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伦理学:后果论还是美德论? 被引量:3
1
作者 范瑞平 方旭东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6期176-189,共14页
一、引言方旭东(以下简称“方”):瑞平兄,如你所知,现代伦理学有三大理论:义务论、后果论、美德论。儒家伦理学未必非得纳入其中,但按照它们的形式进行思考,至少可以把儒家伦理学讲得更清楚一些。范瑞平(以下简称“范”):是的,旭东兄,... 一、引言方旭东(以下简称“方”):瑞平兄,如你所知,现代伦理学有三大理论:义务论、后果论、美德论。儒家伦理学未必非得纳入其中,但按照它们的形式进行思考,至少可以把儒家伦理学讲得更清楚一些。范瑞平(以下简称“范”):是的,旭东兄,这三种理论都有很多思想建树,值得我们认真参考。方:以牟宗三为首的海外新儒家一直把儒家伦理学论述为一种义务论,甚至认为是康德式的义务论,而近来的新儒家则把它看作一种美德论,特别是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式的美德论,你也是其中的一位。我个人则不同,我认为儒家伦理学是一种后果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伦理学 美德论 儒家 牟宗三 儒家伦理学 后果论 义务论 亚里士多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发现智德——儒家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省察 被引量:11
2
作者 付长珍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53,共11页
围绕知识与德性的关系,主要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德性知识论进路。一种是索萨代表的德性可靠论,一种是扎格泽博斯基所代表的德性责任论,可谓当代德性知识论领域最具竞争性的前沿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儒家伦理学是一种以人格特质为基础的德性... 围绕知识与德性的关系,主要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德性知识论进路。一种是索萨代表的德性可靠论,一种是扎格泽博斯基所代表的德性责任论,可谓当代德性知识论领域最具竞争性的前沿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儒家伦理学是一种以人格特质为基础的德性知识论,以好学近乎知、知与仁的统一为标识。这种以“学以成人”为中心的伦理知识体系,很难归入任何一种规范伦理学的理论类型,与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美德伦理学也有诸多差异。重新发现并激活儒家重知的德性论传统,使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在本体论层面上确立起来,重建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实践智慧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知识论 智德 儒家伦理学 知识体系 好学近乎知 实践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德行伦理与早期儒家伦理学的特点——兼论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异同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来 《河北学刊》 2002年第6期31-39,共9页
前孔子的春秋时代的道德思想属于“德性的时代” ,德目表很多 ,德性体系是大家关注的对象。而孔子的思想则强调君子的整体人格 ,德性伦理只是孔子道德思想和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孔子伦理学虽然包含了承继传统而来的德行论面向 ,但其整个... 前孔子的春秋时代的道德思想属于“德性的时代” ,德目表很多 ,德性体系是大家关注的对象。而孔子的思想则强调君子的整体人格 ,德性伦理只是孔子道德思想和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孔子伦理学虽然包含了承继传统而来的德行论面向 ,但其整个思想已经超越了德性伦理的形态。孔子与春秋以及前人最大的不同之处 ,是孔子特别突出“仁”这一德。对于孔子 ,“仁”不只是“德” ,而且也是“道” ,就是说 ,仁不仅是德性 ,而且是原则。由金律和忠恕一贯之道来看 ,孔子的伦理思想不能全部归结为“德性伦理”(virtueethics) ,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不是那些单方面的德性 ,而是社会道德生活的根本原则和定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学 孔子 亚里士多德 异同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和“德行伦理学”与儒家伦理学 被引量:6
4
作者 黄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29,共10页
在近几十年中文世界的伦理学讨论中,经常出现三个看上去差别不大的词,"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和"德行伦理学",它们或者是作为对英文virtue ethics的翻译,或者是作为对儒家伦理学的概括。在这三者的使用... 在近几十年中文世界的伦理学讨论中,经常出现三个看上去差别不大的词,"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和"德行伦理学",它们或者是作为对英文virtue ethics的翻译,或者是作为对儒家伦理学的概括。在这三者的使用中,第二个略逊于第一个,因为virtue是相对于vice的,同样"美德"是相对于"恶德"的,但"德性"相对于什么呢?此外,无论是作为对virtue ethics的翻译还是对儒家伦理学的描述,问题更大的是"德行伦理学"。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得以复兴的virtue ethics,与近现代西方哲学中强调人的行动的道义论和后果论不同,强调人的内在品格。这样的品格不仅决定了这个人的行动,而且也决定了这个人的情感。德行伦理学无法把握virtue ethics的这种特征。在认为人的品性决定人的行动方面,在对道德情感的强调方面,儒家伦理学与西方的美德伦理学有类似性,因此"德行伦理学"也无法反映儒家伦理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伦理学 德性伦理学 德行伦理学 儒家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性与儒家伦理学精神 被引量:2
5
作者 沈顺福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17,共6页
德性是儒家哲学的基本问题。由德性而产生的顺其自然的思想便成为儒家伦理学的基本主张,如孟子的尽性、《中庸》的率性,二程的循性等。顺性自然必然反动于主观故意、空洞己见。听从圣人之言便成必然。这便是教化。教化成为儒家伦理学的... 德性是儒家哲学的基本问题。由德性而产生的顺其自然的思想便成为儒家伦理学的基本主张,如孟子的尽性、《中庸》的率性,二程的循性等。顺性自然必然反动于主观故意、空洞己见。听从圣人之言便成必然。这便是教化。教化成为儒家伦理学的基本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学 德性 自然 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伦理学对西方伦理学的挑战--评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慧子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21,共6页
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创造性地运用并诠释先秦儒家思想,为回应时代问题而做出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首先,儒家角色伦理学强调儒家思想的动态特征,在对主体性的动态化的理解之上,揭示"道"、"仁"、"和"... 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创造性地运用并诠释先秦儒家思想,为回应时代问题而做出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首先,儒家角色伦理学强调儒家思想的动态特征,在对主体性的动态化的理解之上,揭示"道"、"仁"、"和"的动态化内涵。其次,它批判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个人的权利与价值不能脱离关系与环境而实现。第三,儒家角色伦理学基于社群主义的立场,批判西方的自由主义,提出儒家的民主思想可以为当今世界提供思想资源。儒家角色伦理呼吁建立一种有责任感的、积极的主体意识,引领人们不断到回到关系性的存在之中,在反思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之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自觉地承担并且协调不同角色所承载的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身的最好可能,并且促进群体的和谐。然而,如何处理不同的角色之间存在着责任与义务的冲突,以及个体的道德良心与自律如何在群体关系中得以保持而不受侵害,是儒家角色伦理学应当继续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角色伦理学 主体性 关系性 个人主义 自由主义 社群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伦理学能否解读为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
7
作者 韩燕丽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7-124,共8页
关于儒家伦理学能否解读为美德伦理学,学界一直存有争论。争论的实质可以归结为儒家伦理学究竟能否解读为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而不是儒家伦理学能否解读为一种关于美德的伦理学,这是因为后者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任何进路的伦... 关于儒家伦理学能否解读为美德伦理学,学界一直存有争论。争论的实质可以归结为儒家伦理学究竟能否解读为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而不是儒家伦理学能否解读为一种关于美德的伦理学,这是因为后者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任何进路的伦理学理论都可以有关于美德的伦理学,无论是康德主义的伦理学还是后果主义的伦理学,包括儒家伦理学,这没有什么可争论的。真正需要弄清楚的是儒家伦理学究竟能否解读为严格意义上或标准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证成儒家伦理学可以满足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的两个基本要求,即基础性要求和完备性要求,可以解读为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不仅可以推动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入研究与创新,还可以彰显儒家伦理学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 独立性 基本概念 儒家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伦理学说对当代中国思想建设的价值
8
作者 刘惠恕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21-23,共3页
儒家伦理学说曾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精神支柱,它对当代中国思想建设是否还有保留价值?最先提出这一问题的是“五四”时代的启蒙学者。他们认为:“儒家之主张,徒会宗法社会牵掣军国社会,使不克完全发达,其流毒诚不减于洪水猛兽矣。”也就是... 儒家伦理学说曾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精神支柱,它对当代中国思想建设是否还有保留价值?最先提出这一问题的是“五四”时代的启蒙学者。他们认为:“儒家之主张,徒会宗法社会牵掣军国社会,使不克完全发达,其流毒诚不减于洪水猛兽矣。”也就是说毫无价值可言。时至今日,“五四”时代学者“打倒孔家店”的主张可以说是早已得到了实现,但是当中国现代化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时,保持着良好儒学传统的“亚洲四小龙”却率先建立起了现代化社会经济管理体制,他们把经济成功的基本经验归结为儒学的精神动力。李光耀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学 当代中国 精神支柱 中国社会 宗法社会 现代化社会 伦理观念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理想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是人类对形上追问的无尽反思——以儒家生生伦理学为视角
9
作者 杨泽波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4,共9页
哲学不限于某种文化范围,而是人类对形上追问的无尽反思。从这个角度重新定义哲学意在表明,哲学的基础是人类对形上问题的追问,但又不固执于追问的具体答案,而是对这种追问永无休止的进一步思考。海德格尔之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儒家哲学... 哲学不限于某种文化范围,而是人类对形上追问的无尽反思。从这个角度重新定义哲学意在表明,哲学的基础是人类对形上问题的追问,但又不固执于追问的具体答案,而是对这种追问永无休止的进一步思考。海德格尔之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儒家哲学目前正在发生的“生生转向”,足以说明这一哲学新定义的合理性。如此理解哲学,对于驱散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迷雾,理顺宗教与哲学的关系,破除哲学终结的怪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形上 生生 儒家生生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做好“常人”再去做“超人”——儒家生生伦理学的一种生活态度
10
作者 杨泽波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7-153,共7页
在海德格尔学理中,“常人”是一个负面概念,人应该突破这种状态,追求本真的存在,而这种本真的存在,大致相当于尼采的“超人”。儒家生生伦理学则认为,“常人”首先是正面意义的,成德成善首要的任务是做好“常人”。当然,“常人”在发展... 在海德格尔学理中,“常人”是一个负面概念,人应该突破这种状态,追求本真的存在,而这种本真的存在,大致相当于尼采的“超人”。儒家生生伦理学则认为,“常人”首先是正面意义的,成德成善首要的任务是做好“常人”。当然,“常人”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偏差,必须对其加以反思和调整,由“常人”上升到“超人”。但这一步工作并非像存在主义说的那样只要大胆选择、勇于负责就万事大吉了,应当在“第二良心”的指导下以行权的方式展开,既出于良好的动机,又充分预估其后果,不可随意而行,各行其是,否则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严重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生伦理学 存在主义 常人 超人 第二良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医学伦理学再启程的文化关切
11
作者 范瑞平 邓蕊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25,共5页
医学伦理学与文化紧密相连,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文化的关切。原则主义理论存在误区,因为只注重调节性原则而忽视构成性原则,缺乏对具体文化所体现出来的调节性原则与构成性原则进行反思平衡,忽视了具体文化之间对于不同构... 医学伦理学与文化紧密相连,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文化的关切。原则主义理论存在误区,因为只注重调节性原则而忽视构成性原则,缺乏对具体文化所体现出来的调节性原则与构成性原则进行反思平衡,忽视了具体文化之间对于不同构成性原则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各个文化中的构成性原则创建了新的社会实在,因为它构成一个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得每种具体文化都有其特殊性。文化之间更应该相互学习构成性原则,它可以解释、细化和实施重要的调节性原则提供实质内容。中国医学伦理学再启程的文化关切的方法论是在调节性原则和构成性原则之间进行反思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命伦理学 调节性原则 构成性原则 反思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儒家生命伦理学的建构和道德如何现实化
12
作者 蔡昱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95-1401,共7页
以传统文化系统地回应当前生命科技高速发展而涌现的生命伦理问题是相较于流行的原则主义更具实践性的策略,而其落实(即具体的生命伦理学的建构)则需要具体的建构框架,它至少应该包括在宇宙论、态度和方法、分析视角和规范特征等方面的... 以传统文化系统地回应当前生命科技高速发展而涌现的生命伦理问题是相较于流行的原则主义更具实践性的策略,而其落实(即具体的生命伦理学的建构)则需要具体的建构框架,它至少应该包括在宇宙论、态度和方法、分析视角和规范特征等方面的创建性的原则。范瑞平在其新书《当代医疗与儒家思想》的第三部分利用儒家思想资源回应了生命科技带来的挑战,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建构框架,它包括了四个方面:其一,在“气一元论”的宇宙论基础上,以儒家身心合一的视角探讨生命伦理问题;其二,儒家重构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其三,儒家家庭本位的伦理立场;其四,提出儒家生命伦理学的原则和规则的特征是构成性的、客观的和具有权威性的。在商榷部分,提出片面的“生存性恐惧”是道德现实化的障碍,而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对声势浩大的片面的生存性恐惧的制造。进而,如果无法解决“道德力量的来源”和“如何克服道德现实化的障碍”这两个问题,就无法缓解当代社会恶的泛滥,也无法真正应对生命科技的伦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家庭主义 儒家重构主义 当代儒家生命伦理学 道德现实化 片面的生存性恐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生命伦理学的方法论困境与基于儒家生命伦理学的超越思路
13
作者 路绪锋 刘东丽 +1 位作者 招弘瑶 张珊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53-1458,共6页
西方生命伦理学以个人主义为理论基础,其实质是一种普遍主义伦理学,难以回应复杂的道德生活。以恩格尔哈特、麦金太尔为代表的学者从道德多元化视角对普遍主义伦理学进行了深刻反思,但是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争议。把握普遍主义与特殊主... 西方生命伦理学以个人主义为理论基础,其实质是一种普遍主义伦理学,难以回应复杂的道德生活。以恩格尔哈特、麦金太尔为代表的学者从道德多元化视角对普遍主义伦理学进行了深刻反思,但是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争议。把握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争的理论脉络,可以为当代中国构建基于儒家思想的生命伦理学提供重要参照,进而在与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对立的视角下,针对生命科技的时代问题和中国文化背景,既实现儒家伦理学的现代诠释,又促进现代生命伦理学理论的有效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命伦理学 方法论困境 普遍主义 特殊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会有“同理心”吗?——基于儒家情感伦理学的视角 被引量:18
14
作者 付长珍 《哲学分析》 CSSCI 2019年第6期34-43,191,共11页
人工智能(AI)所开启的人类与类人类共处的生存际遇,是否意味着一种新文明的突破?从儒家情感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单向度的机器人由于脱离亲身实践的伦常关系,缺乏社会生存的经验累积,机器人的情感——只是面临不同情境的表现状态,而非实有... 人工智能(AI)所开启的人类与类人类共处的生存际遇,是否意味着一种新文明的突破?从儒家情感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单向度的机器人由于脱离亲身实践的伦常关系,缺乏社会生存的经验累积,机器人的情感——只是面临不同情境的表现状态,而非实有诸己的情感能力。无论机器人如何“人性化”,都难以建立与生命息息相通的同理心与意义世界。因此,无论奇点是否终将来临,人类都应该更加关注人的类本质和尊严,开掘属人的人性能力和情感独特性,守护人与机器人的分际与相际。面对后人类时代的新型伦理关系,儒家情感伦理学或许仍然可以对人类文明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人 同理心 接应性(receptivity) 儒家情感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生生伦理学中智性的双重功能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泽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23,170,共7页
在儒家生生伦理学系统中,智性分别担负着外识和内识的双重功能。所谓外识,即是对于与道德相关的外部对象的认识;所谓内识,即是对于内觉的再认识。外识和内识缺一不可,属于相互为须的关系。因为在儒家生生伦理学中有智性、欲性、仁性三... 在儒家生生伦理学系统中,智性分别担负着外识和内识的双重功能。所谓外识,即是对于与道德相关的外部对象的认识;所谓内识,即是对于内觉的再认识。外识和内识缺一不可,属于相互为须的关系。因为在儒家生生伦理学中有智性、欲性、仁性三个要素,所以分别有智性维度的内识、欲性维度的内识和仁性维度的内识。重视智性维度的内识对于确定智性维度内觉的真实性、解决论证无穷倒退的困难、解决思维之"在"到实体之"在"的过渡问题、证明智性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有着重要作用。强调智性维度内识之重要,是儒家生生伦理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理论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生伦理学 智性 外识 内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儒家德行伦理学:与黄勇先生商榷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继红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12-22,146,共12页
黄勇认为,“美德伦理学”比“德行伦理学”能更好地反映儒家伦理学的特质。他的证说至少有三处值得商榷。首先,作为具有互释性的儒家概念,“德行”与“德”皆将品格与行为视为一体之两面,“德行”并非以“德”作为“行”的修饰词。由此,... 黄勇认为,“美德伦理学”比“德行伦理学”能更好地反映儒家伦理学的特质。他的证说至少有三处值得商榷。首先,作为具有互释性的儒家概念,“德行”与“德”皆将品格与行为视为一体之两面,“德行”并非以“德”作为“行”的修饰词。由此,virtue虽然不能被翻译成“德行”,但从语言翻译的角度否定“儒家德行伦理学”的结论亦不能成立。其次,“德行”而非作为品格的“美德”才是儒家伦理学的首要概念。在儒家那里,从品格无法派生出情感与行为,而“德行”则能定义品格与行为,所以,“儒家德行伦理学”才是更为恰当的表达。最后,“儒家德行伦理学”并没有排除对情感的关注,而是在品格评判中同时兼及情感与行为两个向度,由于特定原因而未发行为的不正常情况得到了儒家式的独特应答。由此,我们不能认为其限制了儒家伦理学的范围。要彻底走出以西释中的研究路径,唯有“德行伦理学”才能表达儒家伦理学不同于西方伦理学的理论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行伦理学 美德伦理学 儒家伦理学 黄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凸显政治维度的“成人之学”——“儒家角色伦理学”的人生观论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倩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1期21-29,共9页
安乐哲所提出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一套凸显政治维度的“成人之学”,其理论核心在于肯定人生中的“关系”并对之进行哲学阐释。“儒家角色伦理学”认为,世界是以“气”为根本范畴,贯通本性与活动、个体与关系的“关系集合体”;人在多... 安乐哲所提出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一套凸显政治维度的“成人之学”,其理论核心在于肯定人生中的“关系”并对之进行哲学阐释。“儒家角色伦理学”认为,世界是以“气”为根本范畴,贯通本性与活动、个体与关系的“关系集合体”;人在多种境域中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是“角色伦理”之人;人性基于一种特定的初始状态,在现实中成长、交往而逐渐形成。安乐哲的这种阐释从中西比较视野开拓了儒家人生观研究新的理论维度,对于理解儒家思想的关系性特征具有启发意义。“儒家角色伦理学”从政治哲学反推至人性论的做法凸显了儒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侧面,但其与儒家人生观的历史全貌之间存在一定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角色伦理学 安乐哲 儒家人生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思想与当代生命伦理现实间穿越历史的时代性对话——范瑞平《当代儒家生命伦理学》一书评介
18
作者 边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9-80,F0003,共3页
《当代儒家生命伦理学》一书,是香港学者范瑞平博士多年潜心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全书在"重构主义儒学"思想原则的导引下,重新审视现代西方生命伦理学的思想基础及其传播的有限性,力求通过探寻儒家思想与当代生命伦理现实问... 《当代儒家生命伦理学》一书,是香港学者范瑞平博士多年潜心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全书在"重构主义儒学"思想原则的导引下,重新审视现代西方生命伦理学的思想基础及其传播的有限性,力求通过探寻儒家思想与当代生命伦理现实问题间的本质关联,努力把中国乃至东方世界的生命伦理学建构在自己的根系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命伦理学 重构主义儒学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及其得失--一个由过程思维切入的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计然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72,共7页
安乐哲将过程-关系思维由宇宙论扩展用于阐释儒学人性论、伦理学。他高扬人在关系性互动中的修身实践。在这种实践中,个人与角色是并生的。这种对"角色"的理解依重个体经验,具有很强的动态、开放和处境化的特征,从而缓和了对... 安乐哲将过程-关系思维由宇宙论扩展用于阐释儒学人性论、伦理学。他高扬人在关系性互动中的修身实践。在这种实践中,个人与角色是并生的。这种对"角色"的理解依重个体经验,具有很强的动态、开放和处境化的特征,从而缓和了对传统儒家血亲伦理所作的固化和封闭的理解。但由于经验具有复杂性,修身的发端不应该被绝对化地置于血亲-家庭关系中,"角色"应该被赋予更加多元的内容。同时,过程宇宙论可能给人带来无常、寂灭感,这不利于道德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角色伦理学 安乐哲 过程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性伦理抑或角色伦理——试论儒家伦理精神 被引量:7
20
作者 沈顺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6,共7页
德性主题贯穿于儒家思想发展史,成为儒家学说的基本主题。由此而来的"率性"自然则成为儒家的做人法则或伦理精神。"儒家角色伦理学"提出在关系中生成意义,否定了抽象性、终极性概念。它无法解释性命天等儒家核心概... 德性主题贯穿于儒家思想发展史,成为儒家学说的基本主题。由此而来的"率性"自然则成为儒家的做人法则或伦理精神。"儒家角色伦理学"提出在关系中生成意义,否定了抽象性、终极性概念。它无法解释性命天等儒家核心概念,因此未能够十分精准地描述儒家伦理学的基本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德性 率性 儒家角色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