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跨悬索桥塔顶位移控制值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喜良 岳振民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8-40,47,共4页
为了分析某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过程中塔顶纵向抗推刚度和允许位移,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建立了3种不同单元形式的桥塔有限元空间模型,利用这3种模型分别计算了桥塔的抗推刚度和抗扭刚度,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果。提出用2种混凝土应力... 为了分析某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过程中塔顶纵向抗推刚度和允许位移,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建立了3种不同单元形式的桥塔有限元空间模型,利用这3种模型分别计算了桥塔的抗推刚度和抗扭刚度,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果。提出用2种混凝土应力水平来控制塔顶允许位移,分别采用线性和非线性方法,计算了某悬索桥塔在2种荷载工况下,按不同应力水平条件控制下塔顶允许位移值和塔身的混凝土最大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桥塔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允许位移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场监测的原坝子隧道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陈新年 熊咸玉 +1 位作者 刘家洛 王景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311-314,共4页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对隧道安全施工和运营至关重要,采用现场监测方法是判定隧道围岩稳定性最直观的一种方法。以原坝子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对III、IV、V不同等级围岩初期支护后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进行系统的现场监控量测,研究复杂地质...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对隧道安全施工和运营至关重要,采用现场监测方法是判定隧道围岩稳定性最直观的一种方法。以原坝子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对III、IV、V不同等级围岩初期支护后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进行系统的现场监控量测,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隧道围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隧道拱顶及周边位移一般稳定期为10~15 d,累计沉降量和周边累计收敛量随围岩等级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并处于允许范围以内,说明隧道开挖方式和支护方案是科学合理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条件下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监测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监测 围岩稳定性 拱顶下沉 周边收敛 允许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敞式TBM施工隧洞断面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杜士斌 王鹤翔 李强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42-46,共5页
文中阐述了开敞式TBM施工特点、隧洞断面尺寸表达式及其设计原则。对于采用开敞式TBM施工的隧洞,其断面设计必须预留允许的周边收敛位移量;贯穿施工全过程实行动态设计;如采用一般加固处理措施不足以遏制周边位移的持续发展,应果断进行... 文中阐述了开敞式TBM施工特点、隧洞断面尺寸表达式及其设计原则。对于采用开敞式TBM施工的隧洞,其断面设计必须预留允许的周边收敛位移量;贯穿施工全过程实行动态设计;如采用一般加固处理措施不足以遏制周边位移的持续发展,应果断进行仰拱封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敞式TBM 隧洞 断面设计 围岩收敛 允许位移 仰拱封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横移限值的无缝线路稳定性可靠度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秋义 陈秀方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3-66,共4页
无缝线路是一种新型的轨道结构 ,是轨道结构现代化的标志。无缝线路稳定性分析是无缝线路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也是无缝线路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无缝线路的稳定性问题 ,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结构可靠度理... 无缝线路是一种新型的轨道结构 ,是轨道结构现代化的标志。无缝线路稳定性分析是无缝线路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也是无缝线路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无缝线路的稳定性问题 ,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结构可靠度理论应用于无缝线路稳定性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具有开创意义。无缝线路稳定性分析的设计参数 (轨道原始弯曲、道床横向阻力、轨温变化幅度 )具有明显的随机性 ,采用大量试验和统计分析基础上的概率取值更为科学合理。轨道允许横向位移是无缝线路稳定性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高温和列车横向力作用下的轨道允许横向位移对无缝线路稳定性影响很大。本文分析了轨道允许横向位移的模糊随机性 ,认为轨道允许横向位移是一个模糊变量 ,在现有试验资料的基础上 ,采用模糊变量的当量随机化方法分析了轨道允许横向位移的概率分布及统计参数。对于模糊横移条件下的无缝线路稳定性可靠度进行了随机模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允许横向位移 模糊变量 无缝线路 稳定性 可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岩洞室最优支护的广义SMP准则解与对比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吕彩忠 孙亚丽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56-1962,2020,共8页
现有洞室最优支护设计均基于Mohr-Coulomb(简称M-C)准则,不能真实反映岩石强度的中间主应力效应以及围岩的三向不等应力状态。基于广义SMP准则和稳定蠕变J_3准则,考虑中间主应力对岩石强度的提高作用,建立了软岩洞室最优支护力与围岩允... 现有洞室最优支护设计均基于Mohr-Coulomb(简称M-C)准则,不能真实反映岩石强度的中间主应力效应以及围岩的三向不等应力状态。基于广义SMP准则和稳定蠕变J_3准则,考虑中间主应力对岩石强度的提高作用,建立了软岩洞室最优支护力与围岩允许最大位移的理论解答。洞室最优支护解答对M-C准则、外接圆Drucker-Prager(简称D-P)准则均具有很好的拓展性,且工程实例验证了其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3种强度准则结果间的差异实际反映的是对中间主应力效应的不同考虑,M-C准则和外接圆D-P准则对应的结果是两个极端情况,推荐选用广义SMP准则解答;岩石长期强度是洞室最优支护设计的关键参数,围岩凝聚力与内摩擦角的影响亦很显著,应合理测定岩石的强度参数并充分考虑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洞室 广义SMP准则 中间主应力 最优支护力 允许最大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