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企业的技术演化:一个探索性案例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崔淼 苏敬勤 王淑娟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8-135,142,共9页
本文采用探索性嵌入式单案例研究,以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八类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发展历程为分析单元,研究发现: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企业的技术系统包括架构、元件和测试技术,测试技术是联接架构与元件技术的纽带;从技术获取... 本文采用探索性嵌入式单案例研究,以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八类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发展历程为分析单元,研究发现: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企业的技术系统包括架构、元件和测试技术,测试技术是联接架构与元件技术的纽带;从技术获取到自主研发,三类技术分别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系列化,引进、国产化与周边元件改进、核心元件研发与元件改进,以及匹配性测试、周边元件性能与匹配性测试、元件性能与匹配性测试三个发展阶段。最后通过与"简单"产品制造企业技术演化特征的比较,提出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企业的技术演化具有架构与元件技术并行消化吸收、测试技术促进架构与元件技术发展、核心元件技术研发模式多样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产品系统 后发企业 架构技术 元件技术 测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面向无源RFID系统的温度传感器设计
2
作者 蔡明格 叶茂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6-762,共7页
针对无源RFID系统的应用需求,设计了一款高精度片上集成温度传感器电路芯片。提出了一种由温度感应电路、PTAT偏置电流产生电路和Sigma-Delta ADC共同组成的温度传感器电路架构。采用基于双极晶体管的温度感应电路产生与温度成正比的电... 针对无源RFID系统的应用需求,设计了一款高精度片上集成温度传感器电路芯片。提出了一种由温度感应电路、PTAT偏置电流产生电路和Sigma-Delta ADC共同组成的温度传感器电路架构。采用基于双极晶体管的温度感应电路产生与温度成正比的电压,并采用Sigma-Delta ADC对其进行量化,得到与温度对应的数字量。在偏置电路中采用了斩波稳定技术,减小了由晶体管的失配及运放的失调引起的误差。在电流镜中采用了动态匹配技术,消除了由于电流镜失配引起的误差。采用GSMC 0.13μm CMOS工艺完成了对温度传感器的电路设计及版图绘制,版图面积为420μm×350μm。后仿真结果表示,在-40℃~+85℃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传感器的精度为-1.6℃/0.8℃,分辨率为0.75℃。在电源电压为1.5 V下,温度传感器消耗的电流为0.253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传感器 斩波稳定技术 动态元件匹配技术 Sigma-Delta ADC 无源RF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遗传神经网络在微量特征气体临界值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昕 张勇 +1 位作者 刘君华 吴浩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5-337,342,共4页
将气敏元件阵列技术和遗传神经网络相结合 ,检测了电力变压器油中的 4种微量故障特征气体 (1× 10 - 6 ~ 70× 10 - 6 级的 φ(H2 )、φ(C2 H4 )、φ(C2 H2 )和 50× 10 - 6 ~ 550× 10 - 6 级的 φ(CO) ) .计算结果... 将气敏元件阵列技术和遗传神经网络相结合 ,检测了电力变压器油中的 4种微量故障特征气体 (1× 10 - 6 ~ 70× 10 - 6 级的 φ(H2 )、φ(C2 H4 )、φ(C2 H2 )和 50× 10 - 6 ~ 550× 10 - 6 级的 φ(CO) ) .计算结果表明 ,单一网络的泛化能力较强 ,但识别准确度在某些值处达不到实用的要求 .针对变压器油中故障特征气体临界值的识别在电力变压器早期故障诊断中的重要性 ,提出了一种利用遗传神经网络进一步提高混合气体临界值识别准确度的新技术 ,即多重遗传神经网络识别法 ,它既可以在大范围内识别故障气体的种类和浓度 ,又可以在这些气体临界值附近进行准确识别 ,以满足实际工况的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变压器 故障特征气体 临界值识别 故障诊断 遗传神经网络 气敏元件阵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stiffeners on crashworthiness of square aluminium columns considering damage evolution 被引量:1
4
作者 H.R.Allahbakhsh M.Shariati M.Sedigh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599-607,共9页
Combin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FEM technology,crashworthiness of aluminum extrusions was studied for an automobile safety plan.The effects of longitudinal stiffeners on the crushing of stiffened square columns were st... Combin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FEM technology,crashworthiness of aluminum extrusions was studied for an automobile safety plan.The effects of longitudinal stiffeners on the crushing of stiffened square columns were studied considering the damage evolution.The numer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y ABAQUS software.Subsequently,the collapse behavior of aluminum extrusion damage was validated by comparing against solution published in literature.Finally,in order to find more efficient and lighter crush absorber and achieving minimum peak crushing force,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 has been applied for optimizing the aluminum extrusion tu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ag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CRASHWORTHINESS STIFFEN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