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越冬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活性的原位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吴晓东 孔繁翔 +3 位作者 曹焕生 张民 刘桂民 赵巧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9-145,共7页
水体中浮游植物在越冬期间数量少,关于湖泊中越冬浮游植物如蓝藻、绿藻、硅藻等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活性情况少见报道.本实验通过Phyto-PAM(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对最大光量子产量F_v/F_m(可变荧光和最大荧光之比)和快速光曲线... 水体中浮游植物在越冬期间数量少,关于湖泊中越冬浮游植物如蓝藻、绿藻、硅藻等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活性情况少见报道.本实验通过Phyto-PAM(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对最大光量子产量F_v/F_m(可变荧光和最大荧光之比)和快速光曲线的测定,结合显微镜镜检结果,并在室内进行了硫酸铜处理以及鲁哥氏液处理实验,对太湖、巢湖和玄武湖处于越冬期间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原位光合作用活性的研究.显微镜镜检结果表明太湖和玄武湖水体中以绿藻和硅藻为主,而蓝藻很少,巢湖水体中有大量蓝藻、绿藻和硅藻,Phyto-PAM在对玄武湖和太湖水样原位测定时未检测出蓝藻,而绿藻和硅藻有光合作用活性,其F_v/F_m在0.5左右;对巢湖的水体检测到的蓝藻、绿藻、硅藻都具有光合作用活性,其中绿藻和硅藻的Fv/Fm在0 5左右.蓝藻的n/Fm在0.3左右:用硫酸铜处理实验在巢湖水样中发现水体仅有硅藻活性(F_v/F_m下降至0.2左右),而用鲁哥氏液处理后无任何藻类光合作用活性,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处于越冬期间,以较多数量出观在水体中的蓝藻、绿藻和硅藻仍然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越冬 原位 光合作用活性 Phyto-PAM FV/F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春季和秋季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活性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大命 于洋 +3 位作者 张彤晴 唐晟凯 周军 周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48-856,共9页
应用Phyto-PAM浮游植物荧光仪对2012年太湖浮游植物群落光合作用活性的时空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春季蓝藻、绿藻和硅甲藻的FvFm(最大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35-0.49、0.34-0.68和0.09-0.56;秋季则分别为0.34-0.53、0.55-0.68和0.2... 应用Phyto-PAM浮游植物荧光仪对2012年太湖浮游植物群落光合作用活性的时空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春季蓝藻、绿藻和硅甲藻的FvFm(最大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35-0.49、0.34-0.68和0.09-0.56;秋季则分别为0.34-0.53、0.55-0.68和0.28-0.61.春季蓝藻、绿藻和硅甲藻的NPQ(非光化学淬灭)分别为0.012-0.165、0.085-0.201和0.104-0.281,秋季则分别为0.035-0.263、0.052-0.118和0.048-0.301.RLC(快速光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表明,太湖浮游植物群落光能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速率具有显著时空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绿藻和硅甲藻的光合作用活性与环境因子没有显著相关性;而蓝藻的FvFm与RLC的特征参数呈显著正相关,与ρ(Chla)呈显著正相关(P〈0.05,R=0.49),与SD(透明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R=-0.56),说明太湖蓝藻的光合作用活性与富营养化水平具有一致性.从空间分布来看,草型湖区蓝藻的光合作用活性和ρ(Chla)均显著低于藻型湖区,表明水草能抑制蓝藻的光合作用活性和生长,进而降低蓝藻水华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荧光 光合作用活性 最大光量子产量 浮游植物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蟹养殖池塘微囊藻水华毒性及其光合作用活性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大命 周军 +4 位作者 唐晟凯 李旭光 林海 张彤晴 周刚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118,共6页
苏州市吴中区一河蟹养殖池塘在2013年7月和8月发生了严重的微囊藻水华.采用单一和双重PCR扩增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用以检测微囊藻水华是否产毒,结果显示为阳性.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微囊藻水华的毒性大小.结果表明:7月和8月微囊... 苏州市吴中区一河蟹养殖池塘在2013年7月和8月发生了严重的微囊藻水华.采用单一和双重PCR扩增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用以检测微囊藻水华是否产毒,结果显示为阳性.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微囊藻水华的毒性大小.结果表明:7月和8月微囊藻水华的胞内微囊藻毒素浓度分别为1.49和0.88μg/L,胞外微囊藻毒素的浓度分别为0.75和1.09μg/L.另外,采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yto-PAM测定河蟹养殖水体形成水华的微囊藻的光合作用活性.结果显示:7月和8月水华微囊藻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分别为0.48和0.44,实际光量子产量ΦPSII分别为0.38和0.32,表明形成水华的微囊藻有较高的生长潜力.非光化学荧光淬灭值NPQ分别为0.28和0.36.从快速光响应曲线RLC的特征参数来看,7月水华微囊藻的光合作用活性和光能利用效率高于8月.本研究结果表明,河蟹养殖池塘水体受到微囊藻水华和微囊藻毒素的污染,进而可能对河蟹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养殖池塘 微囊藻水华 微囊藻毒素 微囊藻光合作用活性 浮游植物荧光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素对彩叶玉簪光合作用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辉 李定蓝 +2 位作者 齐泽民 张静 刘飞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4-569,共6页
该文以彩叶玉簪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钙素水平对玉簪叶片光合作用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钙素水平的提高,彩叶玉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均呈单峰曲线... 该文以彩叶玉簪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钙素水平对玉簪叶片光合作用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钙素水平的提高,彩叶玉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均呈单峰曲线,最高峰值出现在Ca^(2+)90 mg·L^(-1)时;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变化也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Ca^(2+)50 mg·L^(-1)时;初始荧光(F_0)和最大荧光(F_m)值在0~360 mg·L^(-1)钙素水平下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90 mg·L^(-1)时;Pn和Gs值的变化与Ci值成正相关。同时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SP)含量均表现为单谷曲线,在Ca^(2+)90 mg·L^(-1)时达最小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综上所述,彩叶玉簪Pn下降主要由气孔引起,叶面喷施90 mg·L^(-1)的Ca^(2+)可增强彩叶玉簪光合作用,降低保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叶玉簪 光合作用 保护酶活性 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蓝藻水华在好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小冬 刘兴国 +4 位作者 陆诗敏 秦伯强 刘翀 曾宪磊 顾兆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412-3419,共8页
为研究不同浓度蓝藻水华在曝气形成的好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本文按叶绿素a(Chla)浓度32.5,346.8,1413.7和14250.0μg/L设4个处理组(从低到高编号依次为Ⅰ、Ⅱ、Ⅲ和Ⅳ)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各处理Chla浓度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均未出现发... 为研究不同浓度蓝藻水华在曝气形成的好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本文按叶绿素a(Chla)浓度32.5,346.8,1413.7和14250.0μg/L设4个处理组(从低到高编号依次为Ⅰ、Ⅱ、Ⅲ和Ⅳ)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各处理Chla浓度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均未出现发黑或发褐现象;各处理溶氧、pH值、NH4^+-N浓度和最大光合作用能力Fv/Fm均有一定差异(P<0.05).快速光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α、ETRmax和Ik表明,处理Ⅰ、Ⅱ和Ⅲ中出现较高的绿藻、硅/甲藻的光能利用效率(P<0.05),而处理IV中所有藻类的光能利用效率较低(P<0.05).曝气增氧可以防止高浓度蓝藻水华形成黑水团;蓝藻水华初始Chla浓度约为32.5、346.8、1413.7μg/L时,在曝气形成的好氧条件下,蓝藻水华中会出现其它藻类如绿藻、硅/甲藻的生长,即藻类群落结构朝着多样化变化,对蓝藻水华形成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 好氧 光合作用活性 蓝藻水华 硅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尾栅藻对铜绿微囊藻光合活性及毒素产生与释放的影响
6
作者 方丽 刘文清 +7 位作者 赵南京 段静波 王志刚 肖雪 张玉钧 刘晶 殷高方 石朝毅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3-37,共5页
采用将铜绿微囊藻与四尾栅藻混合培养的方法,初步研究了四尾栅藻对铜绿微囊藻生长、产毒及光合作用能力的影响。对照组为铜绿微囊藻单种培养。以细胞计数仪测藻生物量,Water-PAM测定暗适应后最大叶绿素荧光量子产量Yield(Fv/Fm),高效液... 采用将铜绿微囊藻与四尾栅藻混合培养的方法,初步研究了四尾栅藻对铜绿微囊藻生长、产毒及光合作用能力的影响。对照组为铜绿微囊藻单种培养。以细胞计数仪测藻生物量,Water-PAM测定暗适应后最大叶绿素荧光量子产量Yield(Fv/Fm),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细胞内及细胞外微囊藻毒素MC-LR浓度。结果表明:在生物量上,整个生长过程中铜绿微囊藻单种培养比与四尾栅藻混合培养大,而胞外及胞内毒素MC-LR浓度始终是前者低于后者。混合藻的Yield值总是大于单种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实验结果证明四尾栅藻的存在对铜绿微囊藻生物量、光合作用活性、毒素产生与释放均有影响。混合培养时,最大生物量提前,且数值比单种培养低,每个细胞能产生并且释放更多的毒素。Yield值上升时,生物量呈对数增长,Yield达到最大则生物量数量级达到最大,不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四尾栅藻 混合培养 微囊藻毒素LR 光合作用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和铁对浅水湖泊中浮游植物复苏影响研究——以玄武湖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滕益莉 王沛芳 +3 位作者 任凌霄 王超 钱进 刘佳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0-547,共8页
选取冬季12月的玄武湖水样,调整培养液的起始金属离子浓度(锌:0、3.25×10-4、3.25×10^(-3)、3.25×10^(-2) mg·L^(-1);铁:0、2.80×10-4、2.80×10^(-3)、2.80×10^(-2)mg·L^(-1)),探讨金属离子锌... 选取冬季12月的玄武湖水样,调整培养液的起始金属离子浓度(锌:0、3.25×10-4、3.25×10^(-3)、3.25×10^(-2) mg·L^(-1);铁:0、2.80×10-4、2.80×10^(-3)、2.80×10^(-2)mg·L^(-1)),探讨金属离子锌、铁对浮游植物复苏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锌为3.25×10^(-2)mg·L^(-1)时,蓝藻的复苏受到明显的抑制,绿藻及硅藻的生长受到胁迫作用,Fv/Fm值分别降至0.40、0.30、0;当铁浓度高于2.80×10^(-2)mg·L^(-1)时,蓝藻的复苏同样受到抑制,Fv/Fm值降为0.45,而绿藻和硅藻的Fv/Fm分别为0.33和0.07。高铁浓度下复苏后的浮游植物以蓝藻门的微囊藻为主,绿藻门的栅藻次之;高浓度锌胁迫下复苏后的浮游植物主要为绿藻门的栅藻,其次是绿藻门的小球藻,再后是蓝藻门的微囊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复苏 金属离子 群落结构 光合作用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钢渣颗粒除藻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蒋保建 付玉洁 +1 位作者 李大鹏 徐乐中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5年第3期35-39,共5页
以高温活化改性钢渣颗粒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机械搅拌条件下对水体中不同种属藻的去除效果和对藻类的光合作用活性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并对其除藻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改性钢渣颗粒对水体中各藻属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对藻类的光... 以高温活化改性钢渣颗粒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机械搅拌条件下对水体中不同种属藻的去除效果和对藻类的光合作用活性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并对其除藻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改性钢渣颗粒对水体中各藻属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对藻类的光合作用活性具有很好的胁迫抑制作用;改性钢渣颗粒在100r/min的搅拌强度下,对藻类的去除主要以吸附为主,在400r/min的搅拌强度下,对藻类的去除以吸附和机械损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钢渣颗粒 除藻 光合作用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