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儒法之争——礼法传统中的现代法治价值 被引量:11
1
作者 俞荣根 《法治研究》 2018年第5期3-13,共11页
先秦儒法之争并非"人治"与"法治"的对立。汉代新儒学融合百家,也终结了儒法之争。中华法系是礼法体制、礼法法系,并形成了帝制中国"礼法之治"的治理模式和志士仁人对"良法善治"的不懈追求。礼... 先秦儒法之争并非"人治"与"法治"的对立。汉代新儒学融合百家,也终结了儒法之争。中华法系是礼法体制、礼法法系,并形成了帝制中国"礼法之治"的治理模式和志士仁人对"良法善治"的不懈追求。礼法仍存活在中国人的法文化血液深层之处,其中不乏有益于建构现代法治中国的元素和智慧。在法制和法文化领域,建立文化自信和接续、转化、弘扬传统,应从礼法传统入手,一味地从法家"法治"儒家"德治"去分头寻找,可能本身就已陷于路径选择之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法之争 体制 法之 善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法之争新探
2
作者 杜勒强 《求实》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2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儒法之争 “德” 社会结构 制建设 道德建设 制意识 王子犯与庶民同罪 家的“德治” “百家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唐“永贞之变”看韩柳儒法之争
3
作者 巴明 《求是学刊》 1974年第0期39-49,共11页
关键词 柳宗元 韩愈 永贞 儒法之争 圣人 王叔文 天命论 林彪 顺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兼驳在师道问题上的所谓韩柳儒法之争
4
作者 王贵福 《求是学刊》 1979年第1期67-69,共3页
关键词 师道 柳宗元 儒法之争 韩愈 《师说》 抗颜 “四人帮” 动教育 师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铁会议与儒法价值观之争——盐铁会议实质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国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2-38,共7页
盐铁会议和《盐铁论》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料,但是对于盐铁会议的实质,学者们莫衷一是。有主张盐铁会议是儒法之争者,也有认为盐铁会议是政策之争者,还有认为盐铁会议是权力之争者。事实上,盐铁会议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叠加的产物,要... 盐铁会议和《盐铁论》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料,但是对于盐铁会议的实质,学者们莫衷一是。有主张盐铁会议是儒法之争者,也有认为盐铁会议是政策之争者,还有认为盐铁会议是权力之争者。事实上,盐铁会议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叠加的产物,要准确把握盐铁会议的本质,就必须从盐铁会议背后所反映的各种矛盾入手。文章认为,盐铁会议的实质是儒法二家在国策之价值取向上的分歧与对立,这次会议是儒学由思想文化进入政治文化的一个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铁会议 儒法之争 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今”之辨与中华文明现代性的法家阐释
6
作者 蒋范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3-61,共9页
虽然中国思想史上并非只有“厚古薄今”一种声音,但法家的古今观是否可以概括为“薄古厚今”值得商榷。具体分析法家的“古”“今”之辨,所谓“薄古”实为非难儒家的“法古”“学古”而发。法家敏锐地把握到传统以来的“古今”观在“厚... 虽然中国思想史上并非只有“厚古薄今”一种声音,但法家的古今观是否可以概括为“薄古厚今”值得商榷。具体分析法家的“古”“今”之辨,所谓“薄古”实为非难儒家的“法古”“学古”而发。法家敏锐地把握到传统以来的“古今”观在“厚古”价值的牵引中逐渐僵化,失去了自我辩证的能力。从现代性的视角看,中国传统的“古”“今”并非一个纯粹时间或历史概念。作为问题的关键,法家之“今”不仅指现实状况、适于“今”之价值,更有着对于“古”“今”话语的批判。这种批判并未导致法家对“古”“今”话语的抛弃。相反,在“古今之变”和“古今一也”的张力阐述间,法家在文明中既实现了现代性的自觉,也深度处理了文明与现代的关系。在中华文明现代性的议题上,法家所提供的思路可以归结为“通古今之变”五字:不仅强调古今差异的认知及其辩证,也通过揭示文明变迁的主体,实现传统历史哲学叙事的现代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之辨 现代性 中华文明 儒法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不老:作为儒法和解之基的新道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再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6-124,共9页
一部中国思想史,就其根本而言,实际上就是一部儒法之争的历史,也即一部坚持“礼治”还是坚持“法治”的历史。然而,追本溯源,无论是儒家礼治所尚的亲亲而仁民的家国合一,还是法家法治所尚的己之私利以成天下之公的以利释义,都是以老子... 一部中国思想史,就其根本而言,实际上就是一部儒法之争的历史,也即一部坚持“礼治”还是坚持“法治”的历史。然而,追本溯源,无论是儒家礼治所尚的亲亲而仁民的家国合一,还是法家法治所尚的己之私利以成天下之公的以利释义,都是以老子“道法自然”的“生命自组织性”为其共同的终极依据、终极根基。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有助于克服中国思想儒法取舍之间非此即彼的两难,同时正如近现代异军突起的“以道释儒”“以道释法”复老思潮所表明的那样,也为当代呼之欲出的“新道家”的兴起做出了极其重要的理论铺垫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法之争 自然 近现代复老思潮 新道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政治思想史上的道义与功利之争 被引量:7
8
作者 胡新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57,共17页
先秦政治思想领域一直存在着重道义和重功利两种思想的对立。这种对立,在商代表现为商王朝崇尚严刑峻法和周邦倡导明德慎罚的不同,在西周表现为鲁国"亲亲上恩"和齐国"尊贤上功"的不同,在春秋表现为"道之以德,... 先秦政治思想领域一直存在着重道义和重功利两种思想的对立。这种对立,在商代表现为商王朝崇尚严刑峻法和周邦倡导明德慎罚的不同,在西周表现为鲁国"亲亲上恩"和齐国"尊贤上功"的不同,在春秋表现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不同,在战国则集中表现为推崇礼治的儒家和推崇法治的法家之间的激烈交锋。两派思想的对峙与冲突不但贯穿了先秦政治思想史的始终,还从根本上决定了当时政治思想的局面和进程。两派政治思想对立关系的形成,与中国早期国家的特殊形态即宗族国家形态密切相关。宗族组织与国家机器的紧密结合,家族伦理与政治伦理的高度一致,首先促生了代表宗族势力、富于宗法与亲情气息、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道义派政治思想,而作为代表国家势力的一端,注重政治与法规建设、看重行政效率和国家实力的功利派政治思想也相伴而生。道义与功利之争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领域反复出现并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这是中国古代家族组织、家族文化和宗法意识特别发达的社会政治现实必然导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政治思想史 道义 功利 儒法之争 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铸刑书”“铸刑鼎”之争的宪政思维新论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维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4-127,共4页
对于春秋时期郑国"铸刑书"和晋国"铸刑鼎"两大事件,过去人们一般只关注其"成文法"和"公布"的历史意义。"铸刑书""铸刑鼎"之争的宪政学意义,表面上看,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 对于春秋时期郑国"铸刑书"和晋国"铸刑鼎"两大事件,过去人们一般只关注其"成文法"和"公布"的历史意义。"铸刑书""铸刑鼎"之争的宪政学意义,表面上看,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其深层含义,却体现了早期法家与早期儒家关于法律、国家治理的不同立场。如果说子产的选择反映了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伦理的宪政思维方式,那么叔向、孔子的态度则体现了理想主义的、思想家伦理的宪政思维方式。"法究竟由谁控制"的问题以及"所铸之法能否起到理想的治民效果"的问题,是双方争论的两个焦点之所在,也是儒法之争的实质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刑书” “铸刑鼎” 儒法之争 宪政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世日本知识界的《韩非子》受容——以山鹿素行为中心的考察
10
作者 窦兆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58,共8页
近世日本学者对《韩非子》的研究和借鉴始于山鹿素行。通过系统研读《韩非子》,山鹿素行发现了儒家之“礼”与法家之“法”在“规则”与“人情”两方面的共通性,进而打通了二者的理论逻辑,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韩... 近世日本学者对《韩非子》的研究和借鉴始于山鹿素行。通过系统研读《韩非子》,山鹿素行发现了儒家之“礼”与法家之“法”在“规则”与“人情”两方面的共通性,进而打通了二者的理论逻辑,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韩非子》中法治论与人情论的吸收,素行在其原本以“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中补充了“法”的内容,从而形成“礼”“法”兼用、伦理与政治并举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超越了中国传统的儒法之争,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鹿素行 《韩非子》 日本 古学派 儒法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