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行气固两相流充分发展段颗粒浓度关联及预测 被引量:5
1
作者 漆小波 黄卫星 +1 位作者 祝京旭 石炎福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3-618,共6页
在高度分别为15.1m和10.5m的两套实验装置上,对快速流态化到稀相气力输送流型下提升管内的轴向压力梯度进行了系统测试,以研究提升管充分发展段内不同颗粒的浓度变化及其与操作参数的关系.实验在其中175组操作条件下展现出明显的充分发... 在高度分别为15.1m和10.5m的两套实验装置上,对快速流态化到稀相气力输送流型下提升管内的轴向压力梯度进行了系统测试,以研究提升管充分发展段内不同颗粒的浓度变化及其与操作参数的关系.实验在其中175组操作条件下展现出明显的充分发展段(> 2.8 m).结果表明,表观气速在3~8 m·s-1之间变化时,对充分发展段颗粒浓度随终端颗粒浓度的变化关系影响显著,但当表观气速>8 m·s-1或< 3 m·s-1时,其对充分发展段颗粒浓度随终端颗粒浓度线性增加的关系影响极弱;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预测关联式更明确地反映了操作条件等因素对充分发展段颗粒浓度的定量影响关系,其计算结果与本实验和相关文献的实验数据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提升管 充分发展段 颗粒浓度 气固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行气固两相流充分发展段的颗粒浓度 被引量:7
2
作者 黄卫星 石炎福 祝京旭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963-968,共6页
在10 0mm× 16m循环床提升管实验装置上测试了 134组操作条件下提升管 12个截面位置的平均颗粒浓度 ,其中 113组操作条件下提升管中的气固两相流展现出明确的充分发展段 .结果表明 ,充分发展段的颗粒浓度εs 随颗粒循环量Gs 的增... 在10 0mm× 16m循环床提升管实验装置上测试了 134组操作条件下提升管 12个截面位置的平均颗粒浓度 ,其中 113组操作条件下提升管中的气固两相流展现出明确的充分发展段 .结果表明 ,充分发展段的颗粒浓度εs 随颗粒循环量Gs 的增加而增大且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εs 随表观气速Ug 的增加以幂函数关系减小 .所提出的实验关联式不仅较好地拟合了本文所获得的充分发展段的平均颗粒浓度数据 ,而且诠释了以往有关提升管稀相段出口颗粒浓度预测结果之间的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升管 气固两相流 颗粒浓度 充分发展段 颗粒分布 循环流化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行气固两相流充分发展段的颗粒浓度 被引量:2
3
作者 漆小波 张辉 +1 位作者 黄卫星 祝京旭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1-626,共6页
在较宽的操作条件范围内采用光纤颗粒浓度探头测定了下行管(φ100mm×9.5m)充分发展段内的真实颗粒浓度,并结合文献上的大量实验数据,系统研究了操作条件、颗粒直径和床层直径对下行气固两相流充分发展段内真实颗粒浓度的影响。结... 在较宽的操作条件范围内采用光纤颗粒浓度探头测定了下行管(φ100mm×9.5m)充分发展段内的真实颗粒浓度,并结合文献上的大量实验数据,系统研究了操作条件、颗粒直径和床层直径对下行气固两相流充分发展段内真实颗粒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操作气速一定时,充分发展段内的颗粒浓度随着颗粒循环速率的增大而线性增加。颗粒直径对下行床充分发展段内颗粒浓度的影响随操作气速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床层直径对下行床充分发展段内的颗粒浓度基本上没有影响。所提出的预测关联式能很好地拟合本文及文献上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下行管 充分发展段 颗粒浓度 气固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流动未充分发展段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曹侃 王丹 +2 位作者 王珂 刘遵超 刘敏珊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44,49,共5页
通过对不同螺旋角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体流动和传热进行研究,得出壳程进口未充分发展段的分布规律;并在考虑壳程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变角度的螺旋折流板模型,改善壳程进口未充分发展段对换热器的影响。结果表明:换热... 通过对不同螺旋角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体流动和传热进行研究,得出壳程进口未充分发展段的分布规律;并在考虑壳程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变角度的螺旋折流板模型,改善壳程进口未充分发展段对换热器的影响。结果表明:换热器折流板的导流作用随着折流板螺旋角的增大而降低,螺旋角的增大使换热器壳程进口流体螺旋流动减弱,螺旋流动未充分发展段长度增加。变角度的螺旋折流板能够有效改善换热器壳程进口未充分发展段的作用,相同工况下通过优化变角度螺旋折流板α角,可使换热器壳程传热系数增加8.9%—9.1%,壳程压力损失增加5.8%—6.9%,综合性能增加6.6%—6.9%。计算结果为改进换热器螺旋折流板结构、强化换热器传热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螺旋折流板 充分发展段 数值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窄通道充分发展段液固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胡仁涛 任立波 +2 位作者 王德武 刘燕 张少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408-3417,共10页
采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基于水-玻璃珠体系,对长×宽×高尺寸为240 mm×12 mm×1800 mm的竖直窄通道充分发展段内液固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沿窄通道竖直方向0.7 m以上液固两相流动进入充分发展阶段... 采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基于水-玻璃珠体系,对长×宽×高尺寸为240 mm×12 mm×1800 mm的竖直窄通道充分发展段内液固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沿窄通道竖直方向0.7 m以上液固两相流动进入充分发展阶段,在充分发展阶段的窄通道截面上,狭长方向与狭窄方向各位置颗粒速度及浓度均呈中心区域高、贴近边壁区域低的分布趋势;随着入口液速提高,截面各位置颗粒速度均提高,而颗粒浓度在流道中心区域降低,在贴近壁面区域升高;随着初始固相体积分数增加,截面各位置颗粒浓度均提高,而颗粒速度在流道中心区域略有降低,在贴近壁面区域略有升高;在窄通道截面狭长方向两端靠近三边壁影响的区域存在颗粒增浓效应,在截面狭窄方向颗粒速度和浓度分布梯度较大的区域无量纲占比随着入口液速的提高而提高,随着初始固相体积分数的提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通道 充分发展段 两相流 流动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管束内构件对鼓泡塔流动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赵远方 李兆奇 +3 位作者 管小平 王丽军 成有为 李希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0-276,共7页
在Φ500 mm×4000 mm的大型冷模实验装置内考察了列管束内构件对鼓泡塔流动发展的影响。以空气-水为工作体系,分别采用电导探针和Pavlov管测量了有、无列管的鼓泡塔内不同轴向高度的气含率和液体流速径向分布。实验表明,在安装密集... 在Φ500 mm×4000 mm的大型冷模实验装置内考察了列管束内构件对鼓泡塔流动发展的影响。以空气-水为工作体系,分别采用电导探针和Pavlov管测量了有、无列管的鼓泡塔内不同轴向高度的气含率和液体流速径向分布。实验表明,在安装密集列管束的鼓泡塔内也存在一个充分发展段。与空塔不同的是,列管束的存在使分布器影响区显著延长,从空塔的约两倍塔径高度增至约四倍塔径高度,在冷模装置中占据塔体积的50%以上。在实验条件下,鼓泡塔高径比或液位高度对分布器影响区大小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泡塔 列管束内构件 分布器影响区 充分发展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丹 董其伍 刘敏珊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57,共6页
通过合理简化,建立管壳式换热器的实体模型,用大型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软件FLUENT对于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的流体流动与传热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利用判断周期性充分发展段的3个主要特征,分别从压力差、无因次温度、速度3... 通过合理简化,建立管壳式换热器的实体模型,用大型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软件FLUENT对于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的流体流动与传热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利用判断周期性充分发展段的3个主要特征,分别从压力差、无因次温度、速度3个方面,分析具有不同流体速度、不同流体介质、不同折流板间距时几种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模型的进出口段对于壳程流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管壳式换热器结构一定的情况下,进出口段对壳程流体流动和传热周期性充分发展段的影响长度不随壳程流体性质、流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折流板间距与筒体内径的比值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数值模拟 进出口 充分发展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行气固两相流与管内壁间的摩擦压降 被引量:2
8
作者 漆小波 张辉 +2 位作者 黄卫星 祝京旭 石炎福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685-1690,共6页
在较宽的操作条件范围内系统测试了下行床床层压力降,获得气固两相流与管内壁间的摩擦压降,提出了下行气固两相流与管壁间摩擦压降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在下行床的充分发展段,气固两相流与管壁间的摩擦导致表观颗粒浓度显著小于真实颗... 在较宽的操作条件范围内系统测试了下行床床层压力降,获得气固两相流与管内壁间的摩擦压降,提出了下行气固两相流与管壁间摩擦压降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在下行床的充分发展段,气固两相流与管壁间的摩擦导致表观颗粒浓度显著小于真实颗粒浓度;当表观气速大于8m.s-1时,气固两相流与管壁间的摩擦压降接近甚至超过气固两相流重力产生的静压降。在采用压差法测试下行床中的平均颗粒浓度时,如忽略气固两相流与管壁间的摩擦,则可能导致显著的偏差。下行气固两相流与管内壁间的摩擦压降主要来自于颗粒与管壁间的摩擦。颗粒直径对气固两相流与管壁间摩擦压降的影响随着操作气速的提高逐渐减弱。采用提出的摩擦压降模型对表观颗粒浓度进行修正后,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下行管 摩擦压降 充分发展段 气固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