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干眼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新 魏玲 +3 位作者 梁晓丽 卢莎 石瑜 宋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8-180,共3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rowman’s keratomileusis,SB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不同时间干眼的症状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rowman’s keratomileusis,SB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不同时间干眼的症状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近视患者。行SBK者106例(212眼)为SBK组,行LASIK者130例(260眼)为LASIK组,分别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干眼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和3个月SBK组分别有47眼(22.2%)和25眼(11.8%)出现干眼症状,而LASIK组分别有139眼(53.5%)和92眼(35.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SBK组分别有39眼(18.4%)和18眼(8.5%)出现角膜着色,而LASIK组分别为125眼(48.1%)和81眼(31.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SBK组基础泪液分泌量和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分别为(11.28±1.51)mm、(11.56±1.32)s和(13.57±2.36)mm、(14.39±1.01)s,LASIK组分别为(7.45±1.29)mm、(7.83±2.15)s和(8.15±1.80)mm、(8.57±1.46)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至术后6个月,以上各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SBK较LASIK治疗近视术后干眼发生率低,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弹力下角膜 准分子激原位角膜 干眼 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联合丝裂霉素与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小军 张明昌 高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5-609,共5页
目的随着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手术的日益盛行,传统手术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尚需探讨。文中通过观察比较LASEK中预防性使... 目的随着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手术的日益盛行,传统手术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尚需探讨。文中通过观察比较LASEK中预防性使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与SBK治疗近视的各项临床参数与疗效,探讨LASEK+MMC手术的优势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LASEK+MMC及SBK病例,观察比较2组术后视力[祼眼视力(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est spectacle-corrected visual acuity,BSCVA)]、屈光度、角膜Haze、眼压、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 2组术后3、6、12个月未见到BSCVA下降超过2行及2行以上的患者。术后1个月所有病例UCVA均超过4.7(0.5);术后3个月UCVA≥5.0(1.0)的LASEK+MMC组为95.2%,SBK组为98.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屈光度在±0.50D之间LASEK+MMC组为90.3%,SBK组为92.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D之间LASEK+MMC组93.5%,SBK组98.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EK+MMC组术后可见1级及以下Haze,后渐减轻消退。SBK组5眼瓣下少量上皮植入。结论 LASEK+MMC与SBK 2种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基本一致;而LASEK+MMC避免了微型角膜刀的应用,消除了高负压及角膜基质瓣的相关风险,简便易行,经济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下角膜 丝裂霉素C 弹力下角膜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相对薄角膜近视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静 韩苏宁 +1 位作者 朱海萍 邓红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46-1048,共3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矫治相对薄角膜近视的疗效。方法对62例(124眼)相对薄角膜近视患者行SBK...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矫治相对薄角膜近视的疗效。方法对62例(124眼)相对薄角膜近视患者行SBK或LASEK。其中30例(60眼)行SBK,32例(64眼)行LASEK。随访6个月,记录2组患者术后视力、残余屈光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早期LASEK组有轻度或中度不适感。2组术后角膜地形图检查均无圆锥角膜发生。术后1d、3d、7d SBK组平均视力为0.89±0.35、1.03±0.44、1.08±0.22,LASEK组平均视力为0.61±0.28、0.75±0.30、0.98±0.1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早期SBK组视力恢复快。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2组视力、残余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时SBK组58眼(96.7%)达到了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ASEK组61眼(95.3%)达到了术前最佳矫正视力,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70)。2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无一例下降。LASEK组个别患者出现0.5级或1级haze,SBK组无haze产生。结论 SBK和LASEK矫正薄角膜近视均安全、有效,SBK在早期视力恢复和避免haze产生方面优于LASE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角膜 准分子激弹力下角膜 准分子激上皮瓣下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潘淑玲 李立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7-68,共2页
目的:观察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到2010年1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的患者共79例(158眼),其中传统LASIK组33例(66眼),SBK组46例(92眼),近... 目的:观察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到2010年1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的患者共79例(158眼),其中传统LASIK组33例(66眼),SBK组46例(92眼),近视度数-3.00D至-10.00D。两组均使用鹰式酷眼EYE-Q准分子激光机行激光切削,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术中及术后角膜瓣情况、术后1天、7天、1月、3月和6月裸眼视力、残余屈光度及干眼症状调查表,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中均未出现游离瓣、纽扣瓣和角膜瓣破裂等并发症;术后各期裸眼视力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月、6月时两组均出现屈光回退,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7天传统LASIK组12、12%眼出现干眼症状,较SBK组明显高(P<0.05)。结论:SBK治疗中高度近视同传统LASIK手术一样安全有效,且术后早期于眼现象较少,优于传统LASI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原位角膜 弹力层下角膜 近视 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小军 高丰 王慧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6-57,共2页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9月在我院眼科行SBK病例共71例(133眼),分析其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周视力≥0.5的...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9月在我院眼科行SBK病例共71例(133眼),分析其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周视力≥0.5的眼数为133眼(100%),≥1.0的眼数为131眼(98.5%);术后1周屈光度≤±0.5的眼数为112眼(84.2%),≤±1.0的眼数为129眼(97.0%);术后3月BUT为14.42±3.24,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6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眼(8.3%)出现瓣缘出血,5眼(3.8%)术后发现角膜瓣下方少量上皮植入、角膜瓣轻微皱褶、局部轻度层间角膜炎反应,经处理后角膜仍均透明。结论:SB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预测性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弹力层下角膜 近视 角膜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护理 被引量:1
6
作者 汪波 高丰 +1 位作者 吴小军 高荣萍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9-69,共1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近视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准分子激光中心2010年1月至9月行SBK手术的病例共71例(133眼)进行研究,总结观察与护理的经验。结果:...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近视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准分子激光中心2010年1月至9月行SBK手术的病例共71例(133眼)进行研究,总结观察与护理的经验。结果:患者术后的反应轻,无明显疼痛,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比较稳定,效果良好。结论:做好SBK围手术期护理,对其手术后的恢复有明显作用,有助于达到预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弹力下角膜 近视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9
7
作者 沈政伟 尹禾 +2 位作者 吴金桃 李丽 姜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2-374,共3页
目的评价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近视的早期临床疗效,并观察其术中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应用Moria OUP-SBK角膜板层刀行SBK的近视患者36例(72眼)的临床资料,包括视力... 目的评价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近视的早期临床疗效,并观察其术中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应用Moria OUP-SBK角膜板层刀行SBK的近视患者36例(72眼)的临床资料,包括视力、残余屈光度、角膜瓣厚度和并发症。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裸眼视力0.5~1.5,平均1.05±0.19,裸眼视力≥0.8者70眼(97.22%),裸眼视力≥1.0者65眼(90.28%);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同或提高(100.00%);残余等效球镜度数为-0.88^+0.88D,平均(0.05±0.57)D,其中在±0.5D之间者占63%;角膜瓣厚度为87~119μm,平均(97.39±5.73)μm;术中出现瓣缘出血9眼(12.50%),瓣缘上皮缺损4眼(5.56%),角膜瓣上方皱褶1眼(1.39%),无游离瓣、纽扣瓣或不全瓣发生,无明显疼痛。结论SBK治疗近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准确性,且损害性小,拓展了LASIK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力下角膜 近视 LASI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制瓣方式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视觉质量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苏冰 薛艳玲 +1 位作者 聂晓丽 买志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57-1160,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微型角膜刀与飞秒激光辅助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患者视觉质量。方法选取接受SBK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制瓣方式分为One Use-Plus微型角膜刀组(OUP组)和FEMTO-LDV飞秒... 目的对比分析微型角膜刀与飞秒激光辅助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患者视觉质量。方法选取接受SBK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制瓣方式分为One Use-Plus微型角膜刀组(OUP组)和FEMTO-LDV飞秒激光组(FEMTO-LDV组),每组各30例(60眼)患者。观察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r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等。结果视力:两组患者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UCVA与术前BCVA差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像差: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两组的总高阶像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球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FEMTO-LDV组总高阶像差低于OUP组(P<0.05)。对比敏感度: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在明视有或者无眩光状态下,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暗视无眩光术后1个月时6.0c·d-1处及暗视有眩光术后3个月时18.0c·d-1处,对比敏感度FEMTO-LDV组(分别为2.009±0.210和0.582±0.571)好于OUP组(分别为1.831±0.194和0.217±0.378)(均为P<0.05)。结论飞秒激光与微型角膜刀辅助SB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视力恢复相同,前者的总高阶像差小,暗视状态下中、高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力下角膜 高阶像差 对比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术后角膜知觉和角膜神经修复的研究
9
作者 薛艳玲 刘苏冰 +1 位作者 聂晓丽 买志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4-356,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微型角膜刀制瓣与飞秒激光制瓣辅助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术后角膜中央知觉及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的变化。方法接受SBK治疗的近视患者,根据制瓣方式分为FEMTO-LDV飞秒激光制瓣(FEMTO-L... 目的对比分析微型角膜刀制瓣与飞秒激光制瓣辅助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术后角膜中央知觉及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的变化。方法接受SBK治疗的近视患者,根据制瓣方式分为FEMTO-LDV飞秒激光制瓣(FEMTO-LDV)组和OneUse-Plus微型角膜刀制瓣(OUP)组,每组各25例(50眼)。观察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rity,UCVA)、角膜中央知觉和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变化情况等。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UCVA均≥1.0。术后1个月FEMTO-LDV组的角膜中央知觉较OUP组好(P=0.003),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13、0.409);术后6个月两组的角膜中央知觉与术前相比均降低(均为P=0·000)。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角膜中央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38、0.776、0.824)。结论飞秒激光与微型角膜刀制瓣的SBK均获得了良好的UCVA,角膜中央上皮下神经纤维的恢复相同,飞秒激光制瓣的SBK术后1个月角膜知觉恢复优于微型角膜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力下角膜 角膜中央知觉 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眼压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庆生 王欣 +3 位作者 王忠海 张绍忠 王林 许文鑫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1-554,共4页
背景采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正屈光不正可减少患者对框架眼镜的依赖,其术后抗炎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防治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是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已广泛用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以缓解和减轻... 背景采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正屈光不正可减少患者对框架眼镜的依赖,其术后抗炎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防治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是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已广泛用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以缓解和减轻术眼术后的炎症反应,但其长期应用后对眼压影响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使用质量分数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对眼压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设计,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近视患者1552例1552眼,其中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者321眼,行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原位磨镶术(SBK)者608眼,行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者623眼。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每周递减1次,共1个月。术前及术后1、2、3、4周分别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并根据眼压升高的幅度分为〈5mmHg(1mmHg=0.133kPa)、5~15mmHg和〉15mmHg三种糖皮质激素反应。术后发现眼压升高及眼压恢复正常1个月时采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进行视盘参数的检测和观察,并进行比较。结果纳入的1552眼中,术后1个月内眼压升高者47眼,其中行LASIK者用药后眼压升高者占3.12%(10/321),行SBK者占3.29%(20/608),行FS—LAStK者占2.73%(17/623),三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5,P〉0.05)。停用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或加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术眼眼压降至正常水平,仅1眼出现轻度反弹,视力无下降。术后眼压升高与眼压恢复后1个月时,受检眼的盘沿面积分别为(1.65±0.44)mm2和(1.66±0.44)mm2,盘沿容积分别为(0.40±0.09)mm2和(0.39±0.08)mm2,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0.28±0.08)mm和(0.29±0.07)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4、0.81、0.48,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使用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进行抗炎治疗导致的眼压升高为可逆性,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眼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 准分子激角膜 准分子激角膜原位 准分子激 光前弹力层下角膜原位磨镶术 飞秒激制瓣准分子激角膜原位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对近视眼角膜滞后量和角膜阻力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吴东芳 邓应平 +1 位作者 王顺清 邱乐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1-545,共5页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因术后痛苦小、视力恢复快、有效性佳和预测性好,成为目前治疗屈光不正的主流方法,但术后角膜生物力学性能降低可导致继发圆锥角膜、角膜扩张等并发症,因此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研究是临...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因术后痛苦小、视力恢复快、有效性佳和预测性好,成为目前治疗屈光不正的主流方法,但术后角膜生物力学性能降低可导致继发圆锥角膜、角膜扩张等并发症,因此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研究是临床上受到关注的问题之一。目的研究不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中度近视患者82例164眼,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组(30例60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组(27例54眼)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组(25例50眼),3个组受检者基线特征均相匹配。利用眼反应分析仪(ORA)分别测定和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组术眼术前及术后1周和5个月的角膜滞后量(CH)值和角膜阻力因子(CRF)值,并分析角膜切削厚度与CH、CRF手术前后差值的关系。结果不同时间点SBK、LASIK、LASEK组间CH和CRF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2.17,P=0.08;F分组=2.67,P=0.07),各组不同时间点间CH值和CRF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1.90,P=0.00;F时间=49.65,P=0.00),3个组术后1周、5个月,CH、CRF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对角膜切削厚度与CH、CRF的差值分析发现,术后1周至术后5个月,角膜切削厚度与CH差值均不相关(均R^2=0.000),但与CRF差值呈弱相关(1周:Y=3.253+0.010X,R^2=0.007;5个月:Y=1.073+0.021X,R^2=0.004)。结论SBK、LASIK、LASEK术后术眼的角膜CH和CRF值均下降,导致角膜的生物力学变化,3种手术方式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相似,CRF在评价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方面比CH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生理 近视/手 弹性组织 生物力学 角膜原位 上皮下角膜 弹力层下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制瓣LASIK和SB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同梅 廖荣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和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B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值,探讨F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稳定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纵向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4月在安徽...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和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B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值,探讨F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稳定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纵向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6例91眼,其中FS-LASIK组27例53眼,SBK组19例38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d、1周及1个月用Oculyzer系统测量角膜顶点(中央区)和直径2、4、6mm同心圆上(旁中央区、近周边区、周边区)共27个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比较FS-LASIK和SB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结果FS-LASIK组术后1d、1周和1个月角膜后表面中央区高度差分别为(-0.924±1.859)、(-1.151±1.586)和(-0.940±1.994)μm,周边区高度差分别为(1.046±1.667)、(1.172±1.566)和(1.023±1.622)μm,旁中央区和近周边区发生极微后移和前凸;SBK组术后1d、1周和1个月角膜后表面中央区高度差分别为(-0.684±1.454)、(-1.053±1.723)和(-0.553±1.572)μm,周边区高度差分别为(1.207±1.317)、(1.327±1.529)和(1.208±1.415)μm,旁中央区及近周边区发生极微后移和前凸;2个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中央区、旁中央区、周边区和旁周边区高度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FS-LASIK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中央区及旁中央区只有等效球镜度(SE)、手术切削深度(AD)2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其他两区域自变量术前角膜中央最薄点厚度(TCT)、SE、AD、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RBT)、切削比(AD/TCT)均未进入回归方程。结论FS-LASIK和SB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顶点发生轻微后移和周边部发生轻微前凸,术后1周时变化最明显,术后1个月时有所恢复。FS-LASIK和SB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均发生轻微变化,但不足以引起角膜扩张,随着预矫正屈光度和AD增加,角膜后表面形态越容易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飞秒激制瓣准分子激角膜原位 弹力层下准分子激角膜 角膜后表面高度 Oculyz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芬酸钠滴眼液应用于高度近视散光眼SBK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郎敏 白继 +4 位作者 张国伟 陈开建 张怡 阚秋霞 刘李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872-1876,共5页
目的评估高度近视散光眼患者行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后应用0.1%溴芬酸钠滴眼液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在本科拟行SBK手术的... 目的评估高度近视散光眼患者行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后应用0.1%溴芬酸钠滴眼液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在本科拟行SBK手术的高度近视散光眼(-6.00 D≤等效球镜≤-10.00 D,散光≤-4.00 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7例,72眼)和对照组(36例,72眼)。试验组:术后前3 d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每天4次,第4天换成溴芬酸钠滴眼液,每天2次,至术后1个月;对照组:术后前3 d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每天4次,第4天换成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每天2次,至术后1个月。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屈光状态、眼压及眼部症状等。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间屈光状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平均眼压值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停用溴芬酸钠,对照组中有6眼1个月随访时因激素性高眼压停用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并加用降眼压药物。结论高度近视散光眼患者SBK术后应用溴芬酸钠安全、有效、耐受性好,能有效减少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原位角膜 溴芬酸钠 糖皮质激素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术后高阶像差变化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季鹏 毕宏生 +3 位作者 王兴荣 马晓华 范华 王静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2-354,共3页
目的探讨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术后高阶像差变化与切削量、治疗光区直径和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值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采用飞秒激光制瓣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69例(138眼),采集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高阶像差值、角膜后... 目的探讨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术后高阶像差变化与切削量、治疗光区直径和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值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采用飞秒激光制瓣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69例(138眼),采集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高阶像差值、角膜后表面前凸值,记录患者的治疗光区直径和切削量,采用多元逐级回归分析探讨手术切削量、治疗光区直径和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值与术后高阶像差的相关性。结果术中手术切削量为(96.26±25.14)μm,治疗光区直径为(6324.00±297.00)μm,术后6个月角膜后表面前凸值为(47.62±15.00)μm;术后6个月瞳孔直径6 mm区的总体高阶像差和去球差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分别为(0.78±0.26)μm、(0.56±0.23)μm,术前为(0.49±0.21)μm、(0.45±0.22)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6个月瞳孔直径6 mm区的总体高阶像差和去球差高阶像差均方根值与手术切削量(r=0.62、0.46,均为P<0.01)、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值(r=0.49、0.45,均为P<0.01)均呈正线性相关,与治疗光区直径(r=-0.56、-0.47,均为P<0.01)均呈负线性相关。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术后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大,术后高阶像差增加与手术切削量、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值呈正线性相关,与治疗光区直径呈负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原位角膜 高阶像差 切削量 治疗 角膜后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眼SBK、LASIK、PRK术后角膜转化生长因子β、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及创口愈合机制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立军 张岩 蒋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3-217,共5页
背景目前对飞秒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较多,关于新型角膜板层刀SBK方面的研究尚少。观察术后早期成纤维细胞的活化程度,可以了解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细胞增生情况。目的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α-平... 背景目前对飞秒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较多,关于新型角膜板层刀SBK方面的研究尚少。观察术后早期成纤维细胞的活化程度,可以了解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细胞增生情况。目的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比较SB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手术后早期角膜细胞增生活化情况以及角膜创面的愈合特点,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组织愈合机制及生物力学差异。方法新西兰白兔27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BK组、LASIK组和PRK组,每组9只,均取右眼为手术眼,左眼为正常对照。于术后7d、1个月、3个月取兔眼角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中TGF-β及α-SMA的表达,计数成肌纤维细胞活化数量。结果SBK组术眼角膜瓣创口边缘上皮细胞增生明显,成肌纤维细胞数量增多,术后7d创口周围TGF-β及α-SMA呈阳性表达,1个月达高峰,3个月减弱。与LASIK组相比,SBK组和PRK组TGF-β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BK组:t=2.226、2.158、2.330,P〈0.05;PRK组:t=4.745、6.524、6.293,P〈0.05);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SBK组:t=4.439、5.692、4.175,P〈0.05;PRK组:t=6.330、6.723、5.267,P〈0.05)。SBK组各时间点TGF-β的表达量均低于PR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91、5.527、4.399,P〈0.05);α-SMA的表达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9.637、10.282、8.197,P〈O.05);成纤维细胞数量除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时间点SBK组活化均较PRK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88、4.529,P〈0.05)。结论与传统LASIK相比,SBK手术的创面活化的成肌纤维细胞、TGF-β和α-SMA表达增多,其愈合反应更强,具有更好的术后生物力学优势,但同PRK相比仍有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力下角膜 成肌纤维细胞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K术中负压环安全吸附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被引量:2
16
作者 喻娟 张燕 +2 位作者 白继 宋碧英 张国伟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6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BK)术中负压环吸附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SBK术中发生与负压环吸附有关的负压环脱环、角膜偏心、结膜下出血的不良反应共51例(51眼),采用问卷调查并分析影响负压环... 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BK)术中负压环吸附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SBK术中发生与负压环吸附有关的负压环脱环、角膜偏心、结膜下出血的不良反应共51例(51眼),采用问卷调查并分析影响负压环安全吸附的相关护理因素。结果患者的心理因素与眼部、头位不适,负压环的选择、负压装置的连接等均能影响SBK术中负压环安全吸附。其中患者紧张焦虑43例(84.31%)、眼部不适31例(60.78%)、头位不适16例(31.37%)、冲洗液温度不适13例(25.49%)、其他10例(19.61%)。结论提高对SBK负压环吸附安全管理的认识,采取针对性护理管理措施,是保证SBK手术安全开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原位角膜 负压环 安全吸附 不良反应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瓣LASIK术后泪液功能的临床观察
17
作者 刘俐娜 陈海波 +3 位作者 邢建强 周俏婧 丁辉 钟兴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8-440,444,共4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和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one use-plus 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OUP-SBK)两种薄瓣LASIK术后患者在泪液功能和角膜染色方面的变化。方法 15例...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和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one use-plus 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OUP-SBK)两种薄瓣LASIK术后患者在泪液功能和角膜染色方面的变化。方法 15例(30眼)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飞秒激光制瓣组),15例(30眼)行OUP-SBK(OUP-SBK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It)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FL)检查。多个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 fs-LASIK组、OUP-SBK组角膜瓣厚度分别为(105.5±2.7)μm、(103.2±12.5)μ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飞秒激光制瓣组(F=95.48,P<0.01)和OUP-SBK组(F=78.25,P<0.01)的BUT值均明显低于术前。飞秒激光制瓣组(F=26.96,P<0.01)和OUP-SBK组(F=32.11,P<0.01)术后各时间点的SIt值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周时飞秒激光制瓣组(Z=4.72,P<0.008)和OUP-SBK组(Z=4.18,P<0.008)的FL均较术前增多、术后1个月、3个月时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为P>0.008)。两组间各时间点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无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和OUP-SBK两种术后的BUT、SIt值和FL变化一致,术后的泪膜稳定性和分泌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且两者的角膜组织损伤均在早期得到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 弹力层下 角膜 泪膜破裂时间 Schirmer's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患者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立军 张岩 +1 位作者 王佼佼 蒋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7-550,共4页
目的比较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和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使用SBK和LASIK2种方法治疗近视度数... 目的比较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和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使用SBK和LASIK2种方法治疗近视度数大于-6.00D的近视眼患者95例(95眼),术中测量角膜基质床厚度及角膜瓣厚度并进行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检查并记录裸眼视力、屈光状态、角膜情况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SBK组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08.23±11.63)μm,LASIK组为(143.89±21.65)μm,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3.321,P=0.000)。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裸眼视力≥1.0者SBK组分别占95.9%、93.9%、91.8%和91.8%,LASIK组分别占91.3%、93.5%、87.0%和84.8%;屈光度在±0.50D之间者SBK组分别占69.4%、73.5%、79.6%和83.7%,LASIK组分别占63.0%、67.4%、69.6%和6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28、0.422、1.263、3.428,P=0.513、0.516、0.261、0.064)。SBK组1例出现轻微角膜上皮下混浊,LASIK组2例出现屈光回退。SBK组泪膜破裂时间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SBK组角膜基质床厚度平均为(323.27±20.57)μm,LASIK组平均为(295.74±14.58)μ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0,P=0.038)。术后12个月时角膜后表面Diff值SBK组为(0.037±0.011)mm,LASIK组为(0.050±0.012)m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242,P=0.390)。结论 SBK组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LASIK组相同,SBK组术后早期的裸眼视力及12个月时屈光状态优于LASIK组,而治疗后保留的角膜基质更多,干眼恢复更快,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近视 原位角膜 弹力层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及视觉质量评估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平 王康宏 陈梨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69-671,共3页
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接受SBK治疗的近视患者63例(119眼),采用AMADEUSⅡ自动平推式显微角膜板层刀制作90μm角膜瓣,Visx S4准分子激光... 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接受SBK治疗的近视患者63例(119眼),采用AMADEUSⅡ自动平推式显微角膜板层刀制作90μm角膜瓣,Visx S4准分子激光系统切削角膜基质。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测术眼裸眼视力、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度数、非接触性眼压;采用波前像差参数垂直彗差(C7)、水平彗差(C8)、球差(C12)和高阶像差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值评估视觉质量,并观察术后角膜修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SBK术后患者视力明显改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水平。术后2周73.11%术眼SE度数在±0.5 D以内;其后比例不断提高,至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有90.76%、100.00%的术眼SE度数在±0.5 D以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与术前相比未见明显变化(P>0.05)。术后C7、C8、C12和高阶像差RMS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为P<0.05)。术后所有患者角膜修复良好,未发现眼底出血、继发性青光眼、感染性角膜炎、上皮植入、角膜瓣皱褶、移位、溶解等并发症。结论 SBK治疗中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并能获得理想的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力层下准分子激角膜 视力 像差 中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