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道融合与宋代文论的理论自觉 被引量:2
1
作者 温婷婷 张恩普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27,共6页
宋代儒、道融合的基本思想形态是儒强道弱。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理学"并不完全是儒家的思想体系,而是兼容儒、道、释思想的伦理本体论思想体系,因此,其呈现出明显的儒强道弱的倾向。这种儒强道弱的思想形... 宋代儒、道融合的基本思想形态是儒强道弱。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理学"并不完全是儒家的思想体系,而是兼容儒、道、释思想的伦理本体论思想体系,因此,其呈现出明显的儒强道弱的倾向。这种儒强道弱的思想形态对宋代士人,包括文论家的个体独立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明显地影响到宋代文论的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融合 宋代文论 理论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道融合与明代文论的文化走向
2
作者 张恩普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9-82,共4页
明代思想文化的基本形态是儒中有道,无论理学还是心学,它们都属于儒家学术体系,其思想中都有道家的因子,有时甚至占很大比重。这种思想文化形态必然要影响到明代文论的文化走向,使其具有儒中有道的文化内涵,李贽的"童心说"、... 明代思想文化的基本形态是儒中有道,无论理学还是心学,它们都属于儒家学术体系,其思想中都有道家的因子,有时甚至占很大比重。这种思想文化形态必然要影响到明代文论的文化走向,使其具有儒中有道的文化内涵,李贽的"童心说"、公安三袁的"性灵论"、王夫之的"情景交融"思想,是其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融合 明代文论 文化走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儒家之失看魏晋初期之儒道融合 被引量:1
3
作者 沈伟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88,共5页
儒家"内圣外王"之人格的建立更多地依托于个体生命对儒家精神的信仰和坚持,而缺少一种坚强有力的外在规范,由此导致其在实践层面最终走向伪饰的可能。而道家的"自然"思想实际上追求一种天地人间的真性之流行,从而... 儒家"内圣外王"之人格的建立更多地依托于个体生命对儒家精神的信仰和坚持,而缺少一种坚强有力的外在规范,由此导致其在实践层面最终走向伪饰的可能。而道家的"自然"思想实际上追求一种天地人间的真性之流行,从而获得对治儒家之伪饰的可能。在这一基础之上,以王弼为代表的魏晋初期的思想家们,展开了儒道融合的思想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饰 儒道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道融合与中古文论的自觉演进》出版
4
作者 良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60,共1页
东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张恩普博士的新著《儒道融合与中古文论的自觉演进》一书已由吉林文史出版社于2004年6月出版,并列入该社的“博士文库”。《儒道融合与中古文论的自觉演进》是张恩普先生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该书主要... 东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张恩普博士的新著《儒道融合与中古文论的自觉演进》一书已由吉林文史出版社于2004年6月出版,并列入该社的“博士文库”。《儒道融合与中古文论的自觉演进》是张恩普先生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该书主要探讨儒道融合与中古文论自觉演进的内在联系,进而从文化与哲学的层面上阐述中古文论蓬勃发展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融合与中古文论的自觉演进》 张恩普 吉林文史出版社 古代文学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淮南子》的生死观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雪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55,共4页
将《淮南子》置于儒道二家对生死问题不同认识的背景下,从本体论和气化的角度对《淮南子》的生死观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揭示其生死关系的内涵。通过与老庄生死观的比较,阐释了《淮南子》在生死观上对道家尤其是庄子生死思想的基本继... 将《淮南子》置于儒道二家对生死问题不同认识的背景下,从本体论和气化的角度对《淮南子》的生死观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揭示其生死关系的内涵。通过与老庄生死观的比较,阐释了《淮南子》在生死观上对道家尤其是庄子生死思想的基本继承和发展。在对待事生与事死关系上,《淮南子》结合现实需要积极吸收儒家仁义道德观念,显示出融合儒道的思想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自然 儒道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子》的“四经”说
6
作者 裴健智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45,共9页
《文子》“四经”指德、仁、义、礼,源于《老子》对仁、义、礼的有限肯定。《文子》在《老子》的基础上继承《老子》“德”的含义,改造仁、义、礼的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四经”说。《文子》以道家之德吸收儒家的仁、义、礼,根源在于德... 《文子》“四经”指德、仁、义、礼,源于《老子》对仁、义、礼的有限肯定。《文子》在《老子》的基础上继承《老子》“德”的含义,改造仁、义、礼的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四经”说。《文子》以道家之德吸收儒家的仁、义、礼,根源在于德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仁、义、礼的相对性。《文子》建立了融合儒道的思想体系,不同于《黄帝四经》为代表的道法融合模式,属于战国时期黄老道家的重要派别。《文子》“四经”说的研究,对重新认识战国时期黄老道家的丰富思想面貌、重新评价战国时期的儒道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经 包容性 家化 儒道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