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伦理法的内在精神及其重构 被引量:2
1
作者 栾爽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60-63,共4页
从文化类型上看,儒家法应属伦理法。这一文化品性决定了它的内在精神,进而形成以“情—理—法”位阶排列为特征的中国古代社会调整规范系统。推进当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必须正确认识儒家伦理法的历史局限和影响,进行现代法治精神的重构。
关键词 儒家伦理法 内在精神 治精神 中国 社会控制系统 自由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判断及其法律价值——儒家伦理法与基督教教会法之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聂铄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07年第5期74-79,共6页
儒家和基督教之所以将人性评判作为建立自己思想价值体系的起点,其目的不在于判断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而在于创立的学说是以弘扬人性之善还是惩处人性之恶来达到其终极目标,即“扬善”或“抑恶”。儒家伦理法与基督教教会法... 儒家和基督教之所以将人性评判作为建立自己思想价值体系的起点,其目的不在于判断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而在于创立的学说是以弘扬人性之善还是惩处人性之恶来达到其终极目标,即“扬善”或“抑恶”。儒家伦理法与基督教教会法不仅对传统中国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社会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和西方的法律与社会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法 教会 宗教信仰 人性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伦理法的价值生态及其现代互动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黄爱教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37,共5页
就哲学的辩证法而言,概念与理念实为精神的两面。儒家伦理法作为概念,定在于中华法文化中,具有文化生态的合理性,是儒家伦理法的潜在。儒家伦理法作为理念,显现于社会现实中,具有会生态的合理性,是儒家伦理法的自在。儒家伦理法如何从... 就哲学的辩证法而言,概念与理念实为精神的两面。儒家伦理法作为概念,定在于中华法文化中,具有文化生态的合理性,是儒家伦理法的潜在。儒家伦理法作为理念,显现于社会现实中,具有会生态的合理性,是儒家伦理法的自在。儒家伦理法如何从潜在与自在互动中成为自为,自为地成为现代法治精神主体性的需求,是现代法治精神现实建构的历史性难题。只有对儒家伦理法进行生态转换,才能从互动中滋养现代法治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法 价值生态 现代治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伦理法的形上本性:理性抑或精神? 被引量:1
4
作者 黄爱教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1期74-79,共6页
就学术资源而言,儒家伦理法的形上本性有两种选择:理性;精神。如果儒家伦理法的形上本性是理性,它的学术前提是将"儒家伦理法等同于自然法";如果儒家伦理法的形上本性是精神,基于伦理与精神同一性,用精神诠释儒家伦理法,符合... 就学术资源而言,儒家伦理法的形上本性有两种选择:理性;精神。如果儒家伦理法的形上本性是理性,它的学术前提是将"儒家伦理法等同于自然法";如果儒家伦理法的形上本性是精神,基于伦理与精神同一性,用精神诠释儒家伦理法,符合儒家伦理法发展的辩证历史,符合儒家伦理法的伦理本质,具有伦理感、历史感和中国感,学术功能融摄理性和实践。现实的结论是:儒家伦理法的形上本性是精神,应当是精神,而且仅仅是精神,不是别的。它的现实意义是:精神的意义世界是儒家伦理法得以理解、确证的真理域和合理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法 理性 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伦理法中的人权思想
5
作者 庞从容 《宁夏社会科学》 2003年第3期104-107,共4页
一般认为 ,儒家伦理法是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的等级制度服务 ,与现在人格观念是不相容的。本文从儒家伦理法内容入手进行诠释与分析 ,并与人权内容进行比照 ,从而得出结论 :作为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法思想与现代人权观念并非截然对立 。
关键词 儒家伦理法 人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的伦理法 被引量:3
6
作者 文正邦 刘建勇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14,共2页
中国传统法哲学是以儒家法哲学思想为主干和正统的,而儒家法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伦理法,即以伦理关系来涵析法律关系,以道德准则来统率和引导法律,以伦理价值来作为法的价值,所以是以伦理道德为法的本源、本体和价值取向的法哲学;... 中国传统法哲学是以儒家法哲学思想为主干和正统的,而儒家法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伦理法,即以伦理关系来涵析法律关系,以道德准则来统率和引导法律,以伦理价值来作为法的价值,所以是以伦理道德为法的本源、本体和价值取向的法哲学;而这种伦理道德既是一种观念和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法 哲学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伦理道德 泛道德主义 道德准则 结构模式 中国封建社会 社会控制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与环境文化——兼议中国环境文化的二元构建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开琦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6-153,共8页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建设生态文明要求良善完备的环境文化与之配套,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传统的环境伦理观亦要从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立足于在有限环境中永久地无限...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建设生态文明要求良善完备的环境文化与之配套,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传统的环境伦理观亦要从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立足于在有限环境中永久地无限制地扩张的生活方式不可能持久,它追求的扩张主义目的越是成功,它的寿命也就越短"。然而直到这种生活方式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戕害得千疮百孔时,我们才开始迟钝地反思已滞后多时的环境文化。我们需要寻本溯源,从古老的"天人合一"环境哲学中汲取智慧,借助儒家伦理法的导引,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将环境法治与环境德治结合起来,促进环境道德的法制化和环境法律的伦理化,藉此构建符合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新环境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环境文化 环境 环境德治 儒家伦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