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进翻身法对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后伤口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玉蕊 姚静 王兰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9期889-889,共1页
目的探讨改进翻身法对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后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82例先天性颅颈畸形采取后路植骨融合术的患者,采用不同翻身法分组对比进行分析。结果常规翻身组与改进组术后伤口顺利愈合率分别为95.1%和100%。结论改进翻身法能改... 目的探讨改进翻身法对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后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82例先天性颅颈畸形采取后路植骨融合术的患者,采用不同翻身法分组对比进行分析。结果常规翻身组与改进组术后伤口顺利愈合率分别为95.1%和100%。结论改进翻身法能改善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后伤口愈合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 护理 翻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屈伸位MRI评估颅颈交界区畸形颈延髓压迫及活动度的研究
2
作者 方熊艺 曾维 +1 位作者 蒲永良 杨海涛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115,121,共7页
目的探讨颈椎过伸过屈动态MRI评估成人单纯和复杂Chiari畸形颈延髓压迫及活动度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9月至2024年7月本院59例经临床及影像诊断的Chiari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颈椎CT图像与屈伸位MRI图像,根据有无合并... 目的探讨颈椎过伸过屈动态MRI评估成人单纯和复杂Chiari畸形颈延髓压迫及活动度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9月至2024年7月本院59例经临床及影像诊断的Chiari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颈椎CT图像与屈伸位MRI图像,根据有无合并颅底凹陷将Chiari畸形分为单纯Chiari畸形组(n=32)和复杂Chiari畸形组(n=27),30例无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受检者设为对照组。在颈椎动态MRI T2WI正中矢状面测量颈髓延髓角、颈髓空洞的长度,并计算颈髓延髓角的差值得到颈延髓活动度;于T1WI正中矢状面测量小脑扁桃体下疝长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各组内屈伸颈位颈髓延髓角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图基法事后两两比较探讨三组间屈伸颈位颈髓延髓角及其差值的相关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单纯Chiari畸形、复杂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长度和颈髓空洞长度的差异。结果复杂Chiari畸形组在过伸过屈位MRI颈髓延髓角均较单纯Chiari畸形组和对照组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纯Chiari畸形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23)。三组间过伸过屈位颈延髓活动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99);单纯Chiari畸形组与复杂Chiari畸形组在小脑扁桃体下疝长度、颈髓空洞长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Chiari畸形颈延髓腹侧压迫程度更重,但对颈延髓活动度并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畸形 Chiari畸形 动态磁共振成像 髓延髓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胸交界区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后路一期截骨术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吴蔚 宋相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5-658,共4页
脊柱颈胸交界区的先天发育畸形可引起颈胸段侧后凸畸形,该部位较小的侧凸角即可出现明显的外观改变,严重地影响头颈肩部外观,且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支具治疗对于原发弯无效,目前有确定治疗效果的为手术治疗。为... 脊柱颈胸交界区的先天发育畸形可引起颈胸段侧后凸畸形,该部位较小的侧凸角即可出现明显的外观改变,严重地影响头颈肩部外观,且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支具治疗对于原发弯无效,目前有确定治疗效果的为手术治疗。为探讨后路一期截骨术治疗颈胸交界区CS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作者进行如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术 交界 先天性脊柱侧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术前评估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正华 姜永宏 +2 位作者 屈巍 黄大耿 强永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9-213,共5页
目的评估MSCTA在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前检查的必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其中16例术前仅接受常规CT及MR检查(常规组),14例于常规CT及MR检查外接受枕颈部MSCTA检查(CTA组)。对CTA组扫描数据... 目的评估MSCTA在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前检查的必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其中16例术前仅接受常规CT及MR检查(常规组),14例于常规CT及MR检查外接受枕颈部MSCTA检查(CTA组)。对CTA组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评估骨骼畸形、椎动脉V3段走行、变异及静脉丛的异常分布情况,拟定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CTA组骨骼畸形、椎动脉V3段变异呈明显个体化特点,平均手术时间(182.86±27.37)min,术中出血量(165.71±42.19)ml,无明显并发症,随访治疗效果满意。常规组平均手术时间(205.31±29.86)min,术中出血量(246.25±155.22)ml,1例患者术中左侧椎动脉损伤,术后出现小脑梗死,积极处理后随访好转。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8,P=0.071),CT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t=2.136,P=0.042)。结论 MSCTA是一种研究颅颈交界区骨骼血管解剖及变异的可靠方法,术前有必要行头颈部MSCTA检查,有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 畸形 椎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力 丁可 +1 位作者 李振兴 茅磊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1,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颅颈交界区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患者11例(出血组),均以自...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颅颈交界区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患者11例(出血组),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起病,非出血患者14例(非出血组)。采用Kam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术后定期进行随访。结果11例出血患者术后头部CT示1例患者出现术区出血,其余患者未见出血,且SAH明显减少;CTA未见颅颈交界区异常增粗、迂曲的血管,DSA示瘘口完全闭塞。14例非出血患者术后头颈部MRI示1例患者出现颈段脊髓肿胀,其余患者未见颈段脊髓水肿及血管流空影,MRA未见颅颈交界区异常的血管影,DSA示瘘口完全闭塞。所有患者术中瘘口完全闭塞,术后DSA均无异常。出血组患者术后功能状态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7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无不适主诉,复查DSA未见瘘口。非出血组患者术后功能状态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9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无不适主诉,复查DSA未见瘘口。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颅颈交界区SDAVF的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硬脊膜动静脉瘘 临床特点 显微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经口咽入路手术的护理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燕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18期25-26,共2页
总结6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经口咽入路手术的护理体会。提出护理重点在于术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气管切开护理、维护颅颈稳定性护理、鼻饲护理、口腔护理以及功能锻炼指导、出院指导等。
关键词 畸形 经口咽入路手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关节松解治疗不稳定型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王宁 鲍刚 +4 位作者 廉民学 宋千 廉海平 冒平 何百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关节松解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颅颈交界区畸形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1月-2018年12月行后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1例不稳定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比手...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关节松解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颅颈交界区畸形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1月-2018年12月行后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1例不稳定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比手术前后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延髓脊髓角度(CMA)、寰齿间距(ADI)值及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分别评估患者术后症状的改善情况和脊髓受压情况及寰枢椎水平、垂直脱位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68.38±38.2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47.09±59.84)mL,平均住院时间(9.54±2.81)d;术中未出现椎动脉、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6 d时患者的JOA、ADI、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CMA分别为(11.94±1.37)分、(2.72±1.08)mm、(3.03±0.78)mm、(145.35±8.00)°,与术前的(9.94±1.26)分、(4.96±1.60)mm、(6.89±1.36)mm、(122.16±9.58)°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过6~25(14.90±6.70)个月随访,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情况,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增加到(13.16±1.19)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后路寰枢关节松解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颅颈交界区畸形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畸形 寰枢关节失稳 关节囊松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诊断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方捷 杨立 +2 位作者 张爱莲 缪国专 李功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275-277,共3页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诊断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12例临床确诊为颅颈交界区畸形行MSCT增强扫描后结合三维后处理 ,分析椎动脉 (vertebralartery ,VA)的异常走行形式。 12例均行MR检查 ,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诊断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12例临床确诊为颅颈交界区畸形行MSCT增强扫描后结合三维后处理 ,分析椎动脉 (vertebralartery ,VA)的异常走行形式。 12例均行MR检查 ,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 :本组颅底交界区畸形共观察到 5类VA走行异常及发育异常 :( 1)走行于融合的骨结构中 17条 ;( 2 )走行于融合的寰枕部下方 6条 ;( 3 )开窗现象 1条 ;( 4 )距离齿突较近 2条 ;( 5 )发育不良 3条。MSCT观察椎动脉形态与DSA显示一致。结论 :MSCT观察VA与骨等结构关系准确、方便 ,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DSA有创技术。同时椎动脉第3段走行趋势可预测寰枕侧块融合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交界畸形 MSCT 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el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畸形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余跃 李国强 +1 位作者 许彦龙 张祎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07,共7页
颅颈交界区畸形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枕骨、寰枢椎骨质、小脑扁桃体、周围软组织及神经系统异常病理性改变的一类疾病。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是颅颈交界区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传统手术治疗方法以枕骨大孔减压术为主,目前... 颅颈交界区畸形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枕骨、寰枢椎骨质、小脑扁桃体、周围软组织及神经系统异常病理性改变的一类疾病。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是颅颈交界区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传统手术治疗方法以枕骨大孔减压术为主,目前以Goel为代表的学者,基于后入路寰枢椎复位内固定技术(即Goel技术),就Chiari畸形的分型、发病机制、治疗理念提出新的理论,并对传统手术方法提出挑战。本文对该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畸形 CHIARI畸形 枕骨大孔减压术 寰枢椎复位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者非典型挥鞭样损伤1例
10
作者 贾鹏 李洋 +2 位作者 魏智彬 丁雨菡 易旭夫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77-279,共3页
1案例1.1简要案情和病史摘要姜某,女,56岁,因“车祸伤致颈部疼痛伴四肢感觉活动障碍1h”于2018年8月23日入院。1h前患者骑电瓶车追尾前方汽车,当即感颈部剧烈疼痛并四肢无力。患者既往有间歇性头晕、四肢乏力史。专科检查:颈6平面以下... 1案例1.1简要案情和病史摘要姜某,女,56岁,因“车祸伤致颈部疼痛伴四肢感觉活动障碍1h”于2018年8月23日入院。1h前患者骑电瓶车追尾前方汽车,当即感颈部剧烈疼痛并四肢无力。患者既往有间歇性头晕、四肢乏力史。专科检查:颈6平面以下感觉减退,胸1平面以下感觉消失,鞍区感觉消失;颈部活动明显受限,双上肢肘、腕屈伸肌力3级,屈指肌力3级,伸指肌力2级,双下肢肌力0级;腹壁反射、肛门反射及双侧膝反射、跟腱反射均未引出。急诊CT及MRI示:颈6椎体棘突骨折;颈7椎体爆裂型骨折,椎体压缩程度达1/2,骨折块后突致椎管狭窄,相应硬脊膜受压,颈7段脊髓挫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事故 交通 部损伤 交界畸形 挥鞭样损伤 成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畸形手术治疗及其并发症
11
作者 滕楚北 李学军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6期727-731,共5页
颅颈交界区畸形是一类位于枕骨大孔及上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可出现多种骨性以及脑和脊髓的畸形病变。该病治疗目前尚存诸多争议,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学科协作交流的日益密切,其治疗方式和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进展。本文将对... 颅颈交界区畸形是一类位于枕骨大孔及上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可出现多种骨性以及脑和脊髓的畸形病变。该病治疗目前尚存诸多争议,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学科协作交流的日益密切,其治疗方式和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进展。本文将对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畸形 手术治疗 手术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的血管结构分析及手术方式 被引量:8
12
作者 何川 胡鹏 +3 位作者 叶明 孙立泳 任健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04-409,共6页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CCJDAVF)的血管结构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1例出血性CCJDAVF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历记录、血管造影、手术录像和随访...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CCJDAVF)的血管结构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1例出血性CCJDAVF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历记录、血管造影、手术录像和随访结果(9~45个月)。对20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1例行硬膜下供血动脉切断术。其中7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或外科切除术。结果 21例患者中,18例(85.7%)瘘口位于枕大孔/颈1节段,3例(14.3%)位于颈2节段;9例(42.9%)瘘口位于左侧,11例(52.4%)位于右侧,1例(4.8%)双侧均有瘘口。13例(61.9%)为单纯硬膜外的神经根动脉供血,8例(38.1%)存在硬膜下软膜供血,供血动脉为来自脊髓前动脉或脊髓侧动脉的软膜血管,其中7例硬膜下供血动脉出现软膜动脉瘤,并且破裂出血。对5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2例动脉瘤显微外科切除治疗。21例患者术后均康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均为5分,6个月复查DSA均无复发,随访均无再出血。结论 CCJDAVF可以存在硬膜下的软膜动脉供血,并形成软膜动脉瘤破裂出血。根据血管结构选择血管内治疗或手术切断供血动脉,能够有效防治再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畸形 交界硬膜动静脉瘘 出血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0
13
作者 靳升荣 代生富 +3 位作者 李华 吴宇平 朱磊 陶远孝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3-34,37,共3页
目的 :为延髓及颈脊髓上段中线腹侧病变切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1.成人完整颅骨 2 0 0个 ,测枕骨基底部的长、宽和厚 ;2 .在 10具成人头部标本 ,保留颅后窝硬脑膜 ,各脑神经根和血管 ,观察其位置及毗邻 ;3 .2 0具成人头部正中矢状断... 目的 :为延髓及颈脊髓上段中线腹侧病变切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1.成人完整颅骨 2 0 0个 ,测枕骨基底部的长、宽和厚 ;2 .在 10具成人头部标本 ,保留颅后窝硬脑膜 ,各脑神经根和血管 ,观察其位置及毗邻 ;3 .2 0具成人头部正中矢状断面标本 ,观察经鼻咽部进入颅腔和椎管的层次结构 ;4.5具头标本经口、鼻咽部逐层解剖至脑干下段及颈脊髓上段 ,观察两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静脉和各脑神经根。结果 :1.枕骨基底部平均长 (2 7.9± 2 .4)mm ,平均宽 (2 0 .3± 2 .6 )mm ,平均厚 (10 .0± 0 .5 )mm ;2 .经解剖后详述了此入路的各层结构。结论 :经口、咽入路适合颅颈交界区中线和骨窗范围的病变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咽手术入路 交界病变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入路治疗颅颈区腹侧畸形的解剖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晓雷 刘宁 +3 位作者 朱风仪 赵春生 周明卫 骆慧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3-676,共4页
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腹侧畸形的要点,并对相应的显微解剖学基础加以讨论。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应用该入路治疗颅颈交界区腹侧畸形1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腹侧畸形的要点,并对相应的显微解剖学基础加以讨论。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应用该入路治疗颅颈交界区腹侧畸形1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经口咽入路手术可以达到斜坡下部至颈3椎体上缘,双侧椎动脉到中线的距离C1,2水平约20.1mm,C2,3水平约16.2mm;16例患者中痊愈11例,好转4例,无效1例,手术并发症包括1例脑脊液漏,1例严重的舌肿胀,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口咽入路显微手术具有手术径路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是治疗颅颈交界区腹侧畸形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入路 显微手术 畸形 交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颅颈交界畸形的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邢宁 杨铁 +1 位作者 缪国专 杨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颅颈交界畸形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3 0名经手术治疗的颅颈交界畸形患者 ,术前行多层螺旋CT检查 ,并行三维重建 ,分析椎动脉及椎体骨质的异常情况及相互关系。结果 :寰枕融合 16例 ,寰枢椎脱位 16例 (...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颅颈交界畸形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3 0名经手术治疗的颅颈交界畸形患者 ,术前行多层螺旋CT检查 ,并行三维重建 ,分析椎动脉及椎体骨质的异常情况及相互关系。结果 :寰枕融合 16例 ,寰枢椎脱位 16例 (前脱位 ) ,颈椎融合 8例 ,扁平颅底 4例 ,齿状突型颅底陷入 8例 ,寰椎前后弓未闭合 5例 ,蝶枕软骨未闭合 2例 ,齿状突发育不全 1例 ,Arnold -chiari畸形 15例。结论 :MSCT血管造影结合多种三维重建方法可同时观察骨结构与血管走行及周围软组织关系 ,能够正确诊断和发现少见的畸形 ,对于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手术方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畸形 椎动脉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寰枢椎脱位应个性化治疗 被引量:18
16
作者 尹庆水 王建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7-99,共3页
随着颈椎外科基础研究和相关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寰枢椎脱位的诊治技术在近十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寰枢椎脱位的原理、临床分型得以明晰,而且治疗手段也不断丰富,治疗效果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对可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牵引... 随着颈椎外科基础研究和相关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寰枢椎脱位的诊治技术在近十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寰枢椎脱位的原理、临床分型得以明晰,而且治疗手段也不断丰富,治疗效果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对可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牵引复位,一般应用后路椎板钢丝固定,但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没有很好的办法。20世纪90年代初,刘景发等圆采用经口咽前路松解术后牵引缓慢复位后头颈胸外固定或后路枕颈或寰枢椎内固定的方法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获得了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个性化治疗 交界畸形 治疗效果 牵引复位 后路椎板 临床研究 椎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及髓周动静脉瘘各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永杰 李桂林 +2 位作者 卞立松 孙力泳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6-149,共4页
患者1男,57岁,主因突发性头痛2个月,于2014年8月5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2个月,患者突发剧烈头痛,伴明显恶心、呕吐,当地医院脑脊液化验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遂行全脑DSA,考虑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由左侧椎动... 患者1男,57岁,主因突发性头痛2个月,于2014年8月5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2个月,患者突发剧烈头痛,伴明显恶心、呕吐,当地医院脑脊液化验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遂行全脑DSA,考虑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由左侧椎动脉颅内段起始部发出分支供血,向颅内引流。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为避免再次破裂出血,患者转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交界 髓周动静脉瘘 硬脊膜动静脉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力泳 李桂林 +3 位作者 何川 叶明 李萌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89-59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24例(26侧)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 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24例(26侧)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为静脉高压性脊髓损伤症状,1例为延髓受压症状。术中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即暂时夹闭动脉化引流静脉的起始部,在吲哚氰绿荧光显影动脉期后开放引流静脉,从而判定动静脉瘘口位置。术后复查DSA,并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26侧的硬膜动静脉瘘均经术中瘘口离断,术中吲哚氰绿荧光显影及术后DSA随访证实瘘口均离断。术后随访时间4~30个月,21例患者mRs评分0~1分,2例Hunt-Hess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mRs评分2分,1例术前脑干受压症状患者mRs评分3分。结论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是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寻找瘘口的一项安全、简便、有效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动静脉瘘 交界 吲哚氰绿荧光显影 瘘口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不稳定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19
作者 余新光 林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67-270,共4页
关键词 交界 手术治疗 生物力学 螺钉内固定术 CT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下颌下咽后入路颅颈交界腹侧区手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基栋 曲元明 +3 位作者 刘军 刘执玉 温传要 李贵宝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为临床经下颌下咽后入路处理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带颈头颅标本模拟经下颌下咽后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同时进行了有关的数据测量。结果:该入路浅层的重要结构均位于各自的筋膜层中,以这些结构为... 目的:为临床经下颌下咽后入路处理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带颈头颅标本模拟经下颌下咽后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同时进行了有关的数据测量。结果:该入路浅层的重要结构均位于各自的筋膜层中,以这些结构为解剖学标志可鉴别各层并引导手术进行。咽结节是显露的上限,限制骨窗侧方显露范围的各重要结构的内缘距正中线的水平距离分别为寰枢外侧关节,左(7.78±1.03)mm,右(7.81±1.01)mm;寰枕关节,左(9.27±1.86)mm,右(9.22±1.69)mm;舌下神经管内口,左(12.76±2.77)mm,右(12.81±2.53)mm及椎动脉C2水平,左(18.36±2.27)mm,右(18.47±2.14)mm;C1水平左(25.35±2.31)mm,右(25.18±2.33)mm;穿硬膜处,左(12.69±2.42)mm,右(12.72±2.39)mm。结论:(1)经下颌下咽后入路解剖上大致可分为3个层次:浅层,深层和骨、韧带及硬膜层。(2)掌握每个层次的解剖特点及操作要点,有助于安全充分的显露和处理咽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下颌下咽后入路 交界腹侧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