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源古流新:先秦诸子互见文献的文本再造与溯源——以《孔子论欹器》和《金人铭》为中心
1
作者 高思莉 马世年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0-168,共9页
先秦诸子互见文献是诸子根据现实需要对既有文献进行再加工的结果,通过文献互见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先秦诸子文献“源古流新”“虽亡犹存”“存而待识”的特殊状态,探寻诸子互见文献与诸子学派的互动关系。《孔子论欹器》和《金人... 先秦诸子互见文献是诸子根据现实需要对既有文献进行再加工的结果,通过文献互见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先秦诸子文献“源古流新”“虽亡犹存”“存而待识”的特殊状态,探寻诸子互见文献与诸子学派的互动关系。《孔子论欹器》和《金人铭》是先秦诸子文献中颇具代表性的互见文献,前者属于典型的同源互见文献,后者则属于典型的多源互见文献。从《孔子论欹器》的互见文献谱系可以看到,《荀子》中的文本保持了文献的早期面貌,《说苑》中的文本保留了亡佚已久的《子夏易传》部分文本,由此可以发现韩婴之学早期口耳相传的特点给写本文献留下的烙印。从《金人铭》的多源互见文献谱系可以发现,《说苑》并非《金人铭》的源头文献,其文本具有缀合晚出的特点,但其中留存了一些古老文献,这表明可能有一个早期祖本的《金人铭》。从战国早期到汉武帝时期,儒道互鉴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说苑·金人铭》的文本体现出诸子互鉴发展到儒强道弱阶段的特征,这是其在汉代成篇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互见文献 《孔论欹器》 《金人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剧本游戏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的应用——以选择性必修上册先秦诸子散文单元为例
2
作者 陈茜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9-42,共4页
剧本游戏是一种围绕身份认同展开的沉浸式娱乐技术和互动游戏,本文尝试将先秦诸子散文单元的学习任务嵌入“游戏机制”“人物角色”“剧情场景”等游戏结构之中,在剧本游戏和专题研习双线融合的实践探索中,引导学生有意义地玩、有趣味... 剧本游戏是一种围绕身份认同展开的沉浸式娱乐技术和互动游戏,本文尝试将先秦诸子散文单元的学习任务嵌入“游戏机制”“人物角色”“剧情场景”等游戏结构之中,在剧本游戏和专题研习双线融合的实践探索中,引导学生有意义地玩、有趣味地学、有创意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本游戏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先秦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的“圣人崇拜”与诸子之称“经”——兼论中国文化主流为人文信仰 被引量:8
3
作者 姜广辉 程晓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3,共9页
中国上古宗教是由天子、诸侯、宗子垄断祭祀权力的身份性宗教。处在这一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不可能发展宗教思想学说。而无缘进入这种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也不愿冒着"僭越"的巨大风险,去发展与其相关的宗教思想学说。为此,孔子... 中国上古宗教是由天子、诸侯、宗子垄断祭祀权力的身份性宗教。处在这一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不可能发展宗教思想学说。而无缘进入这种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也不愿冒着"僭越"的巨大风险,去发展与其相关的宗教思想学说。为此,孔子及先秦诸子另辟蹊径倡导"圣人崇拜"。在先秦文献中,"圣人"概念包括掌握国家政治、军事权力的君王和大臣(如武王、周公),也包括那种以其思想学说救世的布衣之士。出现这种将"圣人"范围扩大到民间无身份人士的现象,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绕开了那些垄断宗教资源的天子、诸侯、宗子们,而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来实现他们"救世"的宏伟目标。始于春秋末期的"圣人崇拜"思潮正是中国经学孕育的温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宗教 圣人崇拜 先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萍 刘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27,共5页
廉政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儒、道、墨、法等先秦诸子各家曾提出反贪倡廉的主张,要求为政者清正廉洁,力戒贪贿,造福百姓。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反贪倡廉 反贪 先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愚民”论考辨 被引量:9
5
作者 宋洪兵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2-139,共8页
先秦时期"愚民"的主要内涵,涉及知识、性情两个方面。就知识方面的"愚民"而言,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社会大众在是非辨别、利害判断方面存在愚昧无知的不足。"民愚"判断既是先秦诸子政教思想的社会基础,又是... 先秦时期"愚民"的主要内涵,涉及知识、性情两个方面。就知识方面的"愚民"而言,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社会大众在是非辨别、利害判断方面存在愚昧无知的不足。"民愚"判断既是先秦诸子政教思想的社会基础,又是一种最早的国民性批判。性情方面的"愚民"则是先秦诸子理想社会状态中的民风民俗,蕴涵着先秦诸子对现实"狡诈奸猾"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意识,不能简单地认为先秦诸子在具体政策措施层面提倡"愚民"、"反智"。探讨先秦诸子,尤其是几乎已成学界公论的法家"愚民"思想,应对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和前提预设作一具体分析,反思"愚民"论的相对性和历史性。先秦诸子"愚民"论的话题,不仅关涉对先秦诸子思想内涵的重新认识,而且对于提升当代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亦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法家 愚民 反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批判书》真的抄袭了《先秦诸子系年》?──评余英时的《互校记》 被引量:7
6
作者 翟清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10,共7页
《十批判书》真的抄袭了《先秦诸子系年》?──评余英时的《互校记》翟清福[编者按]我们在这里发表翟清福先生的《〈十批判书〉真的抄袭了〈先秦诸子系年〉?──评余英时的〈互校记〉》一文,是为了有助于弄清楚"一桩学术公案"。... 《十批判书》真的抄袭了《先秦诸子系年》?──评余英时的《互校记》翟清福[编者按]我们在这里发表翟清福先生的《〈十批判书〉真的抄袭了〈先秦诸子系年〉?──评余英时的〈互校记〉》一文,是为了有助于弄清楚"一桩学术公案"。郭沫若和钱穆两位前辈都是我们尊敬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英时 郭沫若 先秦 梁启超 十批判书 《读书后》 校记 《四库提要》 王世贞 《四库全书总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的黄帝观述论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桂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7-80,共4页
先秦时期的黄帝崇拜肇始于祖灵崇拜,黄帝的文治武功构成为黄帝崇拜的重要内容,并引发出先秦诸子的借黄帝立言。尽管诸子笔下的黄帝不尽相同,却有着本质上的认同。正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黄帝成了“成命百物”和“垂衣而治”的圣王,又进... 先秦时期的黄帝崇拜肇始于祖灵崇拜,黄帝的文治武功构成为黄帝崇拜的重要内容,并引发出先秦诸子的借黄帝立言。尽管诸子笔下的黄帝不尽相同,却有着本质上的认同。正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黄帝成了“成命百物”和“垂衣而治”的圣王,又进一步被尊崇为华夏族的祖先,并由世间走上神坛。黄帝人性和神性的纠葛并不能得出“神话历史化”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黄帝观 祖灵崇拜 圣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哲学对宗教传统的继承与转化 被引量:4
8
作者 余敦康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3-100,共8页
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着重指出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是在希腊、印度和中国这三个地区同时发生的。由于这种觉醒,三个地区的文化以精神自由的原则取代了古代文明的实体性原则,形成了哲学的突破。先秦诸子哲学与希腊、印度哲学起源于宗教的情... 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着重指出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是在希腊、印度和中国这三个地区同时发生的。由于这种觉醒,三个地区的文化以精神自由的原则取代了古代文明的实体性原则,形成了哲学的突破。先秦诸子哲学与希腊、印度哲学起源于宗教的情况相同,都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希腊哲学重在求知,印度哲学重在人的精神的解脱,而诸子哲学的核心问题则是在天命秩序瓦解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寻求失去的"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 印度 中国 哲学突破 先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发生学 被引量:4
9
作者 杨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9,165,共25页
研究先秦诸子根本的切入口是其发生学,在这里需要念一部"本"字经,探究原本、本质、本源。因此,对先秦诸子发生学的研究必须掌握三个关键点,第一,以《庄子》所表达的思想为例,深化对先秦诸子个体生命的认知;第二,以司马迁《屈... 研究先秦诸子根本的切入口是其发生学,在这里需要念一部"本"字经,探究原本、本质、本源。因此,对先秦诸子发生学的研究必须掌握三个关键点,第一,以《庄子》所表达的思想为例,深化对先秦诸子个体生命的认知;第二,以司马迁《屈原列传》和孙武《孙子兵法》为例,探究先秦诸子的知识来源;第三,通过考察《论语》的编纂过程,还原历史文化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发生学 生命认知 知识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之大禹观试说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朴民 《浙江学刊》 CSSCI 1995年第4期16-19,共4页
先秦诸子之大禹观试说黄朴民黄朴民,男,1958年生,历史学博士,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研究员。在大禹形象的复原和再现过程中,先秦时期的典籍记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尚书》、《诗经》、《左传》、《国语》等主要追述了大... 先秦诸子之大禹观试说黄朴民黄朴民,男,1958年生,历史学博士,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研究员。在大禹形象的复原和再现过程中,先秦时期的典籍记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尚书》、《诗经》、《左传》、《国语》等主要追述了大禹的生平事迹以及历史贡献,而儒、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人生价值取向 君主理想 制度文明 “入世” 《吕氏春秋》 《墨 大禹治水 文化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思想中逻辑“中心点”存在的可能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方达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2-156,共5页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最深层次也是最关乎全局的问题。中国社会在历经一百多年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后,如何通过重构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这些年来,许多学者秉...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最深层次也是最关乎全局的问题。中国社会在历经一百多年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后,如何通过重构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这些年来,许多学者秉持"以天下为己任"的可贵精神,大胆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虽然其间的主张各有不同,但都给人以思考和启发。本刊一向关注学术理论前沿的探讨,本期刊发的这3篇论文,提出以"新子学"作为推进中华文化重构的着力点,这是近年来在这场争论中影响较大的一种主张。本刊将持续关注这场讨论,并将继续选登有真知灼见的文章以飨读者。欢迎学术界的朋友共同关注和参与这场讨论,为中华文化之重构贡献"积水成渊"之正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思想 可能性 中心点 国际学术研讨会 逻辑 哲学理论 历史文献 中国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哲学思想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杰 徐菊芬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6-50,共5页
以城乡关系、自然和人工环境关系、产居关系及管治关系四对基本关系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实践以来的问题。其次,针对乡村发展的基本关系,对先秦诸子哲学进行梳理,构建以"对立统一"的城乡观、"道法自然"的... 以城乡关系、自然和人工环境关系、产居关系及管治关系四对基本关系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实践以来的问题。其次,针对乡村发展的基本关系,对先秦诸子哲学进行梳理,构建以"对立统一"的城乡观、"道法自然"的环境观、"以农为本"产居观和"人本主义"的管治观为核心的传统乡村发展理论体系。最后,从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协调物质空间和自然环境、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完善政府管治机制等方面着手,总结了先秦诸子哲学思想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乡村发展观 先秦哲学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的先秦说理散文发展观——以七十子后学散文为枢纽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桐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先秦说理散文从《尚书》、《国语》历史记言文发轫,虽然这些记言文还有一个叙事框架,但其说理文字已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春秋末年,说理散文作者由商周史官变为孔子师徒,著述模式由商周王侯卿士发表思想言论、史官执笔记载... 先秦说理散文从《尚书》、《国语》历史记言文发轫,虽然这些记言文还有一个叙事框架,但其说理文字已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春秋末年,说理散文作者由商周史官变为孔子师徒,著述模式由商周王侯卿士发表思想言论、史官执笔记载,变为孔子口述、七十子载之简帛,散文内容由政治评论变为阐述礼学,散文形式则逐步去掉叙事因素,纯粹的说理散文在七十子后学手中正式成型,七十子后学散文因此成为上承历史记言文下启诸子散文的枢纽。战国两百多年,诸子百家巩固并发展了七十子后学散文成果,对语录体、对话记事体和专题论文各种散文形式都有较大的变革和创新,到战国中后期,以孟、庄、荀、韩文集为标志,说理散文从成熟走向辉煌,成为中国封建时代说理散文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言文 七十后学散文 先秦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拒斥·卫道·好辩——论孟子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华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60,共11页
孟子对先秦诸子批评的对象主要是道家杨朱学派和墨家的"兼爱"、"节葬"、"非命"等观点,而其批评的锋芒还涉及纵横家、农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以及所谓"兵家"。孟子对于道家杨朱学派... 孟子对先秦诸子批评的对象主要是道家杨朱学派和墨家的"兼爱"、"节葬"、"非命"等观点,而其批评的锋芒还涉及纵横家、农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以及所谓"兵家"。孟子对于道家杨朱学派的批评虽抓住了杨朱思想中最重要的主张,且切中了其可能产生的流弊,但未能"同情"地理解杨朱学说的立论目的和宗旨,存在强人从己的偏颇。孟子对墨家"兼爱"、"节葬"、"非命"等观点的批评,既可见出其儒家思想与墨家的歧异和对立,也反映出其明显的独断论倾向。而孟子对纵横家、农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以及"兵家"的批评,也并非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而多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他。孟子先秦诸子批评的特点,既与其以儒家卫道士自居的立场有关,同时也是当时学术发展的现实情形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学术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先秦诸子的尚“清”倾向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新霞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4-28,共5页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尚“清”现象,源于先秦诸子。“清”的本义是指水清,先秦诸子由其本义出发,逐渐将其用于哲学、社会、道德、艺术等领域,使其获得了越来越广的审美意蕴。在道家学说中,“清”既是重要的哲学概念,又是审美的最高追...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尚“清”现象,源于先秦诸子。“清”的本义是指水清,先秦诸子由其本义出发,逐渐将其用于哲学、社会、道德、艺术等领域,使其获得了越来越广的审美意蕴。在道家学说中,“清”既是重要的哲学概念,又是审美的最高追求,老庄将“太清”视为天道的理想境界,将“缘而葆真,清而容物”视为理想的人性之美。在儒家学说中,“清”主要属于道德审美的范畴,用来概括隐士在乱世中清高处世、独善其身的人生境界与道德之美。由孔子到孟子,儒家对“清”的态度经历了由不重视到重视的逐渐崇尚的过程。荀子则融合了儒道两家尚“清”的内涵,并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社会的共识,从而对后世的美学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审美观念 尚清倾向 老庄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政治态度平议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汉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5-121,共7页
先秦诸子的丰富思想是士人创造的,他们创造的不同思想与其所持的政治态度密切相关。如果将先秦诸子对王权的政治态度做一基本分类,大体有依附型、疏离型、合作型三种类型。其中,法家、道家、儒家影响最大,分别体现为依附王权、疏离王权... 先秦诸子的丰富思想是士人创造的,他们创造的不同思想与其所持的政治态度密切相关。如果将先秦诸子对王权的政治态度做一基本分类,大体有依附型、疏离型、合作型三种类型。其中,法家、道家、儒家影响最大,分别体现为依附王权、疏离王权、与王权合作三种政治态度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士人 政治态度 儒家 法家 道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华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69,共18页
《吕氏春秋》一书,自《汉志》以来即隶之杂家。尽管对其主导思想,历来有属于儒家、道家、阴阳家及杂家等多说,但仍当以《汉志》所谓"兼儒、墨,合名、法"之"杂家"为准。《吕氏春秋》除论乐诸篇对儒家《乐论》思想的... 《吕氏春秋》一书,自《汉志》以来即隶之杂家。尽管对其主导思想,历来有属于儒家、道家、阴阳家及杂家等多说,但仍当以《汉志》所谓"兼儒、墨,合名、法"之"杂家"为准。《吕氏春秋》除论乐诸篇对儒家《乐论》思想的吸取之外,对儒家源于孔子的仁、义、忠、信等观念和思孟学派的"五行"学说及荀子"明分使群"、隆礼重法的思想,也都有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吕氏春秋》对墨家思想的批评和扬弃,主要集中于《振乱》《禁塞》《大乐》等篇对墨家"非攻""偃兵""非乐"等观点的批判和继承上。《吕氏春秋》对于名家和法家的学术批评,也是一方面分别对名家和法家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继承和扬弃,另一方面又将名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互相补充、加以整合。另外,《吕氏春秋》对纵横家、农家和小说家言也有所批评和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先秦 学术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传播理论普适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贾奎林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5-166,共2页
作为先秦诸子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传播理论的价值诉求基本等同于诸子思想价值内容,具备较强的普适性;而诸子在传播自身思想过程中所使适用的具体传播方式方法则表现出相对明显的境遇性特征,但这并不否定其在信息传播原理上的互通... 作为先秦诸子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传播理论的价值诉求基本等同于诸子思想价值内容,具备较强的普适性;而诸子在传播自身思想过程中所使适用的具体传播方式方法则表现出相对明显的境遇性特征,但这并不否定其在信息传播原理上的互通,进而表现出较强的普适性色彩。在主体价值诉求方面,先秦诸子尽管政治主张各异,但是在主体价值诉求层面都追求通过信息的沟通与协调实现个体、家国、社会、天下的关系和谐,以维系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追求“社会和谐”是先秦诸子共同的实践价值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思想 传播理论 普适性 “社会和谐” 价值诉求 有机组成部分 思想价值 传播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传统德育方法 深化现代德育理论——为崔华前博士《先秦诸子德育方法研究》所作的《序》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钊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第2期133-135,共3页
德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杠杆之一,自人类摆脱野蛮、进入文明之日起,就有了德育这一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德育历史尤其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轩辕... 德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杠杆之一,自人类摆脱野蛮、进入文明之日起,就有了德育这一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德育历史尤其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就有了“修德振兵”(《史记·五帝本纪》)之举,表明从那时起,就已出现德育现象。后来到了尧舜时期,已有了孝父母、友兄弟的道德观念,并且舜曾“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旨在改变“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的结局。这说明在舜时,道德教育已成为社会管理者的自觉行为。此后,薪火相传,代代相继,不断将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德育理论推向前进,使中华民族成为富有道德内涵的伟大民族,早在古代就被外民族誉为“礼义之邦”,留下了无比丰厚的德育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德育方法 德育理论 先秦 《序》 社会文明进步 中华民族 博士 四大文明古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文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军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21,共4页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先秦诸子文献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散文高潮的到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文章通过对诸子散文特点的介绍,分析了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先秦 散文 文献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