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克拉克值到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或行为再到成矿作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赵博 张德会 +1 位作者 于蕾 石成龙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2-261,共10页
克拉克值→第一类反作用→元素丰度→第二类反作用→…→进一步富集成矿的机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化学成矿过程链。克拉克值的影响通过质量作用定律可以深入到成矿作用的各个方面,但仍然只是一种必要非充分的成矿条件,因元素而异的地球化... 克拉克值→第一类反作用→元素丰度→第二类反作用→…→进一步富集成矿的机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化学成矿过程链。克拉克值的影响通过质量作用定律可以深入到成矿作用的各个方面,但仍然只是一种必要非充分的成矿条件,因元素而异的地球化学性质或行为将产生两种"反作用":①成矿作用是元素在地球不同圈层和不同相以及不同集合体之间多次分配的结果,一旦分配完成,各级元素丰度有望重新成为最主要成矿约束因素之一,丰度比值则体现了元素分配(异)行为的量化特征;②诸如离子电位、赋存状态等元素本身固有的性质或行为亦产生反作用,可通过固定"性质"谈"丰度"认识其成矿学意义。对于最终将工作于远离平衡态条件下的成矿系统,进一步富集的机制另将成为决定性控矿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克值 质量作用定律 反作用 成矿学意义 元素地球化学性质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橄榄石微量元素:分析、地球化学行为与地球科学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毛亚晶 吴石头 +2 位作者 贾丽辉 秦克章 翟明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60-3190,共31页
橄榄石化学成分记录了幔源岩浆性质、结晶演化、喷发速率等重要信息。近十年来,橄榄石微量元素分析技术飞速进步,积累了丰富的数据。本文系统综述了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在橄榄石微量元素分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橄榄石化学成分记录了幔源岩浆性质、结晶演化、喷发速率等重要信息。近十年来,橄榄石微量元素分析技术飞速进步,积累了丰富的数据。本文系统综述了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在橄榄石微量元素分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橄榄石中微量元素的分配系数与扩散系数等地球化学行为,分析了全球不同岩石单元的橄榄石微量元素特征,重点介绍了岩浆铜镍矿床中橄榄石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实验岩石学表明,控制元素在橄榄石中分配系数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压力、岩浆成分等,且不同微量元素行为的主控因素各不相同。在确定的温压条件下,橄榄石中多数元素的配分可由晶格应变模型预测,而Ni、Co和轻稀土元素主要受晶体场效应和结晶动力学控制。橄榄石中元素的扩散速率由快到慢依次为:H和Li(快)→Fe-Mg-Ni(中等)→Ca(较慢)→P-O-Si(慢)。对比全球不同岩石单元中橄榄石微量元素得出:(1)火山岩系列的科马提岩-苦橄岩-玄武岩中橄榄石的Fo值和Ni、Cr、Al、Mn等元素呈演化趋势,但在二元相关性图中不同岩石类型间存在较大重叠区域,机器学习等多维分析手段可大大提升分类准确率;(2)地幔橄榄岩与侵入岩系列(地壳堆晶岩)中的橄榄石微量元素特征相近,难以使用单元素指标区分,例如常用的Ca亏损;(3)碳酸岩中橄榄石的Ni、Mn含量有别于其他岩石,可能与其来源和元素在橄榄石-碳酸岩熔体中特殊的分配行为有关;(4)石榴子石地幔橄榄岩与尖晶石地幔橄榄岩的橄榄石微量元素存在一定差异,橄榄石V/Sc比值和Fe-Mg-Mn-Ca-Ni含量是判别地幔橄榄岩类型和来源深度的重要变量。岩浆铜镍矿床橄榄石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有:(1)堆晶-后堆晶阶段再平衡作用驱使Ca-Cr-Al元素向其他矿物迁移,使橄榄石普遍亏损上述元素;(2)橄榄石Ni-Co变化可记录其与硫化物的元素交换反应,Ni-Co正相关可用于指示岩体深边部的找矿潜力;(3)与硫化物共生橄榄石的Ni富集(>5000×10^(-6))或亏损(<500×10^(-6))可能与较高或较低氧逸度有关。未来橄榄石重点研究与突破方向有:堆晶-后堆晶阶段元素行为、多元素-多矿物扩散联合限定岩浆时空演化、机器学习判别橄榄石成因类型与镁铁-超镁铁岩体含矿性、挥发份与新兴非传统金属稳定同位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石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行为 元素扩散 地幔 岩浆铜镍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西北部玄武岩红土型风化壳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3
作者 陈旸 曾广骅 +3 位作者 文玲 许国强 梁定勇 杜鹃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864-4880,共17页
玄武岩红土型风化剖面非常适合研究极端风化作用下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报道发育于海南岛西北部临高县第四纪中更新世多文组玄武岩之上的红土型风化剖面,对84件剖面样品开展了细致的主-微量元素、pH、Eh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分析,通过质... 玄武岩红土型风化剖面非常适合研究极端风化作用下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报道发育于海南岛西北部临高县第四纪中更新世多文组玄武岩之上的红土型风化剖面,对84件剖面样品开展了细致的主-微量元素、pH、Eh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分析,通过质量平衡计算,揭示剖面中元素的迁移和再分配规律。海南岛临高红土型风化剖面具有较高的Fe_(2)O_(3)(17.0%~41.6%)和Al_(2)O_(3)(15.3%~28.4%),较低的SiO_(2)(10.6%~43.6%)组成,土壤层和残积层的化学蚀变指数(CIA)极高(平均99.3),反映了该风化剖面经历了极端风化条件下富Fe和Al、脱Si的强烈化学风化作用。质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碱金属-碱土金属大多沿整个剖面发生了程度较高的丢失,过渡族金属元素中Sc、Cu和Zn在剖面中淋失程度较高,V和Ni分别在残积层顶部和Ⅳ层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在剖面中呈不同程度的淋失状态;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中Fe主要以Fe(OH)_(3)的形式在残积层顶部发生沉淀和富集。Cr在剖面中以不溶于水的Cr_(2)O_(3)形式存在,并在残积层顶部富集。Mn和Co以可溶的Mn^(2+)和Co^(2+)形式存在,二者的富集是由于风化过程中含有Mn^(2+)和Co^(2+)的氧化物被溶解导致的。U在残积层底部以UO_(2)的形式沉淀并富集,其他层位的U以可溶的UO_(2)CO_(3)和UO_(2)^(2+)形式存在,富集行为与剖面中次生铁的氢氧化物的吸附作用有关,整个剖面U的轻微富集现象可能是地下水中U的带入导致;临高剖面形成铁质红土应是Al的明显淋失和Fe在残积层顶部的富集所致,而文昌剖面的铁铝质红土是Fe和Al同时富集的产物,有助于认识海南岛东北部和西北部玄武岩红土型风化产物的差异,为今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西北 红土型风化剖面 玄武岩 元素地球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富碱斑岩风化成土过程中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徐磊 赵萌生 +10 位作者 程琰勋 潘江涛 管继云 张亚 徐杰 陈伟志 王浩宇 黄加忠 杨明龙 巴永 王守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2-528,共17页
富碱斑岩带分布较广,目前对其风化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研究较少。笔者等以滇中姚安富碱斑岩为例,通过对其化学风化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富碱斑岩成土过程中元素富集贫化控制因素,丰富碱性岩浆岩风化成土理论。笔者等分析了富碱斑... 富碱斑岩带分布较广,目前对其风化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研究较少。笔者等以滇中姚安富碱斑岩为例,通过对其化学风化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富碱斑岩成土过程中元素富集贫化控制因素,丰富碱性岩浆岩风化成土理论。笔者等分析了富碱斑岩风化过程中的矿物风化特征、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化学风化趋势、元素迁移富集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富碱斑岩各风化层元素含量与基岩具有继承性,体现了原位风化的特征,符合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下云南境内上扬子地块岩石的风化特征;与大陆上地壳组成(UCC)相比,风化成土过程中Ca、Na、K等阳离子强烈淋失亏损,Fe、Al富集;化学风化过程主要发生脱Ca、Na、K、Mg、Si与富Al、Fe作用,风化早期主要为去Ca、去Na过程,风化中、晚期为去K、去Mg、富Al、富Fe过程,并伴随着强烈的脱硅作用;结合迁移系数,常量元素活动性强弱顺序为:Ca>Na>K>Mg>Si>Al>Fe;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一方面主要受地球化学性质相似的常量元素行为控制,另一方面受Al、Fe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黏土矿物吸附作用的影响,Sm、Nb、Sc、Th、Ti、U、Y、Cu、Cr、Ni随风化原地残余富集,Ba、Rb、Sr与K、Na、Ca、Mg等常量元素行为一致,随风化而淋失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斑岩 化学风化 常量元素 成土过程 地球化学行为 主控因素 姚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全球主要铂族金属矿床类型 被引量:22
5
作者 苏尚国 沈存利 +2 位作者 邓晋福 汤中立 耿科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1-370,共10页
全球铂族金属矿床主要有6种类型,分别为:(1)镁铁质—超镁铁质层状岩体铂族金属矿床;(2)镁铁质—超镁铁质Cu-N i硫化物矿床伴生的铂族金属矿床;(3)Urals杂岩体型铂族金属矿床;(4)蛇绿岩型铂族金属矿床;(5)与热液相关的铂族金属矿床;(6)... 全球铂族金属矿床主要有6种类型,分别为:(1)镁铁质—超镁铁质层状岩体铂族金属矿床;(2)镁铁质—超镁铁质Cu-N i硫化物矿床伴生的铂族金属矿床;(3)Urals杂岩体型铂族金属矿床;(4)蛇绿岩型铂族金属矿床;(5)与热液相关的铂族金属矿床;(6)外生型铂族金属矿床。除第4类型外其他类型的铂族矿床都具有经济意义。铂族金属矿床的形成主要与幔源岩浆性质及岩浆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大规模的幔源岩浆活动及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具有产生硫饱和的条件是形成铂族金属矿床的有利条件,同时岩浆期后的热液作用能使铂族元素迁移并在特定条件下富集,对铂族金属矿床的形成有利。镁铁质—超镁铁质层状侵入体形成铂族金属矿床的有利条件是岩浆分异作用强,并且具有能产生高R因子的环境;镁铁质—超镁铁质Cu-Ni硫化物矿床中形成铂族金属矿床的有利条件是硫化物熔体的结晶分异作用;Urals型杂岩体中,由于岩浆在早期演化过程中硫的不饱和,形成的主要铂族矿物为Pt-Fe、Pt-Ir合金,且主要与铬铁矿共生,在岩浆演化硫饱和阶段可形成富Pd的铂族矿物,且与Cu-Fe-V-Ti-P金属共生;蛇绿岩型杂岩体中,主要形成的铂族矿物为含Ir-、Os-、Pt-的合金或少量硫化物矿物,且主要赋存于铬铁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族元素 地球化学行为 铂族金属矿床类型 Urals杂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与关键金属成矿:前言 被引量:7
6
作者 孙卫东 李聪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共4页
本专辑重点从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入手,结合地质过程和区域地质及一些具体矿床实例的研究,探讨关键金属的成矿规律。包括22篇文章,内容涵盖钨、锡、铌、钽、钛、锑、铀、铼、硼、钼、铜等多种关键金属的成矿规律。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地质过程 成矿规律 区域地质 金属成矿 地球化学性质 矿床实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榴辉岩退变质过程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对CCSD主孔退变质榴辉岩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斌辉 刘勇胜 +1 位作者 宗克清 高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833-1844,共12页
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榴辉岩退变质过程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对退变质程度连续变化样品的不同部分的对比研究表明,流体作用下的退变质过程中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Sr、K、Th、U)和轻稀土元素表现出较大的... 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榴辉岩退变质过程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对退变质程度连续变化样品的不同部分的对比研究表明,流体作用下的退变质过程中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Sr、K、Th、U)和轻稀土元素表现出较大的活动性,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变化相对较小。退变质后大离子亲石元素的显著增加和高场强元素、重稀土元素的轻微变化(甚至相对降低),表明与退变质作用有关的流体中的络阴离子含量很少,并不富集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退变质后总体上表现出的Si、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的明显变化,表明外来流体参与了榴辉岩的退变质过程,带入和带出了一些元素。结合榴辉岩中单矿物微量元素组成以及前人对DMineral/Fluid的研究成果,对流体-榴辉岩作用形成的退变质分带(富石英条带→角闪岩→退变质榴辉岩→新鲜榴辉岩)的微量元素组成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流体作用下的榴辉岩退变质过程中,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含量的变化除了受退变质流体性质的影响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退变质过程中的矿物相(尤其是副矿物)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榴辉岩 退变质作用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级变质岩在热液蚀变过程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以赣东北银山地区双桥山群为例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丛强 凌其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0-108,共9页
对江西银山地区双桥山群绢云母千枚岩及其原岩的稀土及微量元素的研究表明,热液蚀变过程中它们的地球化学行为十分复杂:热液蚀变作用并不使REE淋滤降低,反而导致ΣREE较其原岩普遍升高,但岩体接触带附近蚀变围岩的ΣREE则低于原岩。蚀... 对江西银山地区双桥山群绢云母千枚岩及其原岩的稀土及微量元素的研究表明,热液蚀变过程中它们的地球化学行为十分复杂:热液蚀变作用并不使REE淋滤降低,反而导致ΣREE较其原岩普遍升高,但岩体接触带附近蚀变围岩的ΣREE则低于原岩。蚀变岩出现Eu亏损,∑LREE/∑HREE值降低。定量计算显示,∑REE总升幅中有29%~45%是由围岩质量迁移引起的表观浓缩效应,而另外的55%~71%则是流体带入了REE;在绢云母千枚岩中绢云母可能是REE的主要寄主矿物相,REE主要以吸附作用的形式固着在矿物的表面或含有可交换电价的晶体结构层(四面体层和八面体层)的层面上;参与蚀变作用的热液∑LREE/∑HREE值低、Eu强正异常。流体REE的带入可能是造成蚀变围岩较原岩轻重稀土比值降低的主要因素。热液蚀变作用使岩石的Eu被还原成更易活动的Eu2+而活化迁出,导致蚀变岩的Eu负异常更显著;围岩蚀变作用 造成Sr普遍降低,Ba显著升高,而Rb含量相对稳定,这是由其主要寄主矿物相的变化特征所致;Hf、Th、U、V、Cr、Co、Nb、Mo、Ta、Zr表现为惰性,成矿元素Cu、Pb、Zn、Ag和Sn等大量带入,Y、Sc活化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级变质岩 热液蚀变作用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 银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风区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与古环境 被引量:52
9
作者 叶玮 Yabuki Sadaya Kanayama Shinji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29,共7页
位于中国西风区新疆伊犁盆地黄土与古土壤样品的常量元素分析表明 ,其烧失量和SiO2 含量与样品的碳酸盐含量正相关。黄土与古土壤SiO2 含量没有明显差别 ,但Al、、Fe、Mn和K在古土壤中发生一定的分异 ,代表了相对强的成壤作用。与黄土... 位于中国西风区新疆伊犁盆地黄土与古土壤样品的常量元素分析表明 ,其烧失量和SiO2 含量与样品的碳酸盐含量正相关。黄土与古土壤SiO2 含量没有明显差别 ,但Al、、Fe、Mn和K在古土壤中发生一定的分异 ,代表了相对强的成壤作用。与黄土高原相比 ,伊犁盆地末次间冰期古土壤富钛、铁、锰、镁和钙 (个别样品除外 ) ,而黄土高原S1更加贫钠和钾 ,而且钙含量很低 ;末次冰期黄土富锰、镁和钙 ,贫钠和钾 ,而黄土高原L1以富钙贫钠、钾为特征。常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揭示 ,伊犁黄土与古土壤较黄土高原同期黄土与古土壤形成于更加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行为 西风区 黄土 古环境 新疆 中国 热释光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中铂族元素(PGE)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表生行为:来自印尼与中国不同气候环境红土剖面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付伟 黄小荣 +2 位作者 杨梦力 张亚倩 牛虎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0-173,共14页
选择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Kolonodale地区和中国云南省元江地区的两处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不同气候环境下PGE在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表生行为。测试数据表明,PGE在两例红土剖面中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表生富... 选择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Kolonodale地区和中国云南省元江地区的两处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不同气候环境下PGE在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表生行为。测试数据表明,PGE在两例红土剖面中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表生富集效应,相对于基岩的最大富集系数分别达5.42(Kolonodale剖面)和6.52(元江剖面),并且PGE在风化产物中的富集系数与样品的红土化强弱指标(S/SAF值)关系密切。但PGE在两例剖面中的垂向分布特征明显不同,它们的含量曲线分别呈"哑铃状"(Kolonodale剖面)和"倒勺子状"(元江剖面)。地球化学证据指示,风化壳中的PGE主要源自基岩中的铬铁矿,它在超基性岩红土化过程中的表生行为与Fe和Cr等元素高度一致,显示出残余富集的习性。这种机制导致了PGE富集段出现在元江和Kolonodale风化壳剖面的上部(红土层)。此外,气候环境通过制约基岩的红土化程度来对PGE的表生行为产生影响。Kolonodale剖面的红土化程度高于元江剖面,PGE在强烈红土化作用下会在风化壳内部发生迁移再分配,这是导致在Kolonodale剖面的腐岩层中也出现PGE富集现象的可能机制。研究进一步证实,Pd和Os在红土化程度较高的风化壳中活动迁移性较强,它们会与Pt、Ir、Ru和Rh等元素发生相对明显的内部分异。除此之外,在超基性岩红土化过程中IPGE与PPGE之间或PGE内部各单项元素之间的内部分异现象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族元素 地球化学行为 红土风化壳 超基性岩 气候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化学研究与人类疾病——以肺癌的发生与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周期性变化的关系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建业 程焕全 +3 位作者 秦身钧 卢海 张霖琳 邵渊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31-1038,共8页
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统计上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研究,衍生出“大凡一切元素的化学行为统计量必呈周期性变化趋势”的科学猜想。用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对已发表的各类肺癌、癌旁和正常组织的几十种元素含量的算术平均值数据进行了计算机处理,结... 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统计上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研究,衍生出“大凡一切元素的化学行为统计量必呈周期性变化趋势”的科学猜想。用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对已发表的各类肺癌、癌旁和正常组织的几十种元素含量的算术平均值数据进行了计算机处理,结果证实了关于元素任意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在统计上必定会出现周期性变化的普遍规律,周期性变化趋势尽管有偏差,但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基本吻合。研究表明该方法可成功地区分出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周期性行为-第一电离能型和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周期性行为-离子型两类元素,后一种类型元素与肺癌关联度较大,在肺组织中的迁移、分布、赋存方式与肺癌的发生有密切的病理学关系。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用表征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重要参数-相似度,和Ni+Cu+Pb/Fe+Zn构建的协变图,成功地划分出肺癌、癌旁和正常组织元素分布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元素生物化学行为周期性变化 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周期性行为-第一电离能型元素 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周期性行为-离子型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武宁县石门寺钨铜矿区风化作用过程中W、Cu等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之一)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小梅 龚鹏 +1 位作者 李娟 闭向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1-750,共10页
以江西省武宁县石门寺钨铜矿区燕山期和晋宁期岩体风化作用过程中W、Cu等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反映风化程度的化学风化指数CIA、风化作用过程中组分得失的估算、不同介质中W、Cu等成矿元素的含量变化及大离子亲石元素... 以江西省武宁县石门寺钨铜矿区燕山期和晋宁期岩体风化作用过程中W、Cu等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反映风化程度的化学风化指数CIA、风化作用过程中组分得失的估算、不同介质中W、Cu等成矿元素的含量变化及大离子亲石元素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等方法的研究表明,石门寺钨铜矿区2个时期岩体元素淋失与风化强度有关,土壤剖面中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大量淋失,而W、Cu等成矿元素在土壤B层中显著富集;从岩石到土壤、再到水系沉积物风化过程中,W、Cu等成矿元素含量逐渐升高,为此,一级水系沉积物和B层土壤是赣北九岭W、Sn、Cu、Mo多金属矿集区地球化学找矿的绝佳采样介质,是矿集区内找矿新突破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门寺钨铜矿 风化作用 Cu成矿元素 表生地球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6
13
作者 许淑梅 张晓东 +1 位作者 翟世奎 卢海建 《海洋地质动态》 2007年第3期11-18,共8页
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初步讨论了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RSE)Re、Cd、Mo、U、V等的地球化学行为,其中包括海洋沉积物中RSE的来源、RSE在缺氧和无氧海区的沉淀富集机理及其环境指示意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利用RSE研究氧化还原环境时... 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初步讨论了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RSE)Re、Cd、Mo、U、V等的地球化学行为,其中包括海洋沉积物中RSE的来源、RSE在缺氧和无氧海区的沉淀富集机理及其环境指示意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利用RSE研究氧化还原环境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RSE的沉淀富集机制不尽相同,但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对底层海水的溶解氧浓度敏感。在正常溶解氧条件下,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在海水中呈溶解态稳定存在,而当底层海水处于缺氧或无氧条件时容易发生还原。②当底层海水处于缺氧或无氧条件时,经过沉积物—海水界面过程,受缺氧程度不同的制约,海水中呈溶解态的RSE依次在沉积物中沉淀,出现不同程度的富集。③持续还原条件下,RSE在沉积物中稳定存在;受氧化作用后,容易在沉积物中发生二次迁移和重新富集。不同的RSE其氧化还原电位不同,在氧化还原序列中的位置不同,Re在U之后Mo之前发生还原。因此,RSE在海洋沉积物中的不同富集特征和富集程度可作为还原程度指标研究底层海水的缺氧程度和底质的氧化还原环境。研究RSE的氧化还原环境指示意义,必须对RSE陆源碎屑来源组分进行剔除,同时,还应充分注意到还原沉积区发生氧化后,RSE在沉积物中会发生重新迁移和二次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 氧化还原环境 地球化学行为 环境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兴朱砂红斑岩铜矿热液蚀变作用及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规律 被引量:35
14
作者 王翠云 李晓峰 +4 位作者 肖荣 白艳萍 杨锋 毛伟 蒋松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869-3886,共18页
德兴铜矿是中国华南地区重要的大型斑岩铜矿,由朱砂红、铜厂和富家坞3个矿床组成。在系统的钻孔样岩相观察基础上,本文把德兴朱砂红花岗闪长斑岩划分为3种类型蚀变岩(钾化-黑云母化蚀变岩、绿泥石化蚀变岩、石英-绢(白)云母化蚀变岩),... 德兴铜矿是中国华南地区重要的大型斑岩铜矿,由朱砂红、铜厂和富家坞3个矿床组成。在系统的钻孔样岩相观察基础上,本文把德兴朱砂红花岗闪长斑岩划分为3种类型蚀变岩(钾化-黑云母化蚀变岩、绿泥石化蚀变岩、石英-绢(白)云母化蚀变岩),其主要标志性蚀变矿物依次为:钾长石(黑云母)→绿泥石→石英+绢(白)云母,且热液蚀变程度依次增强。以Al2O3作为不活动组分,通过Isocon分析法表明:随着热液蚀变作用的持续进行,蚀变程度的逐渐增强,主量元素(P2O5)行为较稳定,Na2O、Sr元素大量活化迁出;高场强元素Hf、Th、U、V、Co、Nb、Ta等表现为弱活动性或不活动性;成矿元素Cu、Pb、W显示出大量带入,表明热液流体和成矿流体可能属于同一流体系统。稀土元素均发生一定程度的活化迁移,其中绿泥石化蚀变岩的LREE、HREE均较原岩亏损,而石英-绢(白)云母化花岗闪长斑岩的LREE、HREE富集/亏损情况因样品而异,相对增量/减量变化幅度较大。各类蚀变花岗闪长斑岩球粒陨石化配分模式表现较一致,均为轻稀土相对于重稀土富集的右倾分布,极弱Eu负异常,曲线左陡右平缓,尾部轻微上翘,形似铲状,反映岩浆源区角闪石的分离结晶作用。蚀变花岗闪长斑岩的Y/Ho比值与球粒陨石的Y/Ho比值基本一致,表明Y-Ho在热液蚀变过程中未发生明显分离。弱蚀变花岗闪长斑岩具有较高Sr/Y比值、La/Sm比值以及中等Sm/Yb比值,暗示源区残留相主要为角闪石±石榴子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蚀变 Isocon分析 元素地球化学行为 斑岩铜矿 德兴朱砂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白云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3
15
作者 苏中堂 陈洪德 +2 位作者 徐粉燕 张成弓 林良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53-61,共9页
稀土元素具良好的地球化学过程示踪性,且受成岩流体影响小,在分析白云岩化流体性质和白云岩化成岩环境方面具有独特效果。采用中子活化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白云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微晶白云岩REE质量分数... 稀土元素具良好的地球化学过程示踪性,且受成岩流体影响小,在分析白云岩化流体性质和白云岩化成岩环境方面具有独特效果。采用中子活化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白云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微晶白云岩REE质量分数为(2.907~140.09)×10-6,平均为46.917×10-6,低于泥晶灰岩中的含量,δEu平均为0.634,δCe平均为0.942,配分模式与泥晶灰岩相似,显示该类白云岩形成于低温氧化环境,白云岩化流体为海水或海源流体,可能为准同生白云岩化;晶粒白云岩REE质量分数为(3.392~18.435)×10-6,平均为8.788×10-6,远小于海相泥晶灰岩,δEu平均为0.724,δCe平均为0.78,配分模式与泥晶灰岩相似,且与泥微晶白云岩趋于一致,说明其形成于相对高温还原环境,白云岩化流体为海源流体,可能为埋藏白云岩化;溶蚀残余白云岩REE含量高,配分模式与泥晶灰岩不同且不具Eu正异常,指示岩溶流体可能为大气淡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白云岩 流体性质 地球化学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玄武岩地幔源区性质的地球化学示踪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23
16
作者 贾大成 丘学林 +1 位作者 胡瑞忠 卢焱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0-39,共10页
北部湾发育一系列上新世玄武岩 ,其全岩K Ar年龄为 5 .9— 2 .4Ma ,是伴随北部湾盆地拉张而形成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该玄武岩属于碱性玄武岩系 ,具有OIB型微量元素配分模式 ,形成于较均一... 北部湾发育一系列上新世玄武岩 ,其全岩K Ar年龄为 5 .9— 2 .4Ma ,是伴随北部湾盆地拉张而形成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该玄武岩属于碱性玄武岩系 ,具有OIB型微量元素配分模式 ,形成于较均一的地幔源区 ,具有以EM2型地幔端元为主、混有HIMU和EM1型端元的地幔源区性质 ,形成于地幔柱或地幔热点的构造环境。北部湾盆地与红河剪切断裂带具有相同的地幔源区 ,而与受太平洋板块影响的地幔源区差别较大。玄武岩形成和北部湾盆地拉张主要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导致的红河断裂带大规模剪切走滑控制 ,5Ma左右红河断裂带由左行走滑剪切转变为右行走滑剪切的构造性质转换可能是导致地幔异常扰动和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K—Ar年龄 岩浆活动 岩石化学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地幔源区性质 红河断裂带 地球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南缘元古代浊积岩源区风化特征和源岩性质的沉积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6
17
作者 顾雪祥 刘建明 +3 位作者 Oskar Schulz Franz Vavtar 唐菊兴 王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1-235,共15页
对扬子地台南缘元古代浊积岩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源区遭受了中等程度的风化作用影响 ,这种影响记录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的丰度与分布型式、蚀变化学指数 ( CIA)以及 Th/U比值等方面。稀土元素的组成和配分型式、T... 对扬子地台南缘元古代浊积岩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源区遭受了中等程度的风化作用影响 ,这种影响记录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的丰度与分布型式、蚀变化学指数 ( CIA)以及 Th/U比值等方面。稀土元素的组成和配分型式、Th/Sc和 La/Sc比值以及其他常量和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表明 ,沉积岩不具备成熟的再旋回沉积物的特征 ,其源岩主要为由酸性岩浆岩等长英质组分构成的古老上地壳 ,源岩曾受到了显著的壳内分异作用的影响。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地层的源岩较新元古界板溪群含有较高的 Co,Cr,Ni,Sc,V等基性组分 ,且基性的铁镁质成分主要反映在粘土级组分的沉积记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南缘 元古代 浊积岩 源区风化特征 源岩性质 地球化学 元素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中生代杂岩体的岩石成因:元素和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33
18
作者 陈斌 翟明国 +1 位作者 田伟 江博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93-102,共10页
通过太行山南段三个中生代杂岩体(西戍、武安和洪山)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讨论其成因和地球动力学环境。结果表明,西戍和武安杂岩体主要由从二长辉长岩到二长岩的一系列岩石组成,其地球化学性质相似(高Mg#,具微弱至正Eu异... 通过太行山南段三个中生代杂岩体(西戍、武安和洪山)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讨论其成因和地球动力学环境。结果表明,西戍和武安杂岩体主要由从二长辉长岩到二长岩的一系列岩石组成,其地球化学性质相似(高Mg#,具微弱至正Eu异常的REE模式等)。西戍杂岩体的ENd(135 Ma)=-12.3- -16.9,ISr= 0.7056-0.7071,与武安杂岩体稍有不同。西戍杂岩体的(206Pb/204Pb)i=16.92-17.3,(207Pb/204Pb)i=15.32- 15.42,(208Pb/204Pb)i=37.16-37.63,较武安杂岩体的略高。西戊-武安杂岩体都起源于EM1型富集地慢,但被下地壳物质不同程度混染。洪山杂岩体(正长岩-花岗岩)也来自EM1型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但属于不同的岩浆事件,并仅受轻微的下地壳混染。太行山岩浆作用的发生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的水平俯冲消减而形成的弧后伸展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段 杂岩体 地球化学证据 中生代 Pb同位素 岩石成因 元素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动力学环境 Sr Nd 地球化学性质 富集地幔 太平洋板块 岩石组成 地壳物质 部分熔融 岩浆事件 地壳混染 岩浆作用 M1型 二长岩 辉长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胜大型砂岩型铀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汤超 朱强 +6 位作者 冯晓曦 陈印 李光耀 陈路路 刘晓雪 刘行 胡鹏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东胜砂岩型铀矿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矿化受灰绿色砂岩控制,不同于典型层间氧化带成矿模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系统的总结了该铀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水-岩反应过程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对围岩、矿化砂岩及铀... 东胜砂岩型铀矿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矿化受灰绿色砂岩控制,不同于典型层间氧化带成矿模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系统的总结了该铀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水-岩反应过程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对围岩、矿化砂岩及铀矿石的稀土元素组成、关系及成因研究发现REE与U呈正相关性,对铀矿化具有指示意义,各类岩石稀土配分曲线形态相似但又存在差异,说明它们沉积成岩环境相同,形成不同品位铀矿体的流体具有不同来源和演化过程。元素等位线研究表明,稀土元素在不同成矿过程表现出不同的活动性,总体可以划分两个过程,一是低品位铀矿石的形成过程,稀土元素活动性较弱;一是高品位铀矿石的形成过程,稀土元素活动性明显增强。结合Ce、Eu异常和REE活动性特征,认为区内铀矿化流体以具低温及偏碱性特点的地下水为主,REE主要以[REE(CO_3)_3]^(3-)的形式迁移,pH、Eh及温度压力的降低是导致U和REE沉淀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东胜砂岩型铀矿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行为 水-岩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银等成矿元素的构造地球化学行为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国辉 欧阳克贵 龙军军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z1期149-153,共5页
扬子与华夏地块间发育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巨型板块缝合带—华南中部复合混杂岩带,由北东向、近东西向、北北东向三组方位的次级韧性剪切带分支、复合成“网格状”构造阵列。对其次级北东向剪切带(进贤—婺源韧性剪切带)进行的构造地球... 扬子与华夏地块间发育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巨型板块缝合带—华南中部复合混杂岩带,由北东向、近东西向、北北东向三组方位的次级韧性剪切带分支、复合成“网格状”构造阵列。对其次级北东向剪切带(进贤—婺源韧性剪切带)进行的构造地球化学剖面研究发现从剪切带边部至中心,随着剪切程度的逐渐增强,金、铜元素含量逐渐增高,锌元素含量逐渐降低,铅、银元素含量变化不明显、略有降低的趋势;金元素有两个峰值点,一个出现在韧性剪切最强的糜棱岩中,另一个出现在叠加于早期韧性剪切糜棱岩化岩石之上的晚期脆性破裂张性构造角砾岩中,说明韧性剪切及叠加在韧性剪切之上的脆性破裂均有利于金的富集成矿,从而为赣东北地区寻找金矿指明了方向,并为金的成矿构造地球化学理论研究积累了新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金、银等成矿元素 构造地球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