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先天性胸腰椎半椎体畸形如何选择手术时机、方式和入路 被引量:6
1
作者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71-174,共4页
先天性脊柱畸形的结构性改变在影像学上千变万化,从简单的“蝴蝶椎”至复杂的分节不良伴多处半椎体畸形,异常复杂。早期轻微的先天性畸形不一定导致外观畸形,但大部分先天性脊柱畸形进展较快,任其发展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如严重的... 先天性脊柱畸形的结构性改变在影像学上千变万化,从简单的“蝴蝶椎”至复杂的分节不良伴多处半椎体畸形,异常复杂。早期轻微的先天性畸形不一定导致外观畸形,但大部分先天性脊柱畸形进展较快,任其发展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如严重的外观畸形、心肺功能障碍、神经损害等。McMaster和Ohtsuka对216例未经治疗的患者进行了5年跟踪随访,发现侧凸的进展速度和最终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畸形类型和发病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畸形 先天性脊柱畸形 手术时机 心肺功能障碍 先天性畸形 神经损害 发病部位 畸形类型 进展速度 手术方式 手术入路 先天性胸腰椎半椎体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关节突切除椎间隙松解矫形术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创伤后僵硬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的疗效对比
2
作者 陈志科 张浩 +6 位作者 刘浩 黄康康 张建 阳俊杰 张鹏鑫 李广州 王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9-597,共9页
目的:探讨双侧关节突切除、椎间隙松解(spinal joints release,SJR)矫形术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形术治疗创伤后僵硬性胸腰椎后凸畸形(rigid post-traumatic thoracolumbar kyphosis,RPTK)的早期临... 目的:探讨双侧关节突切除、椎间隙松解(spinal joints release,SJR)矫形术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形术治疗创伤后僵硬性胸腰椎后凸畸形(rigid post-traumatic thoracolumbar kyphosis,RPTK)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2016年1月~2022年6月应用SJR或PSO矫形术治疗的45例RPTK患者,根据矫形技术不同分为SJR组(25例)与PSO组(20例),SJR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顶椎分布:T114例,T1210例,L110例,L21例。PSO组男性9例,女性11例;顶椎分布:T114例,T126例,L17例,L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随访时间、顶椎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资料,包括:内固定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数据。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4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通过术前和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SF-36量表生理总评分(physical component score,PCS)和心理总评分(mental component score,MCS)评估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收集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整体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GK矫正率、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等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SJR组及PSO组均各出现1例硬脊膜破裂及1例肋间神经痛,无其他并发症发生。SJR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61.2±43.5min、446.0±144.1mL、292.3±99.0mL,PSO组分别为326.5±68.4min、1166.0±390.1mL、505.8±99.2mL,SJR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P<0.001)。两组内固定节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4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背部疼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术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PCS、MCS均较术前显著性升高,SJR组术后3个月的PCS较PSO组高(51.3±3.9分vs 46.2±5.0分,P<0.001)。两组术前GK、TLK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GK、TLK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且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GK矫正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JR与PSO矫形术治疗RPTK均能取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SJR矫形术较PSO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早期SF-36量表评分改善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僵硬性腰椎后凸畸形 弓根截骨 间隙松解技术 矫形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面部不对称的先天性颈胸段/上胸段侧凸畸形后路半椎体切除术后面部再塑形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洋 史本龙 +4 位作者 朱泽章 毛赛虎 刘臻 孙旭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87-393,共7页
目的:评估伴有面部不对称的小儿先天性颈胸段/上胸段脊柱侧凸畸形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患儿术后面部不对称的自然转归。方法:2010年6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的伴有面部不对称的先天... 目的:评估伴有面部不对称的小儿先天性颈胸段/上胸段脊柱侧凸畸形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患儿术后面部不对称的自然转归。方法:2010年6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的伴有面部不对称的先天性颈胸段/上胸段侧凸畸形患者共16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5~14岁(8.1±3.2岁)。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局部冠状面侧凸角、局部后凸角、锁骨角、T1倾斜角、颈部倾斜、头部偏斜等参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颅骨正位X线片标记眶外侧点、颧弓点、上颌点、下颌点、颏结节,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面部正面像照片标记眼裂外眦点、软组织颧弓点、软组织鼻尖点、软组织下颌角点、软组织颏结节点,分别测量两侧以上各标志点距离面中线的距离,计算非对称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非对称率。结果:16例患者固定节段为5~10个(7.8±1.2个),术后随访24~49个月(33.3±8.7个月)。术后患者局部侧凸角、局部后凸角、T1倾斜角、锁骨角、颈部倾斜以及头部偏斜均得到显著性改善(P<0.05)。头颅正位X线片上上颌点、下颌点、颏结节术前非对称率分别为(6.12±1.13)%、(8.73±5.53)%、(25.80±10.41)%,术后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30±0.66)%、(1.32±0.35)%、(5.52±1.38)%,均得到了显著性改善(P<0.05);眶外侧点和颧弓点非对称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均<5%,位于正常范围内。面部正面像照片上颧弓点、下颌角点、颏结节点术前非对称率分别为(10.41±4.38)%、(16.63±5.32)%、(46.82±13.30)%,术后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18±0.91)%、(4.38±3.83)%、(8.72±4.4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眼裂外眦点非对称率为(3.83±0.96)%,术后末次随访时为(2.26±0.38)%,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小儿先天性颈胸段/上胸段侧凸畸形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手术可改善局部侧凸畸形、恢复头-颈-肩平衡,进而在患儿随访过程中其面部不对称性可获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段/上段侧凸 切除 面部不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颈胸段半椎体畸形:需要早期手术的特例 被引量:7
4
作者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82-583,共2页
颈胸段半椎体在先天性脊柱畸形中较为少见,在我院手术治疗的半椎体畸形患者数据库中,此类患者仅占6%左右.对于低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患儿,脊柱外科学界普遍认为应尽量推迟手术年龄和缩短内固定节段,以减少手术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然而... 颈胸段半椎体在先天性脊柱畸形中较为少见,在我院手术治疗的半椎体畸形患者数据库中,此类患者仅占6%左右.对于低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患儿,脊柱外科学界普遍认为应尽量推迟手术年龄和缩短内固定节段,以减少手术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然而,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儿常在脊椎畸形不严重的情况下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肩-颈-头部外观畸形,后凸型患者还可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有关先天性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儿手术时机的选择在既往的文献报道中尚未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广泛共识.笔者结合我院在先天性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就此问题阐述个人观点,供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畸形 先天性脊柱畸形 早期手术 神经功能损害 手术治疗 内固定节段 脊柱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51
5
作者 王岩 张永刚 +1 位作者 张雪松 毛克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 ̄2003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幼儿患者,年龄3.9 ̄7.3岁,平均5.3岁,术后支具固...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 ̄2003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幼儿患者,年龄3.9 ̄7.3岁,平均5.3岁,术后支具固定6 ̄8个月。术前及术后3、6、12、24个月摄站立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通过X线片和临床物理检查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躯干平衡和失代偿情况。结果:术前主弯Cobb角42.7°,术后16.4°,末次随访时14.1°。主弯头侧代偿弯由术前16.8°改善至5.8°,主弯尾侧代偿弯由术前25.6°改善至10.5°。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术中或术后出现椎弓根螺钉割裂椎体3例。1例术后出现感染,无矫形丢失而需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对发展的半椎体畸形,在原发弯发展严重或代偿弯形成结构性弯之前,进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可以矫正和控制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短节段固定可保存脊柱的生长能力和更多的运动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畸形 弓根螺钉 幼儿 内固定术 后路切除 短节段经弓根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17
6
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3 位作者 王晓东 吴起宁 郭华 宋宗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自制的"V"型截骨刀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52例完全分节型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应...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自制的"V"型截骨刀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52例完全分节型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应用术前、术后X线片冠状面节段侧凸角、总侧凸角和代偿侧凸角以及矢状面节段后凸角或前凸角、躯干侧移程度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20~310min,术中失血量300~600ml。固定融合椎体节段数2~4个。所有病例随访2年7个月~5年,平均3年5个月。1例术中凸侧节段加压时头端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向上延长一个椎体固定;2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性分布的一侧肢体麻木、胀痛,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3例患者因术中行胸神经根切断,术后出现支配区域束带感,术后2个月缓解。1例因内固定钉帽切迹导致皮肤溃烂,1年后复查已骨性融合,取出内固定后治愈。1例5个月复查时出现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延长支具固定6个月,骨性融合后取出内固定。末次随访时节段侧凸角由术前38.5°±6.9°矫正至7.5°±3.0°,总侧凸角由术前41.2°±8.1°矫正至9.6°±5.1°,头侧代偿凸由术前17.5°±5.2°矫正至6.2°±4.1°,尾侧代偿凸由术前17.9°±4.9°矫正至6.1°±3.1°,后凸角由术前29.1°±12.1°矫正至6.2°±4.1°,躯干偏移由术前平均4.5cm矫正至0.4cm。各指标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P<0.01。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V”型截骨刀 畸形矫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后失代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涂志明 王冰 +3 位作者 吕国华 李亚伟 李磊 戴瑜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48-651,共4页
椎节先天性发育异常可导致脊柱生长不平衡,形成的畸形被称为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可分为椎体形成缺陷、分节缺陷和混合型三种类型。据统计,新生儿中CS的发生率约为0.5‰~1‰。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最... 椎节先天性发育异常可导致脊柱生长不平衡,形成的畸形被称为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可分为椎体形成缺陷、分节缺陷和混合型三种类型。据统计,新生儿中CS的发生率约为0.5‰~1‰。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最常见的类型(46%),而半椎体又可分为完全分节(65%)、部分分节(22%)和未分节(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切除 短节段融合 失代偿 先天性发育异常 畸形 术后 混合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3
8
作者 楼肃亮 郑杰 +1 位作者 杨永宏 张冬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5-436,共2页
半椎体是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由于脊柱发育的自然进程不同,有些患者到少年甚至青年时期出现明显的畸形甚至神经压迫症状才就诊,从而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002年2月~2008年11月.... 半椎体是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由于脊柱发育的自然进程不同,有些患者到少年甚至青年时期出现明显的畸形甚至神经压迫症状才就诊,从而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002年2月~2008年11月.我院对12例半椎体所致的CS患者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切除 先天性脊柱侧凸 固定治疗 固定术治疗 弓根螺钉 脊柱发育 压迫症状 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 被引量:25
9
作者 唐焕章 徐皓 +4 位作者 符臣学 张朝春 钟继平 林松庆 陈宗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观察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人工椎体或钛网融合器植骨替代、椎体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连续两个及以上节段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34例病变累及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27.8° ̄... 目的:观察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人工椎体或钛网融合器植骨替代、椎体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连续两个及以上节段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34例病变累及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27.8° ̄65.4°(38.6°±10.3°),一期行前路病变椎体切除,椎间撬拔撑开复位,人工椎体或钛网融合器植骨替代,辅以椎体钉板或钉棒系统短节段邻近椎节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均给予短疗程化疗。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缓解,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1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影像学检查示脊柱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间高度恢复。后凸Cobb角矫正至2.1° ̄14.2°(7.5°±8.3°),平均矫正31.2°±8.5°。随访18 ̄54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后凸矫正度丢失4.3°±3.8°,均无结核复发。结论: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节段的胸腰椎结核采用前路一期行病变椎体切除有利于病灶彻底清除,减少复发;也有利于椎管彻底减压。前路椎体替代、植骨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可更好地纠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腰椎后凸畸形 重建 内同定 腰椎结核 前路一期病变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治疗脊柱上胸段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10
10
作者 仉建国 孙武 +3 位作者 邱贵兴 王升儒 赵玉娟 赵丽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观察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胸段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2月我院共收治半椎体所致脊柱上胸段侧后凸畸形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11~15岁,平均13岁。3例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均行后... 目的:观察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胸段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2月我院共收治半椎体所致脊柱上胸段侧后凸畸形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11~15岁,平均13岁。3例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和随访时拍摄站立位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与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通过JOA评分评价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神经系统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50个月,平均22.8个月。手术时间150~420min,平均278min。术中出血量500~3500ml,平均1787ml。固定融合节段4~11节,平均8.5节。冠状面局部侧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45.5°矫正至术后1周的14.4°;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47.9°矫正至术后1周的21.6°;3例合并神经系统损伤患者平均JOA评分由术前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分。1例连接器固定患者术后10个月随访时发现细棒断裂,翻修后随访24个月效果良好。结论:对于先天性脊柱上胸段畸形,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切除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洋 邱俊荫 +4 位作者 史本龙 孙旭 刘臻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0-585,共6页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满足入选标准的32例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岁(10.1±...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满足入选标准的32例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岁(10.1±4.2岁)。单个半椎体25例,2个半椎体7例;C7 1例,T1 5例,T2 12例,T3 10例,T4 11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部不平衡和颈部倾斜。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局部侧凸角、锁骨角、T1倾斜角、颈部倾斜、头部偏斜以及局部后凸角等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矫形手术,手术时间175~275min(223.8±41.6min),出血量310~470ml(342.3±45.9ml)。术中胸膜撕裂1例,术后出现Horner综合征1例,上肢神经根性疼痛2例,经保守治疗后均恢复。共置入261枚椎弓根螺钉,55枚穿破椎弓根皮质,但均未侵犯脊髓及周围脏器和血管,未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12~48个月(19.3±10.5个月),局部侧凸角由术前41.1°±12.3°矫正到术后17.5°±6.7°(P<0.001),末次随访时为20.1°±5.8°,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02);局部后凸角由术前21.5°±9.1°矫正到术后16.8°±6.3°(P<0.05),末次随访时为17.5°±4.9°(P=0.622);远端代偿弯由术前16.9°±5.3°减少到术后12.2°±5.5°(P<0.001),末次随访时为15.5°±7.7°(P=0.053)。T1倾斜角、锁骨角、颈部倾斜以及头部偏斜在术后均较术前得到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观察指标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可有效矫正侧凸畸形,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 切除术 矫形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15
12
作者 姜宇 郭昭庆 +6 位作者 李危石 陈仲强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钟沃权 孙卓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6年6月采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6年6月采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22例。通过侧前方入路显露至骨折椎体,进行骨折椎体次全切除术,植入装有自体骨的钛网或人工椎体,选用侧方钉棒或钉板装置固定至相邻椎体,透视证实内固定位置满意后完成手术。影像学评估包括后凸角(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29分法(JOA-29)、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改良Frankel分级系统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手术时间(199.1±50.4)min,术中出血量(793.2±479.4)ml,术后住院时间(5.4±1.0)d。1例术中发现胸膜撕裂,即刻修补,术后恢复满意,无胸腔积液;1例围术期出现少量胸腔积液,未达到放置胸腔闭式引流标准,保守治疗满意后出院。术后即刻Cobb角19.5°±2.3°,与术前Cobb角29.4°±3.2°差异有显著性(P=0.000),末次随访Cobb角25.8°±2.5°,与术前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6)。术前11例出现神经损害,改良Frankel分级分别为5例D1级,5例D2级,1例D3级,术后9例恢复至少1级(Z=-3.035,P=0.002)。22例术后平均随访96.3月(39~133个月),末次随访均未出现症状复发和经历翻修手术,腰背部疼痛VAS评分、JOA-29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0)。结论对于单节段陈旧性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手术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总体疗效满意,一定程度矫正局部后凸畸形,有效解除前方神经压迫,重建脊柱前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压缩性骨折 腰椎后凸畸形 侧前方入路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下腰椎和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状况与外科矫形选择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孝宾 王冰 +4 位作者 吕国华 李晶 李亚伟 卢畅 康意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99-704,共6页
目的:评估儿童下腰椎及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情况,分析不同外科矫形方式的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7.8±3.3岁(3~10岁)。L4半椎体4例,L5半椎体7例,S... 目的:评估儿童下腰椎及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情况,分析不同外科矫形方式的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7.8±3.3岁(3~10岁)。L4半椎体4例,L5半椎体7例,S1半椎体3例。根据术前冠状面平衡情况分为3组:A组冠状面平衡,C7铅垂线偏离骶骨正中平分线(CSVL)≤2cm;B组为C7铅垂线位于半椎体的对侧(偏离CSVL〉2cm);C组为C7铅垂线位于半椎体的同侧(偏离CSVL〉2cm)。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植骨融合术式。矫形方式:A组中凸侧与凹侧撑开、压缩力均等;B组半椎体侧单纯压缩;C组增加L5/S1节段"反向"凸侧撑开、凹侧压缩的矫形操作。随访观察各组患者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24~68个月,平均33±12个月。术前冠状面排列中平衡4例(29%),失平衡10例(71%)。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36.8°,末次随访时平均12.1°±8.0°(P=0.000),最终矫正率67.1%。术前的冠状面平衡为6~53mm,平均30.6±14.9mm,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为0~44mm,平均10.7±10.9mm(P=0.001)。其中,A组患者4例,术前与术后均维持了冠状面平衡;B组患者6例,术后有1例患者冠状面仍然失平衡;C组患者4例,术后均恢复了冠状面平衡。结论:儿童下腰椎和腰骶段的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率较高,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不同冠状面排列情况采取恰当矫形方式,可能获得满意的冠状面平衡和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脊柱畸形 先天性侧凸 冠状面平衡 腰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路 陈银河 +6 位作者 杨庆国 申才良 尤涛 张银顺 李伟 王磊 贾金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82-1184,共3页
回顾性分析后路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治疗20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通过Frankel分级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 回顾性分析后路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治疗20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通过Frankel分级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Cobb角、VAS评分和ODI评分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获得较大改善。后路单节段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创伤性后凸畸形 弓根截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胸段半椎体畸形伴Horner综合征2例报道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洋 朱泽章 +4 位作者 史本龙 刘臻 孙旭 王斌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69-672,共4页
Horner综合征又称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指由支配头面部的交感神经传出通路中任一部分受压损伤或中断所引起的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眼睑下垂、眼裂狭小及患侧面部少汗或无汗等一系列特异性临床表现的综合征[1,2].因颈交感神经... Horner综合征又称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指由支配头面部的交感神经传出通路中任一部分受压损伤或中断所引起的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眼睑下垂、眼裂狭小及患侧面部少汗或无汗等一系列特异性临床表现的综合征[1,2].因颈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纤维在其走行路径中与椎弓根、臂丛、肺尖、颈丛、颈总动脉、颈内动静脉和甲状腺等解剖关系密切,上述结构的疾患或损伤导致的Horner综合征在临床中约占87%[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RNER综合征 畸形 颈交感神经节 临床表现 神经麻痹 瞳孔缩小 传出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与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重塑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腰椎前凸曲线的效果及术式选择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耀 钱邦平 +3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孙旭 乔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83-991,共9页
目的:分析单节段和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后凸Cobb角≥80°)患者中重塑其腰椎前凸曲线的效果,探讨两种术式的适应证。方法:... 目的:分析单节段和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后凸Cobb角≥80°)患者中重塑其腰椎前凸曲线的效果,探讨两种术式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接受PSO手术治疗的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44例接受单节段PSO治疗,24例接受双节段PSO治疗,随访时间为36.50±15.07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填写Osweste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胸腰椎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将68例分别接受单节段和双节段PSO患者对比分析后,根据患者术后腰椎前凸顶点的位置分为两组,腰椎前凸顶点在L3或L4组(30例),腰椎前凸顶点在L5或其他腰椎组(38例),比较两组腰椎曲线的大小及形态。将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定义为术后腰椎前凸顶点位于L3或L4水平,进一步筛选出30例实现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的患者,再将其分为单节段PSO组(20例)和双节段PSO(10例)组,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这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术前影像学参数的最佳临界值(cut-off值)。结果:在68例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中,接受单节段PSO组与双节段PSO组患者术后腰椎前凸顶点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双节段PSO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失血更多、固定节段更长(P<0.05)。术后腰椎前凸顶点在L5或其他腰椎组患者术后的LL和SS均显著小于L3或L4组(P<0.001),而两组患者术后的GK、SVA、TK和P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截骨水平及截骨术式对术后腰椎前凸顶点的分布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30例实现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的患者中,术后除TK外的所有脊柱骨盆参数较术前明显改善,ODI、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随访过程中也未见明显的矫正丢失;其中,双节段PSO组术前的GK、SVA和LL明显大于单节段PSO组(P<0.05),其余的术前参数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GK的cut-off值为94.50°,SVA的cut-off值为19.35cm,LL的cut-off值为12.00°。单节段PSO组并发症包括2例截骨椎脱位、1例体位性臂丛神经麻痹和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双节段PSO组并发症包括2例体位性臂丛神经麻痹、1例截骨椎脱位和1例随访期间内固定棒断裂。结论:单节段和双节段PSO均能为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患者实现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术式的选择取决于患者术前后凸畸形的严重程度。对于GK<94.50°、SVA<19.35cm及LL<12.00°的患者,首先考虑单节段PSO以实现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相反地,对于脊柱矢状位失衡更严重(GK≥94.50°、SVA≥19.35cm及LL≥12.00°)的患者,双节段PSO是重塑良好腰椎前凸曲线的更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重度腰椎后凸畸形 弓根截骨术 腰椎前凸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后机械并发症与GAP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晨宇 钱邦平 +2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俞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3,共7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术后机械并发症与GAP(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评分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术后机械并发症与GAP(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评分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PSO且随访超过2年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在术前、术后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下腰椎前凸角(lower lumbar lordosis,LLL)、整体倾斜(global tilt,GT),计算GAP评分。根据患者GAP评分分为3组:矢状面协调组(GAP评分0~2分)、中等不协调组(GAP评分3~6分)、严重不协调组(GAP评分7~13分),记录随访过程中发生的机械并发症,包括近端交界性后凸/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failure,PJK/PJF)、远端交界性后凸/失败(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failure,DJK/DJF)、断棒,比较不同组之间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融合节段、后凸分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截骨水平,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患者PSO术后机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63例患者,其中男性145例,女性18例,年龄35.8±10.0岁(17~63岁),术后随访38.6±16.9个月(24~96个月),26例发生机械并发症,其中断棒16例,PJK 10例。矢状面协调组、中等不协调组、严重不协调组机械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5/26)、16.1%(9/56)和14.8%(12/81),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287,P=0.866)。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P=0.036)和BMI(P<0.001)与术后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P=0.046)和BMI(P<0.001)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PSO术后机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PSO术后机械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与GAP评分无明显相关性,与年龄和BMI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腰椎后凸畸形 GAP评分 弓根截骨术 机械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胸段半椎体切除术后远端冠状面S畸形进展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18
作者 蒋彬 王冰 +6 位作者 吕国华 李亚伟 戴瑜亮 李磊 艾斯卡尔 吕欣 刘子群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4-401,共8页
目的:分析上胸段半椎体切除术后远端冠状面S畸形进展的发生率、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的上胸段半椎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6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手术时年龄4.4... 目的:分析上胸段半椎体切除术后远端冠状面S畸形进展的发生率、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的上胸段半椎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6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手术时年龄4.4±1.1岁(3~6岁),随访时间均在5年以上。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术前及术后各次随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终末随访时是否出现S畸形(≥20°),且远端代偿性胸弯(caudal thoracic curve,CTC)或远端代偿性腰弯(caudal lumbar curve,CLC)任一进展较术后2周≥20°为界限,将患者分为进展组(progressive group,PG)与非进展组(non-progressive group,NPG)。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Risser征、半椎体位置、融合节段数、顶椎旋转分级、平均随访时间等临床资料及术前及术后各次随访局部侧凸Cobb角、远端胸弯Cobb角、远端腰弯Cobb角、躯干平衡(trunk shift,TS)、近端固定椎倾斜角(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tilt,UIV tilt)、远端固定椎倾斜角(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tilt,LIV tilt)、远端固定椎椎隙成角(LIV/LIV+1 disc angle)、T1倾斜角(T1 tilt)、头部倾斜(head shift)、颈部倾斜(neck tilt)、肩部平衡(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RSH)等影像学资料,分析上胸段半椎体畸形切除术后UIV水平化对远端冠状面畸形进展的影响。结果:上胸段半椎体切除联合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平均矫正率(74.3±15.3)%,终末随访平均丢失率(4.3±2.2)%。术后冠状面失代偿6例,均为新发S畸形,发生率为8.8%。根据患者是否发生S畸形将患者分为畸形进展组(6例)与非进展组(62例),两组患者初次手术的性别、年龄、Risser征、半椎体位置、融合节段数、是否存在顶椎旋转、平均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冠状面影像学参数:局部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远端代偿性胸弯、远端代偿性腰弯、T1倾斜角、头部倾斜角、颈部倾斜角、肩部平衡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各次随访的局部侧凸Cobb角、近端固定椎倾斜角及T1倾斜角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展组患者近端固定椎倾斜角及T1倾斜角从术后至终末随访时逐渐增大,术后5年及终末随访对比术后2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进展组患者术后半年及之后各次随访的腰段代偿弯逐渐增大,与非进展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进展组患者术后1年及之后各次随访的胸椎代偿弯逐渐增大,与非进展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5年及终末随访进展组患者颈部倾斜逐渐增大,与非进展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次随访TS、最下固定椎倾斜角、远端固定椎椎间隙成角、头部倾斜、肩部平衡均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胸段半椎体切除不彻底引起的UIV水平化不足可能是术后融合远端S曲线进展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 冠状面远端畸形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段半椎体畸形及其远端椎体的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其一 仉建国 +6 位作者 邱贵兴 沈建雄 李书纲 郭建伟 张延斌 王升儒 杨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97-1000,共4页
目的:分析腰段半椎体畸形及其远端腰椎和骶骨的影像学特点,为远端融合椎的选择及手术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93例手术治疗的腰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6例,女47例,年龄10.5±7.2岁(2~42岁)。所... 目的:分析腰段半椎体畸形及其远端腰椎和骶骨的影像学特点,为远端融合椎的选择及手术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93例手术治疗的腰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6例,女47例,年龄10.5±7.2岁(2~42岁)。所有病例均行全脊柱X线片及三维CT检查,测量侧后凸的节段性Cobb角及冠状面、矢状面平衡;通过CT三维重建,对半椎体畸形进行分型;测量站立正位及凹侧Bending像上L4、L5和S1椎体的倾斜度(即相应椎体上终板与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的夹角),计算L4和L5倾斜的柔韧性。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年龄≤6岁,B组,年龄7~12岁,C组,年龄≥13岁,对各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8例(94.6%)患者为单个半椎体,5例患者为2个半椎体。其中55个(56.1%)半椎体为完全分节型,43个半椎体为不完全分节型。节段性侧凸Cobb角42.5°±15.9°(12°~93°),柔韧性为(26.6±17.9)%(0~90%),顶椎椎体偏距为22.4±14.5mm(2~72mm)。51例(54.8%)患者有局部后凸,Cobb角度为20.5°±20.3°(2°~94°)。13例患者冠状面失平衡,19例患者矢状面失平衡。L4、L5和S1椎体在站立位正位X线片上的倾斜度分别为23.5°±10.2°、17.2°±9.0°和9.8°±5.9°;18例S1椎体倾斜度≥15°,其中5例倾斜度≥20°。L4和L5在凹侧Bending像上的倾斜度分别为14.5°±10.6°和12.0°±8.8°,椎体倾斜的柔韧性分别为(43.4±29.1)%和(39.3±29.5)%。A、B、C三组L4椎体在Bending像上的倾斜度和柔韧性在分别为7.6°±6.6°、13.9°±10.5°、21.1°±9.8°和(59.1±34.0)%、(42.9±25.7)%、(31.4±22.0)%,L5椎体在Bending像上的倾斜度和柔韧性分别为7.0°±6.6°、11.1°±8.5、17.2°±8.7°和(41.8±33.8)%、(39.1±23.4)%、(25.6±21.9)%,三组L4、L5椎体在Bending像上的平均倾斜度和柔韧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段半椎体畸形常伴有远端椎体的倾斜,L4和L5在Bending像上的倾斜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柔韧性随年龄增加而减低。术前对L4、L5和S1椎体倾斜度以及L4和L5倾斜的柔韧性测量对决定远端融合椎及矫形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腰椎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临床评估与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14
20
作者 郭倞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56-658,共3页
半椎体畸形是指一侧椎体发育形成障碍而导致的椎体畸形.是造成先天性脊柱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McMaster等将半椎体分为完全分节、半分节和未分节三种类型。完全分节型的半椎体具有完整的上下生长板,单侧具有“正常”的生长潜能,脊柱... 半椎体畸形是指一侧椎体发育形成障碍而导致的椎体畸形.是造成先天性脊柱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McMaster等将半椎体分为完全分节、半分节和未分节三种类型。完全分节型的半椎体具有完整的上下生长板,单侧具有“正常”的生长潜能,脊柱畸形往往较严重且进展迅速。除了半椎体的类型之外,半椎体的位置对先天性脊柱畸形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和预后进展也有着重要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 手术治疗 临床评估 先天性脊柱畸形 腰骶部 生长潜能 临床表现 生长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