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小分子识别的光电化学传感器用于组氨酸检测
1
作者 杨翠翠 叶晓雪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6,共9页
血清中组氨酸(His)水平异常变化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因此检测His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光电化学(PEC)传感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和易于微型化等优点,是一种有潜力的临床检测手段。由于缺乏合适的识别机制,到目前为止PEC传感... 血清中组氨酸(His)水平异常变化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因此检测His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光电化学(PEC)传感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和易于微型化等优点,是一种有潜力的临床检测手段。由于缺乏合适的识别机制,到目前为止PEC传感器用于His检测仍未见报道。本研究提出以小分子探针作为识别单元构建光电化学传感界面的方法,通过探针与His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提高传感器的选择性。因此,构建的光电化学传感器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可用于生物样品中His的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化学传感 组氨酸 有机小分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_(2)S_(3)/M-TiO_(2)复合材料的Cu^(2+)光电化学传感器
2
作者 沈威 吴佳雯 +1 位作者 罗燕妮 谭学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57,共7页
采用硫化铋/多孔二氧化钛(Bi_(2)S_(3)/M-TiO_(2))复合材料作为光电活性基底材料,构建了一种新型光电化学传感平台,以实现对Cu^(2+)的灵敏检测。利用电流-时间法(i-t曲线)对不同光电基底材料进行光电流测试与比较。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 采用硫化铋/多孔二氧化钛(Bi_(2)S_(3)/M-TiO_(2))复合材料作为光电活性基底材料,构建了一种新型光电化学传感平台,以实现对Cu^(2+)的灵敏检测。利用电流-时间法(i-t曲线)对不同光电基底材料进行光电流测试与比较。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的M-TiO_(2),Bi_(2)S_(3)/M-TiO_(2)复合物表现出显著增强的光电流响应特性。利用Cu^(2+)与Bi_(2)S_(3)/M-TiO_(2)表面的S2-反应生成CuS,进而对光电化学体系光电流强度产生抑制作用,成功开发了一种高灵敏度的光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定量分析Cu^(2+)的浓度。该传感器在5.0×10^(-10)~1.1×10^(-7)mol/L的浓度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响应,检测限低至1.2×10^(-8)mol/L。此传感器以其简便的操作、低廉的成本以及卓越的灵敏度,为金属离子的高效检测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化学传感 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物 多孔二氧化钛 Bi_(2)S_(3)纳米颗粒 铜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心二硫化钼纳米球/金纳米花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仁喜 王炎英 +3 位作者 刘蔻 黄雅娇 李海燕 李春涯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9-535,共7页
以钼酸铵为钼源,硫脲为硫源,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为溶剂和形貌控制剂,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空心MoS2纳米球(MoS2NBs)。以乙二醇为溶剂,三乙醇胺为还原剂,采用水浴法制备金纳米花(AuNFs)。将空心(MoS2NBs)与AuNFs组装后修饰... 以钼酸铵为钼源,硫脲为硫源,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为溶剂和形貌控制剂,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空心MoS2纳米球(MoS2NBs)。以乙二醇为溶剂,三乙醇胺为还原剂,采用水浴法制备金纳米花(AuNFs)。将空心(MoS2NBs)与AuNFs组装后修饰到玻碳电极表面,进一步固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识别抗体,再经戊二醛交联、牛血清白蛋白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制备NSE的位阻效应无标记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最优化条件下,该传感器对NSE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004~2.5 ng·mL^(-1),检测限(S/N=3)为1.83 pg·mL^(-1)。该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NSE检测还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重现性以及较高的灵敏度。当用于临床血清样品中NSE的检测时,其结果与电化学发光法一致,表明该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 金纳米花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电化学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CdS的制备及在光电化学检测Cu^(2+)中的应用
4
作者 党治国 祁巧艳 +3 位作者 徐瑞曙 董红玉 徐芳 孙剑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65,共7页
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石墨烯-CdS复合材料(GR-CdS),并通过XRD、TEM、HRTEM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dS纳米颗粒的生成和氧化石墨烯的还原同时发生,CdS纳米颗粒分布在石墨烯的表面.实验中还探讨了氧化石墨烯的用量对复合材料... 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石墨烯-CdS复合材料(GR-CdS),并通过XRD、TEM、HRTEM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dS纳米颗粒的生成和氧化石墨烯的还原同时发生,CdS纳米颗粒分布在石墨烯的表面.实验中还探讨了氧化石墨烯的用量对复合材料光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氧化石墨烯的用量为10mg时,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光电活性(GR10-CdS).因此GR10-CdS修饰到导电玻璃表面作为光电化学传感器检测Cu2+,线性检测范围为10~80μmol/L,信噪比为3时传感器的检测限是9.5nmol/L,而且该光电化学传感器表现出很好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CdS 复合材料 光电化学传感 CU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内三磷酸腺苷的光电化学活体分析
5
作者 刘爱平 叶晓雪 刘志洪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7-404,共8页
神经化学信号传递是实现大脑复杂功能的基础,因此发展神经化学信号的活体原位检测方法,对于探索脑功能和脑疾病的神经化学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光电化学传感技术具有灵敏度高、背景信号低和易于微型化等优点,是活体原位分析的潜在有... 神经化学信号传递是实现大脑复杂功能的基础,因此发展神经化学信号的活体原位检测方法,对于探索脑功能和脑疾病的神经化学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光电化学传感技术具有灵敏度高、背景信号低和易于微型化等优点,是活体原位分析的潜在有力工具。然而,常见的光电活性材料需要短波长的光激发,其组织穿透深度不足,限制了在活体分析中的应用。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一种可近红外激发的光电化学微传感器,用于脑内三磷酸腺苷(ATP)的原位检测。将稀土掺杂的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引入传感界面,用UCNPs的发光激发电极表面的光电活体材料产生光电流信号,通过荧光染料(TAMRA)标记的核酸适配体调节UCNPs的发光,发展一种基于光学调控策略检测脑内ATP的光电化学传感新方法。所制备的微传感器成功用于炎症模型中小鼠脑内ATP的原位检测,初步探索了脑部炎症与ATP水平变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原位分析 光电化学传感 近红外激发 上转换纳米颗粒 三磷酸腺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氧化石墨烯/ZnO纳米阵列的无酶葡萄糖传感器
6
作者 梁旭 韩露 +5 位作者 雷雅京 黎雯 黄瑞滨 陈荣生 倪红卫 詹玮婷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30-35,共6页
采用微波水热合成法在不锈钢表面制备氧化石墨烯/ZnO纳米棒阵列(GO/ZnO NRs)作为无酶葡萄糖传感器电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电极进行形貌、组织和结构的表征,并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对... 采用微波水热合成法在不锈钢表面制备氧化石墨烯/ZnO纳米棒阵列(GO/ZnO NRs)作为无酶葡萄糖传感器电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电极进行形貌、组织和结构的表征,并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对电极进行了电流-时间(I-t)曲线测试,分析了在不同氧化石墨烯(GO)沉积条件下GO/ZnO NRs的光电化学性能,在无酶条件下对电极进行光电化学葡萄糖传感测试。结果表明,GO的添加使得ZnO无序的纳米颗粒/棒形貌转变为定向生长的一维阵列,并随着GO的全程添加,ZnO(200)晶面的垂直堆积被抑制,(100)晶面和(101)晶面逐渐堆积,从而使ZnO纳米棒的形貌从原有的尖头生长成平头形。所得GO/ZnO NRs对葡萄糖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较低的检测限和良好的检测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纳米棒阵列 氧化石墨烯 无酶葡萄糖 不锈钢 光电化学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