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明芳 石继飞 +3 位作者 刘燕茹 史晓霞 郑燕 曹艳娟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14,共6页
纳米材料具有微小的结构、很大的比表面积和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最灵敏和最有前途的传感器之一,二者的结合使基于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稳定、快速响应、准确和低成本等突出特点,在生物分析领域取... 纳米材料具有微小的结构、很大的比表面积和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最灵敏和最有前途的传感器之一,二者的结合使基于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稳定、快速响应、准确和低成本等突出特点,在生物分析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综述了目前使用较多的无机纳米材料、有机纳米材料和生物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对不同纳米材料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纳米材料应用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无机纳米材料 有机纳米材料 生物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构建酶生物燃料电池自供能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易锦飞 尹学虎 +5 位作者 李蓉 马丽红 张艳丽 王红斌 杨文荣 庞鹏飞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3-401,共9页
基于酶生物燃料电池(EBFC)构建的自供能传感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小型化、无需外部电源等优势,在临床诊断、环境监测、生物传感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利用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多壁碳纳米管(rGO/AuNPs/MWCNTs)复合材料作... 基于酶生物燃料电池(EBFC)构建的自供能传感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小型化、无需外部电源等优势,在临床诊断、环境监测、生物传感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利用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多壁碳纳米管(rGO/AuNPs/MWCNTs)复合材料作为电极基底材料,通过在rGO/AuNPs/MWCNTs修饰电极表面分别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x)和电沉积生长二氧化锰(MnO2),制得EBFC生物阳极和阴极,构建单室酶生物燃料电池自供能葡萄糖生物传感器(EBFC-SPGB)。当存在目标物葡萄糖时,生物阳极表面固定的GOx发生酶促反应,催化葡萄糖产生电子经外电路到达阴极,导致阴极表面MnO2发生还原反应,产生电化学响应信号。rGO/AuNPs/MWCNTs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生物相容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其协同效应可显著提高GOx负载量和有效促进电子在电极表面传递。构建的EBFC-SPGB最大功率输出信号与葡萄糖浓度在1~30m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0.3 mmol/L,成功用于人体血清样本中葡萄糖浓度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纳米复合材料 生物燃料电池 自供能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属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明芳 石继飞 +3 位作者 郑燕 刘燕茹 史晓霞 曹艳娟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医疗保健、食品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成为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首选材料,其中金属纳米材料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包括单金属纳米材料、多金属纳米材料、金属...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医疗保健、食品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成为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首选材料,其中金属纳米材料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包括单金属纳米材料、多金属纳米材料、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和金属有机骨架在内的常见金属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基于金属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单金属纳米材料 多金属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的DNA传感器在生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郭文 白安琪 +6 位作者 赵伟馨 武玥 许琳琳 彭微 罗利霞 李淑荣 孟佩俊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9-599,共11页
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REEs-UCNPs)是一种具有上转换发光性质的新型纳米荧光材料,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细胞毒性,其在生物传感中表现出独特的应用潜力。脱氧核糖核酸(DNA)具有可编程性和可寻址性,利用结构多样性的DNA与光... 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REEs-UCNPs)是一种具有上转换发光性质的新型纳米荧光材料,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细胞毒性,其在生物传感中表现出独特的应用潜力。脱氧核糖核酸(DNA)具有可编程性和可寻址性,利用结构多样性的DNA与光学性能优良的REEs-UCNPs构建的REEs-UCNPs-DNA传感器具有灵敏、快速、特异和成本低等显著特点,在生物检测中具有独特优势,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十年国内外基于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与双链、三链、DNAzyme和分子信标等不同功能DNA基序构建的纳米传感器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旨在为后续开发性能更加优良的REEs-UCNPs-DNA传感器提供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 DNA 传感器 生物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动物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5
作者 李珊珊 何坤淼 +5 位作者 刘垚 李佳 余秋颖 陈琳琳 王娜 张改平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116,共6页
近年来动物疫病频发,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有效的诊断检测是防治动物疫病的关键。基于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低成本、高特异性、操作简便以及优异的灵敏度和稳定性等优势,已在动物疫病检测及临床诊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 近年来动物疫病频发,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有效的诊断检测是防治动物疫病的关键。基于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低成本、高特异性、操作简便以及优异的灵敏度和稳定性等优势,已在动物疫病检测及临床诊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论文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基本原理和分类介绍的基础上,着重对纳米材料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并重点梳理了其在常见动物病原检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旨在为畜牧业的病原检测研究提供参考,从而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动物病原 检测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石墨烯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乳腺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师瑶 王发展 +1 位作者 高瑞君 韩磊磊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11,共6页
乳腺癌(BC)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球女性杀手第一名。如果早期能够发现,可以有效防止癌细胞扩散到乳房以外且更容易治疗。近年来,人们研究了各种生物传感器策略,包括光学、电学、电化学等生物传感器。特别是加入了纳米材料... 乳腺癌(BC)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球女性杀手第一名。如果早期能够发现,可以有效防止癌细胞扩散到乳房以外且更容易治疗。近年来,人们研究了各种生物传感器策略,包括光学、电学、电化学等生物传感器。特别是加入了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其高灵敏度和短检测时间使其适合于BC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在这方面,石墨烯其优异的机械和电气性能使得该材料用于BC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日益激烈。因此,本文将分析基于石墨烯构建生物传感器诊断BC的检出限(LOD)、线性范围(LR),讨论其前景和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提高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性能的潜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乳腺癌 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少层MoS_(2)纳米片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用于癌症标志物ctDNA的检测 被引量:2
7
作者 卫瑚玥 李杜娟 +6 位作者 崔治莲 樊凯 杨伟煌 刘红英 李丽丽 吴薇 王高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95,共13页
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作为一种实用的液体活检技术,在肿瘤诊断、靶向治疗和预后预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因此,本课题研究了一种基于少层MoS_(2)纳米片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用于癌症标志物... 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作为一种实用的液体活检技术,在肿瘤诊断、靶向治疗和预后预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因此,本课题研究了一种基于少层MoS_(2)纳米片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用于癌症标志物ctDNA的高灵敏检测。首先,采用剪切剥离法制备少层MoS_(2)纳米片,并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以制备横向尺寸较大、厚度均匀的少层MoS_(2)纳米片;其次,通过分散液吸光度的变化研究少层MoS_(2)纳米片在高浓度盐溶液中的加速聚集沉淀行为;然后,基于MoS_(2)纳米片对单链DNA的吸附力,研究了单链DNA对于盐诱导沉淀少层MoS_(2)纳米片的抑制作用;最后,利用杂交形成的双链DNA从少层MoS_(2)纳米片上脱落而导致的分散液吸光度的变化构建光学生物传感器,并通过cpDNA与不同浓度的ctDNA杂交对该传感器的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当cpDNA浓度为100 nM时,浓度范围在25~100 nM的ctDNA与少层MoS_(2)纳米片分散液的吸光度呈反比线性关系。在401和448 nm波长处时,少层MoS_(2)纳米片分散液的吸光度与ctDNA浓度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23557-0.00070X,R^(2)=0.94222和Y=0.21253-0.00050X,R^(2)=0.95141。所构建的光学生物传感器成功地实现了对癌症标志物ctDNA的检测;为未来的体外癌症检测和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传感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层MoS_(2)纳米 CTDNA 生物传感器 紫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酶生物传感器检测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朱泽惠 李明 关桦楠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5-954,共10页
纳米酶作为一种具有天然模拟酶活性的纳米材料,因兼具纳米材料性能与类似天然酶的良好催化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新型真菌毒素生物传感器的研发。该文对纳米酶生物传感器检测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根据真菌毒素检测机理进行分类,综述了近... 纳米酶作为一种具有天然模拟酶活性的纳米材料,因兼具纳米材料性能与类似天然酶的良好催化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新型真菌毒素生物传感器的研发。该文对纳米酶生物传感器检测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根据真菌毒素检测机理进行分类,综述了近年比色、荧光和电化学纳米酶生物传感器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并比较了上述3类纳米酶生物传感器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优势。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分析 纳米 生物传感器 真菌毒素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尺寸可控Ce基MOF纳米酶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用于绿原酸的灵敏检测
9
作者 秦晓艳 岳娜娜 +1 位作者 王春浩 康凯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68-2278,共11页
构建用于定量分析检测绿原酸的超灵敏Ce(Ⅲ/Ⅳ)-MOF模拟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将镧系元素Ce作为中心原子在电化学还原的石墨烯上原位合成了的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作为纳米酶,在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电化学生物传感... 构建用于定量分析检测绿原酸的超灵敏Ce(Ⅲ/Ⅳ)-MOF模拟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将镧系元素Ce作为中心原子在电化学还原的石墨烯上原位合成了的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作为纳米酶,在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并用于绿原酸(CGA)的灵敏检测。应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方法对所制备的MOFs进行了表征,并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Ce-MOF纳米酶的性能。根据研究结果,基于Ce-MOF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对绿原酸(CGA)的反应具有最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在1.0×-10^(-10) M-1.0×10^(-5) M这一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表示为I(μA)=1.662c(μM)-0.135(R^(2)=0.997),其灵敏度为1.662μA·μM^(-1),检出限为1.27×10^(-10) M(S/N=3)。同时,该传感器还展现了良好的稳定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并且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纳米 绿原酸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拉伸电化学传感器监测细胞释放生物活性分子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梦爽 郎晋荣 +3 位作者 杨君娴 胡明丽 程琪庆 王诗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5,共7页
可拉伸电化学传感器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高灵敏度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为细胞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并能实时监测细胞受到机械刺激时释放的生物活性分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可拉伸电化学传感器的最新进展,介绍了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可拉... 可拉伸电化学传感器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高灵敏度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为细胞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并能实时监测细胞受到机械刺激时释放的生物活性分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可拉伸电化学传感器的最新进展,介绍了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可拉伸传感器在实时监测细胞释放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了可拉伸电化学传感器在细胞监测上面临的挑战及解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拉伸电化学传感器 生物活性分子 细胞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合成的金属纳米颗粒在非酶葡萄糖传感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鑫 高嫣亭 王风霞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5-168,共4页
纳米技术是目前最有前途和先进的学科之一,该领域涉及不同类型纳米颗粒(NPs)的合成、表征和应用。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相比,生物合成法因其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和效率高等受到广泛关注。生物来源的NPs因其具有可生物降解、生物相... 纳米技术是目前最有前途和先进的学科之一,该领域涉及不同类型纳米颗粒(NPs)的合成、表征和应用。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相比,生物合成法因其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和效率高等受到广泛关注。生物来源的NPs因其具有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高、易于修改、可再生和毒性小等优点,逐渐被用于纳米(nm)级新材料的制备和加工。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生物资源合成NPs的方法、机理和实例研究,讨论了生物合成的金属NPs在非酶葡萄糖传感器上的应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合成 金属纳米颗粒 非酶葡萄糖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石墨烯/金纳米粒子/碳化钛复合材料构建双室酶生物燃料电池自供能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12
作者 李世宣 蒙化 +6 位作者 尹学虎 易锦飞 马丽红 张艳丽 王红斌 杨文荣 庞鹏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1-39,共9页
基于酶生物燃料电池(EBFCs)构建的自供能电化学传感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小型化及无需外部电源等优势,在生物传感、环境监测和临床诊断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利用石墨烯/金纳米粒子/碳化钛(rGO/AuNPs/Ti_(3)C_(2))纳米复合材... 基于酶生物燃料电池(EBFCs)构建的自供能电化学传感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小型化及无需外部电源等优势,在生物传感、环境监测和临床诊断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利用石墨烯/金纳米粒子/碳化钛(rGO/AuNPs/Ti_(3)C_(2))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rGO/AuNPs/Ti_(3)C_(2)/GCE)作为EBFCs阴极,在其表面进一步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x),制得EBFCs生物阳极,进而通过组装EBFCs生物阳极和阴极构建了双室酶生物燃料电池自供能葡萄糖生物传感器(EBFCs-SPGB).当阳极室存在目标物葡萄糖时,生物阳极表面固定的GOx发生酶促反应,催化葡萄糖产生电子并经外电路到达阴极,导致阴极表面Fe(CN)_(6)^(3-)发生还原反应,从而产生电化学响应信号.rGO/AuNPs/Ti_(3)C_(2)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生物相容性和大的比表面积,其协同效应可显著提高GOx负载量和有效促进电子在电极表面的传递.构建的EBFCs-SPGB最大功率输出信号与葡萄糖浓度在0.3~10 m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 mmol/L(S/N=3),可用于人体血清样本中葡萄糖浓度的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纳米复合材料 生物燃料电池 自供能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材料信号放大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登岭 崔传金 +3 位作者 陈宏硕 张文思 王义涛 孙淼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0,共5页
生物传感器具有成本低、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生物医学和环境检测等领域。信号获取是生物传感器构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信号放大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传感器性能。其中,纳米材料的信号放大技术在... 生物传感器具有成本低、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生物医学和环境检测等领域。信号获取是生物传感器构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信号放大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传感器性能。其中,纳米材料的信号放大技术在提高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以及加快检测速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纳米材料信号放大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该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信号放大技术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胺纳米纤维的合成及其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冯晓苗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50-1252,共3页
采用三嵌段共聚物P123(EO20PO70EO20)合成聚苯胺纳米纤维。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手段对产品的形态、组成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另外,将聚苯胺固定到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 采用三嵌段共聚物P123(EO20PO70EO20)合成聚苯胺纳米纤维。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手段对产品的形态、组成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另外,将聚苯胺固定到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生物传感器。聚苯胺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的氧化显示了高的催化活性。讨论了聚苯胺纳米纤维可能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纳米纤维 生物传感器 P1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交叉置换扩增结合纳米生物传感器检测伊氏李斯特菌的方法建立
15
作者 李慧 王毅 +1 位作者 王艳 叶长芸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05-612,共8页
目的应用多交叉置换扩增技术结合纳米生物传感器(multiple cross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coupled with gold nanoparticle-based lateral flow biosensor,MCDA-LFB)建立一种快速、特异和灵敏的伊氏李斯特菌(Listeria ivanovii,L.iv... 目的应用多交叉置换扩增技术结合纳米生物传感器(multiple cross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coupled with gold nanoparticle-based lateral flow biosensor,MCDA-LFB)建立一种快速、特异和灵敏的伊氏李斯特菌(Listeria ivanovii,L.ivanovii)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评价。方法以L.ivanovii种特异性基因smcl为靶标设计引物,对引物进行最佳反应温度、灵敏度和特异性测试,并用模拟样本和实际样本进行评估。结果L.ivanovii-MCDA-LFB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4℃。在L.ivanovii和non-L.ivanovii菌种鉴定中,该方法特异性为100%。此外,L.ivanovii-MCDA-LFB在纯培养物和模拟污染粪便样本的灵敏度分别为10 fg/反应和6.8×10^(2) CFU/g。在195份野鼠粪便样本增菌培养物检测中,L.ivanovii-MCDA-LFB检测结果和传统培养法(ISO 11290-1)结果相同,且只需二次增菌液水煮模板即可检出。结论L.ivanovii-MCDA-LFB方法作为一种快速、灵敏和特异的诊断方法可应用于食品、医疗和科研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氏李斯特菌 多交叉置换扩增 纳米生物传感器 smcl基因 最低检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表面有机/无机纳米花的构筑及其对过氧化氢的检测
16
作者 李沐芳 魏琬茹 +3 位作者 李倩倩 宋引男 王栋 罗梦颖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2,共6页
为解决生物传感器灵敏度低、选择性差、制备工艺复杂等问题,以高导电的碳纤维为基材,通过原位生长法在其表面构筑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磷酸铜(Cu 3(PO 4)2)有机/无机纳米花,制备出具有高灵敏性的过氧化氢(H 2O 2)电化学传感器,探讨了施... 为解决生物传感器灵敏度低、选择性差、制备工艺复杂等问题,以高导电的碳纤维为基材,通过原位生长法在其表面构筑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磷酸铜(Cu 3(PO 4)2)有机/无机纳米花,制备出具有高灵敏性的过氧化氢(H 2O 2)电化学传感器,探讨了施镀时间、浸渍时间对其形貌结构的影响,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研究其形态结构、化学结构,揭示其形成机制,并利用电化学工作站考察其对H 2O 2的检测性能。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对碳纤维化学施镀30 min,然后在HRP溶液中浸渍16 h,可在其表面构筑出HRP/Cu 3(PO 4)2有机/无机纳米花;所制备的表面带有HRP/Cu 3(PO 4)2有机/无机纳米花的碳纤维电极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在H 2O 2浓度范围为0.1~2 mmol/L时,响应电流与H 2O 2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 2为0.999,灵敏度为146.3μA/(mmol·L-1·cm),检测限为0.441μmol/L;该电极对葡萄糖、NaCl、KCl、抗坏血酸、尿素均无电流响应,具有优异的抗干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纳米 原位生长法 纤维 过氧化氢 辣根过氧化物酶 电化学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纳米纤维基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徐志豪 徐丹瑶 +1 位作者 李彦 王璐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6-224,共9页
为促进纳米纤维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传感器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开发及应用,介绍了纳米纤维基SERS基底的组成与性能评价指标,纳米纤维基底的构建方法及其性能影响因素。通过总结纳米纤维基SERS基底的构建方法,阐述了纳米纤维与等离子... 为促进纳米纤维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传感器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开发及应用,介绍了纳米纤维基SERS基底的组成与性能评价指标,纳米纤维基底的构建方法及其性能影响因素。通过总结纳米纤维基SERS基底的构建方法,阐述了纳米纤维与等离子体材料原位组装和后组装的2种策略,进一步探究了纳米纤维种类及其形貌等对柔性SERS传感性能的影响机制。最后展示了纳米纤维基SERS基底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根据生物医用领域SERS传感器的性能要求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制备高性能的纳米纤维基柔性SERS基底及拓宽其实际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 纳米颗粒 生物医用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及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8
作者 王丽江 陈松月 +1 位作者 刘清君 王平 《传感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81-587,共7页
纳米生物技术是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交叉渗透形成的新技术,是纳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来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纳米颗粒是生物医学中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纳米材料,有着许多独特的性质。本文叙述了近年来国际上以纳... 纳米生物技术是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交叉渗透形成的新技术,是纳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来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纳米颗粒是生物医学中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纳米材料,有着许多独特的性质。本文叙述了近年来国际上以纳米颗粒为基础的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及生物检测中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介绍了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以及它们在纳米生物传感器和纳米生物芯片中的应用,结合纳米病原微生物检测也介绍了我们进行的有关免疫传感器检测细菌的研究成果。最后,对该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纳米生物学技术 纳米颗粒 纳米生物传感器 生物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氯霉素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武会娟 魏玲 +7 位作者 刘清珺 乐加昌 李宝明 张小莉 高丽娟 亢子佳 赵龙 钱嘉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7-170,共4页
利用pH敏感的荧光指示剂F1300可以量化ATP合酶活性的特点,构建生物传感器,开发灵敏、特异、快速的氯霉素残留检测方法。将pH变化敏感荧光物质F1300标记到色素体(chromatophore)的内表面,然后,将β亚基抗体-生物素-链亲和素-生物素-氯霉... 利用pH敏感的荧光指示剂F1300可以量化ATP合酶活性的特点,构建生物传感器,开发灵敏、特异、快速的氯霉素残留检测方法。将pH变化敏感荧光物质F1300标记到色素体(chromatophore)的内表面,然后,将β亚基抗体-生物素-链亲和素-生物素-氯霉素抗体系统连接到色素体上F0F1-ATPase的β亚基上,该检测体系能与氯霉素相连接。采用微弱发光检测仪检测荧光值,根据荧光值确定氯霉素浓度。样品中氯霉素浓度越高表现出的总荧光值越低,反之亦然。该方法的检测限为1×10-11mg/mL,且检测操作仅需35min,能快速、高灵敏地检测氯霉素,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传感器 氯霉素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纳米生物膜层厚度测试的光纤生物传感器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孙艳 孙锋 +1 位作者 杨玉孝 谭玉山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57-661,共5页
研制出光纤感应生物传感器 ,用以测试 nm级的生物膜层的厚度 .给出了测试的实现过程、实验结果和提高信噪比的方法 ,并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 SPR)
关键词 纳米生物膜层 厚度测试 光纤生物传感器 抗原 直接感应生物传感器 医学诊断 血桨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