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后继发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2
1
作者 王野 张琳琳 +3 位作者 迟昨非 孙若文 姜泽慧 徐刚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2-727,共6页
目的总结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诊治过程,探讨疾病相关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后继发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文献... 目的总结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诊治过程,探讨疾病相关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后继发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文献报告进行总结。结果患儿,男,10岁,因“间断发热”起病,确诊APL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骨髓复燃,调整治疗方案后达完全缓解,然而在结束白血病治疗后因淋巴结肿大诊断为T-LBL,经规范化疗再次得以缓解。检索近10年文献,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共报告9例,均为成人病例,其中6例患者至报告时均为无病生存状态。结论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率低、预后较好。此外,对肿瘤性疾病化疗后的患者,需注意继发性肿瘤的发生,应用先进检测技术可提高对继发性肿瘤致病机制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姚强华 王颖超 +1 位作者 王叨 刘玉峰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早期死亡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直接死亡原因和导致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连续收治的初诊AP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纳入103例APL患儿,男56例、女47例,中位发病年...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早期死亡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直接死亡原因和导致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连续收治的初诊AP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纳入103例APL患儿,男56例、女47例,中位发病年龄9.0(7.0~13.0)岁,低、中、高危组患儿分别为24例、41例、38例,早期死亡13例。与生存组比较,早期死亡组初诊白细胞计数(WBC)≥100×109/L、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3 s、D-二聚体≥9 mg/L、骨髓早幼粒细胞≥90%、危险度为高危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早期死亡的13例患儿中,男10例、女3例,从诊断至死亡的中位时间为4.0(2.0~7.0)d。13例患儿均死于出血,其中颅内出血13例,颅内出血合并肺出血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诊WBC≥10×109/L(OR=17.27,SE=1.12,95%CI:1.92~155.04)是发生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APL早期病死率高,初诊WBC≥10×109/L是APL患儿发生早期死亡的重要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期死亡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费用测算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房玮 郭武栋 +3 位作者 赵琨 李雪 宋艺航 魏仁敏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46,共2页
目的通过对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历史费用和临床路径表单费用进行测算,对比费用区间,以分析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意义,为探索和实施按病种付费或按疾病诊断分类定额预付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专家咨询法、测算分析法。结果儿童急性早... 目的通过对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历史费用和临床路径表单费用进行测算,对比费用区间,以分析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意义,为探索和实施按病种付费或按疾病诊断分类定额预付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专家咨询法、测算分析法。结果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表单的必选项加40%可选项的费用与覆盖50%患者的历史费用较为吻合。《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2016版)》全程总费用的参考标准,与临床路径表单费用必选项加20%可选项到必选项加100%可选项的费用区间吻合,且覆盖了全部区间的历史费用。结论《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2016版)》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为医保报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临床路径 费用测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案诱导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静 贾月萍 +4 位作者 刘桂兰 陆爱东 张乐萍 左英熹 王彬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5-409,共5页
目的比较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与不联合蒽环类药物诱导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初治的46例AP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不同诱导化疗方案和... 目的比较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与不联合蒽环类药物诱导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初治的46例AP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不同诱导化疗方案和初始白细胞高低进行分组和对比分析。结果 30例不加蒽环组患儿中有2例早期死亡,而16例加蒽环组患儿无一早期死亡。加蒽环组与不加蒽环组的完全缓解率、达分子学缓解时间和诱导化疗结束时微小残留病定量分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蒽环组的高白细胞持续时间明显短于不加蒽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体加蒽环组和不加蒽环组的凝血异常时间、肝脏毒性、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儿童APL诱导化疗中联合蒽环类药物可减少高白细胞持续时间,降低白细胞峰值,有助于减少早期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蒽环类 诱导治疗 临床分析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黄黛片与三氧化二砷在45例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健 黄俊彬 +4 位作者 刘祖霖 张碧红 徐宏贵 薛红漫 陈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05-1610,共6页
目的:探讨含三氧化二砷(ATO)或复方黄黛片(RIF)方案治疗4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5例新诊APL患儿的临床资料。在45例中25例采用含RIF的方案进行化疗,其... 目的:探讨含三氧化二砷(ATO)或复方黄黛片(RIF)方案治疗4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5例新诊APL患儿的临床资料。在45例中25例采用含RIF的方案进行化疗,其余20例采用含ATO的方案治疗,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比较2组的预后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探究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9.83个月。RIF组的25例患儿中,无患儿早期死亡;5例于诱导缓解后未达CR,CR率为88%;2例骨髓复发,3例死亡。20例至随访结束时仍持续完全缓解(CCR);2例失访。在ATO组的20名患儿中,2例早期死亡;5例诱导缓解后未达完全缓解(CR),CR率为90%;2例骨髓复发并死亡,15例至随访结束时仍CCR;1例失访。预测全部患儿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82.2±6.2)%和(76.4±6.6)%,RIF组的OS及EFS 2值分别为(86.1±7.4)%和(78.4±8.6)%,与ATO组(76.4%±10.6%和74.0%±10.1%)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P>0.05)。至于药物不良反应,除心脏损害RIF组发生率较低外(P<0.05),其它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此外,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儿的5年OS及EFS明显低于无中枢侵犯的患儿(P<0.05、P<0.05);诱导治疗后未达M1的患儿5年OS及EFS也明显低于其余患儿(P<0.01);高危患儿明显低于非高危患儿(P<0.05、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结论:复方黄黛片在儿童APL治疗中可达到与三氧化二砷相近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提高;发生CNSL、治疗反应差及临床分层高危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复方黄黛片 三氧化二砷 全反式维甲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后转型一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傅元凤 于亚平 刘光陵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6期1376-1377,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后转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对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诊断、连续缓解和复发的整个过程应用细胞形态学、组织化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后转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对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诊断、连续缓解和复发的整个过程应用细胞形态学、组织化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进行监测。结果该患儿经骨髓细胞形态学、染色体以及融合基因检查确诊为APL,缓解期间PML/RARα融合基因始终阳性;完全缓解30个月后复发,而此时染色体恢复正常、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检查示转型为AML-M5,转型后经再诱导治疗无效死亡。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后转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为特殊复发形式,耐药性强,治疗效果差。其原因可能与白血病次级克隆扩增或药物诱导的克隆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急性 白血病 单核细胞 急性 转型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危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高琴丽 乐少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高危初治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疗过程,为改善预后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24例高危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儿以皮肤、牙龈或鼻出血为主要表现,其中男性1... 目的:探讨高危初治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疗过程,为改善预后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24例高危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儿以皮肤、牙龈或鼻出血为主要表现,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7岁,中位白细胞数为28.98(10-232)×10^(9)/L,其中白细胞数介于(10-50)×10^(9)/L者15例,介于(50-100)×10^(9)/L者2例,>100×10^(9)/L者7例。2015年-2016年11月收治的3例患儿中2例白细胞数>100×10^(9)/L,其中1例先使用高三尖杉酯碱减瘤,7 d后基因确诊加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d3出现分化综合征及肺出血死亡;另1例给予减量ATRA+柔红霉素+亚砷酸诱导治疗达完全缓解;第3例白细胞数为12×10^(9)/L,入院前存在脑出血,治疗d7死亡。其余21例按华南儿童APL方案化疗,其中5例白细胞数>100×10^(9)/L,2例介于(50-100)×10^(9)/L,14例介于(10-50)×10^(9)/L。5例白细胞数>100×10^(9)/L患儿中,1例于口服ATRA d2还未加蒽环类药即出现脑出血昏迷死亡,3例口服ATRA d2加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出现脑出血死亡,另1例口服ATRA d2加用米托蒽醌化疗后出现分化综合征,给予ATRA减量达完全缓解,目前无病存活。2例白细胞数介于(50-100)×10^(9)/L的患儿中,1例于口服ATRA d2还未加蒽环类药即出现脑出血昏迷死亡。所有患儿随访至2021年8月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40个月,其中死亡7例,1例维持治疗中复发,再次化疗后达二次缓解,3年整体生存14例,3年无事件生存13例。死亡的7例患儿,从治疗到死亡中位时间为5 d,其中1例白细胞数介于(10-50)×10^(9)/L,1例介于(50-100)×10^(9)/L,其余5例均>100×10^(9)/L。结论:白细胞数>100×10^(9)/L的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死亡率高,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化疗及尽早加亚砷酸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儿童 高危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_α融合基因连续检测的临床意义
8
作者 于亚平 杨继红 +4 位作者 傅元凤 刘海宁 翟勇平 史平 唐玉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48-150,154,共4页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临床治疗和PML RARα 融合基因连续检测的意义。 方法 :以全反式维A酸 (ATRA)单用或联合化疗进行诱导缓解 ,常规联合化疗巩固 ,常规化疗、小剂量化疗和维A酸 (Tretinoin)交替维持治疗的方...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临床治疗和PML RARα 融合基因连续检测的意义。 方法 :以全反式维A酸 (ATRA)单用或联合化疗进行诱导缓解 ,常规联合化疗巩固 ,常规化疗、小剂量化疗和维A酸 (Tretinoin)交替维持治疗的方案 ,治疗 10例儿童APL。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扩增 (RT PCR)方法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连续检测PML RARα变化 ,作为鉴测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指标。 结果 :10例APL中完全缓解 (CR) 9例 ,CR率 90 %。 9例CR患儿中 4例在CR后 14~ 4 2个月复发 ;1例仍在继续治疗中 ;生存期达 34个月 ;4例在连续CR 4~ 5年后已停药 ,停止治疗时间为 18~ 96个月 ,生存期达 72~ 15 6个月。 10例患儿中 ,8例在病程中PML RARα 转为阴性 ,首次转阴时间为 6~ 4 2个月 ,1例持续阳性。4例复发患儿中 ,2例复发前持续阳性 ,2例为病程中由阴性转为阳性。 5例仍生存者 ,至少已 2次连续检查为阴性。 1例在病程中由阴性转为阳性、2例分别在持续CR 36和 4 2个月仍阳性的患儿 ,在治疗干预后均转阴 ,且长期生存。结论 :在连续CR期定期检测PML RARα 可早期发现分子复发 ,及时干预治疗可避免血液学复发。持续P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A酸 PMLRARα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TRAQ技术筛选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清差异蛋白 被引量:3
9
作者 于润红 张靖宇 +1 位作者 刘玉峰 朱尊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62-1470,共9页
目的:筛选并鉴定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寻找潜在的APL生物标记物。方法:选取APL与健康儿童血清各20例,采用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i TRAQ)联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2DLC-MS/MS)技术筛查差异蛋白,并进行... 目的:筛选并鉴定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寻找潜在的APL生物标记物。方法:选取APL与健康儿童血清各20例,采用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i TRAQ)联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2DLC-MS/MS)技术筛查差异蛋白,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差异蛋白S100A8、LRG1及SPARC应用ELISA进一步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法,评价差异蛋白对儿童APL的诊断效能。结果:APL患儿血清中检测出83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33种蛋白表达上调,50种蛋白表达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涉及的生物功能包括细胞运动、免疫细胞运输、血液系统发育与功能、细胞间信号传导和相互作用、组织发育等;差异蛋白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其中受影响最显著的2条通路为LXR/RXR活化与急性期反应信号通路。ELISA验证结果显示,S100A8与LRG1蛋白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SPARC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与蛋白质组学筛选结果一致。ROC曲线分析显示,S100A8、LRG1及SPAR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1、1.000、0.944。结论:血清中筛选出的差异表达蛋白S100A8、LRG1及SPARC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儿童APL候选血清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蛋白质组学 儿童 血清 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剂在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安全性病例系列报告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元元 王林娅 +11 位作者 张瑞东 林巍 于皎乐 吴颖 漆佩静 范佳 李静 林嘉衍 郑雪岭 彭晓霞 蒋慧 郑胡镛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59-263,共5页
目的初探砷剂在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3月16日至2018年5月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初诊的APL患儿,通过检测APL患儿不同治疗时期、不同组织中砷浓度,观察治疗中、治疗结束... 目的初探砷剂在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3月16日至2018年5月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初诊的APL患儿,通过检测APL患儿不同治疗时期、不同组织中砷浓度,观察治疗中、治疗结束后砷剂的不良反应,评估砷剂在儿童APL中应用的安全性。结果 15例初诊APL患儿纳入本研究,男8例,发病年龄3~16(10.4±4.0)岁。在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CCLGAPL) 2016方案治疗期间,15例患儿诱导期血砷浓度均在10~100 ng·m L^(-1)有效范围;巩固治疗期除2例血砷浓度分别为121.3和9.46 ng·m L^(-1),其他患儿血砷浓度均在有效范围;维持治疗期所有患儿血砷浓度均在有效范围内。停药半年后患儿血砷及尿砷浓度均降至正常水平,分别为1.7和40.4 ng·m L^(-1),与治疗前血砷浓度(0. 7 ng·m L^(-1))及尿砷浓度(13.7 ng·m L^(-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40 1和0.451 9)。头发、指甲中砷浓度在停药时达高峰,在停药后逐渐下降,停药半年后降至治疗前水平。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砷浓度与尿(r=0.778,P<0.001)、头发(r=0.641,P<0.001)及指甲(r=0.655,P<0.001)砷浓度呈正相关;尿砷浓度与头发(r=0.622,P<0.001)、指甲(r=0.688,P<0.001)砷浓度均呈正相关;头发与指甲砷浓度呈正相关(r=0.847,P<0.001)。最长随访时间25.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2±7.8)个月,尚未观察到砷剂的慢性不良反应,砷剂短期反应如脏器功能损害等在对症或砷剂减量后均可消失。结论 APL患儿各治疗阶段血砷浓度均可维持在有效范围,血、尿、头发、指甲砷浓度在停药半年后均降至正常。砷剂在儿童APL中的应用具有安全性,但仍需后期长期的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儿童 砷剂 三氧化二砷 复方黄黛片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重症患者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11
作者 陈晓娜 王岩 +3 位作者 曹伟杰 边志磊 张然 孙同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9-59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重症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24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后30 d内入住ICU的78例成年APL重症患者临床资料。早期死亡定义为确诊30 d内的死亡。采用Logisti...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重症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24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后30 d内入住ICU的78例成年APL重症患者临床资料。早期死亡定义为确诊30 d内的死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31例APL重症患者发生早期死亡。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血小板计数是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1.281(1.142~1.437)和0.951(0.914~0.991)。结论:APL重症患者早期死亡率高,低PLT计数和高APACHE-Ⅱ评分的APL患者早期死亡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期死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陈珍珠 刘涛 +3 位作者 郭贺贺 仁文文 王凯 庞迎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3,共9页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APL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8年11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66例APL患者的资料,对比患者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将166例AP...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APL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8年11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66例APL患者的资料,对比患者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将166例APL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分为凝血功能异常组(n=115)和凝血功能正常组(n=51),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两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66例APL患者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各临床指标对比结果显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小板(PLT)及纤维蛋白原(FIB)在治疗过程中显著升高(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素氮(BUN)、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乳酸脱氢酶(LDH)在治疗过程中显著降低(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中发生出血的患者及高危APL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凝血功能正常组(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患者IL-6、TNF-α、WBC、ANC、D-D、FDP及LDH显著高于凝血功能正常组(P<0.05)。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影响凝血功能的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分析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APL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ROC曲线显示两个模型的AUC分别为0.896和0.908,灵敏度分别为0.824和0.892,特异度分别为0.940和0.904,约登指数分别为0.764和0.796,准确性分别为0.882和0.898。结论:危险分层为高危、发生出血、WBC升高、LDH升高、ANC升高及FDP水平升高是APL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对APL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凝血 LOGISTIC回归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化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13
作者 姚一帆 郝李霞 杨林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8,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化疗期间发生分化综合征(DS)的影响因素,建立初诊APL发生D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324例初诊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DS分组,选取组间比较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化疗期间发生分化综合征(DS)的影响因素,建立初诊APL发生D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324例初诊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DS分组,选取组间比较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APL发生DS的影响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运用Bootstrap法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度。结果:324例初诊APL患者的DS发生率为30.86%(100/32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危险度分层高危、维甲酸用药延迟、未使用激素预防、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低、白蛋白减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增高、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增高、化疗后白细胞峰值增高为初诊APL患者发生DS的危险因素(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化疗后白细胞计数WBC增高峰值、是否使用激素预防、白蛋白水平是初诊APL患者发生D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列线图模型预测APL发生DS的一致性指数为0.847(95%CI:0.786-0.908),校准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与实际DS发生率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初诊APL患者发生DS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化疗后白细胞计数增高峰值、白蛋白水平及是否使用激素预防,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预测APL发生DS的风险,与临床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分化综合征 期死亡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萝卜硫素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14
作者 王翠翠 李振静 +1 位作者 贾秀红 李建厂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3-639,共7页
目的:探讨萝卜硫素(SPN)通过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NB4细胞经药物处理后对应设为SPN5、10、20μmol/L、740Y-P(10μmol/L)组以及20μmol/LSPN+740Y-P组,并以未经处理的NB4细胞为对... 目的:探讨萝卜硫素(SPN)通过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NB4细胞经药物处理后对应设为SPN5、10、20μmol/L、740Y-P(10μmol/L)组以及20μmol/LSPN+740Y-P组,并以未经处理的NB4细胞为对照组。经CCK-8、Hoechst33342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单丹磺酰戊二胺(MDC)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细胞核形态变化、细胞凋亡及自噬情况;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Bcl-2、Bax、cyclinD1、LC3B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740Y-P组细胞增殖率、Bcl-2、cyclinD1mRNA表达、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均显著增加(P<0.05),细胞凋亡率、MDC阳性比、Bax、LC3B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SPN5、10和20μmol/L组细胞增殖率、Bcl-2、cyclinD1mRNA表达水平、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MDC阳性比、Bax、LC3B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与20μmol/LSPN组相比,20μmol/LSPN+740Y-P组细胞增殖率、Bcl-2、cyclinD1mRNA表达水平、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均显著增加(P<0.05),细胞凋亡率、MDC阳性比、Bax、LC3B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740YP组相比,20μmol/LSPN+740Y-P组细胞增殖率、Bcl-2、cyclinD1mRNA表达水平、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MDC阳性比、Bax、LC3B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SPN通过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硫素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急性白血病细胞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分类体系及其与实验室检查和FLT3-ITD突变的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何婉婷 陈佳琦 +3 位作者 任雨悦 高玉娟 刘红星 王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4-1342,共9页
目的:建立一套用于表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细胞形态特点的分类体系,并分析不同APL细胞形态特点与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方法:根据APL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特征,建立一套14类的分类体系用以表征患者个体间和个体内的... 目的:建立一套用于表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细胞形态特点的分类体系,并分析不同APL细胞形态特点与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方法:根据APL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特征,建立一套14类的分类体系用以表征患者个体间和个体内的细胞形态异质性。将该分类体系用于40例APL患者的形态学分析,并将分类结果与患者的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分析不同APL细胞形态特征与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的相关性。结果:FLT3-ITD突变阳性的APL病例组中核形规则、粗颗粒且不见Auer小体(1类)的细胞显著少于FLT3突变阴性病例组(P<0.05)。核形规则组相比于核形不规则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较长(P<0.05);细颗粒组相比于粗颗粒组APTT明显较长(P<0.01)、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相对更低(P<0.05);Auer小体阴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和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Auer小体增多组(均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形态学分类体系可以客观表征不同类型的APL白血病细胞,有助于更好地评估APL白血病细胞的个体内和个体间异质性和进一步用于精确分析APL的形态表型与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细胞形态分类 实验室检查 FLT3-ITD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继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
16
作者 吴庭恺 杨晓晓 +2 位作者 张婉婉 任崇崇 刘蓓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0,共2页
患者男性,50岁。2014年3月因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于外院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移植过程顺利,移植后化验肝功能、血常规正常。移植后规律口服他克莫司(1.5 mg/d)、吗替麦考酚酯(0.25 g 1/12 h)预防排斥反应;口服恩替卡韦(0.5 mg/d)联合... 患者男性,50岁。2014年3月因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于外院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移植过程顺利,移植后化验肝功能、血常规正常。移植后规律口服他克莫司(1.5 mg/d)、吗替麦考酚酯(0.25 g 1/12 h)预防排斥反应;口服恩替卡韦(0.5 mg/d)联合肌肉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400 IU/月)抗乙肝病毒。定期随访复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术后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纤维胶凝蛋白3水平与早期严重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宏斌 乔佳佳 贺雪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8-1062,共5页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血清纤维胶凝蛋白3(Ficolin-3)水平与早期严重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8月期间山西白求恩医院收治的125例初诊APL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全反式维甲酸+砷剂进行诱导治疗,以诱...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血清纤维胶凝蛋白3(Ficolin-3)水平与早期严重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8月期间山西白求恩医院收治的125例初诊APL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全反式维甲酸+砷剂进行诱导治疗,以诱导治疗30 d内严重出血事件(以WHO出血评分进行评估,0级、1级、2级为无出血或轻度出血,3级、4级为严重或致命性出血)作为观察终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Ficolin-3水平,统计患者基线资料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分析血清Ficolin-3水平与初诊APL患者早期严重出血的相关性。结果:125例APL患者在诱导治疗期间发生早期严重出血的患者23例,其中3级出血13例,4级出血10例;非严重出血共102例,其中0级30例,1级出血24例,2级出血48例。严重出血组的血清早幼粒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D-D水平均明显高于非严重出血组(P<0.05),PLT、FIB水平均明显低于非严重出血组(P<0.05)。严重出血组治疗前、治疗后7、14和30 d的血清Ficolin-3水平均明显低于非严重出血组(P<0.05);经点二列相关性证实,治疗前和治疗后7、14、30 d血清Ficolin-3水平与初诊APL患者早期严重出血呈负相关(r值依次为-0.485、-0.397、-0.304、-0.183)。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图,结果显示,治疗前、治疗后7和14 d血清Ficolin-3水平对初诊APL患者早期严重出血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均有一定预测效能,且以治疗前血清Ficolin-3水平预测效能最佳。结论:初诊APL患者血清Ficolin-3水平与早期严重出血有关,且治疗前血清Ficolin-3水平在预测初诊APL患者早期严重出血时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诱导治疗 血清纤维胶凝蛋白3水平 期严重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草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燕 谢雪梅 +1 位作者 张晓林 张晓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6-421,共6页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NB4,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处理的NB4细胞)、紫草素组(0.3μmol/L紫草素处理)、740Y-P组(15μmol/L PI3K/Akt/m TOR通路...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NB4,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处理的NB4细胞)、紫草素组(0.3μmol/L紫草素处理)、740Y-P组(15μmol/L PI3K/Akt/m TOR通路激活剂740Y-P处理)、紫草素+740Y-P组(0.3μmol/L紫草素与15μmol/L 740Y-P共同处理),处理24 h后,用于后续实验,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单丹磺酰戊二酸染色检测细胞自噬囊泡的聚集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Beclin1、LC3、p62、Bax、cleaved caspase-3、Bcl-2及PI3K/Akt/m 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紫草素组NB4细胞内紫色点状荧光强度、细胞凋亡率及Beclin1、LC3-Ⅱ/LC3-Ⅰ、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OD_(450)值(24、48 h)及Bcl-2、p6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740Y-P组NB4细胞内紫色点状荧光强度、细胞凋亡率及Beclin1、LC3-Ⅱ/LC3-Ⅰ、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OD_(450)值(24、48 h)及Bcl-2、p6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均P<0.05);与紫草素组比较,紫草素+740Y-P组NB4细胞内紫色点状荧光强度、细胞凋亡率及Beclin1、LC3-Ⅱ/LC3-Ⅰ、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OD_(450)值(24、48 h)及Bcl-2、p6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紫草素组NB4细胞中PI3K/Akt/m TOR通路相关蛋白p-PI3K、p-Akt、p-m TO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而740Y-P组显著升高(均P<0.05);与紫草素组比较,紫草素+740Y-P组NB4细胞中p-PI3K、p-Akt、p-m TOR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紫草素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促进NB4细胞自噬与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素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 粒细胞白血病 自噬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荧光检测中的应用
19
作者 曹梦瑶 王晶 +5 位作者 周林宜 程晶 李永清 许健 江波 胡格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500-4509,共10页
【目的】探究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核小体(PML NBs)在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制备抗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Ch-PML)单克隆抗体,建立可视化检测Ch-PML的方法。【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 【目的】探究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核小体(PML NBs)在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制备抗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Ch-PML)单克隆抗体,建立可视化检测Ch-PML的方法。【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Ch-PML重组蛋白,并将其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将骨髓瘤细胞和免疫小鼠的脾细胞进行融合,用ELISA方法筛选出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体内诱生法制备腹水并用Protein A/G纯化抗Ch-PML单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亲和力和亚类,最后利用该单克隆抗体建立用于鸡PML NBs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方法。【结果】Ch-PML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分子质量大小为19 ku;以此蛋白成功制备了1株抗Ch-PML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经亚类和型检测,其为IgG2b亚类,轻链为Kappa型。利用制备的抗Ch-PML单克隆抗体建立的IFA检测方法发现,内源性PML NBs在宿主细胞核中呈点状分布,过表达的Ch-PML在宿主细胞核中形成团块状聚集体,且MDV感染宿主细胞后核内PML NBs数量比未感染细胞显著减少(P<0.05),说明MDV感染导致核内的PML NBs组装受到抑制。【结论】本研究利用制备的抗Ch-PML单克隆抗体建立了鸡PML NBs的IFA检测方法,并发现MDV抑制宿主细胞PML NBs组装这一现象,为MDV致病机制的解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ML) 单克隆抗体 核小体(NBs) 马立克病病毒(MD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继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飞凤 佘周 +3 位作者 罗森林 刘瑛 万伍卿 文川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治疗后继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1例表皮短杆菌感染相关HLH患儿在接受依托泊苷(VP16)治疗后继发APL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报道的17例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某院收治1例...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治疗后继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1例表皮短杆菌感染相关HLH患儿在接受依托泊苷(VP16)治疗后继发APL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报道的17例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某院收治1例表皮短杆菌感染相关HLH,接受HLH-04方案治疗后继发APL,给予化疗后APL缓解并存活。复习文献纳入17例HLH治疗后继发白血病病例,共18例:男性13例,女性5例,首次诊断HLH年龄为0~19岁,中位年龄为3岁,HLH类型中EB病毒感染相关HLH(EBV-HLH)占61%,VP16累积剂量为400~20500 mg/m^(2),中位数为3100 mg/m^(2);继发白血病潜伏时间为6~72个月,中位时间为26个月。18例患者中死亡6例,存活12例,其中6例M3接受化疗后均完全缓解并存活。结论感染相关HLH是HLH继发白血病中较常见的原发病类型,在继发白血病中,以APL发生率较高。在HLH治疗期间,需要关注VP16累积剂量、应用频率、联合方案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情况,骨髓的分子生物学有助于监测继发白血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表皮短杆菌 依托泊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