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先导发展模型的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计算 被引量:13
1
作者 曾嵘 刘瀚波 +2 位作者 庄池杰 陆国俊 罗健斌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81-1588,共8页
雷电绕击是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现有输电线路雷电绕击分析模型对先导起始和发展过程的描述较为简化。为此,根据正极性上行先导起始和发展机理,提出了用于单根导线和分裂导线的上行先导起始判据,并提出了1种考虑背... 雷电绕击是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现有输电线路雷电绕击分析模型对先导起始和发展过程的描述较为简化。为此,根据正极性上行先导起始和发展机理,提出了用于单根导线和分裂导线的上行先导起始判据,并提出了1种考虑背景电位变化贡献的流注空间电荷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绕击跳闸率计算模型和自适应算法,最后对我国典型的500 kV线路的绕击特性开展了仿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低电压等级时该模型得到的先导起始时刻与Rizk判据和临界半径判据基本一致,500 kV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平原地区为0.012次/(100 km·a),山地地区为0.211次/(100 km·a),与我国运行经验相符。绕击跳闸率自适应算法与原有方法相比,在同样精度下所需计算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导发展模型 上行先导 流注空间电荷 输电线路 绕击跳闸率 绕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电先导发展模型的引雷塔击距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锐 彭向阳 +4 位作者 文豹 文习山 王羽 王健 邓冶强 《广东电力》 2019年第3期112-118,共7页
为使用电气几何模型分析引雷塔对输电线路雷击跳闸情况的影响规律,需要对引雷塔的击距进行计算。为此,利用雷电先导发展模型,在考虑了正极性迎面先导起始与发展过程和负极性地闪下行先导通道电荷量与电荷分布特性情况下,建立了引雷塔接... 为使用电气几何模型分析引雷塔对输电线路雷击跳闸情况的影响规律,需要对引雷塔的击距进行计算。为此,利用雷电先导发展模型,在考虑了正极性迎面先导起始与发展过程和负极性地闪下行先导通道电荷量与电荷分布特性情况下,建立了引雷塔接闪过程的有限元仿真计算模型,并对安装避雷针的引雷塔击距进行计算,分析了避雷针尺寸和引雷塔高度对击距的影响,得出:在同一电流幅值下,引雷塔击距与避雷针长度、引雷塔高度呈现正相关性;而且随着电流幅值增加,避雷针长度、引雷塔高度对击距的影响更加明显。通过与现有击距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导发展模型 引雷塔 避雷针 击距 有限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先导发展模型的舰艇避雷防护评估仿真 被引量:7
3
作者 裴高飞 陈海林 高成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5-61,共7页
基于先导发展模型实现了海域上地闪先导2维数值放电模拟,完成了海域上地闪先导放电通道过程的图样采集。通过建立二维舰船模型,并根据相关标准对舰船模型进行避雷针的数量、高度、位置设定,对此模型进行雷电先导放电数值试验。经大量试... 基于先导发展模型实现了海域上地闪先导2维数值放电模拟,完成了海域上地闪先导放电通道过程的图样采集。通过建立二维舰船模型,并根据相关标准对舰船模型进行避雷针的数量、高度、位置设定,对此模型进行雷电先导放电数值试验。经大量试验统计分析,舰船采用单根避雷针设计方案时,避雷针的高度较高,使得接闪概率明显增大,但在避雷针周围取得了较理想的防护效果;与单根设计方案相比,双根避雷针设计使得舰船整体结构高度降低,总的接闪次数有所减少,防护效果更佳。该评估方法可与长间隙放电试验和雷电观测互为补充,进一步完善了水面舰艇避雷系统防护评估检验技术,为舰艇的雷电防护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艇 先导发展模型 避雷针 有限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山区雷电先导发展的改进电气几何模型仿真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姚尧 李健 +3 位作者 李涵 阮羚 周文俊 唐泽洋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50-1557,共8页
山地对地面电场的畸变作用使雷电先导偏向山体发展,导致采用电气几何模型(EGM)计算的山区线路绕击跳闸率比运行经验偏小。因而提出一种适用于山区地形的输电线路雷击概率计算模型,通过一种类山体形态的保角变换函数将2维山区地形抽象化... 山地对地面电场的畸变作用使雷电先导偏向山体发展,导致采用电气几何模型(EGM)计算的山区线路绕击跳闸率比运行经验偏小。因而提出一种适用于山区地形的输电线路雷击概率计算模型,通过一种类山体形态的保角变换函数将2维山区地形抽象化、映射到水平面,以使用传统镜像电荷法计算山区雷电下行先导的发展轨迹,并在先导"末跃"阶段采用电气几何模型EGM中的"击距"参数简化判断雷击点。仿真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计算三峡地区几种典型山体地形的落雷分布,与雷电定位统计值具有良好的对应性。以三峡地区某220 kV线路雷击跳闸为例,与EGM计算结果对比表明,考虑山顶地形对雷电先导的吸引作用后,线路边相导线的绕击概率明显增大,可更好解释山区线路雷击跳闸率较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电气几何模型 保角变换 镜像法 地形 先导发展模型 雷击跳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电线路雷电先导发展三维仿真模型 被引量:31
5
作者 陈维江 贺恒鑫 +4 位作者 何俊佳 赵贤根 余辉 时卫东 何天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6期6601-6612,共12页
超、特高压线路雷电屏蔽性能的科学评估方法是电力系统防雷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现有输电线路雷电先导发展模型中上行先导起始未考虑流注空间电荷影响、假设发展速度为恒值,且未考虑杆塔、线路实际三维结构对雷电屏蔽性能的影响。针对... 超、特高压线路雷电屏蔽性能的科学评估方法是电力系统防雷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现有输电线路雷电先导发展模型中上行先导起始未考虑流注空间电荷影响、假设发展速度为恒值,且未考虑杆塔、线路实际三维结构对雷电屏蔽性能的影响。针对上述不足,该文研究建立了考虑流注空间电荷屏蔽作用的输电线路上行先导起始和发展全过程的动态仿真模型,开展了3m棒-板间隙正极性操作冲击放电流注先导转化过程实验观测,对所建立模型进行了验证;基于模拟电荷法建立了雷击输电线路下行先导过程附近空间三维电场并行计算方法。应用文中模型定量计算了典型的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雷电上行先导放电特征参数,得出Rizk判据和临界电晕判据不考虑空间电荷的屏蔽作用,将夸大工作电压对上行先导起始的促进作用;现有的雷电先导发展模型假设上行先导与下行先导的速度比为恒值,既不能准确反映上行先导间的竞争关系,也有可能夸大上行先导的引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先导发展模型 流注空间电荷 屏蔽作用 上行先导 先导速度 三维电场 雷电屏蔽失效 架空输电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先导发展的特高压线路雷电屏蔽模型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冯杰 雷霆 +1 位作者 吴廷祥 黄进 《广东电力》 2012年第2期24-28,95,共6页
基于长空气间隙的放电理论建立雷电屏蔽的先导发展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特高压直流线路雷击过程仿真,并计算文献中给出的实际线路的雷电屏蔽性能。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特高压线路存在明显的"回头雷击"现象;利用雷电屏蔽模型计算... 基于长空气间隙的放电理论建立雷电屏蔽的先导发展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特高压直流线路雷击过程仿真,并计算文献中给出的实际线路的雷电屏蔽性能。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特高压线路存在明显的"回头雷击"现象;利用雷电屏蔽模型计算的结果较电气几何模型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实际运行数据,可用于工程实际仿真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 输电线路 雷电屏蔽 先导发展模型 雷击闪络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复合绝缘子先导发展法闪络判据 被引量:31
7
作者 郝艳捧 毛长庚 +1 位作者 王国利 韩永霞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4期158-164,23,共7页
为研究在高海拔地区特高压输电线路复合绝缘子的闪络与击穿特性,建立适用于高海拔地区复合绝缘子的先导发展模型,在2 100 m的高海拔地区进行了800 kV的I型和V型复合绝缘子雷电冲击电压试验,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放电过程图像,得到了2种布... 为研究在高海拔地区特高压输电线路复合绝缘子的闪络与击穿特性,建立适用于高海拔地区复合绝缘子的先导发展模型,在2 100 m的高海拔地区进行了800 kV的I型和V型复合绝缘子雷电冲击电压试验,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放电过程图像,得到了2种布置方式下特高压复合绝缘子的雷电冲击闪络电压U50%和伏秒特性数据。并将伏秒特性曲线试验值与IEC推荐公式计算值和CIGRE推荐先导发展模型计算值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数值仿真计算提出了适合高海拔地区复合绝缘子闪络的先导发展模型,并结合已有试验数据,对1.9、2.04和7.1 m串长复合绝缘子的先导发展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相同绝缘长度为7.1 m时,V型复合绝缘子布置方式下空气间隙击穿,其击穿电压比I型复合绝缘子闪络电压高7%;高海拔地区特高压复合绝缘子闪络的先导发展模型与复合绝缘子空气间隙击穿的先导发展模型的k与E0值应采用0.7 10 6(m2/(v2 s))、440 kV/m和0.74 10 6(m2/(v2 s))、500 kV/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特高压 复合绝缘子 先导发展模型 闪络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特高压直流线路绝缘子的正极性先导发展法闪络判据 被引量:7
8
作者 唐力 韩永霞 +3 位作者 郝艳捧 李立浧 何秋萍 赵宇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00-1906,共7页
绝缘子雷击闪络判据是输电线路耐雷性能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CIGRE推荐的先导发展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该模型没有考虑高海拔、先导通道内部压降El和末跃过程。因此,在特高压工程技术(昆明)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了V串和I串悬挂方... 绝缘子雷击闪络判据是输电线路耐雷性能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CIGRE推荐的先导发展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该模型没有考虑高海拔、先导通道内部压降El和末跃过程。因此,在特高压工程技术(昆明)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了V串和I串悬挂方式的±800 k V线路用复合绝缘子在正极性雷电冲击下的50%击穿电压U50%和伏秒特性试验。结果表明:V串绝缘子U50%比相同绝缘长度的I串低,且伏秒特性曲线较为陡峭。基于绝缘子/空气间隙放电的物理过程,考虑先导通道内部压降Ul和末跃长度hf,提出了改进的先导发展模型。结合伏秒特性试验数据,I串和V串绝缘子正极性先导发展法系数k与临界先导起始场强E0值分别修正为0.73′10^(-6)m^2/(V^2·s)、495 k V/m和0.53′10^(-6) m^2/(V^2·s)、440 k V/m。修正后的先导发展模型可以作为高海拔地区I串和V串绝缘子的闪络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先导发展模型 伏秒特性曲线 特高压直流 闪络判据 正极性 高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电先导分形特性及其在特高压线路耐雷性能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9
作者 司马文霞 李建标 +2 位作者 杨庆 袁涛 伏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6-91,共6页
从对雷云放电过程的观测以及研究可知,雷电放电通道的发展具有确定性及随机性的特点。如何描述这两种特性在雷电先导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规律,是输电线路分形先导发展屏蔽模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应用分形理论对放电... 从对雷云放电过程的观测以及研究可知,雷电放电通道的发展具有确定性及随机性的特点。如何描述这两种特性在雷电先导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规律,是输电线路分形先导发展屏蔽模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应用分形理论对放电通道进行了描述,同时建立了基于分形特性的雷电屏蔽模型,将该模型应用到我国第1条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云广±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雷电屏蔽性能的分析中。运用盒维数法对雷电模拟路径的分形维数进行计算,研究了分形参数η值对雷电发展路径的分形维数的影响,通过与实际雷电先导路径的分形维数相比较,确定了模型中分形参数η值。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输电线路空间绕击概率曲线对输电线路的雷电屏蔽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映出空间分布对输电线路雷击的影响,能够更准确地、全面地对雷击导线事故进行分析。采用基于分形先导发展模型的绕击耐雷性能评估方法,对不同线路参数下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绕击耐雷性能进行了评估,为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的防雷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 绕击 分形理论 先导发展模型 随机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电物理的风机叶片动态击距与电气几何模型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国政 张黎 +6 位作者 郭子炘 马宇飞 李庆民 闫江燕 赵彤 邹亮 SIEW Wah Hoo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6427-6436,共10页
风机叶片遭受雷击现已成为风电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该文将电气几何方法与雷电先导发展的物理过程相结合,提出了针对风机叶片的电气几何分析模型。通过引入风机叶片动态击距的概念及分析方法,模拟了雷电先导的发展过程,使得击距的物... 风机叶片遭受雷击现已成为风电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该文将电气几何方法与雷电先导发展的物理过程相结合,提出了针对风机叶片的电气几何分析模型。通过引入风机叶片动态击距的概念及分析方法,模拟了雷电先导的发展过程,使得击距的物理意义更加清晰,并进一步推导了叶片防雷系统效率的计算方法,最后基于风机叶片长间隙下击穿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利用提出的风机叶片电气几何模型,分析了叶片角度、雷电流幅值和接闪器布置对防雷系统效率的影响,分析发现叶片越接近水平、雷电流幅值越小叶片防雷系统效率越低,增设叶片侧接闪器能够有效提高防雷系统效率。该文提出的方法拟为风机叶片的防雷设计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机叶片 电气几何模型 雷电防护 先导发展模型 动态击距 防雷系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极性雷击下地面物体上行先导稳定起始的初始流注动态临界长度判据 被引量:8
11
作者 郭子炘 李庆民 +3 位作者 于万水 李宏博 张黎 Siew Wah Hoo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13-1722,共10页
厘清雷击作用下地面物体上行先导的起始物理机制,是防雷系统分析设计以及提升防护性能的重要基础。在现有先导发展模型基础上,该文纳入雷电下行先导发展速度对上行先导起始的影响作用,给出单位长度上行先导发展所需电荷量与先导发展速... 厘清雷击作用下地面物体上行先导的起始物理机制,是防雷系统分析设计以及提升防护性能的重要基础。在现有先导发展模型基础上,该文纳入雷电下行先导发展速度对上行先导起始的影响作用,给出单位长度上行先导发展所需电荷量与先导发展速度的关系,并改进稳定先导的起始条件,建立负极性雷击下的上行先导发展模型。通过模拟风电机组不同位置的上行先导起始情况,指出稳定上行先导起始时,其初始流注长度存在某个临界值。由此提出判别稳定先导起始的初始流注动态临界长度判据,即地面物体附近空间背景电势曲线和流注区域电势曲线的交点横坐标(初始流注长度)超过临界值时,稳定上行先导起始。长间隙放电与实际雷电观测结果验证了该判据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该判据显著简化了上行先导起始的判断过程,拓展了现有平均背景电场判据和临界长度判据的概念,并指出动态临界长度受雷电下行先导发展速度和雷电流峰值的共同影响。通过与已有上行先导起始判据的交互比较发现,所提判据能更好地模拟地面高大物体(如风电机组)的上行先导起始过程,可为雷击防护系统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导发展模型 上行先导起始 动态临界长度 雷击防护 雷电屏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m级间隙正极性雷电冲击闪络判据海拔校正方法的适用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柏炫 韩永霞 +3 位作者 何少敏 蔡汉生 刘刚 冯瑞发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5-831,共7页
绝缘子及空气间隙的雷电冲击闪络判据是评估输电线路耐雷性能的重要仿真模型之一,同一间隙的闪络判据在不同海拔地区应用需要进行海拔校正。绝缘子及空气间隙的雷电冲击U50%闪络判据可以采用g参数进行海拔校正,但是更加精确的闪络判据... 绝缘子及空气间隙的雷电冲击闪络判据是评估输电线路耐雷性能的重要仿真模型之一,同一间隙的闪络判据在不同海拔地区应用需要进行海拔校正。绝缘子及空气间隙的雷电冲击U50%闪络判据可以采用g参数进行海拔校正,但是更加精确的闪络判据如伏秒特性及先导发展模型法尚缺乏有效的海拔校正方法。该文针对110kV线路用复合绝缘子及1m棒-板间隙,分别在平原和高海拔地区开展了正极性标准雷电冲击试验,对比了海拔对冲击闪络特性的影响,分析了现有海拔校正方法在U50%及伏秒特性散点校正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拟合了适用于不同海拔的110 kV单支复合绝缘子及1 m棒-板间隙的正极性标准雷电波先导发展模型,并将该模型计算得到的U-t曲线与试验所得的伏秒特性散点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先导发展模型通过改变相对空气密度开展闪络判据海拔校正的适用性。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先导发展模型对计算110kV输电线路耐雷水平的影响,证明了先导发展模型闪络判据海拔校正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间隙 海拔校正 闪络判据 先导发展模型 耐雷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超特高压线路绕击耐雷性能评估 被引量:25
13
作者 伏进 司马文霞 +2 位作者 李建标 杨庆 孙才新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74-1278,共5页
超特高压输电线路雷电屏蔽模型对线路的防雷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研究了一种基于分形理论的输电线路绕击先导发展模型,首先从雷云电荷分布、上行先导起始、上下行先导发展和最终判据等方面研究了分形先导发展模型计算流程中的... 超特高压输电线路雷电屏蔽模型对线路的防雷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研究了一种基于分形理论的输电线路绕击先导发展模型,首先从雷云电荷分布、上行先导起始、上下行先导发展和最终判据等方面研究了分形先导发展模型计算流程中的关键问题。并根据分形理论研究了上下行先导发展的电介质击穿模型DBM以及实现方式,通过雷电先导发展过程中空间电场的计算,得出了先导向空间各可能击穿点发展的概率分布,实现了雷电先导发展过程的分形生长。基于分形先导发展模型,还给出了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性能的评估方法,结合雷电流空间概率分布和由分形先导模型计算得出的绕击概率分布,可计算得出输电线路的绕击率。此方法在±8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上的绕击耐雷性能评估中的应用表明,该方法不仅能获得较精确的绕击率,同时使先导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了沿最大场强发展的概率最大这一确定性因素,也呈现了先导发展的随机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特高压 绕击 分形理论 先导发展模型 随机 电介质击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形下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的绕击耐雷性能 被引量:23
14
作者 何俊佳 姚帅 +5 位作者 贺恒鑫 谢施君 董曼玲 谢耀恒 吴传奇 丁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77-1883,共7页
鉴于规程法、电气几何法和传统先导法在评估复杂地形下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性能时存在缺陷,依据长空气间隙放电试验数据、模拟电荷法和S-C变换法,改进了先导发展模型,该分析模型能够模拟实际地形对上、下行先导的影响,从机理上更接近于实... 鉴于规程法、电气几何法和传统先导法在评估复杂地形下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性能时存在缺陷,依据长空气间隙放电试验数据、模拟电荷法和S-C变换法,改进了先导发展模型,该分析模型能够模拟实际地形对上、下行先导的影响,从机理上更接近于实际先导发展过程;利用此模型对平原、山谷、山坡、山顶4种地形的500kV交流输电线路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地形因素对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影响较大,随着输电线路坡度增加,侧向暴露角度增大,绕击跳闸率不断增大。选取福建省福莆线96号杆塔处输电线路按照实际地形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线路上边坡侧绕击跳闸率很小,下边坡侧绕击跳闸率较大,与实际运行情况较符合。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分析模型应能够为超高压输电线路的防雷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素 屏蔽失效 超高压交流 先导发展模型 下行先导模型 S-C变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小地线保护角对改善线路防雷性能的效果 被引量:23
15
作者 王志勇 余占清 +1 位作者 李雨 梁曦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22-628,共7页
雷电绕击是影响高压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减少地线保护角是降低绕击跳闸率的重要手段。为此,介绍了基于先导发展模型的超高压线路雷电绕击跳闸率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不同地形条件下各种塔型减小保护角对改善线路防雷... 雷电绕击是影响高压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减少地线保护角是降低绕击跳闸率的重要手段。为此,介绍了基于先导发展模型的超高压线路雷电绕击跳闸率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不同地形条件下各种塔型减小保护角对改善线路防雷性能的效果进行计算和对比,提出减小保护角的改造方案,对杆塔的力学性能进行校核,评估了减小保护角的经济费用,对比了减小保护角与其他防雷措施的技术经济性。研究表明,绕击跳闸率与塔型和地形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同一塔型保护角越小绕击跳闸率也越小,但不同塔型相同保护角跳闸率差异可能很大;减小保护角对改善线路防雷性能的效果受地形影响明显;对比不同防雷措施的效果和成本可见,将地线水平宽度增加对改善跳闸率的综合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导发展模型 输电线路 绕击 保护角 技术经济分析 雷电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性能仿真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姚陈果 王婷婷 +1 位作者 杨庆 司马文霞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26-533,共8页
准确评估特高压(UHV)线路绕击耐雷性能,对线路设计及施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此,引入了基于先导发展法的,可精确反映任意剖分区域导、地线弧垂及与大地实际相对高度的特高压输电线路雷电绕击3维剖分模型。为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的实际应... 准确评估特高压(UHV)线路绕击耐雷性能,对线路设计及施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此,引入了基于先导发展法的,可精确反映任意剖分区域导、地线弧垂及与大地实际相对高度的特高压输电线路雷电绕击3维剖分模型。为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分析了我国晋东南—荆门1 000kV特高压交流示范线路绕击耐雷性能,及绕击跳闸率随保护角、地面倾角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ZMP2型猫头塔最大绕击跳闸率为0.057 5次/(100km.a),ZBS2型酒杯塔最大绕击跳闸率为0.032 2次/(100km.a),两型杆塔的绕击跳闸率均满足设计要求,工程中可通过适当控制导、地线的弧垂来降低线路的绕击概率;山坡外侧导线更易遭受雷击,线路绕击跳闸率随线路保护角及地面倾角增大而大幅度上升;大电流绕击发生在距线路较远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 输电线路 绕击 先导发展模型 雷电屏蔽 跳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电线路雷电防护技术研究(二):分析方法 被引量:27
17
作者 曾嵘 何金良 陈水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910-2916,共7页
防雷分析是对线路防雷性能和各种防雷措施效果进行评价的基础及防雷决策与设计的前提。为此,讨论了国内外输电线路防雷分析方法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特别研究了输电线路的雷电反击特性和绕击特性分析方法及其综合应用,提出了适当... 防雷分析是对线路防雷性能和各种防雷措施效果进行评价的基础及防雷决策与设计的前提。为此,讨论了国内外输电线路防雷分析方法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特别研究了输电线路的雷电反击特性和绕击特性分析方法及其综合应用,提出了适当的线路防雷分析计算模型和方法。研究表明:在输电线路反击特性分析时,应建立充分反映输电线路雷电暂态特性的全波过程分析方法,绕击分析则应根据电压等级的不同选用电气几何模型、先导发展模型和分形模型。防雷分析应充分考虑微地形及雷电区域特性的影响,综合评估不同区域线段的防雷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雷电防护 反击 绕击 电气几何模型 先导发展模型 分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尾波下空气间隙的放电特性实验及仿真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小川 曾嵘 +2 位作者 何金良 罗兵 孙立时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25-929,共5页
为研究短尾波下空气间隙的放电特征,通过PSCAD/EMTDC仿真了雷击过程中绝缘子串电压的仿真波形,发现仿真波形与标准双指数波在上升时间和波尾时间上均有较大差异。通过改装冲击电压发生器,得到了与实际作用在绝缘子两端的电压波形比较接... 为研究短尾波下空气间隙的放电特征,通过PSCAD/EMTDC仿真了雷击过程中绝缘子串电压的仿真波形,发现仿真波形与标准双指数波在上升时间和波尾时间上均有较大差异。通过改装冲击电压发生器,得到了与实际作用在绝缘子两端的电压波形比较接近的短尾冲击电压波。0.5~1.4m长棒板空气间隙在短尾波作用下放电特性的试验及数据分析表明:其放电电压显著高于标准波作用下的对应值,正极性冲击放电电压差别可达40%。最后分析了先导模型参数对结果的影响,利用实验结果结合先导发展判据,计算了适用于短尾波仿真的先导发展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短尾冲击电压波 防雷 先导发展模型 空气间隙 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酒杯塔中复合绝缘子短尾波冲击闪络特性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杰 韩永霞 +3 位作者 张垭琦 阮耀萱 刘刚 李立浧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68-773,共6页
准确评估输电线路耐雷性能对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有重大意义,绝缘子雷击闪络判据是实现精确耐雷性能分析的基础。论文就高海拔地区真型酒杯塔中绝缘子在短尾波冲击下的闪络特性开展了试验研究与仿真分析。针对220 kV酒杯塔悬挂绝缘子... 准确评估输电线路耐雷性能对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有重大意义,绝缘子雷击闪络判据是实现精确耐雷性能分析的基础。论文就高海拔地区真型酒杯塔中绝缘子在短尾波冲击下的闪络特性开展了试验研究与仿真分析。针对220 kV酒杯塔悬挂绝缘子进行了高海拔地区短尾波冲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酒杯塔上不同悬挂位置的绝缘子其闪络特性差异在3%以内;悬挂在酒杯塔上的绝缘子闪络特性与棒–板间隙和脱离塔身的绝缘子均存在较大差异。仿真分析结果表明,IEEE推荐的伏秒特性曲线、现有先导发展模型系数用于模拟高海拔短尾波冲击下酒杯塔绝缘子闪络特性都会造成较大差异。基于试验数据及长间隙先导发展理论,提出了高海拔地区正极性短尾波冲击下酒杯塔复合绝缘子闪络的先导发展模型,仿真对比了绝缘子采用不同闪络判据下的线路反击耐雷水平差异,为高海拔220 kV输电线路反击耐雷性能分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型酒杯塔 先导发展模型 短尾波 闪络判据 伏秒特性 耐雷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发电机叶片叶尖段外覆导体接闪系统的雷击防护性能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何天宇 陈维江 +7 位作者 贺恒鑫 时卫东 边凯 李新凯 向念文 黄胜鑫 顾建伟 傅中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5316-5325,共10页
风力发电机叶片的雷击防护问题一直是风电系统安全运行关注的焦点。随着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的增加,塔筒的高度、叶片的长度也随之增长,叶片接闪系统的雷击防护失效问题愈加严重。为了解决GFRP叶片复合材料的雷击击穿问题,提出一种在叶片前... 风力发电机叶片的雷击防护问题一直是风电系统安全运行关注的焦点。随着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的增加,塔筒的高度、叶片的长度也随之增长,叶片接闪系统的雷击防护失效问题愈加严重。为了解决GFRP叶片复合材料的雷击击穿问题,提出一种在叶片前缘/尾缘外覆条形导体的接闪系统设计方案,可降低叶片内部接地引线表面电场强度,减小接地引线产生放电并引起叶片外部放电接闪的概率。建立风力发电机三维雷击先导发展模型,计算分析不同外覆导体长度、不同运行工况条件下叶片接闪系统的防护效果,结合现场运行数据,确定外覆导体的最优设计长度为叶片总长度的12%,此时可减少92%的雷击事故。开展雷电/操作冲击下模拟叶片放电击穿试验,对比敷设和不敷设外覆导体时叶片的放电击穿概率,结果表明叶片前缘/尾缘外覆的条形导体对其敷设范围内的下行先导可全部有效接闪,防止叶片击穿,而对其敷设范围以外的下行先导外覆导体的防护效果大幅下降,验证了外覆导体接闪系统防护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叶片 接闪系统 外覆导体 长间隙放电 三维先导发展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