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清史《儒林传》第五次稿对清代理学史的记载
1
作者 戚学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9-179,共11页
清代学术史研究中,清代经学史更受重视,理学史的研究相对薄弱。清史《儒林传》关于理学史的记载,特别是《儒林传》第五次稿的理学史论述尤有价值。该书仅记载理学人物的就有33卷,正传更记载了86人之多,是清史《儒林传》理学人物记载数... 清代学术史研究中,清代经学史更受重视,理学史的研究相对薄弱。清史《儒林传》关于理学史的记载,特别是《儒林传》第五次稿的理学史论述尤有价值。该书仅记载理学人物的就有33卷,正传更记载了86人之多,是清史《儒林传》理学人物记载数量最多的一稿。《稿本清史儒林传》是清史《儒林传》第五次稿的工作本之一,披露了该书理学史记载的部分形成过程。该书由陈伯陶等人纂辑,成书于1901至1906年间,新辑正传者有芮长恤等36人,《唐鉴传》等44个传记继承原有稿件,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这些新辑和增辑的传记使得清代理学人士谱系得到了扩展,其学术宗旨被重新书写,学术著作的主旨与成就得到了强调。清史《儒林传》第五次稿纠正了从阮元开始的清史《儒林传》对理学人士的低调记载,对理学史研究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列 稿本清史儒林传 成兴斋稿钞本儒林传 陈伯陶 清代理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史《儒林传》扬州学人记载的形成
2
作者 戚学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5,共15页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和第四次稿对扬州学人的记载情况。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中,阮元将任大椿为代表的扬州学人群体载入,但该传被删除。光绪年间,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中有八位扬州学人立为正传。这些传记在扬州府呈送的《儒林刘宝楠刘文淇朱士端王念孙汪喜苟焦循凌曙江藩(江苏咨送采访册)》的同名传记基础上删改而成。国史馆纂修官重点改写并表彰了扬州诸儒在《易》《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等专经研究上的成就,彰显了扬州诸人的“汉学”宗风,突出了他们的地域联系和家族特色。清史《儒林传》虽未用“扬州学派”之名,但已经记载了扬州学派的学风和地缘特色等要素,在正史中确立了扬州学派的史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 扬州学派 汉学 阮元 缪荃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史《儒林传》对陈澧学术的记载 被引量:3
3
作者 戚学民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东塾学派是广东学者陈澧与其弟子所形成的一个学术流派,具有全国影响力。本文讨论其全国学术影响力产生的一个侧面。清史《儒林传》对陈澧的记载是其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例证,情况较为复杂,学界了解不多。本文利用台北故宫博物院档案,揭示... 东塾学派是广东学者陈澧与其弟子所形成的一个学术流派,具有全国影响力。本文讨论其全国学术影响力产生的一个侧面。清史《儒林传》对陈澧的记载是其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例证,情况较为复杂,学界了解不多。本文利用台北故宫博物院档案,揭示清史《儒林传》中《陈澧传》的最初面貌的形成以及后续改写情形,展示陈澧在官方正史中学术形象的建立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儒林传 陈澧 缪荃孙 陈伯陶 马其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传稿》与《宋学渊源记》 被引量:3
4
作者 戚学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6-154,共9页
阮元《儒林传稿》的理学记载有相当贡献,对清代学术有重要影响,江藩的《宋学渊源记》就曾受到《儒林传稿》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蕴涵着清代学术史的丰富信息。《宋学渊源记》为呼应《儒林传稿》而作,两者均利用了彭绍升《二林居集... 阮元《儒林传稿》的理学记载有相当贡献,对清代学术有重要影响,江藩的《宋学渊源记》就曾受到《儒林传稿》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蕴涵着清代学术史的丰富信息。《宋学渊源记》为呼应《儒林传稿》而作,两者均利用了彭绍升《二林居集》有关记述,相辅相成,构成了清代理学史的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元 江藩 儒林传稿》 《宋学渊源记》 《二林居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史儒林”与“浙东学术”——阮元《儒林传稿》叙学成就管窥 被引量:2
5
作者 戚学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0-103,共14页
阮元《儒林传稿》记载的浙江经学状况是其学术论述的重点之一,与章学诚及其"浙东学术"有密切联系。一般认为,章学诚及其浙东史学派被埋没一百多年。《儒林传稿》有关浙江学术的记载显示了章学诚的影响,阮元实际上将浙东学术... 阮元《儒林传稿》记载的浙江经学状况是其学术论述的重点之一,与章学诚及其"浙东学术"有密切联系。一般认为,章学诚及其浙东史学派被埋没一百多年。《儒林传稿》有关浙江学术的记载显示了章学诚的影响,阮元实际上将浙东学术名义和黄宗羲一系学人谱系写入了清代学术史。《儒林传稿》提示我们关注该书的学术价值以及浙东学术在清代学术史中的实际遭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传稿》 浙东学术 阮元 章学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与桐城派——以清国史馆《儒林传》初稿为中心 被引量:2
6
作者 马延炜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8-83,123,共7页
汉宋之争是清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嘉庆中叶编纂的清国史馆《儒林传》初稿,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汉宋学术争论的实况。主张汉学的史稿编修者,效仿《明史》中只设儒林传,不为道学家立专传的体例,在具体编修中将主张宋学的桐城学者列入... 汉宋之争是清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嘉庆中叶编纂的清国史馆《儒林传》初稿,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汉宋学术争论的实况。主张汉学的史稿编修者,效仿《明史》中只设儒林传,不为道学家立专传的体例,在具体编修中将主张宋学的桐城学者列入较为时人所轻视的《文苑传》中,以达到扬汉抑宋、为汉学争取儒学正统的目的,以致时至今日,桐城派依然被主要视为一个文学流派,桐城学者也主要被看做是文学家,他们在古文、辞章之外的其他成就,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宋之争 桐城派 清国史《儒林传 阮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学商兑》与《儒林传稿》 被引量:1
7
作者 戚学民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9-119,共11页
方东树的《汉学商兑》是清道光年间在广东出现的理论著作,在晚清学术界影响较大,具有较以往认识的更大价值。《汉学商兑》与阮元的《儒林传稿》有密切关系,其有关议论针对后者的特定内容,整体上对儒林传修撰过程中所涉及的儒学基本问题... 方东树的《汉学商兑》是清道光年间在广东出现的理论著作,在晚清学术界影响较大,具有较以往认识的更大价值。《汉学商兑》与阮元的《儒林传稿》有密切关系,其有关议论针对后者的特定内容,整体上对儒林传修撰过程中所涉及的儒学基本问题作出了回应。方东树为道学等名义进行了辩护,批驳了阮氏过分拔高儒的名义的做法。《汉学商兑》显示了《儒林传稿》的重要影响,对理解晚清以来广东学术的重要影响具有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树 汉学商兑 阮元 儒林传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晋书·儒林传》中儒师形象
8
作者 李姝辄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09年第5期55-58,共4页
《晋书.儒林传》以简洁明了的笔触,记述了两晋独具代表性的十八位儒师。他们或安贫乐道、或淡泊名利、或博学洽闻、或独善其身、或振教兴化、或达于从政,在两晋官学衰微、私学兴盛的独特教育背景映衬下,形象鲜明地屹立在历史长河中。这... 《晋书.儒林传》以简洁明了的笔触,记述了两晋独具代表性的十八位儒师。他们或安贫乐道、或淡泊名利、或博学洽闻、或独善其身、或振教兴化、或达于从政,在两晋官学衰微、私学兴盛的独特教育背景映衬下,形象鲜明地屹立在历史长河中。这些儒师形象为当代教师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职业形象和社会形象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书·儒林传 儒师形象 教育思想 教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其昶清史《儒林传》稿本初探 被引量:3
9
作者 阎昱昊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3-160,共8页
清代国史馆及民国清史馆在百余年间共纂有八个成体系的清史《儒林传》稿本,其中马其昶所负责的第七次稿的纂修情形一直以来并不被充分了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馆档案中有两册署“马其昶”之名的《儒林传》稿本,是马氏的纂修成果遗存... 清代国史馆及民国清史馆在百余年间共纂有八个成体系的清史《儒林传》稿本,其中马其昶所负责的第七次稿的纂修情形一直以来并不被充分了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馆档案中有两册署“马其昶”之名的《儒林传》稿本,是马氏的纂修成果遗存,揭示出清史《儒林传》第七次稿的具体面貌。该稿本是在缪荃孙第六次稿基础上调整修改而成的,内容颇值得关注,如《马宗梿传》《江永传》《戴震传》等传记,呈现出有别于第六次稿的历史书写,反映了马其昶编纂清史《儒林传》的思想宗旨及其对清代学术史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儒林传 马其昶 清史馆 清代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书·儒林传》辨误三则
10
作者 谢志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7-158,共2页
《汉书·儒林传》是西汉五经经师的类传,成于众手,且传承日久,讹误难免。现根据《汉书》经师本传及他篇,并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考核稽查,再辨误三则:"夏侯建官至太子少傅而非太子太傅";"朱邑为大司农而非大司空"... 《汉书·儒林传》是西汉五经经师的类传,成于众手,且传承日久,讹误难免。现根据《汉书》经师本传及他篇,并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考核稽查,再辨误三则:"夏侯建官至太子少傅而非太子太傅";"朱邑为大司农而非大司空";"王中不曾为元帝少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儒林传 班固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史稿·儒林传》勘误一则
11
作者 张行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92,共1页
《清史稿》卷四八○《儒林传一》载有“与文洊同时者有宋之盛、邓元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113页)一语,《清史稿校注》亦同(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978页)。据《清史稿·儒林传一》记载,谢文洊“康熙二十年,卒,年六十... 《清史稿》卷四八○《儒林传一》载有“与文洊同时者有宋之盛、邓元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113页)一语,《清史稿校注》亦同(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978页)。据《清史稿·儒林传一》记载,谢文洊“康熙二十年,卒,年六十有七”(第13112页);《清国史·儒林传上》则载邓元昌“乾隆三十年卒,年六十余”(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册,第527页)。乾隆三十年(1765)上距康熙二十年(1681)84年,且邓元昌六十余岁卒,因此邓元昌非谢文洊同时之人,《清史稿》此条史料有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稿》 清史稿 儒林传 商务印书馆 中华书局 邓元昌 清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昼的教育思想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87-96,共10页
一生平和著作刘昼(约生于公元514年,约卒于公元565年)字孔昭,渤海阜城(今河北省阜城县)人,是北朝儒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少年时代,刘昼遭受了孤贫的生活打击,但并不向挫折屈服。他勤奋好学,先师从魏末著名儒学家徐遵明,学习了《三礼》、... 一生平和著作刘昼(约生于公元514年,约卒于公元565年)字孔昭,渤海阜城(今河北省阜城县)人,是北朝儒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少年时代,刘昼遭受了孤贫的生活打击,但并不向挫折屈服。他勤奋好学,先师从魏末著名儒学家徐遵明,学习了《三礼》、《服氏春秋》等儒学经典。乡里缺少书籍,他便不远千里,由家乡来到京都邺(今河北省临漳县)。当时邺令宋世良有藏书五千卷,刘昼请求担任其子的博士。借此机会,他如饥似渴,夜以继日,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刘昼本想借此一展政治抱负,但花了10年功夫,直到48岁才被举为秀才,然而却考策不第,仕途很不得志。天统中,卒于家,时年52岁,《北齐书》和《北史》有传,《北齐书·儒林传》叙录和《广弘明集》也有零星记载。由于官场失意,刘昼先后写下了《六合赋》一篇、《高才不遇传》三篇、《帝道》、《金箱壁言》、《刘子》十卷等著作。这些著作大多亡佚,保留下来的只有一些片言只语和《刘子》十卷五十五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思想 刘昼 广弘明集 儒学经典 徐遵明 邺令 帝道 政治抱负 少年时代 儒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突下的暗合:论阮元与章学诚的学术交集
13
作者 屈宁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153,167,168,共13页
阮元与章学诚虽然学术风格迥异,亦无直接学术联系,但却不乏学术交集,主要表现为:阮元不仅阅读甚至选刻过《文史通义》,将其作为《国史儒林传稿》的重要史源,而且对清代浙东史学颇为关注,为浙东学人依次立传,与章学诚晚年撰写《浙东学术... 阮元与章学诚虽然学术风格迥异,亦无直接学术联系,但却不乏学术交集,主要表现为:阮元不仅阅读甚至选刻过《文史通义》,将其作为《国史儒林传稿》的重要史源,而且对清代浙东史学颇为关注,为浙东学人依次立传,与章学诚晚年撰写《浙东学术》的举动正相映照。在史学观念上,阮元提出必须借助历史文本分析的方法,从中体察史家之“命意”,亦与章氏“史意”说相发明。凡此种种暗合,根本上源于二人经史观的契合,尤其是对史学经世价值的高度重视。章学诚强调“六经皆史”,以史统经,阮元亦以史学为一切学问致用之前提,这一相似的史学情结及其所暗含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的学术情怀,是阮元与清中叶其他有识学者理解和接受《文史通义》的重要前提,他们构成了《文史通义》最早的阅读群体。不过,阮元对理学思维的排斥,又决定了他对《文史通义》和浙东史学的认知是有限的,甚至是割裂的,他所感兴趣的主要是后者“重史”的观念和“经世”的旨趣,以及部分具体的历史编纂学主张和史传作品,至于章氏那套最为核心的主于逻辑推演和理论建构的偏形而上的“独断之学”,则较为排斥。这一思想局限,是乾嘉时期普遍重材料而轻理论的学风流弊的缩影,也是章学诚生前难以跻身主流学界的主要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元 章学诚 《文史通义》 儒林传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师承孔安国说考辨
14
作者 陈桐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2-56,共5页
司马迁师承孔安国说考辨陈桐生《汉书·儒林传》中有一段文字:“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字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兹多于是矣。遭巫蛊,未立于学官。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 司马迁师承孔安国说考辨陈桐生《汉书·儒林传》中有一段文字:“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字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兹多于是矣。遭巫蛊,未立于学官。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承关系 考证 《汉书·儒林传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记》 司马迁 孔安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不容”解 被引量:1
15
作者 子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53-,共1页
《论语·乡党篇》:“寝不尸,居不容”。《经典释文》曰:“居不客,苦百反,本或作容,羊凶反,唐石经亦作客”。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据此将“容”改为“客”。余案:此句“容”为“颂”的假借字。《说文》:“颂,貌也”,“容,盛也”。《... 《论语·乡党篇》:“寝不尸,居不容”。《经典释文》曰:“居不客,苦百反,本或作容,羊凶反,唐石经亦作客”。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据此将“容”改为“客”。余案:此句“容”为“颂”的假借字。《说文》:“颂,貌也”,“容,盛也”。《汉书·儒林传》:“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而鲁徐生善为领”,颜师古注曰:“颂读与容同”。《史记·儒林传》作“容”。《汉书》用本字,《史记》用假借字。《论语》在记述朝聘祭祀时,都言容仪之盛,而在记述平常家居时,则说“申申如也”(安祥舒适貌),“夭夭如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传 高堂生 师古注 寝不尸 假借字 汉兴 《论语译注》 士礼 《经典释文》 石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挺剑”与“剑挺”岂能混为一谈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其华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3-33,共1页
“挺剑”与“剑挺”岂能混为一谈江苏沭阳县贤官中学朱其华初中《语文》第六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挺剑而起”句,课本对“挺剑”未作注释,《教学参考书》将其释为“拔出宝剑”。初中《阅读》第六册《陈涉世家》中有“尉剑挺”句... “挺剑”与“剑挺”岂能混为一谈江苏沭阳县贤官中学朱其华初中《语文》第六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挺剑而起”句,课本对“挺剑”未作注释,《教学参考书》将其释为“拔出宝剑”。初中《阅读》第六册《陈涉世家》中有“尉剑挺”句,课本把“剑挺”注为:“剑拔出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 华初 教学参考书 陈涉 剑把 动宾式 《孔子家语》 《古代汉语》 儒林传 吴都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史稿》丁晏、戈鲲化名号订误
17
作者 曹天晓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1-141,共1页
《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传三》有淮安经学家丁晏传,开篇写作“丁晏,字柘堂”。此处有两重错误,一是误将丁晏之号当作字,二是将“柘唐”讹为“柘堂”,《清史稿校注》亦未更正。丁晏(1794—1876),字俭卿,号柘唐、柘塘,但不可写作“柘堂... 《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传三》有淮安经学家丁晏传,开篇写作“丁晏,字柘堂”。此处有两重错误,一是误将丁晏之号当作字,二是将“柘唐”讹为“柘堂”,《清史稿校注》亦未更正。丁晏(1794—1876),字俭卿,号柘唐、柘塘,但不可写作“柘堂”。如丁晏有印章为“字俭卿号柘塘”(王国维:《传书堂藏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35页)。丁晏自述取号缘由云:“淮郡之西南有村居曰‘柘塘’,风土朴厚,鱼稻饶衍,余三十以后厌城市习尚日浇,遂以‘柘塘’自号,欲卜居焉。”(丁晏:《石亭记事》,同治间汇刻《颐志斋丛书》本,续编第21a页)可见“柘塘”为地名,因“唐”为“塘”之本字,故亦可写作“柘唐”。又查丁晏本人硃卷、年谱、族谱、著作题款及亲友著述,其号皆作“柘唐”或“柘塘”,而以“柘唐”居多,但未见作“柘堂”者。古人取室名、别号多用“堂”字,如杜甫之“草堂”、苏轼之“雪堂”,近代有“甲骨四堂”,或许正是受此取号习惯影响,《清史稿》不暇细究,便将“柘唐”径写作“柘堂”,且误号为字。此后以讹传讹,学者乃多知“柘堂”而不知“柘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稿》 丁晏 上海古籍出版社 藏书志 清史稿 订误 经学家 儒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解构主义立场
18
作者 赵荔红 《出版广角》 2004年第8期62-63,共2页
依托古代故事为原型的再创作,着力点在于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翻新,目的在于超越,让旧故事扎根在现代社会的土壤之中,通过古代故事来反思现代生活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 古代故事 小说创作 新解构主义 《新侠客·贞元年间的隐秘镜子》 《新儒林传·在明朝读书》 《另类成语·呼唤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