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了两个蓝光材料2-苯基-1H-[9,10-d]菲并咪唑(Phen-PI)和2-吡啶-1H-[9,10-d]菲并咪唑(PyriPI),光物理分析表明Phen-PI和Pyri-PI的最大发射峰分别位于371.5 nm,388.5 nm和403.5 nm,相对量子效率分别为0.383和0.528,激发态衰减寿命分别...合成了两个蓝光材料2-苯基-1H-[9,10-d]菲并咪唑(Phen-PI)和2-吡啶-1H-[9,10-d]菲并咪唑(PyriPI),光物理分析表明Phen-PI和Pyri-PI的最大发射峰分别位于371.5 nm,388.5 nm和403.5 nm,相对量子效率分别为0.383和0.528,激发态衰减寿命分别为3.87 ns和3.68 ns。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对化合物的前线分子轨道成分和能级分布分析表明,当把Phen-PI中的苯基被吡啶环取代后,Pyri-PI的HOMO能级和LUMO能级分别下降0.09 e V和0.23 e V,同时Pyri-PI的HOMO轨道和LUMO轨道的能级差比Phen-PI减少0.14 e V,在理论层面上解释了Pyri-PI发射光谱的红移。展开更多
以邻苯二胺、丙二酸及对苯二甲醛为原料,通过Knoevenagel反应合成了一种多苯并咪唑有机光电材料2,2,2′,2′-四(1H-苯并咪唑-2-基)-1,4-二乙烯基苯。采用包括元素分析、FTIR和1 H NMR分析在内的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试研究了产...以邻苯二胺、丙二酸及对苯二甲醛为原料,通过Knoevenagel反应合成了一种多苯并咪唑有机光电材料2,2,2′,2′-四(1H-苯并咪唑-2-基)-1,4-二乙烯基苯。采用包括元素分析、FTIR和1 H NMR分析在内的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试研究了产物的光物理性能、电化学特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该化合物的最大紫外吸收谱在398nm附近的近紫外光区。其溶液荧光为λem≈500nm的蓝绿色光,固体薄膜荧光为λem=554nm的绿色光,且具有明显的聚集诱导发光增强(AIEE)效应。通过CV测得其Eg=3.10eV,IP=5.57eV,EA=2.47eV,表明该化合物是一种潜在空穴传输材料。测得其热分解温度接近50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采用密度泛函(DFT)理论计算其主要光电性能参数,与实验结果相符,量化计算证明该分子具有显著的非共平面性的π共轭体系以及分子内电荷转移特性。展开更多
以咔唑、亚芴基肼等为原料,通过suzuki反应合成了2个新型咔唑衍生物:N-乙基-3,6-双(亚芴基肼基-5-亚甲基-2-噻吩)咔唑(S1)和N-(亚芴基肼基-4-亚甲基苯基)-3,6-双(亚芴基肼基-5-亚甲基-2-噻吩)咔唑(S2)。用FTIR、1HNMR、元素分析对S1和S...以咔唑、亚芴基肼等为原料,通过suzuki反应合成了2个新型咔唑衍生物:N-乙基-3,6-双(亚芴基肼基-5-亚甲基-2-噻吩)咔唑(S1)和N-(亚芴基肼基-4-亚甲基苯基)-3,6-双(亚芴基肼基-5-亚甲基-2-噻吩)咔唑(S2)。用FTIR、1HNMR、元素分析对S1和S2的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其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电化学行为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S1和S2薄膜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在637和649nm处,均发射红色荧光,且S1和S2均具有良好的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S1和S2的HOMO能级分别是-5.26和-5.29e V,与正电极(ITO)的功函数(-4.8 e V)相匹配,可有效降低空穴注入能垒,有利于空穴的传输;S1和S2的热分解温度分别是351和360℃,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展开更多
文摘合成了两个蓝光材料2-苯基-1H-[9,10-d]菲并咪唑(Phen-PI)和2-吡啶-1H-[9,10-d]菲并咪唑(PyriPI),光物理分析表明Phen-PI和Pyri-PI的最大发射峰分别位于371.5 nm,388.5 nm和403.5 nm,相对量子效率分别为0.383和0.528,激发态衰减寿命分别为3.87 ns和3.68 ns。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对化合物的前线分子轨道成分和能级分布分析表明,当把Phen-PI中的苯基被吡啶环取代后,Pyri-PI的HOMO能级和LUMO能级分别下降0.09 e V和0.23 e V,同时Pyri-PI的HOMO轨道和LUMO轨道的能级差比Phen-PI减少0.14 e V,在理论层面上解释了Pyri-PI发射光谱的红移。
文摘以邻苯二胺、丙二酸及对苯二甲醛为原料,通过Knoevenagel反应合成了一种多苯并咪唑有机光电材料2,2,2′,2′-四(1H-苯并咪唑-2-基)-1,4-二乙烯基苯。采用包括元素分析、FTIR和1 H NMR分析在内的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试研究了产物的光物理性能、电化学特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该化合物的最大紫外吸收谱在398nm附近的近紫外光区。其溶液荧光为λem≈500nm的蓝绿色光,固体薄膜荧光为λem=554nm的绿色光,且具有明显的聚集诱导发光增强(AIEE)效应。通过CV测得其Eg=3.10eV,IP=5.57eV,EA=2.47eV,表明该化合物是一种潜在空穴传输材料。测得其热分解温度接近50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采用密度泛函(DFT)理论计算其主要光电性能参数,与实验结果相符,量化计算证明该分子具有显著的非共平面性的π共轭体系以及分子内电荷转移特性。
文摘以咔唑、亚芴基肼等为原料,通过suzuki反应合成了2个新型咔唑衍生物:N-乙基-3,6-双(亚芴基肼基-5-亚甲基-2-噻吩)咔唑(S1)和N-(亚芴基肼基-4-亚甲基苯基)-3,6-双(亚芴基肼基-5-亚甲基-2-噻吩)咔唑(S2)。用FTIR、1HNMR、元素分析对S1和S2的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其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电化学行为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S1和S2薄膜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在637和649nm处,均发射红色荧光,且S1和S2均具有良好的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S1和S2的HOMO能级分别是-5.26和-5.29e V,与正电极(ITO)的功函数(-4.8 e V)相匹配,可有效降低空穴注入能垒,有利于空穴的传输;S1和S2的热分解温度分别是351和360℃,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