管密度 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神经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测量下泪新月参数及中央角膜厚度在干眼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田潇 李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32-539,共8页
目的评价眼前节OCT(AS-OCT)测量的下泪新月参数在干眼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干眼患者113例226眼,同期纳入206人410眼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应用RTVue-XR测量全... 目的评价眼前节OCT(AS-OCT)测量的下泪新月参数在干眼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干眼患者113例226眼,同期纳入206人410眼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应用RTVue-XR测量全部受试者的下泪新月高度(LTMH)、下泪新月面积(LTMA)、下泪新月深度(LTMD)、中央6mm内的角膜上皮厚度(CET)及角膜厚度。比较2个组受试人群的测量结果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将干眼组与对照组分为>20~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4个年龄段,比较各年龄段2个组下泪新月参数变化,通过线性回归方程分析下泪新月随年龄的变化情况。结果干眼组LTMH、LTMD、LTMA值分别为(216.08±67.26)μm、(116.50±29.13)μm、(0.0129±0.0067)mm^2,均小于对照组的(333.71±50.38)μm、(139.56±28.76)μm、(0.0266±0.0074)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眼组中央2、2~5和5~6mm区域内的各个象限CET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中央5~6mm区域内上方、鼻上方1/8象限及中央2~5mm范围内上方1/8象限干眼组与对照组的角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象限干眼组角膜厚度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TMH、LTMD、LTMA、中央2mmCET和中央2mm角膜厚度截断值分别为269.83μm、122.02μm、0.0232mm^2、54.16μm和531.50μm;灵敏度分别为85.4%、88.9%、96.5%、77.0%和66.8%;特异度分别为91.7%、70.5%、75.1%、56.8%和59.8%。各年龄段干眼组LTMA、LTMH、LTMD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年龄每增长1岁,LTMH减少3.966μm,LTMD减少2.381μm;干眼组年龄每增长1岁,LTMH减少1.293μm。与对照组比较,干眼组LTMA缩小,边界线不同程度模糊且连贯性差,泪液混浊度增加。结论AS-OCT能够客观反映下泪新月参数的形态、中央CET和中央角膜厚度变化。正常人的LTMH、LTMD随年龄的递增有递减趋势。LTMA和LTMH对干眼的诊断效力较高,有望成为干眼筛查的重要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前节相干断层扫描 下泪新月参数 中央角膜上皮厚度 中央角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史儿童黄斑区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欣予 吴桢泉 张国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14-618,共5页
目的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单次激光光凝或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黄斑形态和视力改变。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4—8月深圳市眼科医院有单次激光光凝或IVR治疗史的4~10岁ROP患... 目的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单次激光光凝或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黄斑形态和视力改变。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4—8月深圳市眼科医院有单次激光光凝或IVR治疗史的4~10岁ROP患儿14例23眼作为ROP组,其中单纯激光光凝9例14眼作为激光光凝组,IVR 5例9眼作为玻璃体腔注射组。同期收集年龄匹配的足月产正常儿童8例16眼作为对照组。采用OCTA的3 mm×3 mm扫描模式测量各组患儿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形态指数、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VD)及表层视网膜灌注密度(PD);利用其B-scan模式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检查并记录所有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OCTA图像显示ROP组FAZ区域较对照组小,FAZ形态较对照组不规则,CF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激光光凝组黄斑中心凹陷变浅,轮廓接近消失。ROP组FAZ面积、FAZ形态指数、VD和PD分别为(0.09±0.08)mm^(2)、0.51±0.25、(19.18±2.50)mm/mm^(2)和0.35±0.0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32±0.08)mm^(2)、0.68±0.07、(20.94±0.93)mm/mm^(2)和0.38±0.02,ROP组CFT为(215.00±21.32)μ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4.29±20.20)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3、-3.14、-3.02、-2.52、8.91,均P<0.05)。2组间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P=0.87)。激光光凝组CFT较玻璃体腔注射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P<0.01)。结论单次激光光凝或IVR史ROP患儿黄斑区形态存在明显改变,但BCVA并未因此受到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