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曾点传统”“神秘传统”与“主观派”——儒家审美形上学传统及其实践方法
1
作者 冯学勤 《美育学刊》 2018年第6期67-75,共9页
儒家审美形上学,作为从审美维度阐释儒家形上学的一个现代性命题,发轫于王国维经康德、席勒思想"转而观孔子"之时。不同于王国维等美学家的外向阐释路径,现代新儒家牟宗三、陈来等人,为了维护儒家道德形上学的纯正性,各自对... 儒家审美形上学,作为从审美维度阐释儒家形上学的一个现代性命题,发轫于王国维经康德、席勒思想"转而观孔子"之时。不同于王国维等美学家的外向阐释路径,现代新儒家牟宗三、陈来等人,为了维护儒家道德形上学的纯正性,各自对儒学中的"异质传统"加以批评,并分别冠以"曾点传统"和"神秘传统"之名。这恰从儒学体系内部反证儒家审美形上学传统的存在。更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所整理的儒家静坐的"主观派",使儒家审美形上学与儒家修身实践——静坐传统之间异常紧密的关联得以凸显,由此奠定了儒家审美形上学的特殊性质。这三个范围重叠、性质相同的传统,从思想史和方法论两个方面,构成了儒家审美形上学体系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审美形上学 儒家静坐传统 美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俗的分界——《长物志》中的儒家审美观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琛琛 胡筱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66,共6页
晚明是一个政治复杂、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的转型时代,传统社会的文人精神逐渐消解,文士们开始在物欲的雅俗之间寻找心灵的平衡,而传统儒家“用舍行藏”的处世态度在无形中将这种矛盾寄托于对器物的审美感受之中。文震亨作为晚明社会文... 晚明是一个政治复杂、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的转型时代,传统社会的文人精神逐渐消解,文士们开始在物欲的雅俗之间寻找心灵的平衡,而传统儒家“用舍行藏”的处世态度在无形中将这种矛盾寄托于对器物的审美感受之中。文震亨作为晚明社会文士阶层的代表,在《长物志》一书中对日常器物的选择、使用和内涵进行了雅俗的区分,表现出一种“道者器之道”的思想内涵。本文通过“择物的标准”“用物的态度”以及“观物的内涵”三个层面,将文氏所划定的雅物与传统儒家美学命题进行观照,探讨其对生活之美的本质追求。并在此层面上,以古鉴今,为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提供一套可供参考的儒家生活美学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物志》 雅俗 儒家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文人书风对儒家美学的接受——以蒲松龄书风为中心
3
作者 孔德祥 彭文萍 《蒲松龄研究》 2023年第3期123-128,共6页
儒家审美意蕴影响了清代文人书法的审美取向,而随着清初社会矛盾的激化,出现“入世传承”和“出世异变”两种发展趋势。蒲松龄作为清初文人,其书风也深受清初儒家审美的影响。早期对蒲松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实用的科考书写,后期科举失意... 儒家审美意蕴影响了清代文人书法的审美取向,而随着清初社会矛盾的激化,出现“入世传承”和“出世异变”两种发展趋势。蒲松龄作为清初文人,其书风也深受清初儒家审美的影响。早期对蒲松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实用的科考书写,后期科举失意,他开始对儒学书风审美进行思辨,从馆阁书风到有意无法的自然书写,正是其对“器”与“用”的辩证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儒家审美 文人书风 思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朴趾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4
作者 陈冰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40-44,共5页
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一直影响着整个朝鲜社会。朝鲜文人在塑造女性形象时总是把情感艺术上的"美"同儒家思想中传统的道德规范结合在一起。而以朴趾源为代表的进步文人对美进行了重新定义,并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女性形象。本文... 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一直影响着整个朝鲜社会。朝鲜文人在塑造女性形象时总是把情感艺术上的"美"同儒家思想中传统的道德规范结合在一起。而以朴趾源为代表的进步文人对美进行了重新定义,并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朴趾源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来探究朝鲜文人审美意识的转变,并进一步揭示朝鲜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朴趾源 儒家审美 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花比德 以美储善 被引量:5
5
作者 陈秀中 王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114-117,共4页
本系列论文将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中华儒释道互补的赏花审美思想对于中国古代赏花审美传统所形成的深远影响及其现实意义。儒家的自然审美观主张从伦理道德(善)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提出了"比德说",如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主... 本系列论文将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中华儒释道互补的赏花审美思想对于中国古代赏花审美传统所形成的深远影响及其现实意义。儒家的自然审美观主张从伦理道德(善)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提出了"比德说",如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主导作用的儒家文化一样,儒家的与花比德、以美储善的自然审美传统已经普遍渗透于中国人赏花的自然审美意识之中,积淀很深;这一优良的中华花文化传统,可以为安顿当代中国人浮躁空虚的心灵提供丰富而深刻的智慧资源,理应继承借鉴并使之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自然审美 与花比德 以美储善 陶冶情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