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不育性稳定化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廖伏明 袁隆平 杨益善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共6页
在人工气候室的人控光温条件下 ,通过 1997~ 1999年 3年 2 2 .0~ 2 3.0℃的低温处理 ,对水稻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 4S进行了育性稳定化研究。结果表明 :1)在人工气候室的低温条件下 ,采用“株系 (再 )鉴定、(再 )筛选 单株”的方... 在人工气候室的人控光温条件下 ,通过 1997~ 1999年 3年 2 2 .0~ 2 3.0℃的低温处理 ,对水稻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 4S进行了育性稳定化研究。结果表明 :1)在人工气候室的低温条件下 ,采用“株系 (再 )鉴定、(再 )筛选 单株”的方法 ,对稳定高世代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 4S的不育性是可行的 ,并筛选出套袋自交结实率和花粉不育度两级水平均已稳定的 3个株系 986 2、10 3- 1和 10 3- 2 ,而且其不育起点温度已降至 2 2 .5℃ ,比原始株系降低了近 1℃。2 )现有高世代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 4S仍然存在育性的不稳定性 ,表现在受低温影响后其后代不同株系间花粉不育度和套袋自交结实率存在明显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温敏核不 低温 稳定性 不育 64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空间诱变株系的柱头活力特性
2
作者 李永辉 柳武革 +4 位作者 王丰 刘振荣 蔡耀辉 刘宜柏 颜龙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72-877,共6页
以培矮64S空间诱变的SP5代大柱头变异不育株系为材料,对其柱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个变异株系的柱头外露率、柱头长、宽、表面积及体积等性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柱头外露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变幅为14.1%~64.4%;柱头长、宽、... 以培矮64S空间诱变的SP5代大柱头变异不育株系为材料,对其柱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个变异株系的柱头外露率、柱头长、宽、表面积及体积等性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柱头外露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变幅为14.1%~64.4%;柱头长、宽、表面积、体积呈不同程度增大趋势,即柱头长度变幅为1.45~1.89 mm,宽度变幅为0.71~1.16 mm,表面积变幅为8.29~15.09 mm2,体积变幅为0.665~1.881 mm3。3个变异株系(BV19-5、BV22-4和BV24-1)的柱头活力变幅为152.3%~192.5%,均强于对照培矮64S的144.5%,且柱头活力下降速度均比对照慢;柱头活力系数变幅为0.93~1.24,均高于对照,达极显著水平。柱头活力与柱头表面积和柱头体积达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 74和0.990 69。说明培矮64S经空间诱变后,定向选育获得的大柱头变异不育株系,柱头活力及活力系数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核不 64s 大柱头 柱头活力 空间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eS(1)的选育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书标 杨仁崔 +1 位作者 黄荣华 章清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93-198,共6页
用直接诱变获得eui基因突变的技术路线 ,成功地将目前生产上应用面积最大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4S改造为长穗颈培矮 64eS( 1 )。培矮 64eS( 1 )从遗传上解除了包穗 ,提高了培矮 64eS( 1 )的异交潜势 ,保持原培矮 64S的优良特性 ,可望... 用直接诱变获得eui基因突变的技术路线 ,成功地将目前生产上应用面积最大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4S改造为长穗颈培矮 64eS( 1 )。培矮 64eS( 1 )从遗传上解除了包穗 ,提高了培矮 64eS( 1 )的异交潜势 ,保持原培矮 64S的优良特性 ,可望达到建立不用或少用赤霉素的两系稻种子生产技术体系。利用其组配的杂种具增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长穗颈温敏核不 EUI基因 64es 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药培养遗传纯化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的效果初步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周元昌 林荔辉 +4 位作者 江树业 季彪俊 毛大梅 陈启锋 李维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9-121,共3页
应用生物技术对培矮 6 4S核心种子进行花药培养 ,获得了 91个加倍单倍体植株。在福州 (2 6°0 5′N)自然条件下对花培后代的H2 、H3、H4进行连续的育性追综观察。结果表明 ,(1 )H2 代株系间育性发生分离 ,可以把它们简单地归为三类 ... 应用生物技术对培矮 6 4S核心种子进行花药培养 ,获得了 91个加倍单倍体植株。在福州 (2 6°0 5′N)自然条件下对花培后代的H2 、H3、H4进行连续的育性追综观察。结果表明 ,(1 )H2 代株系间育性发生分离 ,可以把它们简单地归为三类 :完全不育 (简称培矮 6 4HS) ,不育期间其花粉不育度均在 99 8%以上 ,且不育期长 ,育性稳定 ;基本可育 (培矮 6 4HF) ,可染花粉率很高 ,几乎没有稳定不育期 ;中间类型 (培矮 6 4HM) ,育性波动大 ,不育期较短。 (2 )培矮6 4HS、培矮 6 4HF和培矮 6 4HM在H3、H4代各自的育性表现与在H2 代的育性表现一致。 (3)培矮 6 4HS比培矮 6 4S核心种子具有不育期更长 ,不育性更稳定以及更高的不育度。说明培矮 6 4S核心种子中有关育性的基因型并不纯合 ,花药培养对培矮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药 遗传纯化 温敏核不 64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的花药培养 被引量:4
5
作者 梁曼玲 陈彩虹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2年第4期171-173,共3页
培矮 6 4 S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进行花药培养 ,在全年的整个生长季节中 ,不同播种期获得的花培效果差异较大 ,绿苗分化率和培养力均以 1月中旬播种 5月底取样最高 ;穗子低温预处理 5~ 10天可提高花培效果 ,7~ 8天为最佳 ;诱导培养基以 M... 培矮 6 4 S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进行花药培养 ,在全年的整个生长季节中 ,不同播种期获得的花培效果差异较大 ,绿苗分化率和培养力均以 1月中旬播种 5月底取样最高 ;穗子低温预处理 5~ 10天可提高花培效果 ,7~ 8天为最佳 ;诱导培养基以 M8的培养效果最好 ,M8的出愈率和培养力均高于 N6 和 SK3,在对诱导培养基中不同激素配比的实验中 ,M8培养基以加 1m g/ L KT、3m g/ L NAA、1mg/ L 2 ,4 - D的花培效果最好。而 N6 则以 1mg/ L KT、3m g/ L NAA、2 m g/ L 2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核不 64s 花药 水稻 诱导养基 激素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高产繁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石瑜敏 毛昌祥 +2 位作者 刘付云光 周行 谢丽萍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0年第6期281-282,共2页
培矮 64S在南宁 1999年 12月 2 7日至 2 0 0 0年 1月 16日分三期播种盖膜育秧早插 ,营养生长期大棚进行 ,幼穗分化第三期揭膜接受自然低温处理试验 ,结果表明 ,花粉育性、套代自交结实率及产量均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根据南宁市 2 7年... 培矮 64S在南宁 1999年 12月 2 7日至 2 0 0 0年 1月 16日分三期播种盖膜育秧早插 ,营养生长期大棚进行 ,幼穗分化第三期揭膜接受自然低温处理试验 ,结果表明 ,花粉育性、套代自交结实率及产量均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根据南宁市 2 7年间的气象规律 ,桂南繁殖培矮 64S最佳播期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温敏核不 64s 繁殖 最佳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育系培矮64S的空间诱变效应及后代的SSR分析 被引量:35
7
作者 王丰 李永辉 +6 位作者 柳武革 金素娟 李金华 刘振荣 廖亦龙 黄德娟 朱满山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49-453,468,共6页
对经过卫星搭载的培矮64S种子及后代进行了有关性状研究和SSR标记分析,结果表明:培矮64S空间诱变后代SP1代发芽率、存苗率、株高、抽穗期、株叶型的性状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但SP2代在株高、粒型和育性等性状上发生了变异;从SP3代中... 对经过卫星搭载的培矮64S种子及后代进行了有关性状研究和SSR标记分析,结果表明:培矮64S空间诱变后代SP1代发芽率、存苗率、株高、抽穗期、株叶型的性状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但SP2代在株高、粒型和育性等性状上发生了变异;从SP3代中获得柱头比培矮64S明显增大的变异株系,这对于改良培矮64S的异交结实率和提高制种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10个SP3变异株进行SSR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片段数目变化约占55.21%,扩增片段分子量变化约占44.79%,空间诱变引起的变异可能是以DNA缺失-重复为主。SSR座位的变异频率平均为23.33%,变异座位在水稻基因组中是随机分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 空间诱变 ssR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96-5-2S与培矮64S育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徐孟亮 陈良碧 +1 位作者 周广洽 梁满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41-547,共7页
在自然变温、人工控温及冷水灌溉条件下 ,比较研究了温度对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 96 -5 -2 S与两用核不育水稻培矮6 4 S育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 :1当它们在雄性育性转换温敏感期遇到 1~ 1 2 d平均自然日均温 2 3.0~ 2 3.8℃的低温时 ,... 在自然变温、人工控温及冷水灌溉条件下 ,比较研究了温度对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 96 -5 -2 S与两用核不育水稻培矮6 4 S育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 :1当它们在雄性育性转换温敏感期遇到 1~ 1 2 d平均自然日均温 2 3.0~ 2 3.8℃的低温时 ,96 -5 -2 S表现不育 ,套袋自交结实率为 0 ,而培矮 4 6 S可育 ,套袋自交结实率为 0 .1 %~ 4 .5 % ;2在它们雄性育性转换温敏感期用 2 2℃恒温处理 5 d,96 -5 -2 S败育彻底 ,套袋自交结实率为 0 ,而培矮 6 4 S可育 ,套袋自交结实率为 1 0 .7% ;用1 7℃恒温处理 6 d,96 -5 -2 S与培矮 6 4 S均可育 ,但 96 -5 -2 S套袋自交结实率 ( 6 .8% )显著高于培矮 6 4 S( 2 .5 % ) ;3在它们雄性育性转换温敏感期用不同温度的冷水串灌 1 5 d,水深维持在 2 0 cm左右 ,当水温为 2 2~ 2 2 .5℃时 ,96 -5 -2 S不育 ,结实率为 0 ,而培矮 6 4 S可育 ,结实率为 1 8.5 % ;当水温为 1 9.5~ 2 1 .5℃时 ,96 -5 -2 S与培矮 6 4 S均可育 ,但 96 -5 -2 S结实率( 2 .5 %~ 4 5 .1 % )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培矮 6 4 S( 5 0 .4 %~ 5 6 .9% )。以上结果说明 :导致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 96 -5 -2 S雄性不育的起点温度与导致其生理不育的下限温度均低 ,其不育性比培矮 6 4 S更稳定 ,耐寒性比培矮 6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6-5-2s 温敏核不水稻 双低 起点温度 冷水串灌 64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矮64S育性转换的光温特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农荣 张旭 +3 位作者 刘彦卓 孔清霓 梁祖扬 邱润恒 《作物研究》 2000年第4期5-8,共4页
在广州利用人工气候箱和冬季温室栽培技术研究了培矮 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 :培矮 64S在较低温 (日均温 2 0~ 2 5℃ )条件下 ,表现较强的发育感光性和育性光敏性 ;培矮 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内... 在广州利用人工气候箱和冬季温室栽培技术研究了培矮 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 :培矮 64S在较低温 (日均温 2 0~ 2 5℃ )条件下 ,表现较强的发育感光性和育性光敏性 ;培矮 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内单株育性转换的光温临界值均出现分离 ,但提纯群体内的光温临界值分离幅度较小。该提纯群体在 13h/ 2 4℃光温处理中群体的平均自交不实率为 99.6% ,达到实用核不育系的不育度标准 ;在日长为 13h以上 ,日均温高于 2 4℃的地区和季节制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核不 性转换 温特性 64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割茬再生处理对培矮64S育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小荣 钟蕾 +3 位作者 贺晓鹏 傅军如 彭小松 贺浩华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7-58,共2页
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 64S进行了割茬再生处理 ,比较了再生稻与同期抽穗的头季稻的育性差异 ,结果表明 :无论是长日高温下还是短日低温下 ,割茬再生处理均可明显提高培矮 64S花粉可育度 ;短日低温下 ,割茬再生处理对培矮 64S套袋自交... 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 64S进行了割茬再生处理 ,比较了再生稻与同期抽穗的头季稻的育性差异 ,结果表明 :无论是长日高温下还是短日低温下 ,割茬再生处理均可明显提高培矮 64S花粉可育度 ;短日低温下 ,割茬再生处理对培矮 64S套袋自交结实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 ,但幅度远小于花粉可育度而长日高温下割茬再生处理对培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茬再生处理 64s品种 水稻 温敏核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荆118S
11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57-957,共1页
品种来源: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湖农5S为母本,培矮64S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中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13。
关键词 温敏核不 中籼型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品种来源 64s 谱法选 审(认)定 父本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矮64S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永辉 柳武革 +3 位作者 王丰 刘振荣 刘宜柏 蔡耀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07-1013,共7页
以培矮64S及其SP4和SP5代大柱头变异不育株系为材料,从株形、育性、抗性、休眠性等方面系统研究其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结果如下:10个SP4代种子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方面变异较大。9个从海南收回SP4代的种子休眠性,自收获后2... 以培矮64S及其SP4和SP5代大柱头变异不育株系为材料,从株形、育性、抗性、休眠性等方面系统研究其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结果如下:10个SP4代种子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方面变异较大。9个从海南收回SP4代的种子休眠性,自收获后20 d到40 d有不同程度的减轻。19个SP5代株系农艺性状表现基本整齐一致,不同株系在株高、穗长等性状方面表现不同。19个SP5代株系花粉育性镜检结果表明,大多变异株不育花粉率为99.9%,与对照相当,明显比对照育性差的仅为34株,占7.3%。20个SP5代株系白叶枯病病菌田间人工接种结果表明,5个株系为中抗,比对照培矮64S抗;10个株系为中感,与对照相同;5个株系感白叶枯病,比对照略差。5个SP5代株系稻瘟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表明,叶瘟和穗瘟为0级,与对照相同,均抗稻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 空间诱变 大柱头 生物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培矮64S系列组合的杂种优势及其与父本的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铮 金开美 +1 位作者 何盛莲 鲁伟林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2000年第8期6-7,共2页
研究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 64S系列组合F1的杂种优势 ,F1与父本各性状间的关系及F1各性状间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 ,F1只有穗粒数和单株穗数存在正向杂种优势 ,株高、穗长、穗实粒数、千粒重都为负向优势 ;F1株高与穗长、千粒重呈极显... 研究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 64S系列组合F1的杂种优势 ,F1与父本各性状间的关系及F1各性状间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 ,F1只有穗粒数和单株穗数存在正向杂种优势 ,株高、穗长、穗实粒数、千粒重都为负向优势 ;F1株高与穗长、千粒重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核不 64s 杂种优势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芽糖浓度对培矮64S花药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俐 邓晓湘 肖国樱 《湖南农业科学》 2001年第3期14-14,共1页
通过麦芽糖浓度对培矮 6 4S花药培养影响的研究 ,得出培矮 6 4S花药培养基附加麦芽糖的浓度为宜 4 5 %。
关键词 花药 麦芽糖浓度 64s两用核不 提纯复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用核不育系琼香-1S三亚生态点周年育性变化研究
15
作者 林尤珍 孟卫东 +1 位作者 王效宁 严小薇 《福建稻麦科技》 2006年第4期7-8,共2页
关键词 两用核不 性变化 三亚市 生态点 不育起点温度 温敏核不 64s 优质早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温敏不育系育性与温度关系的初探
16
作者 蒋利春 《农业科技通讯》 2006年第11期17-18,共2页
通过利用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分期播种试验在不同的自然温度条件下的育性观察结果,进行育种与温度相关性分析,结合散布图、套袋结实率及自交结实率,可以判定温敏雄性不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及敏感期长短,不育基因表达所需的临界日均温及育... 通过利用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分期播种试验在不同的自然温度条件下的育性观察结果,进行育种与温度相关性分析,结合散布图、套袋结实率及自交结实率,可以判定温敏雄性不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及敏感期长短,不育基因表达所需的临界日均温及育性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温敏不育系的可育性与敏感期日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64s 温敏核不 性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垦58S基因源及其衍生后代与农垦58和湘早籼13号杂交F_2育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延凯 张前军 向阳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6-20,共5页
以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基因源及其衍生的温敏核不育系W6154S和培矮64S,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分别与农垦58和湘早籼13号杂交,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对各杂交F2进行单株花粉镜检,分析其育性变化规律,利用不同的育性划分标准对各不育系进行遗传分析... 以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基因源及其衍生的温敏核不育系W6154S和培矮64S,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分别与农垦58和湘早籼13号杂交,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对各杂交F2进行单株花粉镜检,分析其育性变化规律,利用不同的育性划分标准对各不育系进行遗传分析,研究遗传背景等因素对杂交F2育性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显示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杂交F2育性分离是很复杂的,其中遗传背景是影响核不育基因表达的重要因素,核不育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多个不同调控位点的影响,从而各不育基因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表达的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垦58s 杂交F2 变化规律 基因源 早籼 衍生 温敏核不水稻 后代 W6154s 温敏核不 核不 遗传背景 高温条件 64s 核不基因 遗传分析 划分标准 性分离 基因表达 镜检 花粉 单株 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