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也论贾鲁治河与元末农民起义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章采烈 《江汉论坛》 1988年第1期55-57,共3页
随着元末农民起义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史学界内有不少同志撰文,对元末农民起义的起因陈说(由于贾鲁治河不当所导致)提出了质疑.笔者对其中一些看法,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一、元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确非贾鲁治河不当,而是元末统治的黑... 随着元末农民起义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史学界内有不少同志撰文,对元末农民起义的起因陈说(由于贾鲁治河不当所导致)提出了质疑.笔者对其中一些看法,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一、元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确非贾鲁治河不当,而是元末统治的黑暗腐朽贾鲁治河是不是元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所在?事实上早在当时就有所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农民起义 贾鲁 治理黄河 史学界 元末明初 元史 红巾军 导火线 农民战争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末农民起义領袖芝麻李下落考 被引量:1
2
作者 任崇岳 《齐鲁学刊》 1982年第2期45-47,共3页
元末重要农民起义领袖芝麻李,名李二,江苏邳县(一说今安徽肖县)人。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与赵均用、彭大等据徐州(今江苏铜山)揭竿起义,与刘福通、杜遵道等领导的一支,同是东系红巾军的骨干队伍。至正十二年(1352)九月,元丞相脱脱率... 元末重要农民起义领袖芝麻李,名李二,江苏邳县(一说今安徽肖县)人。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与赵均用、彭大等据徐州(今江苏铜山)揭竿起义,与刘福通、杜遵道等领导的一支,同是东系红巾军的骨干队伍。至正十二年(1352)九月,元丞相脱脱率大军数万攻破徐州,赵均用、彭大率军退入濠州,与另一支起义军郭子兴合势。但芝麻李的下落如何,则众说纷纭,成了聚讼不决的问题。综合诸书记载,芝麻李的下落有四种说法: 一、先遁逃后被杀说。持此说的始作俑者当推权衡。权氏在其所著《庚申外史》中说:“脱脱平徐州,以得芝麻李奏功……月余,始获芝麻李,梏送京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农民起义 刘福通 起义领袖 元顺帝 红巾军 朱元璋 起义 外史 庚申 芝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魔军杀不平”——元末农民起义的一个口号 被引量:1
3
作者 罗元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39-41,55,共4页
公元一二○六年,蒙古的统治阶级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建起了本族政权—蒙古王朝。一二三四年,宋蒙联军灭金,从此,蒙古统治了整个北方。一二七一年,把国号“蒙古”改为“大元”。一二七九年,击灭南宋,统一全国。元朝统治阶级统治全国,不... 公元一二○六年,蒙古的统治阶级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建起了本族政权—蒙古王朝。一二三四年,宋蒙联军灭金,从此,蒙古统治了整个北方。一二七一年,把国号“蒙古”改为“大元”。一二七九年,击灭南宋,统一全国。元朝统治阶级统治全国,不满百年,却对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残酷的民族压迫与封建剥削,因此,从它统治之日起,就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大大小小的反抗斗争。人民的正义斗争,发展到一三五一年,终于成为规模巨大的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元末农民大起义)。战斗了十七年,一三六八年,革命人民胜利地推翻了元朝。当时,北方的起义农民,主要归刘福通等的“韩宋”政府直接领导,南方的,主要归朱元平璋几个集团分别领导。由于战士们都用红巾裹头作为共同的起义标志,所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尼教 十七年 蒙古人 元末农民起义 成吉思汗 民族压迫 朱元璋 大元 王朝 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用列宁“革命时机成熟三特征”的理论剖析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
4
作者 李蔚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58-63,共6页
一般史学工作者在论述和讲授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时,总是概括地叙述一下元朝后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从而导致了元末农民大起义。我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讲授这段历史时,则把它概括为远因和近因。所谓“远因”,指的是贯穿于整个元... 一般史学工作者在论述和讲授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时,总是概括地叙述一下元朝后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从而导致了元末农民大起义。我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讲授这段历史时,则把它概括为远因和近因。所谓“远因”,指的是贯穿于整个元朝的深远原因,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所谓“近因”,指的是元朝末年一些直接激化农民起义的某些因素,诸如政治腐败、滥发纸币、天灾流行、治河劳扰等等。这些论述和讲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农民起义 革命时机 元朝 滥发纸币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政治腐败 被压迫阶级 史学工作者 列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末农民起义与民族英雄刘福通
5
作者 李则纲 《江淮论坛》 1980年第1期76-82,共7页
(一) 引言 考元末农民起义史事,首谋发难颖州的是颍州刘福通。拥立韩林儿建号的是刘福通。指挥诸路义军,扫荡中原、直捣幽燕的也是刘福通。掩护江淮,使朱元璋从容略地,巩固应天(今南京),终成大业的也是刘福通。论刘福通的行事,发难之始... (一) 引言 考元末农民起义史事,首谋发难颖州的是颍州刘福通。拥立韩林儿建号的是刘福通。指挥诸路义军,扫荡中原、直捣幽燕的也是刘福通。掩护江淮,使朱元璋从容略地,巩固应天(今南京),终成大业的也是刘福通。论刘福通的行事,发难之始,事同陈涉,颠复元人之力,其功也不在项羽反秦之下。但司马迁不为义帝立专篇,特为陈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福通 朱元璋 元末农民起义 红巾军 元帅 十七年 江南 民族英雄 陈友谅 十三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元末农民起义与明初社会状况论朱元璋的历史地位——兼评尚钺同志夸大朱元璋个人作用的错误观点 被引量:1
6
作者 柯建中 郭厚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8年第2期22-49,共28页
朱元璋(1328-1398)出身于贫苦佃农的家庭,曾在“家道惶惶”的境况下“托身缁流”,作过游方僧。在大规模的反元武装斗争开始以后,破产的农民蜂起响应,朱元璋在“四境逼迫”的情况下,也卷入了这一斗争的行列,投身于郭子兴军中作了一名亲... 朱元璋(1328-1398)出身于贫苦佃农的家庭,曾在“家道惶惶”的境况下“托身缁流”,作过游方僧。在大规模的反元武装斗争开始以后,破产的农民蜂起响应,朱元璋在“四境逼迫”的情况下,也卷入了这一斗争的行列,投身于郭子兴军中作了一名亲兵。这是朱元璋一生中重大转折点之一。在此之后,他逐渐蓄积力量,扩大地区,统一中国,建立起为时约三百年的大明王朝——一个家长式专制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朱元璋一生的经历是和元末农民大起义以及明初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决不否认卓越人物的作用,决不否认历史是由人们创造的。历史学家在探讨元末明初之际时,是应该给朱元璋一定的公正评价,而不能忽视和抹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元末农民起义 社会状况 十三年 农民起义 中央集权 明王朝 大地主 元朝政权 封建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初陕西高福兴、田九成农民起义
7
作者 张德信 《人文杂志》 1981年第5期42-46,共5页
明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在陕西汉中,巩昌地区爆发了高福兴、田九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集众四、五千人,活动于沔县(今陕西勉县)、略阳、两当、徽州(今甘肃徽县)、阶州(今甘肃武都)、文县等地,杀官吏,占州县,给明王朝及其地方... 明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在陕西汉中,巩昌地区爆发了高福兴、田九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集众四、五千人,活动于沔县(今陕西勉县)、略阳、两当、徽州(今甘肃徽县)、阶州(今甘肃武都)、文县等地,杀官吏,占州县,给明王朝及其地方政权以沉重的打攻。可是,关于这次农民起义,长期以来,未引起史学工作者的注意。笔者认为,全面地研究这次起义,对进一步认识元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农民起义 汉中 明王朝 农民起义 朱元璋 弥勒佛 卫所 陕西 文县 徽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鹿庄在何处?——考韩山童、刘福通开始组织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地点
8
作者 李之勤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3期18-24,共7页
在我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中,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武装起义成千上万,其中涉及地区很广,坚持时间较长,对当时和后世都曾发生深远影响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部光辉文献中提到过的就有十余起... 在我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中,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武装起义成千上万,其中涉及地区很广,坚持时间较长,对当时和后世都曾发生深远影响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部光辉文献中提到过的就有十余起。由韩山童、刘福通发起而由朱元璋最后完成的元末农民大起义,就是这十余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中的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福通 农民起义 武装起义 元末农民起义 深远影响 朱元璋 武安 统治者 河南人 封建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民战争的阶段性及相关诸问题 被引量:5
9
作者 田昌五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3-59,共7页
中国农民战争的阶段性及相关诸问题田昌五中国封建社会并不是如某些人士所说,是什么长期停滞、长期延续或缓慢发展的。这种观点来自于东方亚细亚社会长期停滞说,不足以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封建社会的规律是曲折性、反复... 中国农民战争的阶段性及相关诸问题田昌五中国封建社会并不是如某些人士所说,是什么长期停滞、长期延续或缓慢发展的。这种观点来自于东方亚细亚社会长期停滞说,不足以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封建社会的规律是曲折性、反复性和长期性,而其长期性即体现为曲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农民起义 中国农民战争 土地问题 土地关系 中国封建社会 民主主义 农民阶级 阶段性 赋役制度 历史循环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元末起义的性质及汉族地主階级动向两个问题的商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关文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59年第8期73-81,共9页
【正】 一前言元代的社会问题,基本上仍然是地主与贫苦农民的阶级对立,但由于蒙古统治者实行了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阶级矛盾便与民族矛盾融合在一起,使得当时的斗争更加尖锐化和复杂化。尽管如此,但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就是在元末农民... 【正】 一前言元代的社会问题,基本上仍然是地主与贫苦农民的阶级对立,但由于蒙古统治者实行了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阶级矛盾便与民族矛盾融合在一起,使得当时的斗争更加尖锐化和复杂化。尽管如此,但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就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它也带有浓厚的反民族压迫的特色。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目前史学界中是存在分岐的。有些同志并没有真正地瞭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矛盾实质上就是阶级矛盾这一个真理。同时,这个真理在元代正是完全适用的。因此,当他们看到蒙古统治者实行了民族压迫的“四等级制度”,以及一系列限制汉人入仕和掌握兵权等措施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矛盾 汉族 官僚地主 农民起义 蒙古贵族 民族压迫 元末农民起义 阶级矛盾 历史研究 社会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战争的结局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桂海 《社会科学辑刊》 1981年第2期114-119,共6页
(一)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结局,概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被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下去,另一种是作了改朝换代的工具。具体地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农民起义领袖当了新王朝的“开国之... (一)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结局,概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被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下去,另一种是作了改朝换代的工具。具体地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农民起义领袖当了新王朝的“开国之君”。如刘邦推翻了秦朝,建立了西汉;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第二种类型,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的王朝后,农民起义的领袖没有建立新的王朝,而建立新王朝的却是在农民战争中突起的一支地主武装力量。如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李渊父子建立的唐王朝。第三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末农民战争 封建王朝 朱元璋 起义领袖 元末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 中国封建社会 刘邦 汉王朝 封建政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战争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评赵继颜的《中国农民战争史·宋辽金元卷》
12
作者 王育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6期91-50,共2页
宋辽夏金元时期的农战史研究,一直是整个农战史研究中的一个极为薄弱、空白极多的领域。这与研究上的难度,如该时期历史格局的错综复杂,原始资料的繁纷难理等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因为如此,赵继颜教授的《中国农民战争史·四·... 宋辽夏金元时期的农战史研究,一直是整个农战史研究中的一个极为薄弱、空白极多的领域。这与研究上的难度,如该时期历史格局的错综复杂,原始资料的繁纷难理等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因为如此,赵继颜教授的《中国农民战争史·四·宋辽金元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赵著”)的完成和出版,也就不能不成为一项具有首创和开拓意义的成果而格外令人瞩目。农民战争史专家孙祚民先生称赞此书“结构紧严,叙述全面,论证深刻,特点鲜明,显示了史料和理论上较深厚的功力”(见赵著序言),另一农民战争史专家孟祥才先生亦认为此书代表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民战争史 宋辽金 重要成果 宋元时期 原始资料 元末农民起义 史料 中国封建社会 阶级矛盾 中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皇权主义”与“农民政权” 被引量:1
13
作者 黎邦正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1期27-37,共11页
中国农民战争史,历来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过去受封建文人及资产阶级历史学者的歪曲与篡改,使有关资料混沌不清.尤其受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农民战争史的研究,成了“禁区”.今天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我们应当拨乱反正,... 中国农民战争史,历来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过去受封建文人及资产阶级历史学者的歪曲与篡改,使有关资料混沌不清.尤其受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农民战争史的研究,成了“禁区”.今天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我们应当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努力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农民战争史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皇权主义”问题关于农民战争中的“皇权主义”问题,史学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如对1.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中皇权主义思想是否普遍存在?2.中国农民战争中有没有“皇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权主义 元末农民起义 中国农民战争史 地主阶级 封建社会 政权性质 李自成 农民阶级 思想影响 皇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民战爭的动力作用問題
14
作者 关文發 《江汉论坛》 1962年第2期20-25,共6页
关于我国历史上的农民战爭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問題,也就是通常說的农民战争的动力作用問題,历史学界是有不同的看法的。有些同志認为:“农民战爭的动力作用,只有通过封建王朝的讓步政策才能表現出来”;“由于农民阶級是被統治... 关于我国历史上的农民战爭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問題,也就是通常說的农民战争的动力作用問題,历史学界是有不同的看法的。有些同志認为:“农民战爭的动力作用,只有通过封建王朝的讓步政策才能表現出来”;“由于农民阶級是被統治阶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社会后期 明末农民起义 封建王朝 土地占有 农民战争 起义 官僚地主 元末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 人身依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元璋是怎样惩治“官倒”的?
15
作者 任崇岳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1-43,共3页
1368年,41岁的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的血泊里,登上了大明天子的宝座。对于元朝末年因吏治窳败、纪纲废弛而导致覆亡的那段历史,他仍然记忆犹新。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汲取这一教训,从刀枪锋镝中建立起来的大明帝国,就可能崩溃于指顾俄... 1368年,41岁的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的血泊里,登上了大明天子的宝座。对于元朝末年因吏治窳败、纪纲废弛而导致覆亡的那段历史,他仍然记忆犹新。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汲取这一教训,从刀枪锋镝中建立起来的大明帝国,就可能崩溃于指顾俄顷之间。因此,他登基伊始,便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整饬吏治,清除腐败现象。他态度之坚决,手段之严厉,措施之果断,效果之显著,在历史上数以千计的帝王中,恐怕没有人能和他相比。首先是惩治贪官。朱元律规定,凡贪赃白银60两以上者,不问情节如何,一律枭首示众,剥皮填草,然后将这些风干了的尸体悬挂在府州县官办公座位的旁边,让他们一看见死者就心惊肉跳,不敢再萌生为非作歹之心。这条法律固然残酷,后世对此也不无微词,然而治乱世须用重典,不如此就不足以戢贪止奸,不如此就不足以惩恶扬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元璋重绳贪官,并非没有可取之处。朱元璋多次晓谕群臣:“朕昔在民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农民起义 重典 大明 于洪武 群臣 欧阳伦 惩恶扬善 郑士利 人能 布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外来流民对郧阳的开发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一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0-53,共4页
关键词 郧阳 流民问题 元末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 大山区 耕地面积 项忠 明代流民 纪事本末 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反元战争中朱元璋集团的性质 被引量:2
17
作者 冯天瑜 周积明 《江汉论坛》 1982年第12期68-73,共6页
(一) 关于反元战争中朱元璋集团的性质,流行的看法是,朱元璋统率的武装力量曾经是一支农民军,朱本人是一位起自寒微的农民领袖,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皇权主义倾向以及地主阶级士大夫的加入和影响,这个集团逐渐蜕变,日益封建化。人们如... (一) 关于反元战争中朱元璋集团的性质,流行的看法是,朱元璋统率的武装力量曾经是一支农民军,朱本人是一位起自寒微的农民领袖,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皇权主义倾向以及地主阶级士大夫的加入和影响,这个集团逐渐蜕变,日益封建化。人们如果有所争议,亦多集中在质变始于何时上。然而,认真考查就会发现,上述几成“定论”的看法,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一些学者在肯定朱元璋集团的农民起义性质时,往往提出如下理由。其一曰,元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任务是推翻腐朽的元朝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农民起义 红巾军起义 刘福通 地主阶级 元末农民起义 反元 士大夫 元末农民战争 封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刘基在明朝开国军事活动中的贡献
18
作者 范植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56-62,共7页
“百万之师听于一将则胜”,这是明初杰出的军事家刘基在他的明志之作《郁离子》“主一不乱”篇中强调作战时主将指挥权威的一句名言。朱元璋既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又是明朝开国创业之君,他所辖百万之师,确是听命于他这个身经百战很有权... “百万之师听于一将则胜”,这是明初杰出的军事家刘基在他的明志之作《郁离子》“主一不乱”篇中强调作战时主将指挥权威的一句名言。朱元璋既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又是明朝开国创业之君,他所辖百万之师,确是听命于他这个身经百战很有权威的主将。朱元璋的指挥权威之所以为部下信服,大大得力于为他“运筹帷幄”,出谋献策的刘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刘基 陈友谅 明朝 元末农民起义 军事家 军事指挥 贡献 集中兵力 红巾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综述
19
作者 孟杰 《社会科学研究》 1986年第1期118-119,共2页
第三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22日至26日在江苏镇江市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罗贯中的生平和思想(一)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罗贯中是太原人,主要根据是:(1)明代贾仲明《录... 第三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22日至26日在江苏镇江市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罗贯中的生平和思想(一)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罗贯中是太原人,主要根据是:(1)明代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明确记载:“罗贯中,太原人”,而贾仲明与罗贯中“为忘年交”,所记当不误;(2)罗贯中创作的几部小说中着意褒美的主要人物,如《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的李存孝,《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关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史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学术讨论会 元末农民起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 曹操 孙权 贾仲明 陆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均用为续继祖所杀辨
20
作者 赵家斌 《齐鲁学刊》 1984年第6期86-87,共2页
关于元末农民起义军早期将领赵均用之死,史载为续继祖所杀,六百余年来均无异辞,似成定论。据我查证,实是讹传,兹叙拙见如下: (一)赵均用非续继祖所杀赵均用,原名赵君用,淮北肖县(今安徽风阳)人。元末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红巾军... 关于元末农民起义军早期将领赵均用之死,史载为续继祖所杀,六百余年来均无异辞,似成定论。据我查证,实是讹传,兹叙拙见如下: (一)赵均用非续继祖所杀赵均用,原名赵君用,淮北肖县(今安徽风阳)人。元末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红巾军领袖刘福通在颍上起义,各地纷起响应。当年八月,赵均用联合芝麻李、彭大在淮北起事,仅八人就一举夺取徐州,队伍迅速发展至近万人,共推芝麻李为首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农民起义 刘福通 红巾军 明太祖 朱元璋 安徽 将领 首领 建国后 公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