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代儒学传播与教育的发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顾宏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9-95,共7页
契丹族在公元960年建立辽朝以前,大致还处于原始的部落联盟时代。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后,随着其势力逐渐扩展到长城南北汉民居住区,契丹人开始接触并逐渐接受了汉族文明。此后又随其汉化加深,汉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学在辽境内传播日广,辽... 契丹族在公元960年建立辽朝以前,大致还处于原始的部落联盟时代。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后,随着其势力逐渐扩展到长城南北汉民居住区,契丹人开始接触并逐渐接受了汉族文明。此后又随其汉化加深,汉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学在辽境内传播日广,辽朝的学校教育、科举考试等制度也随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建立发展完善,构成辽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特色。由此,辽朝的教育发展,根据辽代儒学在不同阶段的传播特点,大致可划分为初始(辽初-983年)、发展(983-1055年)和兴盛(1055-辽亡)三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辽史》 契丹社会 儒学传播 太祖 契丹人 辽圣宗 汉人 辽朝 辽道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封建社会儒学传播和延续的教育机制 被引量:4
2
作者 金太军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1期128-131,共4页
论中国封建社会儒学传播和延续的教育机制金太军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称著于世,历朝累代无不深谙“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王,教学为先”①的道理,他们总是通过控制教育,把有利于维持统治秩序的思想、理论(“礼仪”)灌输... 论中国封建社会儒学传播和延续的教育机制金太军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称著于世,历朝累代无不深谙“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王,教学为先”①的道理,他们总是通过控制教育,把有利于维持统治秩序的思想、理论(“礼仪”)灌输给全体社会成员,把整个社会成员的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传播 中国封建社会 《后汉书》 《论语》 儒家学说 儒家思想 儒学教育 《尚书》 儒家经典 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朝图书流通与东北儒学传播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西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46,共4页
金朝运往内地的辽与北宋典籍为东北儒学传播奠定了基础,入金辽、宋文人携带的书籍加速了儒学的兴起与发展,学校中流通的金朝出版的经史书籍为东北儒学传播提供了媒介。金朝的儒学传播体现了金统治者对儒学文化的认同和传播学中的二级传... 金朝运往内地的辽与北宋典籍为东北儒学传播奠定了基础,入金辽、宋文人携带的书籍加速了儒学的兴起与发展,学校中流通的金朝出版的经史书籍为东北儒学传播提供了媒介。金朝的儒学传播体现了金统治者对儒学文化的认同和传播学中的二级传播理论,表明图书流通是东北儒学传播的重要因素,不但扩大了儒学传播范围,也加速了东北地区儒学传播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朝 图书流通 儒学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可贵探索——评《心有灵犀:儒学传播谋略与现代沟通》
4
作者 董天策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书评 <<心有灵犀:儒学传播谋略与现代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朝台湾书院发展特点及其儒学传播 被引量:5
5
作者 蔡志荣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6-72,共7页
清朝康熙年间,台湾开始创立书院,虽然台湾书院创建较晚,但其后来居上,发展比较迅速。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社会历史和文化,清朝台湾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院文化。台湾书院通过教学考课、制定学规、祭祀祭奠等活动,兴教育... 清朝康熙年间,台湾开始创立书院,虽然台湾书院创建较晚,但其后来居上,发展比较迅速。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社会历史和文化,清朝台湾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院文化。台湾书院通过教学考课、制定学规、祭祀祭奠等活动,兴教育才,移风易俗,引导士人对儒学的追求,传承和传播儒家伦理观念,逐渐确立了以儒家思想文化在台湾社会的主流思想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台湾书院 自治管理 儒学传播 社会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思想在日本江户时期的传播与接受——以保科正之的《家训十五条》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杨立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9-135,共7页
本文通过对日本江户时期武士家训相关史料的分析和解读,探讨了产生于中国母体的儒学(主要是朱子学)在近邻日本的江户时期如何被吸收和接受。具体的考察对象为江户时期著名的好学大名保科正之颁布的用于教育家臣集团的《家训十五条》,通... 本文通过对日本江户时期武士家训相关史料的分析和解读,探讨了产生于中国母体的儒学(主要是朱子学)在近邻日本的江户时期如何被吸收和接受。具体的考察对象为江户时期著名的好学大名保科正之颁布的用于教育家臣集团的《家训十五条》,通过对它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保科正之等江户大名通过理解和接纳儒学理念构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伦理道德方面,强调"五常之理",谨言慎行、忍让不争的儒家思想也以其隐忍含蓄、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特点征服了江户武士,从而成为江户时期"文治"政策的发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时期 大名 家训 儒学传播与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的乡村渗透:以宋至清山西乡村文庙为中心 被引量:2
7
作者 郝平 魏春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66,F0003,共13页
作为儒学的象征,县级以上文庙历来是学者关注的焦点,而乡村文庙很少受到关注。宋至清山西乡村社会创建有大量文庙,这与“有学必有庙”的传统、政府的崇文重教、禁毁三教堂、程子乡校等因素密切相关。乡村文庙最初选择在大村巨镇创建,明... 作为儒学的象征,县级以上文庙历来是学者关注的焦点,而乡村文庙很少受到关注。宋至清山西乡村社会创建有大量文庙,这与“有学必有庙”的传统、政府的崇文重教、禁毁三教堂、程子乡校等因素密切相关。乡村文庙最初选择在大村巨镇创建,明清以后常有和乡间祠庙杂居的现象。其选址渐趋多元,且受堪舆学之影响。地方官员在创修过程中多扮演倡导鼓励的角色,而富家大族是实际的主导者。普通乡民不乏热心创修乡村文庙之举,更有甚者出现合村乡民共同参与的迹象,然其如若自发创修,往往举步维艰。在历史变迁中,乡村文庙除自然衰颓残毁外,也有因民间神祠挤占而衰亡,或被乡村书院而取代,此外还遭遇到文昌、魁(奎)星庙宇的强力挑战,整体上呈现出衰落之势。山西乡村文庙的历史变迁表明:儒学外在形式的乡村渗透虽是有选择性的,且在不断地在地化与简约化,但亦难逃衰落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庙 乡村文庙 儒学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女传》的传播机制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左康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2-118,共7页
《列女传》文本在体例上贴近史书,在形式上贴近大众,以真实性增强说服力,以故事性增强吸引力,与《列女颂》《列女图》一起,形成了一整套严谨而完善的传播机制。该机制保证刘向所倡导的礼制思想、女性教化思想得到了在当时的传播技术水... 《列女传》文本在体例上贴近史书,在形式上贴近大众,以真实性增强说服力,以故事性增强吸引力,与《列女颂》《列女图》一起,形成了一整套严谨而完善的传播机制。该机制保证刘向所倡导的礼制思想、女性教化思想得到了在当时的传播技术水平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上的传播;促使儒家学说向一整套用于指导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转变,促进了儒学的广泛实现。刘向创立《列女传》传播机制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以更大胆的态度、更开放的心态、更灵活的手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同时大胆探索新的传播方式,研究、适应乃至使用当代的大众媒介,实现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与普及化,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女传 传播机制 礼制思想 儒学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韩愈的反佛兴儒及其对儒学南传的贡献
9
作者 高建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15,共4页
在唐代,由于统治者实行开放的治国方略,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并存的局面。但佛学的思辨性和修行的简便化以及佛教的发展,构成了对儒学发展的挑战。中唐时期的士人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佛学对儒学发展的危害,展开了对... 在唐代,由于统治者实行开放的治国方略,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并存的局面。但佛学的思辨性和修行的简便化以及佛教的发展,构成了对儒学发展的挑战。中唐时期的士人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佛学对儒学发展的危害,展开了对佛学的猛烈批判,韩愈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韩愈本着儒家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以儒家思想的卫道者自居,拿起了恢复儒家道统这一批判的武器,对佛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即使为此坐贬,也矢志不渝。他在贬谪期间仍积极传播儒学、力行实践,为捍卫儒学的统治地位以及儒家思想的南传作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韩愈 儒学 儒学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川墓碑探微
10
作者 张平 田赤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2-16,共5页
利川墓碑众多 ,工艺精湛 ,是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重要的史料。本文利用墓碑这一尚未充分利用的史料 ,结合文献、民俗资料 ,相互映证 ,综合研究 ,对土家人的丧葬习俗、图腾机制等多方面历史文化现象了深入的揭示 。
关键词 墓碑艺术 丧葬习俗 白虎崇拜 儒学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