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服、儒者与殷商宗教生活考论 被引量:3
1
作者 余治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8-32,共5页
根据《墨子.公孟》的记载,公孟子穿着儒服,儒味十足,具有一定的儒家背景,或者他本人就是一个保守、地道的儒,至少他相信并引用过儒者的名言。《礼记.儒行》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而孔子则回答说:"丘... 根据《墨子.公孟》的记载,公孟子穿着儒服,儒味十足,具有一定的儒家背景,或者他本人就是一个保守、地道的儒,至少他相信并引用过儒者的名言。《礼记.儒行》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而孔子则回答说:"丘少居鲁,衣逢掖之长。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章甫是殷商玄冠之名,属于一种用缁布制作的礼冠。如果儒服即是殷服,那么,儒礼也就是曾经推广并盛行于有殷一代的古礼。孔子的祖上一度是殷商王朝的宋国贵族,上溯三代,也出过鲁国的武士。故孔子既有殷人的血统,也有周人的血统。周初时期,那些自觉保留了殷商文明的前朝遗民开始被称为儒。殷人中的祝、宗、卜、史并未随商的灭亡而消失,现实社会的祖先祭祀、土神信仰与上帝崇拜造就了一定数量的礼俗专门职业者,所有的郊祀、祖祀、社祀都必须依靠他们而进行。殷周时代的宗教生活催生出了儒者阶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服 孔子 殷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士儒服 被引量:1
2
作者 丰明 《农家致富》 2023年第21期63-63,共1页
庄子师从道家。有一次鲁哀公嘲讽他说:“鲁国多的是儒士,实在是很难找到先生的门徒。”庄子听后淡然地说,“大王错了,实际上,鲁国的儒士很少。”鲁哀公哈哈笑说:“先生难道没看到我国上下都是穿儒服的,你怎么能说少呢?”庄子回答道:“... 庄子师从道家。有一次鲁哀公嘲讽他说:“鲁国多的是儒士,实在是很难找到先生的门徒。”庄子听后淡然地说,“大王错了,实际上,鲁国的儒士很少。”鲁哀公哈哈笑说:“先生难道没看到我国上下都是穿儒服的,你怎么能说少呢?”庄子回答道:“儒士戴环冠,就知天时;穿句屦,就知地形;衣带上挂个玉馁,就善于机断。可是,君子明白这些道理,并不就一定要穿这样的衣服。反过来,穿这种衣服的人,未必就懂得这些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服 鲁国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记·儒行》篇的历史诠释与时代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4-161,共8页
《儒行》应该是七十子及其后学的重要作品。宋明时期理学家认为该篇非孔子所说,但《儒行》继承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儒者性格和精神面貌的多样性。近代的章太炎、熊十力极为推崇《儒行》,进而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肯... 《儒行》应该是七十子及其后学的重要作品。宋明时期理学家认为该篇非孔子所说,但《儒行》继承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儒者性格和精神面貌的多样性。近代的章太炎、熊十力极为推崇《儒行》,进而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肯定。《儒行》的德行体系一部分属于孔子时代的礼乐文化德行体系,也有一些后礼乐时代发展出来的德行。儒家提出德性范畴,一定要把它具象化为德行的体系。《儒行》在相当程度上更加具体地显现了德行行为的样态。德行论的积极意义就是它能够更具体地显现出那种可学习的行为典范;德性则更能在本质上来说明德行的持久的内在依据和可能性。从《儒行》篇来看,德行与德性在中国是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服 德行 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利玛窦的文化适应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疏仁华 周晓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4-140,共7页
利玛窦来华经历了两次易服:教士服易僧服、僧服易儒服,其形象经历了从修道士到西僧、从西僧到西儒的两次转换。两次易服从适错到适应,反映了利氏文化适应策略的不断调整,也反映了异质文化交融的某些规律。
关键词 利玛窦 儒服 文化适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