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文献中的“金”和金属概念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建西 李延祥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0-471,共12页
对出土及传世先秦文献中"金"的含义进行了考察,表明至晚在西周早期"金"的广义含义已包含红铜、青铜、锡(或铅)等多种金属或金属材料在内,形成了古代的金属概念。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金属或金属材料的使用,... 对出土及传世先秦文献中"金"的含义进行了考察,表明至晚在西周早期"金"的广义含义已包含红铜、青铜、锡(或铅)等多种金属或金属材料在内,形成了古代的金属概念。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金属或金属材料的使用,广义的"金",即古代的金属概念的内涵也在扩展和变化。古代金属概念的形成及其内涵的嬗变反映了古人对物质世界认知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冶金史 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解释到训诂:先秦文献正文训诂与中国训诂学的发生 被引量:4
2
作者 孟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6-114,共9页
先秦文献正文训诂分为“王官学”与“诸子学”两大阶段,前者属于早期的文化解释行为,在正名思想、教育普及和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它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转变。在学术精神上,正文训诂的释义重心由词义外延转向词义内涵,以词义互证为基本路径... 先秦文献正文训诂分为“王官学”与“诸子学”两大阶段,前者属于早期的文化解释行为,在正名思想、教育普及和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它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转变。在学术精神上,正文训诂的释义重心由词义外延转向词义内涵,以词义互证为基本路径,形成了训诂学特有的释义原则;在学术内容上,正文训诂从体式、内容、类型、术语等角度奠定了中国训诂学的学术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广义的“解释”凝聚为以语义为中心的“训诂”,体现出训诂学的发生规律。立足中国训诂学的历史起点进行溯源性反思,可以深入理解训诂学的古今之际,把握其学科特质与现代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献正训诂 释义原则 语义学 阐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长期被遮蔽的语义场和意象群——先秦文献中的“常”字举要发微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炳海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7-189,共13页
"常"字是先秦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是那个时期重要的关键词、核心术语之一。"常"字在生成期就有相互关联的两种含义,分别来自它的体和用。《山海经》、《诗经》、《老子》中存在一个由"常"字构成的... "常"字是先秦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是那个时期重要的关键词、核心术语之一。"常"字在生成期就有相互关联的两种含义,分别来自它的体和用。《山海经》、《诗经》、《老子》中存在一个由"常"字构成的语义场和意象群,其分布呈现出由简到繁的态势。这个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它的普遍意义、引申意义能够被后人理解;而它的原始本义、特殊用法,对后人来说变得陌生和疏远,由此造成对这个语义场和意象群的遮蔽。因此,揭示出"常"字的本义、特殊含义及用法,是进行历史还原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 先秦 词义 遮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先秦文献介词的起源与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玉金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4-151,共8页
与传世文献相比,出土文献具有时代地域明确、保持语言原貌等优点。本文利用出土先秦文献,探讨了先秦汉语介词的起源、历时发展以及地域性等问题,揭示先秦汉语介词发展演变的原因和规律,还比较了出土先秦文献中介词和传世先秦文献中介词... 与传世文献相比,出土文献具有时代地域明确、保持语言原貌等优点。本文利用出土先秦文献,探讨了先秦汉语介词的起源、历时发展以及地域性等问题,揭示先秦汉语介词发展演变的原因和规律,还比较了出土先秦文献中介词和传世先秦文献中介词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先秦 介词 起源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礼·丧服》与其他先秦文献所载丧服制度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丁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0-124,共5页
《仪礼·丧服》经、传的基本内容虽然大多在其他先秦文献中有所反映 ,但其他先秦文献中也记载了不少与《仪礼·丧服》经、传相歧异的内容。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歧异 ,一方面是由于《仪礼·丧服》所记述的丧服制度已经过儒家... 《仪礼·丧服》经、传的基本内容虽然大多在其他先秦文献中有所反映 ,但其他先秦文献中也记载了不少与《仪礼·丧服》经、传相歧异的内容。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歧异 ,一方面是由于《仪礼·丧服》所记述的丧服制度已经过儒家学者的加工整理 ,其中已加入了加工整理者的一些主张和理想 ,而其他先秦文献所载则往往是当时实际实行中的丧服礼俗 ,因而二者出现一些歧异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 ,可能还与丧服制度的发展演变有关 ,由于《仪礼·丧服》是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学者对宗周时代流传下来的丧服礼俗加以编订整理的结果 ,其内容相对于其他先秦文献所载春秋战国时代实际实行的丧服礼俗肯定有滞后性 ,这也势必决定了二者会存在某些歧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礼·丧服》 先秦 丧服制度 礼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事化”叙事与先秦“事语”文献的演进 被引量:3
6
作者 夏德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6-123,共8页
"故事化"叙事欲望源于史官群体为了挽救其在先秦时期文化政治地位的坠失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姿态,由此也奠定先秦史传文献"事语"这一文体形态。先秦"事语"文献可以从编年体、"事"与"语"... "故事化"叙事欲望源于史官群体为了挽救其在先秦时期文化政治地位的坠失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姿态,由此也奠定先秦史传文献"事语"这一文体形态。先秦"事语"文献可以从编年体、"事"与"语"之间组合两个角度进行形态学划分。按照前一标准,"事语体"可划分为编年体"事语"与本末体"事语"两大类型;按照后一标准,大致可划分为言显事隐、言隐事显及言事并重三种形态。这些次生态文本之间存在交叉融汇的地方,言显事隐、言隐事显及言事并重这些形态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与编年体结合,甚至互相之间可以被有机组合在同一文本中。站在演进的立场上看,言事并重的叙事模式高于言显事隐、言隐事显这两种类型,当言事并重方式出现之后,先秦史官群体的叙事技巧已臻于完善,从而预示纪传体文献的即将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史官 故事化叙事 先秦史传 事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互见现象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洁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6-232,共7页
不同文本间内容相似的互见现象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大量存在。导致互见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古人"述""作"并存的著述观念;故事类材料在史实讲述、论辩及说理方面的优势,使其被广泛采用,遂形成史书之间、诸子书之间、史书... 不同文本间内容相似的互见现象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大量存在。导致互见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古人"述""作"并存的著述观念;故事类材料在史实讲述、论辩及说理方面的优势,使其被广泛采用,遂形成史书之间、诸子书之间、史书与诸子书之间的各类互见;学派具有的师承关系及其在学术思想上的承继性特点,使同一学派的不同著述产生内容互见的可能;兵书类、术数类与方技类文献的专业性较强,继承性突出,导致以专业为区分的集中互见现象;抄本时代的文献特点造成同一文献多种版本的存在,各个版本显示出彼此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的情形。研究互见现象能更细致地了解早期著述观念,是认识古书成书及其真伪的重要方式。互见的细节处贯穿着文本的价值取向、编写意图及文学风格,借助互见,能为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提供新视角,并对周秦汉文学史的撰写提出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互见现象 著述观念 古书成书 学研究 学史撰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文学文献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韩高年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5,共6页
先秦文学经历了由口耳相传到书之竹帛的特殊发展过程,因此先秦文学文献的形态也经历了比较特殊的演变过程。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先秦文学文献至少应当包括转化为书面形式的口述文献、书面文献和图画实物文献三类。其中口述文献代表了"... 先秦文学经历了由口耳相传到书之竹帛的特殊发展过程,因此先秦文学文献的形态也经历了比较特殊的演变过程。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先秦文学文献至少应当包括转化为书面形式的口述文献、书面文献和图画实物文献三类。其中口述文献代表了"口述"文学传统,书面文献则大多出于实录或由口述文献通过书面化的转写而来,代表了书写传统;图画与实物类文献与前两类文献同属共同的礼乐语境,可与之相辅相成。厘清先秦文学文献的上述类型、特征及相互关系,可以深入揭示先秦文学生成的礼乐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口述 书面 图画与实物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文献词典注音探讨
9
作者 陈长书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5-97,共3页
目前已出版的先秦文献词典存在着注音体例不统一的现象。本文在对已出版的16部先秦专书词典注音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中标注现代音、中古音和上古音的方法、体例、内容以及详尽程度都进行了剖析,主张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制订... 目前已出版的先秦文献词典存在着注音体例不统一的现象。本文在对已出版的16部先秦专书词典注音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中标注现代音、中古音和上古音的方法、体例、内容以及详尽程度都进行了剖析,主张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制订先秦文献词典的注音规范,从而更好地为读者阅读文献和语言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献词典 注音 现代音 中古音 上古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先秦文献中看慎到的思想特点 被引量:3
10
作者 苗润田 《齐鲁学刊》 1983年第2期39-42,共4页
慎到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赵国人,讲学于稷下学宫,颇负盛名。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95年,卒于前315年,与商鞅、孟轲同时。今存《慎子》(钱熙祚校本)一书,是否为慎到原著,尚有争论。本文仅以散见于先秦文献中有关慎到学说的记述为据,探讨其思... 慎到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赵国人,讲学于稷下学宫,颇负盛名。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95年,卒于前315年,与商鞅、孟轲同时。今存《慎子》(钱熙祚校本)一书,是否为慎到原著,尚有争论。本文仅以散见于先秦文献中有关慎到学说的记述为据,探讨其思想特点。在先秦文献中,对慎到的学说有所记述、称引的有:《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和《吕氏春秋》。从这些文献中的材料来看,慎到具有相当浓厚的道家思想,同时也有某些法家的思想意识。就其道家的思想来说,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他以“齐万物”为宗旨,主张“弃知去己”、“冷汰于物”。“齐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特点 慎到 先秦 道家思想 韩非子 荀子 思想意识 吕氏春秋 稷下学宫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先秦文献中关于原始玻璃唯一记载的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贻梁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88-91,共4页
我国先秦文献中关于原始玻璃唯一记载的考察王贻梁早在1954年,在洛阳西工区的西周墓中出土了一些半透明的圆珠、管珠形状的装饰品。以后又陆续在其他地方有出土,但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70年代,在陕西、河南、山东、湖南... 我国先秦文献中关于原始玻璃唯一记载的考察王贻梁早在1954年,在洛阳西工区的西周墓中出土了一些半透明的圆珠、管珠形状的装饰品。以后又陆续在其他地方有出土,但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70年代,在陕西、河南、山东、湖南等地的西周、东周墓葬中有大量的出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玻璃 先秦 《穆天子传》 祁连山 《史记·五帝本纪》 昆仑山 三苗 黑水 琉璃 《禹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文献注释中常被忽略的一个问题——姓和氏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福熙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52-57,共6页
姓和氏本来是我国古代史中的问题,也是我国文化史中的问题。已故的丁山先生早在1951年在《新建设》三卷六期上就发表过《姓与氏》一文,重点讨论了我国古代姓和氏产生的原因,并用我国古代的历史材料来印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姓和氏本来是我国古代史中的问题,也是我国文化史中的问题。已故的丁山先生早在1951年在《新建设》三卷六期上就发表过《姓与氏》一文,重点讨论了我国古代姓和氏产生的原因,并用我国古代的历史材料来印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此后未再见类似及有关的专文发表,似乎这个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已经解决了。但在对先秦文献的注释、翻译中,却经常出现姓、氏不分的情况,即使是当代著名学者的著作中也偶有出现。这严格讲来应是错误,但姓、氏不分毕竟已经两千多年,一般都习惯于不分古今地一律称姓,因而在注释、翻译时就把这个问题忽略了,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不过,如果任其发展,把古代原有区别的历史事实,含而糊之地泯灭其区别,恐伯也不是学术界应有的现象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我国古代 注释 春秋左传 姓氏 顾炎武 问题 大夫 学术界 忽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先秦秦汉文献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研究
13
作者 刘希庆 孙钦善 《中文自学指导》 2003年第4期47-48,共2页
在人类面对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当前,理论界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也有不少的专著和论文出现。尽管如此,学人对于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关系,却缺少综合、全面、深刻的思考。本论文以先秦... 在人类面对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当前,理论界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也有不少的专著和论文出现。尽管如此,学人对于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关系,却缺少综合、全面、深刻的思考。本论文以先秦秦汉文献为基础,遵循从实践到思想观念和从思想观念到实践态度的逻辑路径,结合思想史、科技史等,论述了关于先秦秦汉文献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问题,以期为解决人类自身面临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供借鉴。论文包括前言和三章共四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秦汉 人与自然关系 思想史 科技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先秦文献所记之“兰”看古兰的植物属性
14
作者 李正宣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4期208-211,共4页
根据先秦文献,从古兰的天然幽香、生长环境、叶片形状、种籽、生育期、自然条件等方面分析古兰的属性,认为先秦文献记载的植物"兰"就是当今兰科中的观赏性植物兰花。
关键词 先秦 植物属性 兰科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出土文物看夏遗民的迁徙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克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8-53,共6页
关键词 史家 迁徙 出土 商族 中国历史 中原 事迹 先秦 奴隶 流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勤奋和毅力叩开古文字奥秘的大门
16
作者 王慎行 《河北学刊》 1985年第6期108-112,共5页
古往今来,有志者无不在知识的路上苦苦求索,每个人的求知之路却不尽相同,而我所跋涉的是一条崎岖坎坷,既有艰辛又含欣慰的自学之路。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熏陶下度过的。五十年代初,我十一、二岁时,在学校所受的教... 古往今来,有志者无不在知识的路上苦苦求索,每个人的求知之路却不尽相同,而我所跋涉的是一条崎岖坎坷,既有艰辛又含欣慰的自学之路。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熏陶下度过的。五十年代初,我十一、二岁时,在学校所受的教育是新式的,而家庭教育则纯粹是旧式的。由于父亲深受十年私塾的影响,极为古板,总希望儿子也能和自己一样,注重“国学”,通晓经传,所以四书五经我每晚必渎,甚至有些章句必须熟读成诵,方可入睡,虽然当时并不甚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学 抄书 殷周 通释 先秦 甲骨 自学成才 译论 自学者 拓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夏文化中龙的原型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阿尔丁夫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82-87,共6页
华夏文化中的龙究竟是“虚拟”动物还是“实在”动物,始终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仅就持“实在”动物说者来看,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影响最大的是所谓鳄鱼(包括海鳄即蛟鲟、扬子鳄)说,以何新、王大有二位先生为代表①。笔者则以为龙的原... 华夏文化中的龙究竟是“虚拟”动物还是“实在”动物,始终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仅就持“实在”动物说者来看,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影响最大的是所谓鳄鱼(包括海鳄即蛟鲟、扬子鳄)说,以何新、王大有二位先生为代表①。笔者则以为龙的原型是马①。本文想依据汉族古代文献特别是先秦文献记载,并参照北方民族民俗学、考古学资料进一步加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 北方民族 考古学 民俗学 年代 先秦 资料 八十年 代表 依据
全文增补中
先秦古籍“伪书”说清算、正名及反思 被引量:4
18
作者 祁志祥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51,共11页
进行先秦思想史研究,碰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对待过去戴着"伪书"帽子的先秦古籍。从唐宋至现代的"古史辨派",疑古辨伪风潮迭起,疑为"伪书"的先秦古籍多达18部。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汉墓出土文献直... 进行先秦思想史研究,碰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对待过去戴着"伪书"帽子的先秦古籍。从唐宋至现代的"古史辨派",疑古辨伪风潮迭起,疑为"伪书"的先秦古籍多达18部。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汉墓出土文献直接推翻了8部"伪书"的帽子,它们自应重新进入研究视野。其余10部或为先秦原著,或为先秦文献的辑佚补撰之作,名为"伪书"亦不合实际。其中一些补辑之作,虽然带有后代烙印,但剔除这些烙印,依然可以作为了解先秦思想的参考依据。在"伪书"说束缚着研究者手脚、被疑伪的古籍尚未在现有先秦思想史著述中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阐述的今天,对先秦古籍"伪书"说来一次彻底的清理、正名和反思,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古籍 伪书说 清算与正名 出土 先秦献辑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时期的渔业——兼论我国人工养鱼的起源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苏平 《农业考古》 1985年第2期164-170,共7页
一我国先秦时期的鱼类资源是比较丰富的,纵横交错的河流中,生长着众多的鱼类,殷墟出土的鱼骨,经鉴定有黄颡鱼、青鱼、鲤鱼、草鱼、赤眼鳟、鲻鱼等多种,仅《诗经》中涉及到的鱼类就有鲂、鲔、鲤、鳟、鲿、鲔、鲨、鳢、(鱼匽)、鳣等十几种... 一我国先秦时期的鱼类资源是比较丰富的,纵横交错的河流中,生长着众多的鱼类,殷墟出土的鱼骨,经鉴定有黄颡鱼、青鱼、鲤鱼、草鱼、赤眼鳟、鲻鱼等多种,仅《诗经》中涉及到的鱼类就有鲂、鲔、鲤、鳟、鲿、鲔、鲨、鳢、(鱼匽)、鳣等十几种;《尔雅·释鱼》提到的鱼名则有二十多种。上面所提到的鱼类,仅仅是见诸于先秦文献的记载,当时实际生存的鱼类当远远超过这些。丰富的鱼类资源,为进行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先秦时期的捕鱼活动是比较频繁的,专门从事捕鱼的“渔父”(即渔夫)在当时已经出现(《庄子·秋水》,《楚辞·渔父》);捕鱼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根据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古文字材料和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当时人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捕获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鱼类资源 鱼类生长 渔业生产 捕鱼 养鱼 人工 商周时期 先秦 甲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谷物品种考辨 被引量:3
20
作者 姚伟钧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6期48-54,共7页
先秦时期,华夏族人民的饮食是以谷类为主食的。在历史文献中,提到先秦的谷物,往往只写名称,对于其形状性质则过于简略,这就导致后人对于先秦的谷物种类,颇有争辩。历代学者对此根据文献资料尽力考证,澄清了一些问题。但在主要粮食品种... 先秦时期,华夏族人民的饮食是以谷类为主食的。在历史文献中,提到先秦的谷物,往往只写名称,对于其形状性质则过于简略,这就导致后人对于先秦的谷物种类,颇有争辩。历代学者对此根据文献资料尽力考证,澄清了一些问题。但在主要粮食品种黍、稷等名称上还是人言言殊,这同以往的研究方法比较注重于依据文献,而未运用考古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及方法有关。因此,我们在研究先秦谷物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谷物 先秦时期 黄河流域 考古学 五谷 稻谷 人民生活 献资料 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