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左江岩画的族属问题
被引量:
8
1
作者
邱钟仑
《学术论坛》
1982年第3期72-77,共6页
在广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和平而河沿岸的断岩峭壁上,先后发现古代岩画点六十一处。分布于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四县境内,绵延达二百公里。岩画全部用赭红颜色画成,规模巨大,气势雄伟。它是广西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这批珍贵的古代岩画...
在广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和平而河沿岸的断岩峭壁上,先后发现古代岩画点六十一处。分布于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四县境内,绵延达二百公里。岩画全部用赭红颜色画成,规模巨大,气势雄伟。它是广西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这批珍贵的古代岩画,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壮族先民创作的。但究竟是壮族先民中的哪一个民族,又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是骆越;有的学者认为是西原族。此外,还有的同志认为是乌浒人,并认为乌浒人不是越族,而是属于僚族(指濮族后裔的僚族)。以上三种不同的看法表明:左江岩画族属问题的讨论,不仅涉及到是越族系统中的哪一个民族,而且涉及到是否属于越族系统。因此,进一步弄清岩画的族属是有必要的。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记载
越
族
僚族
学术界
后汉书
习俗
岩画
西汉时期
地理志
交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濮、僚与仡佬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
21
2
作者
田曙岚
《思想战线》
1980年第4期37-48,83,共13页
一、引言从历史材料中得知,“濮”人在殷、周时代是一个以反殷、反楚而著名的大族,但在秦、汉以后,便不知其下落了。“僚”人在隋、唐之际,曾经活跃在剑南和岭南两大地区,但在此之前,不知道他们的来源,而在此之后,也不知道他们的下落了...
一、引言从历史材料中得知,“濮”人在殷、周时代是一个以反殷、反楚而著名的大族,但在秦、汉以后,便不知其下落了。“僚”人在隋、唐之际,曾经活跃在剑南和岭南两大地区,但在此之前,不知道他们的来源,而在此之后,也不知道他们的下落了。关于“濮”人的族属问题,据近三、四十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大约有下列九种看法: (一)僰族说——朱希祖说:“濮与僰实同一种族”;罗香林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年
永昌郡
西南夷
朱希祖
贵州
云南东部
僚族
后汉书
生活习俗
凿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晋时期“西南夷”中的民族成份(下)
被引量:
1
3
作者
尤中
《思想战线》
1979年第3期68-74,共7页
(二)出自百越系统的各族《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即汉、晋以前的“西南夷”地区以属于“夷”和“越”的民族最多。“夷”指的是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越”乃属于百越系统的部落。越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
(二)出自百越系统的各族《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即汉、晋以前的“西南夷”地区以属于“夷”和“越”的民族最多。“夷”指的是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越”乃属于百越系统的部落。越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古老族群,其分布区域是自东南沿海往西至西南和中印半岛北部一带。公元前五世纪时在今浙江一带建立的越国是越族中的先进部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汉书·严助传》说:“越方外之地,翦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受正朔。”即在春秋以前,越在南方自成一个族群,较之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为落后,被视为“蛮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昌郡
西南夷
中印半岛
民
族
昆明
族
百越
僚族
夜郎
分布区域
思茅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珙县悬棺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
1
4
作者
蜀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48-55,共8页
珙县洛表公社的“僰人”悬棺葬,是古代居住在川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遗存.由于葬俗奇妙,多年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不少同志对悬棺葬的研究性趣很浓,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对有些问题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有待于...
珙县洛表公社的“僰人”悬棺葬,是古代居住在川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遗存.由于葬俗奇妙,多年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不少同志对悬棺葬的研究性趣很浓,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对有些问题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这里我想就珙县悬棺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作为引玉之砖,不妥之处,请同志们赐教.一、悬棺附近岩画人物头上的“椎髻”问题珙县悬棺葬岩画人物头上的“椎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棺葬
少数民
族
川南地区
岩画
铜鼓
司马迁
僚族
都掌蛮
云南志
学术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乐山地区(下)
5
作者
任乃强
邓自欣
张至皋
《社会科学研究》
1984年第3期95-99,共5页
眉山县汉武阳县南境,晋末被僚族占据,南齐为齐通左郡。《隋志》云:“旧置齐通郡及青州。西魏改曰眉州。开皇初郡废,改齐通曰广通。仁寿元年,改为通义。大业初,州废”,是说大业二年废州,为眉山郡也。唐武德二年(619),分嘉州之通义、丹棱...
眉山县汉武阳县南境,晋末被僚族占据,南齐为齐通左郡。《隋志》云:“旧置齐通郡及青州。西魏改曰眉州。开皇初郡废,改齐通曰广通。仁寿元年,改为通义。大业初,州废”,是说大业二年废州,为眉山郡也。唐武德二年(619),分嘉州之通义、丹棱、洪雅、青神、南安五县置眉州(这时的南安县在夹江千佛崖西之木城坝)。天宝元年,改为通义郡。乾元元年,复为眉州。宋太平兴国初(976)改通义县为眉山县。元以眉州属嘉定府路,至元二十年(1283),省县入眉州。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眉县。十三年,复升为眉州,领彭山、青神、丹棱三县。清因之。民国二年废府州,仍为眉山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年
十三年
仁寿县
武阳
隋唐
僚族
筑城
左郡
劝农桑
青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台湾学者对铜鼓起源的见解——兼述五十年来中国的铜鼓研究工作
6
作者
李伟卿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87-93,共7页
台湾省不属于使用铜鼓的地理范围,但流散到那里的传世铜鼓,总在十面以上。不过,旅居台湾的学者,在其有关铜鼓的文章中,却很少联系实物资料进行研究——无论是传世品,还是中国南方出土的标本。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能看到这方面的论...
台湾省不属于使用铜鼓的地理范围,但流散到那里的传世铜鼓,总在十面以上。不过,旅居台湾的学者,在其有关铜鼓的文章中,却很少联系实物资料进行研究——无论是传世品,还是中国南方出土的标本。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能看到这方面的论文比较少,不知道台湾从事此项研究的学者,是否不多。这里,只能介绍有限的几位:首先是凌纯声先生,1950—1955年,他先后发表了好些论文,涉及的方面稍广;其次是徐松石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研究
纯声
台湾学者
鼓的起源
僚族
五十年
僚
人
古代铜鼓
云南
古墓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巴蜀文化初论》商榷
被引量:
14
7
作者
缪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9年第4期133-140,共8页
徐中舒先生作《巴蜀文化初论》,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年第二期,其中颇多创见,而论及西南诸族的问题,则亦有可以商榷者。徐先生认为板楯蛮(亦称为賨人)是巴族,这是对的;但是文中又说:“哀牢和氐,都属巴族。”(《四川...
徐中舒先生作《巴蜀文化初论》,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年第二期,其中颇多创见,而论及西南诸族的问题,则亦有可以商榷者。徐先生认为板楯蛮(亦称为賨人)是巴族,这是对的;但是文中又说:“哀牢和氐,都属巴族。”(《四川大学学报》1959年第二期22页。以后省去学报,只注页数。)又说:“板楯也是廩君之后。”(28页)又说:“賨民就是板楯蛮,他们都是廩君之后,六朝时又有巴氐之称。”(32页)又说:“古代巴族又有僚称。”(33页)这样一来,廩君蛮、哀牢、氐、僚诸族,都变成巴族了。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愿意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徐先生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巴
族
大学学报
四川
商榷
僚族
悬棺葬
古代埃及
西南夷
李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左江岩画的族属问题
被引量:
8
1
作者
邱钟仑
出处
《学术论坛》
1982年第3期72-77,共6页
文摘
在广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和平而河沿岸的断岩峭壁上,先后发现古代岩画点六十一处。分布于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四县境内,绵延达二百公里。岩画全部用赭红颜色画成,规模巨大,气势雄伟。它是广西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这批珍贵的古代岩画,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壮族先民创作的。但究竟是壮族先民中的哪一个民族,又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是骆越;有的学者认为是西原族。此外,还有的同志认为是乌浒人,并认为乌浒人不是越族,而是属于僚族(指濮族后裔的僚族)。以上三种不同的看法表明:左江岩画族属问题的讨论,不仅涉及到是越族系统中的哪一个民族,而且涉及到是否属于越族系统。因此,进一步弄清岩画的族属是有必要的。一。
关键词
文献记载
越
族
僚族
学术界
后汉书
习俗
岩画
西汉时期
地理志
交趾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濮、僚与仡佬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
21
2
作者
田曙岚
出处
《思想战线》
1980年第4期37-48,83,共13页
文摘
一、引言从历史材料中得知,“濮”人在殷、周时代是一个以反殷、反楚而著名的大族,但在秦、汉以后,便不知其下落了。“僚”人在隋、唐之际,曾经活跃在剑南和岭南两大地区,但在此之前,不知道他们的来源,而在此之后,也不知道他们的下落了。关于“濮”人的族属问题,据近三、四十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大约有下列九种看法: (一)僰族说——朱希祖说:“濮与僰实同一种族”;罗香林说;“
关键词
四十年
永昌郡
西南夷
朱希祖
贵州
云南东部
僚族
后汉书
生活习俗
凿齿
分类号
D67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晋时期“西南夷”中的民族成份(下)
被引量:
1
3
作者
尤中
出处
《思想战线》
1979年第3期68-74,共7页
文摘
(二)出自百越系统的各族《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即汉、晋以前的“西南夷”地区以属于“夷”和“越”的民族最多。“夷”指的是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越”乃属于百越系统的部落。越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古老族群,其分布区域是自东南沿海往西至西南和中印半岛北部一带。公元前五世纪时在今浙江一带建立的越国是越族中的先进部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汉书·严助传》说:“越方外之地,翦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受正朔。”即在春秋以前,越在南方自成一个族群,较之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为落后,被视为“蛮夷”,
关键词
永昌郡
西南夷
中印半岛
民
族
昆明
族
百越
僚族
夜郎
分布区域
思茅地区
分类号
D67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珙县悬棺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
1
4
作者
蜀石
出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48-55,共8页
文摘
珙县洛表公社的“僰人”悬棺葬,是古代居住在川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遗存.由于葬俗奇妙,多年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不少同志对悬棺葬的研究性趣很浓,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对有些问题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这里我想就珙县悬棺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作为引玉之砖,不妥之处,请同志们赐教.一、悬棺附近岩画人物头上的“椎髻”问题珙县悬棺葬岩画人物头上的“椎髻”,
关键词
悬棺葬
少数民
族
川南地区
岩画
铜鼓
司马迁
僚族
都掌蛮
云南志
学术界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乐山地区(下)
5
作者
任乃强
邓自欣
张至皋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4年第3期95-99,共5页
文摘
眉山县汉武阳县南境,晋末被僚族占据,南齐为齐通左郡。《隋志》云:“旧置齐通郡及青州。西魏改曰眉州。开皇初郡废,改齐通曰广通。仁寿元年,改为通义。大业初,州废”,是说大业二年废州,为眉山郡也。唐武德二年(619),分嘉州之通义、丹棱、洪雅、青神、南安五县置眉州(这时的南安县在夹江千佛崖西之木城坝)。天宝元年,改为通义郡。乾元元年,复为眉州。宋太平兴国初(976)改通义县为眉山县。元以眉州属嘉定府路,至元二十年(1283),省县入眉州。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眉县。十三年,复升为眉州,领彭山、青神、丹棱三县。清因之。民国二年废府州,仍为眉山县。
关键词
二十年
十三年
仁寿县
武阳
隋唐
僚族
筑城
左郡
劝农桑
青州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台湾学者对铜鼓起源的见解——兼述五十年来中国的铜鼓研究工作
6
作者
李伟卿
出处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87-93,共7页
文摘
台湾省不属于使用铜鼓的地理范围,但流散到那里的传世铜鼓,总在十面以上。不过,旅居台湾的学者,在其有关铜鼓的文章中,却很少联系实物资料进行研究——无论是传世品,还是中国南方出土的标本。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能看到这方面的论文比较少,不知道台湾从事此项研究的学者,是否不多。这里,只能介绍有限的几位:首先是凌纯声先生,1950—1955年,他先后发表了好些论文,涉及的方面稍广;其次是徐松石先生。
关键词
铜鼓研究
纯声
台湾学者
鼓的起源
僚族
五十年
僚
人
古代铜鼓
云南
古墓群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C95-4 [社会学—民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巴蜀文化初论》商榷
被引量:
14
7
作者
缪钺
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9年第4期133-140,共8页
文摘
徐中舒先生作《巴蜀文化初论》,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年第二期,其中颇多创见,而论及西南诸族的问题,则亦有可以商榷者。徐先生认为板楯蛮(亦称为賨人)是巴族,这是对的;但是文中又说:“哀牢和氐,都属巴族。”(《四川大学学报》1959年第二期22页。以后省去学报,只注页数。)又说:“板楯也是廩君之后。”(28页)又说:“賨民就是板楯蛮,他们都是廩君之后,六朝时又有巴氐之称。”(32页)又说:“古代巴族又有僚称。”(33页)这样一来,廩君蛮、哀牢、氐、僚诸族,都变成巴族了。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愿意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徐先生讨论。
关键词
巴蜀文化
巴
族
大学学报
四川
商榷
僚族
悬棺葬
古代埃及
西南夷
李氏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左江岩画的族属问题
邱钟仑
《学术论坛》
1982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濮、僚与仡佬的相互关系
田曙岚
《思想战线》
1980
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汉、晋时期“西南夷”中的民族成份(下)
尤中
《思想战线》
197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珙县悬棺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蜀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乐山地区(下)
任乃强
邓自欣
张至皋
《社会科学研究》
198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台湾学者对铜鼓起源的见解——兼述五十年来中国的铜鼓研究工作
李伟卿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巴蜀文化初论》商榷
缪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9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