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宏 翁习生 +1 位作者 邱贵兴 叶启彬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总结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本院33例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经外科治疗术后6月~14年(平均5年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33例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16.5岁,平均后凸角度9... 目的总结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本院33例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经外科治疗术后6月~14年(平均5年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33例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16.5岁,平均后凸角度90.2°,4例行单纯前路手术,7例行单纯后路手术,22例联合前后路手术,术后畸形矫正率分别为32.7%、34.4%和41.2%。9例合并不全截瘫患者,术后除2例外,其余均恢复正常。结论联合前后路手术的矫形效果优于单纯前或后路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后凸 脊柱畸形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矫治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8
2
作者 杨操 杨述华 +8 位作者 徐栋 郜勇 王晶 陈超 李帅 张正东 李志良 王琨 刘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23-728,共6页
目的:分析应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技术矫治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2013年10月采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矫治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18-42岁,平均23.6岁。均有腰背痛,无神经... 目的:分析应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技术矫治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2013年10月采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矫治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18-42岁,平均23.6岁。均有腰背痛,无神经受压症状。16例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43°-97°,后凸Cobb角15°-70°。侧凸畸形和后凸畸形顶椎均位于同一节段,其中顶椎位于胸椎10例、腰椎6例。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脊柱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角、冠状面平衡及矢状面平衡,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评估手术矫形效果。于术前、末次随访时填写SRS-22问卷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手术融合节段5-12个,平均7.23个节段。手术时间3-7h,平均4.26h。术中出血量700-2500ml,平均1265ml。1例L1部位截骨患者术后出现双下肢痛觉过敏,急诊手术探查发现截骨部位硬脊膜皱褶,脊髓受压,对截骨部位椎板切开减压,术后症状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随访神经症状消失。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侧胸腔积血,紧急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周后拔除引流管。15例患者获得6-48个月(平均13.4个月)随访。获得随访的15例患者冠状位主弯Cobb角术前为58.67°±20.36°(43°-97°),术后为20.32°±8.76°(8°-37°),末次随访时为21.76°±8.34°(10°-41°),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正率为50.76%-82.36%,平均为65.36%,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丢失率为2.45%。术前矢状位后凸角度为45.62°±16.26°(15°-70°),术后为16.35°±16.87°(-20°-40°),末次随访时为18.27°±13.92°(-15°-40°),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正率为50.97%-79.32%,平均为64.16%,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丢失率为4.2%。15例患者中,6例术前存在冠状面失平衡,术后均恢复平衡;4例术前存在矢状面失平衡,术后3例恢复平衡,1例仍为失平衡。SRS-22问卷量表总得分由术前66.47±12.35分(49-7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4.13±6.42分(76-92分)(P〈0.01)。15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或内固定断裂。结论:应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技术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可获得较好的矫形效果,显著改善患者躯体外观及躯体平衡,同时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 先天性脊柱后凸 截骨术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截骨治疗椎体形成不良型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胜华 欧云生 +3 位作者 刘渤 朱勇 权正学 蒋电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1-226,共6页
目的:分析应用单节段截骨治疗椎体形成不良型脊柱侧后凸畸形(congenital kyphoscoliosis,CK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2年5月应用后路单节段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9例椎体形成不良型CKS患者,平均19.2岁,其中9例行... 目的:分析应用单节段截骨治疗椎体形成不良型脊柱侧后凸畸形(congenital kyphoscoliosis,CK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2年5月应用后路单节段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9例椎体形成不良型CKS患者,平均19.2岁,其中9例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10例行全椎体截除术(vertebra cloumn resection,VCR)。对比观察手术情况、影像学分析、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和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302.1±43.2)min,术中出血(589.5±151.5)ml,平均融合节段6.0±1.5;术后侧凸角矫正率(79.7±9.2)%,局部后凸角矫正率(81.1±21.9)%,颈7垂线-骶骨中线距离(vertical line between the 7th vertebra and central sacra,C7-CSL)矫正率(82.7±12.5)%。上述指标在PSO组和VC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局部后凸角VCR组62.2°±21.0°明显大于PSO组22.7°±22.0°,t=4.009,P=0.001。经过平均4.2年随访,所有患者脊柱侧凸角、局部后凸角及冠状面偏移未见明显进展,VAS改善(85.9±15.9)%,ASIA分级3例D均恢复至E。所有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1.1%,1例硬脊膜损伤,2例单侧下肢麻木,1例慢性腰痛,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伤口感染、螺钉松动移位、内植入断裂发生。结论:一期后路单节段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椎体形成不良型CKS安全可行,可获得良好的矫正效果,其中VCR术应用于脊柱矢状面矫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 先天性脊柱后凸 脊柱畸形 椎体形成不良 截骨 矫形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与外科诊疗策略
4
作者 夏天 孙宇 +7 位作者 潘胜发 周非非 刁垠泽 陈欣 赵衍斌 张凤山 张立 王少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72-1077,1105,共7页
目的:分析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multilevel cervical disconnection syndrome,MCDS)的影像学特点及外科诊疗策略。方法:2004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MCDS患者共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46岁(中位年龄12岁)。7例MCDS患者中,平均椎体... 目的:分析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multilevel cervical disconnection syndrome,MCDS)的影像学特点及外科诊疗策略。方法:2004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MCDS患者共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46岁(中位年龄12岁)。7例MCDS患者中,平均椎体发育不良节段数3.6±1.3个节段,平均椎弓不连节段数5.7±1.5个节段,局部后凸角平均-92.2°±20.2°,C2-7 Cobb角平均-68.6°±31.0°,T1倾斜角(T1 slope,T1S)平均-12.5°±12.5°,后凸顶点位于C4节段1例,C5节段5例,T1节段1例;术前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mJOA评分)8.5~14分(平均12.6±2.1分),其中1例患者伴有吞咽困难。记录患者预矫形方式及手术方式,入院时、预矫形后、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1例术前接受颅骨牵引,3例接受平衡悬吊牵引,3例接受联合牵引,经术前牵引预矫形后,局部后凸角矫正率为60.8%。1例接受手术松解、Halo-vest外固定治疗,1例接受前路矫形内固定手术,1例接受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4例接受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手术固定6.0±2.1个节段,2例患者出现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接受翻修手术。术后随访时间6~84个月(41.2±32.0个月),末次随访局部后凸角平均-27.9°±11.6°,矫正率69.7%,C2-7 Cobb角平均-13.3°±28.4°,T1S平均4.9°±17.9°;术后mJOA评分10.5~17分(15.7±2.3分),改善率78.3%。对比手术前后临床及影像学指标,mJOA评分、C2-7后凸角、局部后凸角及T1S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CDS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前方椎体发育不良伴多节段椎弓不连,继发严重后凸畸形。治疗策略可采取术前牵引预矫形并前路多节段椎体切除重建、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先天性颈椎后凸畸形 牵引预矫形 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术对低龄患儿脊柱畸形矫正的疗效 被引量:1
5
作者 钱闯 郑一鸣 +2 位作者 李邦耀 景延辉 王达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664-668,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脊柱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术对低龄患儿脊柱畸形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低龄(<6岁)半椎体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 目的初步探讨脊柱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术对低龄患儿脊柱畸形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低龄(<6岁)半椎体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资料,通过影像学检查测量患儿术前、术后不同阶段的全脊柱矢状面改变情况、Cobb角、后凸角、后凸角修正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例患儿,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3. 7±1. 8)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2. 41±7. 1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3. 3±1. 3) h,平均出血量(147. 75±168. 55) m L,患儿术后均无神经脊髓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出现2例因隐匿性椎弓根骨折造成的内置物相关并发症,经手术内固定翻修及延长固定节段后得到改善。患儿术后即刻以及末次随访Cobb角、后突角修正值术后均得到显著改善(P <0. 05)。结论采用脊柱后路半椎体切除经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低龄儿童的半椎体畸形安全、有效,但需基于精确的术前评估、严密的围手术期监护及完整的术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半椎体畸形 低龄儿童 脊柱后凸/先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