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外凝视成像系统中的光学微扫描技术 被引量:28
1
作者 吴新社 蔡毅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4,共5页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微扫描技术研究情况,讨论了用于凝视焦平面探测器的微扫描技术原理和分类,按伺服电机驱动和压电陶瓷驱动两种形式,分析了微扫描技术的原理、结构和信号读出方式,最后总结了微扫描技术的优点.
关键词 光学微扫描 红外成像 凝视 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凝视成像光学微扫描重建技术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白俊奇 陈钱 屈惠明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57-260,共4页
由于有限的焦平面阵列等因素影响,红外热成像系统的空间分辨率较低.理论上,微扫描能有效提高空间分辨率,然而光学系统不易精确控制,导致重建图像模糊.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帧间块匹配的图像配准算法.该算法有效地实现了亚像元成像... 由于有限的焦平面阵列等因素影响,红外热成像系统的空间分辨率较低.理论上,微扫描能有效提高空间分辨率,然而光学系统不易精确控制,导致重建图像模糊.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帧间块匹配的图像配准算法.该算法有效地实现了亚像元成像,在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同时,抑制了图像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光学微扫描 图像重建 块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微扫描器技术及其实现方式 被引量:14
3
作者 徐超 金伟其 李雅琼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8-342,共5页
微扫描成像技术是一种用于提高成像系统分辨力的新技术,它利用多幅相互之间具有亚像元位移的序列低分辨力图像来重建高分辨力图像。微扫描器是微扫描成像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简要地阐述了成像系统由于欠采样所带来的混叠效应,... 微扫描成像技术是一种用于提高成像系统分辨力的新技术,它利用多幅相互之间具有亚像元位移的序列低分辨力图像来重建高分辨力图像。微扫描器是微扫描成像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简要地阐述了成像系统由于欠采样所带来的混叠效应,以及微扫描成像技术提高采样频率以减小混叠效应的原理,分析了微扫描工作模式和成像过程,然后介绍了几种典型光学微扫描器的实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 欠采样 混叠 光电成像 光学微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器件无损检测光学微扫描显微热成像系统 被引量:4
4
作者 高美静 范祥瑞 +1 位作者 顾海华 吴伟龙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79-784,共6页
为了给半导体器件、印刷电路板和功率器件等电子器件提供细微热分析的手段,完成电子电路的故障检测、失效分析和可靠性检测等,本文基于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光学微扫描显微热像仪。介绍了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构成、工作... 为了给半导体器件、印刷电路板和功率器件等电子器件提供细微热分析的手段,完成电子电路的故障检测、失效分析和可靠性检测等,本文基于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光学微扫描显微热像仪。介绍了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构成、工作过程,研究推导了系统噪声等效温差(NETD)和噪声等效辐射率差(NEED)模型,为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基于Matlab完成了整个系统的图像采集处理界面设计。实际图像采集和处理结果表明了本系统设计的合理性。随着产品化,本系统将会用到其他需要显微热分析的场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工程 光学微扫描热像仪 噪声等效温差 噪声等效辐射率差 电子器件 故障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及其探针技术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项仕标 张天浩 +4 位作者 苏玉玲 项顼 吴朝晖 田臻锋 张春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9-124,共6页
对近场扫描光学显微技术 (NSOM)研究与应用新进展作了概括介绍 ,较详细地阐述了NSOM的关键部件———探针技术的发展 ,并对NSOM的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近场扫描光学 近场扫描光学技术 光纤探针 无孔探针 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技术在半导体材料表征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芳 魏志鹏 +6 位作者 刘国军 唐吉龙 房丹 方铉 高娴 赵海峰 王双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8-33,共6页
半导体材料及其光电器件如激光器、探测器以及高速微波器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半导体材料的结构和缺陷特性对器件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对材料进行纳米尺度下的检测、表征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技术和设备上都需要深入研究和发展,因... 半导体材料及其光电器件如激光器、探测器以及高速微波器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半导体材料的结构和缺陷特性对器件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对材料进行纳米尺度下的检测、表征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技术和设备上都需要深入研究和发展,因此扫描近场光学显微技术在半导体材料表征领域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扫描近场光学显微技术突破了传统光学显微技术的衍射分辨率极限的限制,具有超高空间分辨率、超高探测灵敏度等特点,并且是一种非接触性探测,具有无损伤性。简要介绍了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及在半导体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包括量子阱结构中的位错及缺陷的表征,半导体器件的表面复合速率及扩散长度的纳米表征,以及半导体薄膜中的缺陷分布的检测。探讨了目前相关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近场光学技术 半导体材料 超高空间高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方图在显微热成像微扫描位置标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关丛荣 金伟其 王吉晖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9-523,共5页
为提高显微热成像系统微扫描装置位置标定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方图统计拉伸显微热图像细节增强的傅里叶变换微位移检测方法。该方法针对显微热图像直方图特点,通过直方图统计拉伸改善图像对比度增强细节,以此提高基于傅里叶变换平移... 为提高显微热成像系统微扫描装置位置标定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方图统计拉伸显微热图像细节增强的傅里叶变换微位移检测方法。该方法针对显微热图像直方图特点,通过直方图统计拉伸改善图像对比度增强细节,以此提高基于傅里叶变换平移特性的微位移检测准确度,从而提高微扫描位置的标定精度。基于此方法进行了图像增强前后的位置标定和图像重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经直方图统计拉伸细节增强后的位置标定更精确,重构的图像质量更高,细节更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方图 热成像 光学微扫描 位置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型焦平面热成像系统的亚像元处理算法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金伟其 王春勇 +2 位作者 张楠 王岭雪 卢萍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1-264,共4页
通过对垂直方向具有光学微扫描的288×4焦平面热成像过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可实现亚像元成像处理算法,在垂直扫描的方向可使探测器传递函数的截止频率提高一倍,可明显改善系统成像质量和作用距离.算法简单,处理工作量小,易于实... 通过对垂直方向具有光学微扫描的288×4焦平面热成像过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可实现亚像元成像处理算法,在垂直扫描的方向可使探测器传递函数的截止频率提高一倍,可明显改善系统成像质量和作用距离.算法简单,处理工作量小,易于实现实时处理.算法的实现对提高扫描型热成像系统的技术战术性能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88×4焦平面探测器 热成像系统 光学微扫描 亚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热成像系统行处理迭代超分辨力处理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高美静 芦鑫 石晓丽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5-39,共5页
针对已研制光学微扫描显微热成像系统空间分辨力较低的问题,基于改进的频域图像配准技术和改进的行处理迭代超分辨力算法,提出了显微热成像系统光学微扫描改进行处理迭代超分辨力图像处理方法。给出了该方法的原理及步骤,采用不同重构... 针对已研制光学微扫描显微热成像系统空间分辨力较低的问题,基于改进的频域图像配准技术和改进的行处理迭代超分辨力算法,提出了显微热成像系统光学微扫描改进行处理迭代超分辨力图像处理方法。给出了该方法的原理及步骤,采用不同重构方法针对可见光和红外图像进行了仿真研究,给出了评价参数和结论。利用光学微扫描显微热成像系统采集低分辨力显微热图像序列进行了超分辨力处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光学微扫描显微热成像系统的空间分辨力得到提高,可应用于需要显微热分析的场合。该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其它不可控光学微扫描成像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像 超分辨力 光学微扫描 图像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热成像系统自适应零点定标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美静 顾海华 +1 位作者 关丛荣 吴伟龙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0-136,共7页
针对光学微扫描显微热成像系统微扫描过程中微位移位置不准确,空间分辨力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自适应零点定标方法。该方法将图像配准算法作为计算图像之间的微位移的工具,并利用几何原理进行微扫描零点位置的自适应标定。利用望远模... 针对光学微扫描显微热成像系统微扫描过程中微位移位置不准确,空间分辨力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自适应零点定标方法。该方法将图像配准算法作为计算图像之间的微位移的工具,并利用几何原理进行微扫描零点位置的自适应标定。利用望远模式红外图像模拟自适应零点定标前后实际系统,采用不同重构方法进行了仿真研究;完成了自适应零点定标前后实际系统采集的欠采样显微热图像序列的重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完成自适应零点定位后,可有效提高过采样重构图像质量,提高了系统空间分辨力。此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其他光电成像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像系统 光学微扫描 自适应零点定标 图像配准 过采样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凝视焦平面探测器亚像元成像处理算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超 金伟其 +1 位作者 李雅琼 王霞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608-1611,共4页
利用光学微扫描和亚像元成像处理技术,实现亚像元成像系统是当前提高光电成像系统空间分辨率的重要技术途径.本文在分析二维凝视焦平面探测器的亚像元成像和重构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二维2×2微扫描的亚像元成像处理方... 利用光学微扫描和亚像元成像处理技术,实现亚像元成像系统是当前提高光电成像系统空间分辨率的重要技术途径.本文在分析二维凝视焦平面探测器的亚像元成像和重构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二维2×2微扫描的亚像元成像处理方法,解决了边界精确标定法的标定以及边界值近似法的误差问题.模拟分析表明:算法可有效实现亚像元成像,且处理工作量小,易于实现实时处理,可望在可见光和红外亚像元成像领域获得应用,算法对于发展高性能热成像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像 光学微扫描 亚像元成像 图像处理 边界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燃料对GDI喷油器积碳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韩欣 秦静 +2 位作者 裴毅强 王莉 周建伟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6-240,共5页
针对缸内直喷汽油机喷油器积碳问题,借助光学显微扫描镜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仪等光学检测仪器,结合道路耐久性和喷油器流量损失试验,研究了93#汽油和E10乙醇汽油对缸内直喷汽油机喷油器积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用E10乙醇汽油的喷油... 针对缸内直喷汽油机喷油器积碳问题,借助光学显微扫描镜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仪等光学检测仪器,结合道路耐久性和喷油器流量损失试验,研究了93#汽油和E10乙醇汽油对缸内直喷汽油机喷油器积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用E10乙醇汽油的喷油器比燃用93#汽油的喷油器积碳严重;两种燃料下积碳沉积物中主要含有甲基、亚甲基、羟基、胺基、烯烃和硫化合物等官能团;燃用E10乙醇汽油的喷油器积碳中所含羟基和硫化物官能团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汽油机 喷油器积碳 光学扫描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 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OM结合量子点标记进行T淋巴细胞体外刺激活化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钟丽云 廖问陶 +1 位作者 王小平 蔡继业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01-404,共4页
本文用扫描近场光学显微实验平台(SNOM),结合量子点(QDs)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用多克隆刺激剂佛波醇酯(PDB)+Ionomycin体外活化后,进行细胞表面形貌和CD69分子的表达成像研究。结果表明:T淋巴细胞在多克隆刺激剂活化后... 本文用扫描近场光学显微实验平台(SNOM),结合量子点(QDs)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用多克隆刺激剂佛波醇酯(PDB)+Ionomycin体外活化后,进行细胞表面形貌和CD69分子的表达成像研究。结果表明:T淋巴细胞在多克隆刺激剂活化后,不仅表面形貌增高增大,边缘向四周铺展下塌,而且细胞表面的CD69分子表达迅速增加,并向边缘下塌的局部区域聚集,将其作为T细胞活化的表征和监测指标具有无损、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扫描近场光学系统(SNOM) 量子点(QDs) CD69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aling of Stoma After Magnetic Biliary-Enteric Anastomosis in Canine Peritonitis Models 被引量:4
14
作者 Jian-hui Li Long Guo +6 位作者 Wei-jie Yao Zhi-yong Zhang Shan-pei Wang Shi-qi Liu Zhi-min Geng Xiao-ping Song Yi Lv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4年第2期91-97,共7页
Objective To assese the healing of stoma after magnetic anastomosi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biliary-enteric continuity under severe inflammation. Methods Acute bile duct injury was constructed as a bile peritonitis ... Objective To assese the healing of stoma after magnetic anastomosi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biliary-enteric continuity under severe inflammation. Methods Acute bile duct injury was constructed as a bile peritonitis model in mongrel dogs(n=32). Magnetic anastomosis(group A, n=16) and traditional suture anastomosis(group B, n=16) were performed to reconstruct the biliary-enteric continuity in one stage. Half of the dogs in each group were euthanized on the 30 th postoperative day, and the other half on the 90 th postoperative day to harvest the stoma region. The healing conditions of the stoma after the 2 anastomotic approaches were observed with naked eyes, under light microscop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s The stoma leakage rate(50% versus 0% on the 30 th postoperative day, 37.5% versus 12.5% on the 90 th postoperative day, both P<0.05) and stenosis degree(13.9%±0.3% versus 7.1%±0.3% on the 30 th postoperative day, 17.2%±0.4% versus 9.4%±0.4% on the 90 th postoperative day, both P<0.01)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B than in group A.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anual anastomoses, the histological analysis under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showed a more continuous stoma with more regular epithelium proliferation and collagen arrangement, less inflammation in group A. Conclusions Magnetic anastomosis stent ensures better healing of the stoma eve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severe inflam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anastomosis biliary-enteric anastomosis bile duct injury CHOLANGIOJEJUNOSTOMY histological study stoma hea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维材料的太赫兹极化激元光子学研究进展(特邀)
15
作者 王庆 杨晓宇 +1 位作者 李鹏伟 陈舒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5年第3期72-92,I0001,共22页
太赫兹技术已在材料检测、生物医学、通讯、天文等诸多领域展现出重要应用优势,但它在高性能太赫兹光电器件(包括太赫兹室温探测器、传感器、调制器等)方面仍面临瓶颈。太赫兹光与电子、声子耦合形成的极化激元具有深亚波长束缚、高光... 太赫兹技术已在材料检测、生物医学、通讯、天文等诸多领域展现出重要应用优势,但它在高性能太赫兹光电器件(包括太赫兹室温探测器、传感器、调制器等)方面仍面临瓶颈。太赫兹光与电子、声子耦合形成的极化激元具有深亚波长束缚、高光场限域、高局域场增强和强吸收等特点,有望解决太赫兹光电器件瓶颈。特别是,当极化激元与低维材料(如:石墨烯、Ag_(2)Te)相结合,因低维材料具有纳米级厚度、可调控的载流子浓度以及丰富的晶格结构等特点,能够进一步放大极化激元特性,为解决太赫兹科学与技术领域难题提供更多的机遇。文中从传统金属和新型低维材料中的等离极化激元和声子极化激元出发,简要介绍了极化激元的概念和特性,进一步结合探测太赫兹极化激元的主流技术,总结了基于低维材料的太赫兹极化激元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研究领域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科学与技术 极化激元 低维材料 扫描近场光学技术 太赫兹光电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