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的假想伙伴与其认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林其羿 傅宏 +2 位作者 王港 姚进 周楠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45,共11页
国际上有关假想伙伴的新一轮研究热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在逐步认识到假想伙伴区别于其他形式假装游戏的基础上,开始以假想伙伴作为探究儿童想象性关系功能的"窗口",对假想伙伴的测量方式、有无假想伙伴儿童的发展性... 国际上有关假想伙伴的新一轮研究热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在逐步认识到假想伙伴区别于其他形式假装游戏的基础上,开始以假想伙伴作为探究儿童想象性关系功能的"窗口",对假想伙伴的测量方式、有无假想伙伴儿童的发展性差异以及假想伙伴细节性特征的独特作用进行了系统探讨,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认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三条主线。就认知方面而言,有假想伙伴的儿童更富有想象力。在游戏任务中,他们更善于运用想象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并在耐心等待的能力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假想伙伴玩耍随着儿童年龄增长不断抽象化和概括化,这也促进了儿童语言叙述能力的发展。就人格方面而言,儿童在与假想伙伴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加以区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人格特质上的发展差异集中体现在一种社会指向性上,即个体愿意尽可能地满足他人的内在需求和愿望。就社会性方面而言,假想伙伴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之间存在着积极的联系。假想伙伴对儿童的同伴关系发展呈现出差异化的影响,与假想伙伴平等互动的儿童在社会技能上发展得更好,而且拥有更高的同伴接纳度。有关儿童假想伙伴的研究启示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应当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和对待儿童以假想伙伴为代表的想象性世界,主动构建亲子关系与儿童假想伙伴玩耍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以假想伙伴为中介深入了解儿童的内在心理需求。在幼儿园教育方面,教育工作者应当进一步拓展游戏的内涵,并在重视儿童日常活动性游戏和教学过程性游戏的基础上,对儿童的想象性游戏给予更多的关注;强调和突出以儿童为主体的游戏精神和与游戏相关的活动经验。此外,教师还应善于借助假想伙伴探寻儿童基本生活经验的源点,进行教学材料、指导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未来对假想伙伴的研究应当重视深化研究假想伙伴的概念和特点;重视完善和丰富假想伙伴的研究方法;重视开展有关假想伙伴的本土化系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想伙伴 儿童认知发展 儿童人格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母离异儿童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2
作者 王惠萍 曲世琏 陈宗仁 《当代教育科学》 1996年第5期10-12,共3页
1.前言人格是心理特征的综合统一体。它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使个体表现出带有个人整体倾向的精神风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儿童人格的形成是遣传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综合作... 1.前言人格是心理特征的综合统一体。它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使个体表现出带有个人整体倾向的精神风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儿童人格的形成是遣传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儿童在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对儿童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离异儿童 正常儿童 人格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 人格因素 儿童人格发展 比较研究 形成与发展 卡特尔 家庭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关于不同阶层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晓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89-95,共7页
家庭教养子女的方式,是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以及社会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早期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的模式、实施及效果评价等,心理学工作者及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则从意向活动与认知活动两种心理活动层面研究... 家庭教养子女的方式,是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以及社会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早期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的模式、实施及效果评价等,心理学工作者及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则从意向活动与认知活动两种心理活动层面研究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类型对儿童人格发展与社会化过程的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养方式 同阶 阶层 下阶 教养类型 学业成就 母亲 儿童人格发展 阶级 社会经济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学生的另一半 被引量:1
4
作者 班建武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17,共5页
对学生的完整理解,既需要关注学生的表,更要关注学生的里;既要看到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更要理解其内在的精神诉求;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更要重视其人格的完善;既要强调成人的价值引导,更要体现学生的立场;既要看到学生当下的问题,更要看... 对学生的完整理解,既需要关注学生的表,更要关注学生的里;既要看到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更要理解其内在的精神诉求;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更要重视其人格的完善;既要强调成人的价值引导,更要体现学生的立场;既要看到学生当下的问题,更要看到其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与精神 智力与人格 成人与儿童 问题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