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6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兽医眼科学中的运用
1
作者 胥辉豪 杜昕悦 +6 位作者 邓航 彭韵颖 杨恒 张德志 曹礼静 郑小波 甘玲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48-1663,共16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是一种非接触、非侵入式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眼科临床与科研中。近年来,随着临床兽医学的飞速发展,OCT检测技术在小动物医学、比较眼科学以及野生动物中也逐渐得到...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是一种非接触、非侵入式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眼科临床与科研中。近年来,随着临床兽医学的飞速发展,OCT检测技术在小动物医学、比较眼科学以及野生动物中也逐渐得到应用。现就OCT技术在不同动物的各种眼科疾病的诊断与眼科学研究中的运用与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兽医眼科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比较医学提供有意义的指导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兽医眼科 角膜 视网膜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微种植钉植入角度对皮质骨微损伤的影响
2
作者 解伟华 万茜 +3 位作者 姜莉萍 胡承琼 巢奇文 唐镇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5-621,共7页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系统比较不同角度植入微种植钉后皮质骨的微损伤,探索不同植入角度对皮质骨的影响及口腔组织无损检测方法。方法:48枚微种植钉按植入角度分组A1(30°)、A2(45°)、...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系统比较不同角度植入微种植钉后皮质骨的微损伤,探索不同植入角度对皮质骨的影响及口腔组织无损检测方法。方法:48枚微种植钉按植入角度分组A1(30°)、A2(45°)、A3(90°),每组16枚,随机植入牛肋骨,获取OCT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 CT)图像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微损伤主要为微裂纹、微抬高、骨碎片。A1组微损伤最重,A2组次之,A3组最轻。OCT成像对比度优于Micro CT,能更清晰识别微损伤。结论:微种植钉周围骨质的微损伤随植入角度的增大而减小。OCT可用于口腔组织无损检测,有椅旁检测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微种植钉 植入角度 微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俊杰 窦维佳 王新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共6页
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其诊疗现状不容乐观,而早期诊断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目前已有多种内镜成像技术成功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但各有利弊,其中内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以其无创及高分辨率的优势... 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其诊疗现状不容乐观,而早期诊断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目前已有多种内镜成像技术成功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但各有利弊,其中内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以其无创及高分辨率的优势而崭露头角,在浅表消化道肿瘤的分期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海量图像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进步可得到有效处理,使AI辅助OCT在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OCT的原理及发展,并探讨了AI辅助OCT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进行深度学习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消化道肿瘤 人工智能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MHzB型超声与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黄斑病变诊断中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林松 漆晨 +1 位作者 赵乐冬 陈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3-66,共4页
背景黄斑区病变的形态学检查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屈光间质混浊眼的检查受到限制,传统的10MHzB型超声检查对黄斑病变的分辨率较低,20MHzB型超声检查在黄斑区疾病中的应用是一种新的方法... 背景黄斑区病变的形态学检查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屈光间质混浊眼的检查受到限制,传统的10MHzB型超声检查对黄斑病变的分辨率较低,20MHzB型超声检查在黄斑区疾病中的应用是一种新的方法。目的应用频域OCT和20MHzB型超声对黄斑病变进行形态学对比观察,探讨20MHzB型超声对黄斑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确诊的黄斑病变患者51例51眼,患眼均行频域OCT扫描,然后行20MHzB型超声检查。黄斑病变按频域OCT检查的形态学改变进行分类,分析20MHzB型超声的声像学特征,探讨病因。结果根据频域OCT检查检出黄斑裂孔10眼,B型超声显示黄斑区实性圆顶状回声表浅隆起,病变中央呈孔状凹陷。频域OCT检出的黄斑水肿16眼、神经上皮层脱离6眼和视网膜劈裂4眼,B型超声均显示黄斑区球壁表面的局限性带状表浅隆起,其下见液性无回声间隙。频域OCT检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脱离15眼,B型超声检查显示黄斑区球壁表面局限带状强回声表浅隆起,光带较厚,其下见液性无回声间隙。结论20MHzB型超声能对几种常见的黄斑病变进行初步鉴别,与频域OCT相比,黄斑病变B型超声表现的识别能力稍欠,但在屈光问质混浊的情况下,B型超声的诊断作用优于频域O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超声/20 MHz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频域 黄斑病变 医学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多尺度特征融合方法
5
作者 吕牡丹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9-154,共6页
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处理过程中,主要采用递归神经网络实现特征融合,运算过程中存在着梯度消失情况,使得多尺度特征融合结果的MAP(平均精度)较低。因此,提出基于CNN(卷积神经网络)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多尺度特征融合方法... 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处理过程中,主要采用递归神经网络实现特征融合,运算过程中存在着梯度消失情况,使得多尺度特征融合结果的MAP(平均精度)较低。因此,提出基于CNN(卷积神经网络)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多尺度特征融合方法。以生成对抗网络为核心建立扫描图像去噪所需的网络架构,通过原始图像域生成不包含噪声信息的高质量扫描图像。运用离散小波变换原理,将去噪后处理后的图像分解为多个子图像,通过构造灰度梯度共生矩阵,提取多尺度图像特征向量。从图像局部对比度和全局对比度入手,计算出图像自适应调节系数,以此来实现图像细节特征增强处理。最后,依托于卷积神经网络构建特征融合模型,通过对增强特征的匹配分析和衔接处理,得到多尺度特征融合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新研究方法应用后,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多尺度特征融合结果的MAP值高于0.8,证明了其可以实现不同尺度特征的有效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N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特征提取 小波变换 自适应增强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狭窄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微血管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咪 蔺雪梅 +15 位作者 刘佩 刘仲仲 逯青丽 刘国正 李云飞 饶兰平 宋沉生 李果 武翻艳 曹顺道 孙超 霍燕 王燕 刘燕 王凝 吴松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77-1287,共11页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探讨颈内动脉狭窄(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ICAS)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特征及其与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23年1月—2024年9月...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探讨颈内动脉狭窄(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ICAS)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特征及其与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23年1月—2024年9月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眼科收治的经血管评估确诊的ICAS患者,按狭窄侧别、程度分别进行分组,并纳入年龄、性别、既往史等相匹配的参与者为健康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黄斑区OCTA检查,并收集其小血管密度、血管密度、灌注面积、脉络膜层大中血管血管容积及血管指数等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6例研究对象,其中单侧ICAS组20例、双侧ICAS组26例、健康对照组20例,男性54例(81.8%),平均年龄为(67.5±8.7)岁。3组间除既往卒中或TIA病史外,其他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侧ICAS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双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单侧ICAS患者双眼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侧ICAS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浅层血管复合体小血管密度、视网膜内层灌注面积、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浅层血管复合体血管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狭窄严重侧眼上述指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狭窄较轻侧眼仅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狭窄严重侧眼各指标虽有低于狭窄较轻侧眼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ICAS狭窄侧眼按狭窄程度分为中度及以下狭窄组(31只)、重度及以上狭窄组(41只),与健康对照组3组进行比较,发现浅层血管复合体小血管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及浅层血管复合体血管密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间各指标虽然随狭窄程度有进一步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AS患者黄斑区微血管指标较健康对照组参与者降低,一侧ICAS病变可导致双眼黄斑区微循环受损,且受狭窄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管密度 灌注面积 脉络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可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马小力 陈禹橦 +3 位作者 刘贤洁 李丹丹 张宏伟 宁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青光眼患者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进行观察测量,比较非Follow-up模式和Follow-up模式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方法连续收集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青光眼患者38例,随机选择...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青光眼患者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进行观察测量,比较非Follow-up模式和Follow-up模式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方法连续收集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青光眼患者38例,随机选择患者一侧眼进行测量。利用SD-OCT分别采用非Follow-up模式和Follow-up模式对盘周RNFL厚度进行测量,比较2种检查模式的组内标准差(Sw)、变异系数(CV)和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非Follow-up模式测量RNFL厚度,Sw为3.67μm(视盘全周)-10.58μm(鼻侧象限),CV为2.60%(视盘全周)-10.09%(鼻侧象限),ICC为0.768(鼻侧象限)-0.974(视盘全周)。Follow-up模式测量RNFL厚度,Sw为1.42μm(视盘全周)-3.31μm(鼻上扇区),CV为1.27%(视盘全周)-3.00%(鼻侧象限),ICC为0.982(鼻侧象限)-0.996(视盘全周)。Follow-up模式测量的重复性优于非Follow-up模式。结论利用SD-OCT测量盘周RNFL厚度,Follow-up模式的可重复性优于非Follow-up模式,达到了临床应用标准,可用于临床青光眼的检查和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吴慧娟 鲍永珍 +2 位作者 任泽钦 侯宪如 刘国栋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5-449,共5页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非青光眼受试者和青光眼患者的视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重复性检验。方法非青光眼受试者和青光眼患者各30例纳入研究,随机选取受试者一侧眼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Sp...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非青光眼受试者和青光眼患者的视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重复性检验。方法非青光眼受试者和青光眼患者各30例纳入研究,随机选取受试者一侧眼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Spectralis OCT对每位受试者进行视盘周RNFL厚度测量,应用"随诊"模式进行3次扫描。计算出受试者内部标准差(Sw)、变异系数(CV)和同类相关系数(ICC),以评价该仪器测量的可重复性。应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评估每位受试者RNFL厚度平均数值与其3次测量的标准差之间的关系。结果非青光眼受试者的CV数值范围为1.44%(全周厚度平均值)~2.58%(颞侧象限),青光眼患者的CV为1.73%(全周)~3.24%(颞侧象限);非青光眼受试者的ICC数值范围为0.977(颞侧象限)~0.990(鼻下45°扇形区),青光眼患者的ICC数值范围为0.981(颞侧象限)~0.997(下方象限);非青光眼受试者的Sw为1.33μm(全周)~2.36μm(颞上45°扇形区),青光眼患者的Sw为1.13μm(全周)~2.26μm(鼻上45°扇形区);RNFL厚度数值与测量变异性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高速扫描和眼跟踪系统使Spectralis OCT在测量非青光眼受试者和青光眼患者的视盘周RNFL厚度均有良好的可重复性,是青光眼长期随诊中对于其结构性损害可信赖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频域OCT 重复性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厚度 被引量:7
9
作者 马小力 陈禹橦 +3 位作者 刘贤洁 李丹丹 张宏伟 宁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9-393,共5页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测量正常人和青光眼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重复性检验。方法 本研究纳入正常志愿者24例(正常对照组)、青光眼患者21例(青光眼组),随机选择受试者一侧...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测量正常人和青光眼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重复性检验。方法 本研究纳入正常志愿者24例(正常对照组)、青光眼患者21例(青光眼组),随机选择受试者一侧眼进行测量。利用海德堡Spectralis SD-OCT后极部非对称性分析软件对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扫描,以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标准对黄斑区进行分区,分析比较正常对照组和青光眼组黄斑各分区视网膜GCL厚度,并计算组内标准差(Sw)、变异系数(CV)和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 正常对照组黄斑中央区GCL厚度为(12.58±2.69)μm,内环平均GCL厚度为(48.87±3.81)μm,外环平均GCL厚度为(37.28±1.75)μm,呈开口向颞侧的“马蹄形”分布;青光眼组黄斑中央区GCL厚度为(9.57±2.06)μm,内环平均GCL厚度为(34.70±9.67)μm,外环平均GCL厚度为(28.20±5.51)μm,各区视网膜GCL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变薄。正常对照组各分区GCL厚度的Sw为0.46~0.87μm,CV为0.67%~3.71%,ICC为0.904~0.977;青光眼组Sw为0.53~1.65μm,CV为1.18%~5.75%,ICC为0.833~0.993,2组均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结论 利用Spectralis SD-OCT测量视网膜黄斑区GCL厚度在正常人和青光眼患者中均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可用于临床青光眼的检查和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糖尿病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分区测定的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罗洁 赵菊莲 +2 位作者 李小平 陆莹 熊小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应用频域OCT分区测量正常人及各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厚度、黄斑部视网膜的平均厚度及黄斑部的总体积,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及体积的特点以及与正常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确... 目的应用频域OCT分区测量正常人及各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厚度、黄斑部视网膜的平均厚度及黄斑部的总体积,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及体积的特点以及与正常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85例(317眼),通过常规散瞳眼底检查、眼底照相及FFA检查并依据2002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型标准将这317眼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糖尿病正常视网膜(NDR组)患者50例(89眼)、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患者73例(126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患者62例(102眼),第4组为正常组52例(98眼)。用频域OCT对上述4组进行黄斑部的扫描,并用分析软件进行九分区的自动分析,记录各区视网膜厚度数据和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黄斑区总的体积。结果黄斑区以中心凹1mm为直径视网膜厚度正常组、NDR组、NPDR组、PDR组分别为(246.37±17.50)μm、(252.13±16.24)μm、(316.28±56.99)μm、(407.90±214.89)μm。4组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85.07±10.42)μm、(289.45±11.19)μm、(332.31±39.71)μm、(390.20±64.17)μm;总体积分别为(10.22±0.39)mm3、(10.12±1.03)mm3、(11.99±3.29)mm3、(13.87±5.13)mm3。与正常组相比,NPDR、PDR组黄斑部A1-A9区视网膜厚度、黄斑部平均视网膜厚度、黄斑部总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DR组与正常组相比,A1-A9区视网膜厚度、黄斑部平均视网膜厚度、黄斑部总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DR、NPDR、PDR3组间以上各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体积与DR程度相关。频域OCT能定量定性地观察糖尿病患者黄斑区的细微变化,为糖尿病患者黄斑病变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部视网膜厚度/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测糖尿病患者角膜厚度的改变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小伟 陈迪 +1 位作者 徐婧 李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糖尿病患者中角膜厚度的变化。方法通过眼前段频域OCT对40名(80眼)健康对照者、55例(110眼)2型糖尿病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55例(... 目的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糖尿病患者中角膜厚度的变化。方法通过眼前段频域OCT对40名(80眼)健康对照者、55例(110眼)2型糖尿病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55例(110眼)2型糖尿病合并单纯性DR患者、33例(66眼)2型糖尿病合并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角膜进行扫描,测量角膜全层、上皮层和基质层的厚度。结果对照组角膜全层、上皮层和基质层的厚度分别为(516.9±26.5)μm、(44.2±8.6)μm和(473.8±27.5)μm,糖尿病组患者中各指标分别为(542.8±31.9)μm、(44.7±9.4)μm和(502.9±33.7)μm,糖尿病组患者的角膜全层厚度和基质层厚度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2型糖尿病不合并DR患者中,角膜全层、上皮层和基质层的厚度分别为(533.2±17.4)μm、(44.1±5.4)μm和(492.5±20.8)μm。2型糖尿病合并单纯性DR的患者中各指标分别为(524.7±22.6)μm、(43.0±8.6)μm和(482.7±28.4)μm。2型糖尿病合并PDR的患者中,各指标分别为(572.1±31.3)μm、(44.7±4.7)μm和(528.9±37.3)μm。糖尿病3个亚组间进行比较,角膜全层和基质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0),而角膜上皮层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0)。结论通过频域OCT可测量角膜全层、上皮层和基质层的厚度。与健康对照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全层和基质层明显增厚,而上皮层厚度无显著改变。在合并PDR的糖尿病患者中,角膜全层和基质层的厚度显著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频域 角膜 上皮层 基质层 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广峰 顾铮 +7 位作者 范颖 孟忻 高新晓 蔺洁 王华 贾羽颂 付秀稳 汪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AZOOR患者5例(5眼)纳入研究,健眼为对照眼。所有患者均行...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AZOOR患者5例(5眼)纳入研究,健眼为对照眼。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并行OCT检查患者的黄斑区,观察并分析患者的OCT图像特征,并和健眼比较分析黄斑区的厚度差异和结构改变。结果 OCT检查提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外层损害,损害的位置和范围不同,其共同特征是外界膜层光带信号强度不均匀,局部显示模糊甚至局部缺损,局部区域向下凹陷。光感受器内节/外节光带出现强度减弱和部分区域断裂、消失的现象。而在几乎所有的患眼病变区域视锥细胞外节尖端层模糊或消氉失,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则没有显著的结构改变。患眼中心凹处外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为(83.20±9.90)μm,健眼为(101.80±2.2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眼与健眼外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的差值,与患眼BCVA呈负相关(r=-0.94,P<0.05)。结论 AZOOR患者的视网膜损害多位于外层,其中视锥细胞外节尖端层损害最为显著;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界膜层至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变薄的现象,可能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脉络膜厚度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迪 李略 +1 位作者 杨治坤 董方田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s,IMH)患眼及对侧眼的脉络膜厚度。方法研究共纳入20例单眼IMH患者及20名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测量IMH患者患眼、对侧健眼及正常对... 目的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s,IMH)患眼及对侧眼的脉络膜厚度。方法研究共纳入20例单眼IMH患者及20名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测量IMH患者患眼、对侧健眼及正常对照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及中心凹鼻侧、颞侧、上方和下方各相距1和2mm处共9个位点的脉络膜厚度。结果 IMH患眼组、对侧健眼组及正常对照组的SFCT均值分别为(161.53±50.50)、(204.95±59.58)、(248.00±63.40)μm(P=0.000)。方差分析显示3组间所有位点的脉络膜厚度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ukey-Kramer检验多重比较发现IMH患眼组各个位点的脉络膜厚度均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对侧健眼组在除中心凹上方2mm及下方2mm处的脉络膜厚度值以外的7个位点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IMH患者患眼的脉络膜厚度明显变薄,对侧健眼的脉络膜厚度亦有不同程度变薄,提示IMH的发生与脉络膜的血流灌注状态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脉络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康柏西普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黄斑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定国 岑令平 +1 位作者 张安琳 陈伟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57-1160,共4页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经康柏西普治疗后黄斑中心凹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经康柏西普治疗后黄斑中心凹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相关性。方法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湿性AMD的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接受连续3个月、每个月玻璃体内注射一次康柏西普的常规疗法,记录治疗前及各次注射后1个月的BCVA以及频域OCT的特征(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视网膜内积液、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视网膜下纤维化等)氉。结果经过3次注射治疗后,BCVA从治疗前的(0. 98±0.55) LogM AR提高到治疗后的(0.69±0.43) LogMAR(P <0. 0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从治疗前的(449.07±245.19)μm降低到治疗后的(232.76±103.93)μm(P <0.01),其中初次注射后第1个月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改善最为明显; 3次注射后视网膜内积液或视网膜下积液消退组BCVA改善并没有明显优于各自的未消退组(均为P> 0.05),但单纯视网膜下积液组BCVA明显优于单纯视网膜内积液组和混合积液组(F=6.168,P=0.007)。结论频域OCT是一种评价黄斑结构改变的有效手段,为临床分析注射康柏西普术后视力的变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老年性黄斑变性 康柏西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用于评价口腔种植区软组织质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俞梦琴 张志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76-681,共6页
口腔拟种植区软组织质量评估可初步预测种植术后的美学效果、边缘骨吸收情况、种植体周围病变的发生等。近年来对软组织质量的评估一直处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利用光学原理对所检查对... 口腔拟种植区软组织质量评估可初步预测种植术后的美学效果、边缘骨吸收情况、种植体周围病变的发生等。近年来对软组织质量的评估一直处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利用光学原理对所检查对象进行投射,光线穿透牙龈,向后散射获取软组织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转化为二维(two-dimension,2D)或三维(three-dimension,3D)图像,清楚显示软组织结构,对拟种植区软组织质量可进行初步评估。本文拟概述OCT在口腔种植术前牙龈厚度(gingival thickness,GT)、角化黏膜宽度(keratinized mucosa width,KMW)、牙槽嵴上软组织高度(supracrestal tissue height,STH)、牙龈软组织炎症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牙龈厚度 角化黏膜宽度 牙槽嵴上软组织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厚度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贤洁 陈禹橦 +1 位作者 刘美丹 马小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0-393,共4页
目的 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定量分析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厚度,探讨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厚度的分布规律及其随屈光度数变化的规律。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门诊的患者和体检者作为受试... 目的 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定量分析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厚度,探讨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厚度的分布规律及其随屈光度数变化的规律。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门诊的患者和体检者作为受试者,共66人66眼,并且根据其等效球镜(SE)度数分为对照组(正视组,-0.25D≤SE≤+0.25D,29人29眼)和试验组(高度近视组,SE≤-6.00D,37人37眼)。应用Spectralis SD-OCT对受试者的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扫描测量,比较2组受试者间及黄斑不同区域间外层视网膜厚度的差异。结果 黄斑中央区外层视网膜厚度显著高于黄斑中央区的上方、鼻侧、下方和颞侧外层视网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度近视组与正视组的中央区外层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差异(P=0.917);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央区的上方、鼻侧、下方的外层视网膜厚度低于正视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斑区的外层视网膜厚度分布存在一定规律,黄斑中央区的外层视网膜厚度高于黄斑中央旁区。高度近视者黄斑中央区上方、鼻侧、下方的外层视网膜厚度低于正视眼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外层视网膜厚度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青光眼视盘旁萎缩区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小力 刘贤洁 +3 位作者 陈禹橦 李丹丹 张宏伟 华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57-1060,共4页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和眼底彩色照相方法测量青光眼视盘旁萎缩区,并比较二者结果的一致性。方法连续收集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的青光眼患者30例(54只眼),进行视盘SD—OCT检查和眼底彩色立体照相...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和眼底彩色照相方法测量青光眼视盘旁萎缩区,并比较二者结果的一致性。方法连续收集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的青光眼患者30例(54只眼),进行视盘SD—OCT检查和眼底彩色立体照相。分别测量以视盘为中心6条子午线上视盘旁萎缩区13区宽度并计算平均值,比较2种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并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使用眼底彩色照相法和SD—OCT检查法测量青光眼患者眼底视盘旁萎缩区B区平均宽度分别为(229.89±99.82)μm和(224.14±97.10)μm,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80)。2种检查方法结果具有高度相关性(r=0.825,p〈0.001),二者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ICE=0.923,95%CI0.870。0.954)。结论利用SD-OCT法与眼底彩色照相法测量青光眼视盘旁萎缩区G区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利用SD-OCT方法测量青光眼视盘旁萎缩区p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视盘旁萎缩区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定量测量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雯秋 汪枫桦 +3 位作者 王泓 宋正宇 吴颖 孙晓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09-1012,共4页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眼部多种视力严重损伤疾病的病理改变之一。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可实现在眼部组织的连续观察、测量和分析。目的采用SD-OCT对激光诱导的大鼠CNV进行量化检测,评估SD-OCT对CNV进行活体...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眼部多种视力严重损伤疾病的病理改变之一。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可实现在眼部组织的连续观察、测量和分析。目的采用SD-OCT对激光诱导的大鼠CNV进行量化检测,评估SD-OCT对CNV进行活体定量检测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摘取30只BN大鼠的左眼,采用532nm激光进行视网膜光凝的方法建立CNV模型,激光功率为200mw,光斑直径为100μm,曝光时间为50ms,以光凝后产生气泡或伴有轻度出血为击破Brunch膜和造模成功的标志。分别于光凝后3、7、14、21d采用荧光索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法判断造模成功与否并进行评分,同时采用SD-OCT对CNV形成过程进行活体实时测量,CNV膜厚度(CMT)为视网膜内界膜至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血管层之间的最大距离,结合光凝后14d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CNV测量结果进行评估和验证。BN大鼠的右眼作为对照眼。结果FFA检查结果表明,光凝后7d开始出现视网膜的盘状荧光素渗漏,14d渗漏区扩大。光凝后7、14、21d,CNV的渗漏评分分别为(1.6±0.4)、(2.5±0.6)、(2.4±0.5)分,3个时间点渗漏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1,P〈0.01);光凝后14d、21d,CNV渗漏评分明显高于光凝后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后7、14、21d,SD-OCT测量的cMT分别为(76.33±10.09)、(102.03±14.21)、(98.03±13.76)μm,3个时间点CM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5,P〈0.01);光凝后14d和21d,CMT与7d相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D-OCT检查结果与FFA结果相比,随着时间的延长CNV的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光凝后14d,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CNV形成,进一步证实上述改变。结论532nm激光能成功诱导BN大鼠形成CNV,具有模型稳定、成模率高的优点。SD-OCT可在CNV的形成过程中进行实时、活体、无创和动态的定量观察,为客观评价CNV及其变化提供依据,还可用于对CNV的转归和药物对CNV治疗效果的定量动态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动物模型 生物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发病机制研究中的运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黎铧 李娟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41-1144,共4页
目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speci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对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眼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所诊治的先天性视盘小凹患者18例(18眼),对其SD-... 目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speci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对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眼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所诊治的先天性视盘小凹患者18例(18眼),对其SD-OCT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8例患者中SD-OCT视盘处扫描均可见视盘小凹玻璃体条索牵拉,玻璃体牵拉可位于小凹的边缘或小凹的内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腔或劈裂腔存在与小凹相通的间隙和空间,这一间隙延伸至筛板以下区域,所有患者筛板结构不完整。同时所有患者均未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腔或劈裂腔存在与玻璃体相通的间隙和空间。结论先天性视盘小凹并不是单一发病因素所引发,而是由于先天解剖异常加上玻璃体交界面上病理生理改变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视盘小凹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ats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特征及其与黄斑纤维化的相关性
20
作者 周子义 窦国睿 +6 位作者 严宏祥 张国恒 朱锦亭 孙董洁 张自峰 李曼红 王雨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6-441,共6页
目的分析Coats病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特征及其在黄斑纤维化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经彩色眼底照相、眼部B型超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频域OCT检查确... 目的分析Coats病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特征及其在黄斑纤维化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经彩色眼底照相、眼部B型超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频域OCT检查确诊的Coats病患者43例43眼。其中,男40例,女3例;年龄2~60岁,中位年龄13岁。以黄斑纤维化为不良预后指标,根据随访结束时是否出现黄斑纤维化将患者分为2个组,比较各组间OCT特征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这一不良预后指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3例Coats病患者的OCT临床特征包括视网膜内硬性渗出43眼(占100%)、视网膜下液21眼(占48.8%)、黄斑囊肿17眼(占27.9%)、视网膜下渗出9眼(占20.9%)、视网膜前高反射点7眼(占16.3%)、视网膜前膜21眼(占48.8%)以及视网膜内液22眼(占51.2%)。彩色眼底照相可见硬性渗出分布于后极部38眼(占93.0%)以及中周部27眼(占65.9%);OCT检查可见硬性渗出分布于内核层35眼(占81.4%)以及外核层33眼(占76.7%)。OCT检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21眼中,彩色眼底照相检出9眼(占42.9%),眼部B型超声检出18眼(占85.7%)。黄斑纤维化组视网膜下液以及视网膜下渗出眼数比例均高于无黄斑纤维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755,P<0.001;χ^(2)=6.133,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现视网膜下液是发生黄斑纤维化的危险因素(比值比=48.345,95%置信区间:4.272~547.066,P=0.002)。结论OCT检查能够直观检测到Coats病患者的视网膜下液、视网膜下渗出、黄斑囊肿、黄斑渗出及视网膜高反射点等特征,其中视网膜下液是发生黄斑纤维化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TS病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下液 视网膜渗出 黄斑纤维化 炎症反应 不良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