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记·儒林列传》写作旨趣考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文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9-82,共4页
《史记·儒林列传》的写作旨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司马迁颂扬了汉武帝君臣复兴儒学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也揭露了儒学在汉武帝君臣的“独尊”下发生的学术质变。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但在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中又是统一的。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儒林列传 学术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齐鲁文化的风格与儒学的西渐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子今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8-52,共5页
齐鲁文化在先秦时期具有明显的优势,秦汉时期在仍然保持地域文化鲜明个性的同时,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作出了显著的历史贡献。所谓“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反映了齐鲁地区在政治文化领域的领先地位。其他如经学、史学... 齐鲁文化在先秦时期具有明显的优势,秦汉时期在仍然保持地域文化鲜明个性的同时,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作出了显著的历史贡献。所谓“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反映了齐鲁地区在政治文化领域的领先地位。其他如经学、史学、文学、医学、农学、算学、书学、乐学、历学等,都有齐鲁人的创造充盈了当时学术文化的宝库。齐鲁文化扩展其影响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儒学的向西流布。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齐鲁文化对于汉文明总体面貌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文化 秦汉时期 儒学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司马迁 儒林列传 《史记·货殖列传 汉武帝时代 公孙弘 文化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子:孔孟之间的重要环节——以古今之辩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卫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31,13,166,共11页
近些年关于儒墨关系的研究的深入,很重要的表现是不仅仅注意两者的对立,还注意到两者的会通,由此呈现了先秦诸子更为丰富复杂的思想图景。论及儒墨会通,往往想到两者的相类之处。其实,两者的会通还有另外方面:孟子在拒墨学的同时,又吸... 近些年关于儒墨关系的研究的深入,很重要的表现是不仅仅注意两者的对立,还注意到两者的会通,由此呈现了先秦诸子更为丰富复杂的思想图景。论及儒墨会通,往往想到两者的相类之处。其实,两者的会通还有另外方面:孟子在拒墨学的同时,又吸取了墨学,化解了墨子对孔子的质疑和挑战,从而深化发展了孔子开创的儒学,实现了“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史记·儒林列传》)。自汉代以来,已有学者对此有所提及,但大多语焉不详。先秦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在政治思想领域首当其冲的是古今之辩即守旧与革新之争,力主变法革新的法家称其是“誉先王”和“与时转”,“学古”和“师今”①的对立。如此的古今之辩在孔子、墨子、孟子的思想脉络中,主要围绕礼与法、贤与能、王与霸、述与作而展开。本文试图以此为背景,阐释墨子是孔孟之间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墨关系 儒林列传 墨学 社会大变革 先秦诸子 墨子 思想脉络 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体例平议(下)
4
作者 赵生群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80-84,共5页
本文继《<史记>体例平议》(上)之后,选择了若干具有典型意义,且颇有争议的篇目作了具体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太史公撰《史记》的本旨,在于通古今之变。本纪、世家、列传三类人物传记在体例上的安排各有其标准、要求,与名号无关,... 本文继《<史记>体例平议》(上)之后,选择了若干具有典型意义,且颇有争议的篇目作了具体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太史公撰《史记》的本旨,在于通古今之变。本纪、世家、列传三类人物传记在体例上的安排各有其标准、要求,与名号无关,也与作者的褒贬倾向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孔子世家》 《陈涉世家》 项羽本纪 太史公书 刘知几 儒林列传 《春秋》 人物传记 诸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人与自然之间——读《史记的文化发掘》
5
作者 方兢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8-58,共1页
过去读历代史家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以宋代学者马存的见解所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他说:“子长平生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凌稚隆《史记评林》引)如... 过去读历代史家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以宋代学者马存的见解所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他说:“子长平生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凌稚隆《史记评林》引)如马存这样将司马迁的风格特征理解为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人与自然的关系 司马迁 海市蜃楼现象 文化人类学 究天人之际 《太史公自序》 《天人三策》 儒林列传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