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到思想史:先秦名学研究的新路向 被引量:14
1
作者 曹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64,共6页
战国秦汉时期对“名”的讨论极为活跃。当时的“名”可以分为两类,即伦理学政治学意义上的“名”与语言学逻辑学意义上的“名”。前者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影响之大远远超过后者,但由于受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西方逻辑学的影响,以往的先秦... 战国秦汉时期对“名”的讨论极为活跃。当时的“名”可以分为两类,即伦理学政治学意义上的“名”与语言学逻辑学意义上的“名”。前者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影响之大远远超过后者,但由于受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西方逻辑学的影响,以往的先秦名学研究只重视后者,未对前者展开过系统研究,这使名学研究偏离了思想史的实态。因此应转换方向,回归于思想史的正途,对先秦名学重新作出客观全面的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名学 西方逻辑学 中国古代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名学之起始及其引发的思考
2
作者 刘元根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131-133,共3页
本文通过分析名的应用与理论研究的区别 ,认为邓析只是辨“名”的实践者 ,而孔子才是先秦名学的创始人 ,并揭示了“名”在孔子那里本质上是一个政治伦理范畴。由此提示在探寻思想发展史时 ,应把握应用和理论的维度 ,才能真正揭示理论学... 本文通过分析名的应用与理论研究的区别 ,认为邓析只是辨“名”的实践者 ,而孔子才是先秦名学的创始人 ,并揭示了“名”在孔子那里本质上是一个政治伦理范畴。由此提示在探寻思想发展史时 ,应把握应用和理论的维度 ,才能真正揭示理论学说创立的起点 ,得出合乎历史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名学 起始 解读 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迅的名学观
3
作者 朱天一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1,共10页
以往对鲁迅诸子观的研究多集中于儒、道、墨、法四家,而对鲁迅接受名家之学的情况有所忽视。鲁迅不仅在古今中西名学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名学观,而且在对“乱名”现象的揭櫫、对“逃名”姿态的选择、对民间的“污名”与“借代”等... 以往对鲁迅诸子观的研究多集中于儒、道、墨、法四家,而对鲁迅接受名家之学的情况有所忽视。鲁迅不仅在古今中西名学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名学观,而且在对“乱名”现象的揭櫫、对“逃名”姿态的选择、对民间的“污名”与“借代”等现象的考察,对大众的“无名”困境的揭示、对“正名”与“启蒙”的关联和反思等多个层面都有着深刻的阐发,显示出极强的本土性、丰富性、实践性和生命力,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名家学派思想遗产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成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名学思想 先秦名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名”以“立言”--先秦政治哲学论证分析
4
作者 陈建洪 曾宪坤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98,共6页
从已有资料看,西晋鲁胜《墨辩注·叙》可算是第一篇先秦名学史的论文。文中准确地概括了先秦名学的特征,即名学有“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四大特征。“别同异”“明是非”是从名学内容来说的,即正名;后二是... 从已有资料看,西晋鲁胜《墨辩注·叙》可算是第一篇先秦名学史的论文。文中准确地概括了先秦名学的特征,即名学有“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四大特征。“别同异”“明是非”是从名学内容来说的,即正名;后二是讲名学的作用,即通过“正名”以“立言”。先秦诸子“别同异”各有偏向,“明是非”是他们说辩的目标,呈现先秦名学“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的双重作用,即先秦名学既是先秦诸子政治哲学论证的工具,又是先秦诸子政治哲学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名学 正名 论证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墨经逻辑看殊相之“殊”——以《墨经·小取》为例
5
作者 史巍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64,共4页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方法的研究,研究者众且研究角度丰富。但综观而言,仍难言已打开了对概念、命题讨论的关系网。史宁中先生近年围绕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方法,做出了独具匠心的、开创性的研究。按照史先生的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逻辑...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方法的研究,研究者众且研究角度丰富。但综观而言,仍难言已打开了对概念、命题讨论的关系网。史宁中先生近年围绕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方法,做出了独具匠心的、开创性的研究。按照史先生的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逻辑的挖掘思路对《老子》、《庄子》、《墨经》等中国古代经典典籍进行研读,以道、形、器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术语展开继续研究,或许是一次不错的尝试。本组文章努力尝试发现并进一步确证: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思辨性和大一统性的思想特征。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逻辑与西方哲学的思想逻辑相互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逻辑在发生时间上早于西方、在深刻性上高于西方、在理论形态上以辩证逻辑区别于西方哲学的形式逻辑。这种研究对于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化的思辨规律、思想特质、理论形态和发展脉络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当代中国人发扬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开创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具有引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化 《墨经》 逻辑学 先秦名学史》 中国古代思想 古代逻辑 逻辑思想 形式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汇合与全盘西化——胡适中西文化观演变的一点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鉴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1-115,98,共6页
一 胡适一向被目为全盘西化的代表人物,这自然有一定的道理,30年代胡适曾撰《我完全赞成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等文,以“全盘西化”或“充分西化”相标榜。但是,人们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胡适并非一登上理论舞台便主张全盘西化;
关键词 胡适 盘西 中西文化观 点分析 陈序经 全盘西化论 汇合论 先秦名学 30年代 本位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评胡适对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先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6期33-40,共8页
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代一位有相当影响的资产阶级学者,曾从事过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研究,也曾从事过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逻辑史的研究,其代表作是《先秦名学史》与《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本文主要是试图对这两本书涉... 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代一位有相当影响的资产阶级学者,曾从事过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研究,也曾从事过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逻辑史的研究,其代表作是《先秦名学史》与《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本文主要是试图对这两本书涉及中国逻辑史的力而作一简要分析与一般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逻辑意义 中国古代逻辑 墨家 别墨 孔子 先秦名学 公孙龙 墨翟 逻辑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吉惠教授
8
作者 史平云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3期129-129,共1页
赵吉惠,男,满族,1934年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165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1956年结业于教育部主办的哲学研究班。先后在西北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任教。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哲学... 赵吉惠,男,满族,1934年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165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1956年结业于教育部主办的哲学研究班。先后在西北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任教。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哲学会学术顾问、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老子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赵吉惠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与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为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讲授“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思想史文献学”、“中国儒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思想文化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 黄老之学 中国哲学 哲学研究 先秦名学 儒学史 老子研究 中国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