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评对先秦名家的批判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玉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89-95,共7页
为辨清先秦名家的学术思想之本质,必须重新探讨荀子、墨家、郭沫若、侯外庐对先秦名家的批判。荀子的批判是辱骂而不是说理,因而不值一评,墨家则是用一个正确的理论去批判更高层次上的一个正确理论,而郭沫若、侯外庐根本就没有弄懂... 为辨清先秦名家的学术思想之本质,必须重新探讨荀子、墨家、郭沫若、侯外庐对先秦名家的批判。荀子的批判是辱骂而不是说理,因而不值一评,墨家则是用一个正确的理论去批判更高层次上的一个正确理论,而郭沫若、侯外庐根本就没有弄懂公孙龙等名家原作的本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名家 荀子 墨子 郭沫若 侯外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名家之学并非名学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孟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5-80,共6页
邓析、惠施、公孙龙是先秦有籍可考的名家代表人物.邓析可以认为是相对主义的先驱,不具逻辑思想。惠施的“历物十事”从形式逻辑看,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探讨相去甚远,学界一般认为公孙龙具有显明的逻辑思想,但经过认真考察可以发... 邓析、惠施、公孙龙是先秦有籍可考的名家代表人物.邓析可以认为是相对主义的先驱,不具逻辑思想。惠施的“历物十事”从形式逻辑看,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探讨相去甚远,学界一般认为公孙龙具有显明的逻辑思想,但经过认真考察可以发现,其学说与逻辑发生的可能性相背.所以先秦名家的学说并非名学,即逻辑学.先秦名家与古希腊智者学派极其相似,故先秦名家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的智者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孙龙 先秦名家 名家之学 《名实论》 逻辑思想 “白马非马” 《白马论》 逻辑学 黑格尔 同一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名家尹文子的语义学思想
3
作者 周建设 《湖湘论坛》 1996年第5期26-29,共4页
中国学术界研究先秦名家尹文,多侧重于逻辑地考察其"名"学思想,至于他的语义学思想却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认为,尹文"名"学中的语义学思想十分丰富,这种思想不仅在先秦有着独特的学术地位。
关键词 尹文子 现代语义学 亚里士多德 先秦名家 古希腊 思想 学术地位 具体名词 层次性 指称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期墨家对先秦名家逻辑思想的批判
4
作者 曾昭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63-65,共3页
后期墨家对先秦名家逻辑思想的批判曾昭式后期墨家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就事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和质的规定性方面,对先秦各学派一些逻辑思想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从普通逻辑角度看绝大部分是合理的,但也有一些批判是错误的。本文... 后期墨家对先秦名家逻辑思想的批判曾昭式后期墨家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就事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和质的规定性方面,对先秦各学派一些逻辑思想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从普通逻辑角度看绝大部分是合理的,但也有一些批判是错误的。本文仅就其对先秦名家逻辑思想的批判作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期墨家 逻辑思想 先秦名家 公孙龙 《墨辩》 惠施 对象的属性 得其所 认识事物 直接反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魏晋名家思想及价值——以《人物志》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苟东锋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76,共9页
以《人物志》为代表的魏晋名家被历代史家列入名家,并非如牟宗三所谓只是出于“历史的因缘”,而应有其“本质的理由”。魏晋名家“以物观人”与先秦名家“以物观物”同属“以物观之”的知性方法,二者构成了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学派联盟从... 以《人物志》为代表的魏晋名家被历代史家列入名家,并非如牟宗三所谓只是出于“历史的因缘”,而应有其“本质的理由”。魏晋名家“以物观人”与先秦名家“以物观物”同属“以物观之”的知性方法,二者构成了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学派联盟从而区别于中国古代的其他学派。不过,魏晋名家也继承了儒家的知人之学,这不仅表现在对“知人”之课题的承接,还表现在对由儒家的人本主义所生发的鉴识人才的精神和情怀的开拓。因此,魏晋名家是一种融汇了先秦名家和儒家的学术流派,既可以视为一种新名学,又可以看作一种新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名家 儒家 先秦名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施“我知天下之中央”命题新解
6
作者 杨新世 《河北学刊》 1988年第6期29-31,共3页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是先秦名家惠施历物十事中的第九个命题。对于这个命题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惠施已经有了大地球形的观念,“天下之中央”是指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一种认为,惠施这一命题是一个思辨...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是先秦名家惠施历物十事中的第九个命题。对于这个命题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惠施已经有了大地球形的观念,“天下之中央”是指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一种认为,惠施这一命题是一个思辨的哲学命题,所谓“天下之中央”,或在“燕之北”,或在“越之南”,这在惠施看来是无所谓的,因为惠施讲的是“中央”观念的相对性和可变性。究竟如何理解这一命题呢?我们谈一下个人的看法,就教于前辈和同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施 历物十事 可变性 先秦名家 南极 北极 哲学命题 地球形 相对性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