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对抑郁的影响:不安全依恋、自责和责备他人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叶莹莹 李伊凡 +2 位作者 亓军军 刘艳 周宵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4-242,共9页
为考察青少年儿童期情感虐待和忽视、不安全依恋、自责、责备他人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自陈式问卷对493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能够直接正向预测抑郁。情感虐待可以通过不安全依恋、自责和责备他人间... 为考察青少年儿童期情感虐待和忽视、不安全依恋、自责、责备他人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自陈式问卷对493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能够直接正向预测抑郁。情感虐待可以通过不安全依恋、自责和责备他人间接预测抑郁,还可以通过焦虑依恋分别经自责和责备他人的多重中介、通过回避依恋经责备他人的多重中介间接预测抑郁。而情感忽视则通过回避依恋和自责间接预测抑郁,或通过回避依恋经责备他人的多重中介间接预测抑郁。更重要的是,情感虐待通过焦虑依恋和回避依恋预测抑郁的间接效应显著大于情感忽视通过两种依恋维度对抑郁预测的间接效应。结果说明,青少年的不安全依恋、自责或责备他人中介了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对抑郁的作用。相对于情感忽视,情感虐待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系更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 抑郁 不安全依恋 自责 责备他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关系及负面身体自我的中介作用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翠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7-491,共5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关系及负面身体自我的中介作用。方法于2015年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陕西省抽取3所大学的全日制大学生500例。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CPANS)测量个体儿童期心理虐待、忽... 目的探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关系及负面身体自我的中介作用。方法于2015年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陕西省抽取3所大学的全日制大学生500例。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CPANS)测量个体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状况;采用负面身体自我量表(NPSS)测量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消极认知、消极情感体验和相应的行为调控状况;采用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SPA)测量个体社会性体格焦虑状况。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3份,有效回收率为92.6%。负面身体自我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与社会性体格焦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分析采用分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463例大学生中,227例(49.0%)儿童期存在心理虐待,252例(54.4%)儿童期存在心理忽视。儿童期是否存在心理虐待的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的胖、矮、相貌、整体得分及总分和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社会比较的不安、自我表现的不舒适、他人评价的担忧得分及总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期是否存在心理忽视的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的胖、矮、相貌、整体得分及总分和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社会比较的不安、他人评价的担忧得分及总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社会性体格焦虑的自我表现的不舒适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得分与负面身体自我的胖、矮、相貌得分及总分和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社会比较的不安、自我表现的不舒适、他人评价的担忧得分及总分呈直线正相关(P<0.05),而与负面身体自我的整体得分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儿童期心理忽视得分是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得分的影响因素(β=0.400,P<0.05),能够解释社会性体格焦虑得分15.5%的变异;儿童期心理忽视得分是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得分的影响因素(β=0.424,P<0.05),能够解释负面身体自我得分17.5%的变异;儿童期心理忽视、负面身体自我得分是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得分的影响因素(β值分别为0.192、0.490,P<0.05),二者能够解释社会性体格焦虑得分35.0%的变异。结论儿童期心理忽视、负面身体自我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且负面身体自我在二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 社会性体格焦虑 负面身体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性抑郁发作患者威胁型和剥夺型儿童期创伤与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关联性分析
3
作者 侯皓 罗丹 +3 位作者 康丽君 马思梦 刘忠纯 杨冰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9-354,共6页
目的基于逆境和精神病理维度模型(dimensional model of adversity and psychopathology,DMAP)探索重性抑郁发作患者的威胁型和剥夺型儿童期创伤与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关联。方法收集970例重性抑郁发作患者资料,根据简版儿童期创伤问卷(chi... 目的基于逆境和精神病理维度模型(dimensional model of adversity and psychopathology,DMAP)探索重性抑郁发作患者的威胁型和剥夺型儿童期创伤与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关联。方法收集970例重性抑郁发作患者资料,根据简版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SF)评分将患者分为无创伤组(426例)、仅威胁组(86例)、仅剥夺组(210例)、混合组(248例),采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s scale,DAS)评估患者的认知歪曲情况,DAS得分大于所有受试者得分的上四分位数定义为高认知歪曲。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患者威胁型和剥夺型创伤与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关联。结果无创伤组、仅威胁组、仅剥夺组、混合组整体高认知歪曲者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19.25%vs.30.23%vs.20.00%vs.35.89%,P<0.001),且各维度高认知歪曲比例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威胁型创伤与整体高认知歪曲呈正关联(OR=2.031,P<0.001),且威胁型创伤与DAS中脆弱性(OR=1.709,P<0.001)、吸引与排斥(OR=2.088,P<0.001)、完美化(OR=2.321,P<0.001)、强制性(OR=1.765,P=0.001)、寻求赞许(OR=1.837,P<0.001)、依赖性(OR=1.554,P=0.006)、自主性态度(OR=1.864,P<0.001)等7个维度高认知歪曲呈正关联,剥夺型创伤仅与认知哲学维度高认知歪曲呈正关联(OR=1.495,P=0.015)。结论重性抑郁发作患者的儿童期创伤与功能失调性态度紧密相关,威胁型创伤与整体及除认知哲学外的维度高认知歪曲正相关,而剥夺型创伤仅与认知哲学维度高认知歪曲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性抑郁发作 抑郁情绪 儿童创伤 功能失调性态度 认知歪曲 情感虐待 躯体虐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功能失调性态度相关性 被引量:4
4
作者 崔雅莲 蒙培培 +2 位作者 张云巧 都业铭 王彦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26-430,共5页
目的探索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功能失调性态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73例首发未治疗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根据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评分将患者分为受虐待组(102例)与对照组(71例),采用功能失调... 目的探索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功能失调性态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73例首发未治疗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根据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评分将患者分为受虐待组(102例)与对照组(71例),采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s scale,DAS)评估认知模式情况,CTQ评估儿童期成长经历,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评估抑郁严重程度。结果受虐待组的DAS总分(157.00±35.06 vs.141.30±29.13)及其因子分(除脆弱性及自主性态度外)、CTQ总分[54.00(49.75,62.00)vs.40.00(37.00,43.00)]及其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控制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等因素,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DAS总分与情感虐待相关联(β=0.331,P<0.001),多项DAS因子分与情感虐待相关联(P<0.05),HAMD-17评分与躯体虐待相关联(β=0.347,P<0.001)。结论儿童期虐待,尤其是情感虐待,可能影响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成年后的功能失调性态度,躯体虐待与抑郁严重程度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性抑郁障碍 抑郁情绪 儿童虐待 功能失调性态度 认知模式 情感虐待 躯体虐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流经历对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与相关心理社会因素关系的影响
5
作者 杨先涛 吴荣 +6 位作者 罗媛 任鹏宇 刘玉 冉凤蛟 罗溪 古满婷 严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88-894,共7页
目的:探讨回流经历对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检出率及其与儿童期情感虐待(EM)、社会支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贵州省3901名中学生,采用青少年NSSI行为问卷、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 目的:探讨回流经历对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检出率及其与儿童期情感虐待(EM)、社会支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贵州省3901名中学生,采用青少年NSSI行为问卷、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调查。结果:贵州省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22.8%,其中回流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为27.3%。社会支持和睡眠质量在儿童期EM与中学生NSSI行为间有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均为0.06。回流中学生(β=-0.62)与非回流中学生(β=-0.50)儿童期EM得分均与社会支持得分负相关,回流中学生(β=0.22)与非回流中学生(β=0.14)睡眠质量得分均与NSSI行为得分正相关。结论:回流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更高。社会支持和睡眠质量在儿童期EM与中学生NSSI行为间有重要作用,回流中学生儿童期EM与社会支持、睡眠质量及NSSI行为关系强于非回流中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 回流经历 儿童情感虐待 社会支持 睡眠质量 中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