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芒康县西渠河桥铜金矿床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研究
1
作者 白奥冬 李波 +4 位作者 唐果 王新富 舒华伟 岳言 李玉彬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9,共14页
西渠河桥铜金矿床位于藏东南芒康县金沙江西侧。黄铁矿作为该矿床主要的载金矿物,对其Au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机制仍不清楚,限制了对区域多金属成矿规律的全面认识。本文运用LA-ICP-MS技术对西渠河桥铜金矿床成矿期黄铁矿开展了原位微量元... 西渠河桥铜金矿床位于藏东南芒康县金沙江西侧。黄铁矿作为该矿床主要的载金矿物,对其Au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机制仍不清楚,限制了对区域多金属成矿规律的全面认识。本文运用LA-ICP-MS技术对西渠河桥铜金矿床成矿期黄铁矿开展了原位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西渠河桥铜金矿床成矿期黄铁矿可分为两种类型,Py I为自形-半自形黄铁矿,以立方体晶形为主,粒径粗大,相对富集Cu、Pb、Bi、Sb等元素;Py II为中-细粒他形晶黄铁矿,粒径0.02~1 mm,相对富集Au、As、Ag等元素。Co、Ni、As在两种类型黄铁矿中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而Cu、Pb、Bi、Sb以纳米、微米级颗粒矿物的形式分布于Py I和Py II晶体中。西渠河桥矿床Au主要以晶格金的形式赋存在Py II中,As在Au的迁移、富集和沉淀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Py I、Py II的微量元素二元图解和Co-Ni-As图解表明,Py I为岩浆成因,Py II为热液成因。两种类型黄铁矿的δ~(34)S值非常相似(Py I:+2.17‰~+3.79‰,Py II:+0.64‰~+1.02‰),均为典型岩浆硫,指示硫来自于岩浆岩(花岗闪长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原位微量元素 原位同位素 西渠河桥铜金矿床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来自载金黄铁矿NanoSIMS多元素Mapping及原位微区硫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静 梁金龙 +2 位作者 李军 倪师军 向启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7-167,共11页
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是中国"滇黔桂"金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床之一。黄铁矿和毒砂是水银洞金矿的主要载金矿物。背散射电子图像和NanoSIMS高分辨率元素面扫描分析显示载金黄铁矿普遍发育环带结构,不同环带的... 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是中国"滇黔桂"金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床之一。黄铁矿和毒砂是水银洞金矿的主要载金矿物。背散射电子图像和NanoSIMS高分辨率元素面扫描分析显示载金黄铁矿普遍发育环带结构,不同环带的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有显著差别。如增生环带富集Au、Cu、As元素,而核部则相对贫这些元素,富Se。同时,即使在富Au环带中,Au和微量元素也并非均匀分布,环带之中又发育次一级环带。这表明热液来源呈现阶段性和"脉冲式"特征。在元素面扫描分析(Mapping)基础上,本次研究对载金黄铁矿中不同成分特征的核部和环带分别进行了原位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黄铁矿核部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1.3‰~6.5‰,而富金环带的δ34S值为-3.5‰~7.4‰。与国内外同类矿床的硫同位素特征比较之后发现,这些硫同位素显示岩浆硫特征,暗示载金黄铁矿的硫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计算表明,有部分沉积硫混入了成矿流体。最终,我们为水银洞金矿建立了岩浆-热液模式:从深源岩浆分异出的超临界气-液流体携带Au、As等元素沿区域深断裂上升,在区域不整合面和灰家堡背斜轴部破碎带等构造薄弱部位,通过充填、交代围岩的方式沉淀成矿。大气降水的淋滤和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金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银洞金矿 环带黄铁矿 元素mapping原位硫同位素 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中成明赛和浅成马扎拉金矿床成矿异同:来自地质和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硫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2
3
作者 翁玮俊 李华健 +2 位作者 杨林 董超一 王庆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33-1747,共15页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地处青藏高原南部,是产于青藏高原大陆碰撞背景的新生代金成矿省,然而其赋存的造山型金矿床分布零散,且不同构造层次造山型金矿床(如中成、浅成)的蚀变矿化、流体组成和成矿过程缺乏系统对比。本文通过详细对比特提斯...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地处青藏高原南部,是产于青藏高原大陆碰撞背景的新生代金成矿省,然而其赋存的造山型金矿床分布零散,且不同构造层次造山型金矿床(如中成、浅成)的蚀变矿化、流体组成和成矿过程缺乏系统对比。本文通过详细对比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中成明赛金矿和浅成马扎拉金(锑)矿床蚀变矿化、硫化物结构、原位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探讨其成矿过程、成矿流体组成及控制因素。两矿床均赋存于侏罗系板岩和凝灰岩夹层中,板岩中蚀变弱,沿层理发育浸染状黄铁矿-铁白云石-绢云母-石英;而凝灰岩夹层蚀变强,长石和黑云母等矿物已蚀变为铁白云石、绿泥石和绢云母等,并发育大量浸染状自形-半自形黄铁矿和毒砂。板岩中黄铁矿(明赛:Py sa;马扎拉:Py sb)结构均较为均一,且Au(平均为0.33×10^(-6))等微量元素含量低,δ^(34)S值变化较大(Py sa:8.12‰~15.6‰;Py sb:-24.3‰~3.36‰)且与侏罗系地层δ^(34)S值相吻合。明赛凝灰岩中黄铁矿(Py va)发育富砷同心环带,具较高的Au(平均含量为14.3×10-6)、As含量,而马扎拉凝灰岩中黄铁矿(Py vb)发育不规则核-边结构且富Au(平均含量为3.8×10-6)、Cu、Pb、Sb。两矿床凝灰岩中黄铁矿和毒砂的δ^(34)S值相似(Py va平均值为2.7‰、毒砂为2.4‰;Py vb平均值为3.2‰、毒砂为3.2‰),与藏南造山型金矿中黄铁矿δ^(34)S值一致。上述两个矿床板岩中黄铁矿贫金且硫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可能为成矿流体与含不同沉积黄铁矿围岩反应所致;而凝灰岩中的黄铁矿富金且与毒砂具有相似的硫同位素组成,可归因于同源流体与相同围岩发生均一化水岩反应。本次研究表明藏南地区广泛分布的凝灰岩是形成造山型金矿的有利岩性,研究区不同构造层次的造山型金矿具相似物质源区,成矿系统差异性受控于不同水岩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物原位微量元素 同位素 水岩反应 造山型金矿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北武夷地区老虎洞铅锌矿床成因研究——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及硫同位素证据
4
作者 范诗妮 朱云 +2 位作者 李桂贤 石得凤 贾梦洁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6-972,共17页
江西北武夷地区处于钦杭成矿带上的萍乡-广丰结合带南侧,多期构造事件和岩浆活动在该区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潜力巨大。但由于江西北武夷地区铅锌矿床普遍规模较小,研究程度不足,缺乏物质来源、成矿条件、矿... 江西北武夷地区处于钦杭成矿带上的萍乡-广丰结合带南侧,多期构造事件和岩浆活动在该区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潜力巨大。但由于江西北武夷地区铅锌矿床普遍规模较小,研究程度不足,缺乏物质来源、成矿条件、矿床成因等问题的深入认识。本文以铅山老虎洞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主量、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分析技术,揭示主要硫化物的主量、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特征,以此探讨成矿温度、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EPMA测试显示闪锌矿内Fe含量(质量分数)在7.58%~8.27%之间,结合LA-ICP-MS微量元素测试结果,闪锌矿富集Fe、Mn、Cu、Cd元素,Co、Ni、Ag、In、Pb元素含量次之,Ga、Ge、As、Se、Sn、Bi元素含量相对较低。其中,Mn、Fe、Cd、In、Co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闪锌矿中,Cu、Ag、Pb以类质同象和显微包体两种形式赋存于闪锌矿中。闪锌矿的Fe元素含量、Ga/In值(0.001~0.129)、Zn/Cd值(262~312)及相关公式计算结果均指示闪锌矿形成于中高温条件(327~337℃)。闪锌矿和黄铁矿的δ34S值分别集中在2.07‰~4.16‰和0.82‰~3.19‰之间,指示矿床硫源为岩浆硫。与国内多个典型矿床相比,老虎洞铅锌矿床内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与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的闪锌矿相吻合。老虎洞铅锌矿床与葛仙山花岗岩杂岩体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矿区附近黑云母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岩的成岩时代(153.9±2.7 Ma和162.8±1.2 Ma)可代表成矿时间的下限,与北武夷地区主要多金属铅锌矿床成矿时代范围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锌矿 微量元素 同位素 原位分析 矽卡岩型矿床 老虎洞铅锌矿床 江西北武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凤冈沙坪铀矿床方解石原位U-Pb年代学、黄铁矿微量元素与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5
作者 刘开坤 金中国 +2 位作者 彭松 范云飞 卢平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1-511,共11页
为厘定沙坪铀矿床成矿年龄及物质来源,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该矿床开展方解石原位U-Pb测年、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微区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床的成矿早期和成矿晚期都有方解石和黄铁矿形成。成矿早... 为厘定沙坪铀矿床成矿年龄及物质来源,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该矿床开展方解石原位U-Pb测年、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微区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床的成矿早期和成矿晚期都有方解石和黄铁矿形成。成矿早期方解石(Cal1)U-Pb年龄为(74.1±1.4) Ma,成矿晚期方解石(Cal2)U-Pb年龄为(22.1±0.8) Ma。成矿早期黄铁矿(Py_(Ⅰ))的Co、Se、Mo、Pb等元素含量较高,成矿晚期黄铁矿(Py_Ⅱ)的Ni、As、Sb、Tl等元素含量较高。Py_(Ⅰ)的δ^(34)S值为-3.66‰~+4.77‰(平均为-0.42‰),Py_Ⅱ的δ^(34)S值为-9.13‰~-7.47‰(平均为-8.49‰)。黄铁矿形成于中-低温环境,硫主要来源于深部沉积地层和变质基底,由深部成矿流体携带至成矿部位经热化学还原作用形成黄铁矿。在燕山晚期-喜山期造山运动背景下,深部流体向上运移并萃取寒武系黑色岩系中的铀,在成矿有利部位经烃类流体热解分异成矿,沙坪铀矿床属于受深部有机流体-构造复合控制型铀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 原位U-Pb法 年代学 黄铁矿 微量元素 同位素 沙坪铀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阿布纳布大型锑矿床成因:来自硫化物微区组分与S同位素的证据
6
作者 李保亮 王立强 +2 位作者 高腾 何逸飞 何云龙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6-1643,共18页
阿布纳布锑矿床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所发现的首例大型锑矿床, 但其矿床成因尚未厘定。本文基于对黄铁矿、毒砂、辉锑矿等主要硫化物矿相学、原位微量元素与S同位素组成, 探讨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和性质, 以揭示矿床成因。矿区主要赋矿围岩... 阿布纳布锑矿床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所发现的首例大型锑矿床, 但其矿床成因尚未厘定。本文基于对黄铁矿、毒砂、辉锑矿等主要硫化物矿相学、原位微量元素与S同位素组成, 探讨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和性质, 以揭示矿床成因。矿区主要赋矿围岩为辉长岩, 其强硅化部位形成锑矿体。阿布纳布锑矿床成矿过程可划分为一个热液成矿期, 包含四个矿化阶段: 碳酸盐-硫化物阶段、石英(粗粒)-硫化物阶段(PyⅡ、PyⅡ、ApyⅡ)、石英-辉锑矿阶段(ApyⅡ、Stb)和石英(细粒)-硫化物阶段。其中, 石英-辉锑矿阶段为主成矿阶段。各阶段黄铁矿、毒砂、辉锑矿微区Co、Bi含量和δEu等特征指示, 阿布纳布锑矿床成矿流体在黄铁矿形成时具有较高的温度, 随着流体温度的逐渐降低使得毒砂、辉锑矿开始结晶并沉淀成矿;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 流体由初始弱氧化条件逐渐转变为较强还原环境, 最终导致辉锑矿大量沉淀。成矿流体温度的降低与流体由氧化向强还原环境的转变, 系矿化元素富集并沉淀成矿的两重重要机制。另外, 阿布纳布锑矿床属热液成因, 矿床成矿流体源自岩浆且初始成矿流体具有明显富As和成矿元素Sb的特征, 高含量的Sb和As组成为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辉锑矿中As、Cu、Pb之间存在2Sb^(3+)↔Cu^(+)+Pb^(2+)+As^(3+)的置换机制, 辉锑矿原位S同位素组成、Cu、Pb之间明显的正相关性可能代表了热液成因的辉锑矿床成矿流体具岩浆来源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微量元素 原位同位素 矿床成因 阿布纳布锑矿床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沂沭断裂带中段南小尧金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晓通 毛光周 +4 位作者 王向军 安鹏瑞 孟令强 宋立国 何铁良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6-90,共15页
南小尧金矿位于山东沂沭断裂带中段,发育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体。通过对南小尧金矿3种矿石(黄铁绢英岩化绿片岩、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糜棱岩和石英-硫化物脉)及黄铁矿主、微量元素特征分析,探讨其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特征、构造条件和成... 南小尧金矿位于山东沂沭断裂带中段,发育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体。通过对南小尧金矿3种矿石(黄铁绢英岩化绿片岩、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糜棱岩和石英-硫化物脉)及黄铁矿主、微量元素特征分析,探讨其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特征、构造条件和成矿机制。结果表明:3种矿石整体富集Co、Ni,稀土元素总含量较低,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Eu异常为弱的负异常向正异常过渡,流体的性质可能发生变化;黄铁矿Au与Ag质量分数之比低于0.5且贫As,成矿流体的温度较高;3种矿石的形成可能与火山活动有关,其中黄铁绢英岩化绿片岩和石英-硫化物脉的形成与火山、次火山热液有关,火山热液可能来自于燕山期的火山活动;矿石原岩可能为沉积岩和偏碱性的中—基性岩浆岩,矿石的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深部地幔。综上所述,南小尧金矿的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均来自于深部,由于火山-岩浆活动而向上涌入,随着大气降水的注入,成矿环境由弱还原向弱氧化转变,这种转变加速了Au的沉淀,使Au在不同的构造位置富集成矿,形成不同类型的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金矿 成矿物质 成矿流体 微量元素 同位素 原位分析 沂沭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祁雨沟189号斑岩型金矿床围岩蚀变和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对成矿过程的约束 被引量:4
8
作者 刘馨 闫建明 +2 位作者 吴少魁 万利敏 叶会寿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30-1546,共17页
豫西祁雨沟189号金矿床是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矿集区近年新发现的中型金矿床。金矿体赋存于早白垩世角闪二长花岗岩体内,上部为细脉浸染状金矿化,下部为岩浆热液角砾岩型金矿化,总体具有斑岩型矿床特征。尽管前人开展过研究工作,但对于... 豫西祁雨沟189号金矿床是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矿集区近年新发现的中型金矿床。金矿体赋存于早白垩世角闪二长花岗岩体内,上部为细脉浸染状金矿化,下部为岩浆热液角砾岩型金矿化,总体具有斑岩型矿床特征。尽管前人开展过研究工作,但对于矿床蚀变分带和成矿过程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在野外调查划分蚀变分带的基础上,运用微区分析技术对不同蚀变带中的黄铁矿主、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开展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围岩蚀变具有面型分带特征,由矿体中心到外围发育钾长石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金主要以裂隙金、粒间金和包体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等硫化物中,不可见金的含量低。从钾长石化带,经绢英岩化带到青磐岩化带,Ag、Bi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As、Sb、Zn、Mn、Mo、Sn等总体变化不明显。原位硫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对金矿成矿过程进行了探讨,指出络合物和Te-Bi熔体对Au的迁移富集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过程 原位微量元素 原位同位素 黄铁矿 蚀变分带 祁雨沟189号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黑龙江盆地砂宝斯金矿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9
作者 王远超 谭伟 +5 位作者 赵元艺 刘金龙 何理 陈行 黄军海 巩鑫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0-336,共17页
砂宝斯金矿床是上黑龙江盆地内唯一的大型岩金矿床,但其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仍然存在争议。为此,在详细的矿相学和黄铁矿显微结构研究基础上,对不同世代黄铁矿开展LA-ICP-MS微量元素和S、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砂宝斯金矿床从成矿... 砂宝斯金矿床是上黑龙江盆地内唯一的大型岩金矿床,但其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仍然存在争议。为此,在详细的矿相学和黄铁矿显微结构研究基础上,对不同世代黄铁矿开展LA-ICP-MS微量元素和S、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砂宝斯金矿床从成矿早期到主成矿阶段,黄铁矿可划分为3个世代,不同世代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差异明显。PyⅠI为金的主成矿期,其中Au、Ag、Cu、Pb、Zn、Bi、Co、Ni、As、Mn、Sb、Sn、Ga等元素含量较高。Co、Ni、As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黄铁矿晶格, Cu、Pb、Zn、Sb、Bi元素以金属硫化物矿物包裹体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Au元素以Au^(+)、银金矿、铜金矿矿物包裹体微粒和亚微米的包体金形式存在于黄铁矿中。As–置换S–,形成Au(HAs)–,对Au的迁移及沉淀具有重要的作用。砂宝斯金矿床黄铁矿Co/Ni比值大多数小于1,大部分点落入沉积成因范围,少部分落入火山成因和热液成因范围,表明黄铁矿并非单一来源。综合S、Pb同位素及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砂宝斯金矿床成矿物质既来源于具上地壳和地幔混源特征的深部岩浆,又来源于二十二站组围岩。结合区域成矿构造背景,认为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早白垩世陆壳拆沉引发岩浆作用形成的初始成矿流体形成PyⅠ型黄铁矿,Cu、Pb、Zn、Ag、Au、Bi含量较少,Co、Ni含量相对较高;由于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流体运移过程中萃取二十二站组围岩中成矿物质,富含As、Cu、Pb、Bi、Au、Ag,形成沉积成因的PyⅡ型黄铁矿;成矿晚期由于大气降水的减少,形成既有沉积成因又有热液成因的PyⅢ型黄铁矿。砂宝斯金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原位微量元素 -铅同位素 砂宝斯金矿床 上黑龙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阿斯哈金矿胶状黄铁矿成因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梁改忠 杨奎锋 +1 位作者 范宏瑞 李兴辉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2年第1期19-33,共15页
东昆仑成矿带沟里金矿区阿斯哈金矿床中的黄铁矿主要分为两类:早期自形结晶黄铁矿和晚期胶状黄铁矿。为了厘清阿斯哈金矿胶状黄铁矿成因及其成矿意义,本文对具有特殊意义的胶状黄铁矿开展原位微量元素分析、面扫分析和原位硫同位素分析... 东昆仑成矿带沟里金矿区阿斯哈金矿床中的黄铁矿主要分为两类:早期自形结晶黄铁矿和晚期胶状黄铁矿。为了厘清阿斯哈金矿胶状黄铁矿成因及其成矿意义,本文对具有特殊意义的胶状黄铁矿开展原位微量元素分析、面扫分析和原位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胶状黄铁矿富As、Au、Pb和Cu,贫Co和Ni,Co/Ni比值大于10,δ^(34)S值范围变化较窄(+6.1‰~+6.8‰)。结合显微结构,认为胶状黄铁矿为岩浆热液成因,与阿斯哈金矿区内隐伏花岗闪长斑岩体可能存在密切成因联系。迅速沉淀于温度骤降条件下的胶状黄铁矿中的As和Au发生了解耦,微米级粒径黄铁矿为控制固溶体金富集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状黄铁矿 原位微区分析 微量元素 同位素 阿斯哈金矿 东昆仑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