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归纳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5岁以下重症呼吸道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探索影响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和PICU的出科纪...目的 归纳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5岁以下重症呼吸道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探索影响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和PICU的出科纪录,检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曾于PICU住院治疗的所有5岁以下重症呼吸道感染病例,回顾性收集病例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及住院转归等信息.比较≤6月龄及>6月龄患儿的临床特征,对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结果 926例患儿列入研究,其中位年龄为4个月(IQR:2.0~10.8个月),≤6月龄者占61.3%.18.2%患儿有基础疾病或早产史.咽红/咽痛(95.9%)、咳嗽(93.4%)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并发症中呼吸衰竭占39.7%、心力衰竭占33.7%,有基础疾病及早产史的患儿多发(AOR=1.456,95%CI:1.009~2.107).另外,有基础疾病及早产史的患儿住院时间更长(x2=14.7,P<0.001)、治愈和好转率更低(AOR=0.721,95%CI:0.578~0.900).≤6月龄患儿也较>6月龄者住院时间更长(x2=18.2,P<0.001)、治愈和好转率更低(AOR=0.770,95% CI:0.660~0.900).结论 PICU的患儿临床表现以咳嗽、咽红/咽痛、发热、呼吸急促为主,且常伴有消化道症状.有基础疾病及早产史的PICU严重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基础疾病、早产史及≤6月龄不利于患儿的治愈或好转.展开更多
2016年,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天约有1.5万名5岁以下儿童和3000名5~14岁儿童死亡;我国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约有20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亡[1]。研究[2]显示,50%~70%儿童的死亡地点在医院,尤其是医院的儿科重症监护病房[3]。这提示儿童重...2016年,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天约有1.5万名5岁以下儿童和3000名5~14岁儿童死亡;我国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约有20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亡[1]。研究[2]显示,50%~70%儿童的死亡地点在医院,尤其是医院的儿科重症监护病房[3]。这提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e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医护人员在挽救危重患儿生命的同时也需对其死亡及死亡后其家庭成员的反应做出准备。展开更多
儿童重症监护后综合征(post intensive care syndrome in pediatrics,PICS-P)是指患儿转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后,其生理、认知、心理及社会功能发生新的损伤或恶化,并对家属心理、社会功能产生影响^(...儿童重症监护后综合征(post intensive care syndrome in pediatrics,PICS-P)是指患儿转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后,其生理、认知、心理及社会功能发生新的损伤或恶化,并对家属心理、社会功能产生影响^([1])。PICS-P严重干扰患儿的生长发育轨迹^([2]),阻碍其回归学校生活^([3]),影响其健康结局。随着重症医疗技术的发展,PICU内存活率逐年提升,研究者对患儿预后及康复关注增加,PICS-P开始成为国内外ICU后综合征(post 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研究领域的热点。但该领域的研究以流行病学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为主,且部分影响因素(如年龄、镇静、机械通气时长)存在争议^([4]),而PICS-P的诱发因素及干预措施与成人的PICS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文旨在对PICS-P的影响因素和国内外干预现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儿科医护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展开更多
文摘2016年,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天约有1.5万名5岁以下儿童和3000名5~14岁儿童死亡;我国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约有20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亡[1]。研究[2]显示,50%~70%儿童的死亡地点在医院,尤其是医院的儿科重症监护病房[3]。这提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e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医护人员在挽救危重患儿生命的同时也需对其死亡及死亡后其家庭成员的反应做出准备。
文摘儿童重症监护后综合征(post intensive care syndrome in pediatrics,PICS-P)是指患儿转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后,其生理、认知、心理及社会功能发生新的损伤或恶化,并对家属心理、社会功能产生影响^([1])。PICS-P严重干扰患儿的生长发育轨迹^([2]),阻碍其回归学校生活^([3]),影响其健康结局。随着重症医疗技术的发展,PICU内存活率逐年提升,研究者对患儿预后及康复关注增加,PICS-P开始成为国内外ICU后综合征(post 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研究领域的热点。但该领域的研究以流行病学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为主,且部分影响因素(如年龄、镇静、机械通气时长)存在争议^([4]),而PICS-P的诱发因素及干预措施与成人的PICS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文旨在对PICS-P的影响因素和国内外干预现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儿科医护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