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加氢制备BTX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左童久 张静 +3 位作者 杨加可 鲁玉莹 曾武松 陆江银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37,共5页
从催化裂化轻质循环油(LCO)组成性质出发,阐述了其作为原料制备高附加值产品苯、甲苯、二甲苯(BTX)的意义,结合组成物质反应特性,分析了LCO制备BTX催化反应过程与催化剂的关系。重点介绍了催化剂的活性金属和载体的相关研究。最后针对LC... 从催化裂化轻质循环油(LCO)组成性质出发,阐述了其作为原料制备高附加值产品苯、甲苯、二甲苯(BTX)的意义,结合组成物质反应特性,分析了LCO制备BTX催化反应过程与催化剂的关系。重点介绍了催化剂的活性金属和载体的相关研究。最后针对LCO制备BTX的催化剂研究指出了今后发展应主要关注的2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循环(lco) BTX 催化 活性组分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加氢处理多产高辛烷值汽油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2
作者 鲁旭 赵秦峰 兰玲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120,共7页
近年来随着消费柴汽比的不断下降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如何将低附加值的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炼厂面临的重大挑战。LCO具有高密度、高芳烃含量、低十六烷值的特点,难以通过常规加氢技术生产清洁柴油。本文阐... 近年来随着消费柴汽比的不断下降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如何将低附加值的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炼厂面临的重大挑战。LCO具有高密度、高芳烃含量、低十六烷值的特点,难以通过常规加氢技术生产清洁柴油。本文阐述了LCO加氢处理多产高辛烷值汽油技术反应机理和技术特点,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知名石油公司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UOP公司开发的LCO Unicracking技术、Mobil–Akzo-Kellogg联合开发的MAK-LCO技术,以及国内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FD2G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RLG和LTAG技术。该类技术通过催化剂和工艺技术的优化组合可将重质多环芳烃定向转化为单环芳烃的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研究结果表明,LCO加氢处理多产高辛烷值汽油技术加工方案灵活,可按市场需求生产35%~65%的高辛烷值汽油,在降低柴汽比的同时提高了LCO产品附加值,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汽比 催化裂化循环 加氢处理 高辛烷值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转移调控轻循环油芳烃热缩聚制备碳材料原料
3
作者 罗洋 彭东岳 +6 位作者 石利斌 管翠诗 范启明 董明 王玉章 申海平 许友好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8-1118,共11页
为了实现轻循环油(LCO)低成本高价值利用,提出了LCO芳烃热缩聚制备碳材料原料的新路线。分别以模型化合物α-甲基萘和实际体系LCO芳烃为原料进行热转化反应,基于芳烃热转化反应机理加入正十六烷和正辛烯夺氢剂作为缩聚助剂进行缩聚强化... 为了实现轻循环油(LCO)低成本高价值利用,提出了LCO芳烃热缩聚制备碳材料原料的新路线。分别以模型化合物α-甲基萘和实际体系LCO芳烃为原料进行热转化反应,基于芳烃热转化反应机理加入正十六烷和正辛烯夺氢剂作为缩聚助剂进行缩聚强化,采用GC-MS、偏光显微观测和SEM等手段对缩聚产物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以α-甲基萘为原料进行热转化反应的产物主要为萘、甲基转移反应产物和甲基萘缩聚产物,萘的选择性高于甲基转移反应产物和甲基萘缩聚产物,提出了甲基萘热转化反应网络;缩聚助剂的加入均促进了α-甲基萘和LCO芳烃的转化,提高了缩聚产物的选择性;在反应温度440℃、反应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加入质量分数为5%正十六烷进行强化缩聚反应,LCO芳烃转化率和缩聚产物(缩聚蜡油和缩聚沥青)收率分别达到52.71%和34.84%,与未加入缩聚助剂的反应结果相比,LCO芳烃转化率和缩聚产物收率分别提高9.51和6.60百分点。缩聚蜡油富含三环~五环芳烃,其缩聚蜡油碳化产物的偏光组织结构呈广域流线型,表明其是优质的针状焦原料,缩聚沥青软化点达到216.7℃,满足低温包覆沥青的主要性能指标,为制备针状焦原料、锂电负极包覆沥青2种高端碳材料原料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lco) Α-甲基萘 缩聚反应 热转化反应机理 正十六烷 缩聚沥青 缩聚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轻质芳烃(LTAG)技术关键及实践 被引量:13
4
作者 毛安国 龚剑洪 +1 位作者 唐津莲 袁起民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共7页
基于对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烃类组成分子水平表征、LCO中稠环芳烃加氢反应规律和加氢LCO中四氢萘类单环芳烃的催化裂化与氢转移反应规律的认识,开发了将LCO高效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或轻质芳烃的LTAG技术。LTAG技术是LCO加氢与催化裂化... 基于对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烃类组成分子水平表征、LCO中稠环芳烃加氢反应规律和加氢LCO中四氢萘类单环芳烃的催化裂化与氢转移反应规律的认识,开发了将LCO高效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或轻质芳烃的LTAG技术。LTAG技术是LCO加氢与催化裂化的集成技术,其技术关键是将LCO中稠环芳烃通过选择性加氢饱和反应生成四氢萘类单环芳烃,再通过强化加氢LCO中四氢萘类单环芳烃的催化裂化反应和抑制氢转移反应,实现LCO的高值化利用。加氢单元可采用LCO单独加氢或LCO与蜡油或渣油混合加氢模式;催化裂化单元可采用以下两种模式:①加氢LCO单独催化裂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馏分或轻质芳烃;②加氢LCO与重油原料分层顺序进料催化裂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馏分。LTAG技术对于炼油企业降低柴汽比、调整产品结构和提升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该技术既解决了劣质LCO的出路问题,又弥补了市场短缺的高辛烷值汽油馏分或轻质芳烃的不足,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在炼油企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循环 LTAG 辛烷值 质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生产轻质芳烃的分子水平研究 被引量:40
5
作者 毛安国 龚剑洪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共6页
从分子水平研究了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经加氢处理后进行催化裂化生成苯、甲苯、二甲苯和乙苯等轻质芳烃(BTXE)的反应规律。认为加氢LCO中重质单环芳烃(包括烷基苯和环烃基苯)的含量及催化裂化反应条件是影响轻质芳烃产率的关键,适宜... 从分子水平研究了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经加氢处理后进行催化裂化生成苯、甲苯、二甲苯和乙苯等轻质芳烃(BTXE)的反应规律。认为加氢LCO中重质单环芳烃(包括烷基苯和环烃基苯)的含量及催化裂化反应条件是影响轻质芳烃产率的关键,适宜的加氢处理深度(加氢LCO氢质量分数为11.00%)、催化裂化较高的反应温度(大于550℃)和较大的剂油比(大于8)有利于生产轻质芳烃。在实验条件范围内,LCO中环烃基苯的表观裂化反应比例大于73.4%,表观缩合反应比例小于14.7%,且高温有利于LCO中环烃基苯的裂化反应。加氢LCO经催化裂化反应生成轻质芳烃的单程产率可达14.3%,约占催化裂化产物中单环芳烃总量的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循环 质芳烃 分子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氢LCO催化裂化生产轻质芳烃的关键组分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耿素龙 袁起民 +2 位作者 鞠雪艳 孙士可 唐津莲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3,共8页
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FFB)试验装置,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对比不同烃组成的加氢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催化裂化生产轻质芳烃的潜力,确定了加氢LCO中生产轻质芳烃的关键组分为环烷烃和非茚类单环芳烃,且加氢LCO中环烷烃含量与其贡献的轻质... 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FFB)试验装置,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对比不同烃组成的加氢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催化裂化生产轻质芳烃的潜力,确定了加氢LCO中生产轻质芳烃的关键组分为环烷烃和非茚类单环芳烃,且加氢LCO中环烷烃含量与其贡献的轻质芳烃产率和选择性成正比,非茚类单环芳烃贡献的轻质芳烃选择性与非茚类单环芳烃含量呈良好线性关系,进而计算得出在有效的关键组分质量分数区间(30%~70%)内,加氢LCO中相同含量的非茚类单环芳烃对轻质芳烃选择性的贡献约为环烷烃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lco 催化裂化 质芳烃 环烷烃 单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技术LTAG的工业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毛安国 杨成武 +2 位作者 黄辉明 檀卫霖 杨发新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共6页
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蜡油加氢处理和催化裂化装置上采用LTAG技术,以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和蜡油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对LCO和蜡油混合加氢后得到的加氢LCO和加氢蜡油分别在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下部不同位置分层顺序进料方式(LTA... 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蜡油加氢处理和催化裂化装置上采用LTAG技术,以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和蜡油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对LCO和蜡油混合加氢后得到的加氢LCO和加氢蜡油分别在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下部不同位置分层顺序进料方式(LTAG技术)与在催化裂化反应器下部混合进料方式的生产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与混合加氢油进料的常规方式进行对比,LTAG技术的LCO催化裂化表观转化率提高5.17百分点,表观裂化率提高7.87百分点,表观缩合率降低2.01百分点,稳定汽油中烯烃和芳烃的体积分数分别增加1.2百分点和2.0百分点,汽油辛烷值RON和MON分别提高1.4个单位和0.8个单位。LTAG技术是将LCO高效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循环 辛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O选择性加氢-催化裂化组合生产轻质芳烃(LTA)技术工业实践 被引量:7
8
作者 袁起民 毛安国 +3 位作者 龚剑洪 秦煜栋 陈阳 洪先荣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共5页
在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705 kt/a柴油加氢装置和700 kt/a催化裂化装置进行了LCO选择性加氢-催化裂化组合生产轻质芳烃(LTA)技术的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采用LTA技术,当原料加氢LCO密度(20℃)为0.9210 g/cm 3、氢质量分数为10.92%... 在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705 kt/a柴油加氢装置和700 kt/a催化裂化装置进行了LCO选择性加氢-催化裂化组合生产轻质芳烃(LTA)技术的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采用LTA技术,当原料加氢LCO密度(20℃)为0.9210 g/cm 3、氢质量分数为10.92%、多环芳烃质量分数为18.7%时,加氢LCO催化裂化单程转化率为70.90%;全循环操作时,汽油收率达到64.53%,C 6~C 8芳烃收率达到23.91%,C 6~C 10烷基苯型单环芳烃收率达到35.53%。此外,采用LTA技术时,加氢LCO作催化裂化进料能够实现反应-再生自身热平衡操作,分馏和吸收稳定系统操作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循环 加氢 质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油催化裂化轻柴油不安定性组分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崇品 史权 +1 位作者 任鲲 刘耀芳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3-78,共6页
对重油催化裂化轻柴油进行碱洗、白土吸附、酸洗以及采用石油大学开发的RS剂精制 ,探讨催化裂化柴油中的不安定组分。结果表明 ,常规的脱硫、脱氮方法精制效果不明显或是工艺不适于工业应用。实验进一步发现 ,除了硫、氮杂原子化合物外 ... 对重油催化裂化轻柴油进行碱洗、白土吸附、酸洗以及采用石油大学开发的RS剂精制 ,探讨催化裂化柴油中的不安定组分。结果表明 ,常规的脱硫、脱氮方法精制效果不明显或是工艺不适于工业应用。实验进一步发现 ,除了硫、氮杂原子化合物外 ,催化裂化柴油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酚类物质 ,总量约占柴油的 0 1%~0 5 % (质量分数 ) ,这些酚类是引起柴油不安定的最重要的化合物 ,能明显加剧柴油的不安定性。在不脱除硫、氮的条件下 ,仅脱除这些酚类物质就能大幅度提高柴油的安定性。开发的RS精制剂能有效脱除柴油中的酚类物质 ,从而显著提高催化裂化柴油的安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安定性 化学精制 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炼催化循环油的沸腾床与催化裂化组合技术开发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建锟 杨涛 +3 位作者 贾丽 贾永忠 葛海龙 孟兆会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0-144,共5页
选择劣质渣油和催化裂化循环油作为原料,分别进行掺炼不同比例催化裂化循环油的渣油沸腾床加氢和加氢常渣催化裂化试验,并对组合工艺进行总流程比较。结果表明,液化气、汽油和柴油等高价值产品收率至少提高1.04%,焦炭等低价值产品的产... 选择劣质渣油和催化裂化循环油作为原料,分别进行掺炼不同比例催化裂化循环油的渣油沸腾床加氢和加氢常渣催化裂化试验,并对组合工艺进行总流程比较。结果表明,液化气、汽油和柴油等高价值产品收率至少提高1.04%,焦炭等低价值产品的产量降低,效益大幅度提升。研究结果证明了循环油掺炼到沸腾床渣油加氢与催化裂化组合工艺技术的可行性,优化了沸腾床加氢与催化裂化的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床 催化裂化 循环 组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氢循环油与加氢蜡油混合作为催化裂化进料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崔守业 许友好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共5页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装置上采用不同加氢深度轻循环油重馏分与加氢蜡油原料混合,考察不同混合比例原料的催化裂化反应情况。结果表明:采用中等加氢深度的加氢循环油与加氢蜡油混合时,随着加氢循环油混合比例的增大,干气、焦炭、汽油、液化...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装置上采用不同加氢深度轻循环油重馏分与加氢蜡油原料混合,考察不同混合比例原料的催化裂化反应情况。结果表明:采用中等加氢深度的加氢循环油与加氢蜡油混合时,随着加氢循环油混合比例的增大,干气、焦炭、汽油、液化气产率逐渐降低,与计算结果相比,加氢循环油混合比例为90%,50%,10%时,干气产率降低幅度分别为22.22%,13.13%,3.17%,焦炭产率降低幅度分别为23.68%,22.05%,17.11%;采用高加氢深度的加氢循环油与加氢蜡油混合时,随着加氢循环油混合比例的增加,干气、焦炭、液化气产率逐渐降低,汽油收率逐渐增加,与计算结果相比,深度加氢循环油混合比例为90%,50%,10%时,干气产率降低幅度分别为4.34%,16.49%,9.52%,焦炭产率降低幅度分别为10.52%,30.16%,29.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加氢 循环 混合 加氢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氢催化剂对模拟生物油轻质组分与甲醇加氢共裂化制备芳香烃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孟欣 蔡勤杰 张素平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60-866,共7页
文章研究了不同加氢催化剂对富酚的模拟生物油轻质组分与甲醇加氢共裂化制备芳香烃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酚类在加氢阶段的加氢效率与整体的加氢共裂化表现呈现出一致性;以Ni/ZrO2为催化剂时,酚类在加氢阶段的转化率最高,加氢共裂... 文章研究了不同加氢催化剂对富酚的模拟生物油轻质组分与甲醇加氢共裂化制备芳香烃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酚类在加氢阶段的加氢效率与整体的加氢共裂化表现呈现出一致性;以Ni/ZrO2为催化剂时,酚类在加氢阶段的转化率最高,加氢共裂化的油相产率也最高,为24.8%,且油相中芳香烃的相对含量在99%以上;其他加氢催化剂对酚类的转化效率相对较低,较多酚类的存在导致裂化阶段的催化剂快速失活,加氢共裂化的油相产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组分 加氢共裂化 加氢催化 芳香烃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循环油中芳烃的分离和利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战风涛 李林 苏贻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1期108-113,共6页
综述了催化裂化循环油和渣油中的芳烃对油品性质及生产工艺的影响.重点论述了石油芳烃的分离和应用,提出了分离石油芳烃的新方法和新的应用途径,为石油芳烃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线索.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循环 芳烃 分离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氢催化裂化柴油中茚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耿素龙 唐津莲 +1 位作者 张现策 袁起民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1329,共9页
为进一步确定加氢催化裂化柴油(LCO)中生产轻质芳烃的理想组分,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和脉冲裂解实验装置,在反应温度为580℃时对比加氢LCO与茚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同时对茚的催化裂化反应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加氢LCO催化裂化反应类... 为进一步确定加氢催化裂化柴油(LCO)中生产轻质芳烃的理想组分,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和脉冲裂解实验装置,在反应温度为580℃时对比加氢LCO与茚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同时对茚的催化裂化反应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加氢LCO催化裂化反应类型完全不同,茚在该条件下主要发生缩合-脱氢反应生成重油和焦炭,缩合-脱氢反应选择性达到80%;其次发生氢转移反应生成茚满,是发生开环裂化反应生成轻质芳烃选择性的2倍;茚与茚满在反应过程中通过氢转移反应相互转化,且茚接近完全转化的反应温度远小于加氢LCO催化裂化生产轻质芳烃的反应温度,在低反应温度(460~520℃)时主要发生氢转移反应生成茚满,在高反应温度(520~640℃)时主要发生缩合-脱氢反应生成多环芳烃和焦炭;开环-裂化生成轻质芳烃的反应不是主导反应,表明茚类不是加氢LCO生产轻质芳烃的理想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催化裂化(lco) 催化裂化 质芳烃 缩合-脱氢反应 氢转移反应 反应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顶循环油裂化性能的研究
15
作者 白风宇 毛安国 魏晓丽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5-60,共6页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实验装置(FFB)上,采用MLC-500裂化催化剂,在质量空速5h-1、剂油质量比8、反应温度460~540℃的条件下对顶循环油裂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裂化过程中,有17.41%的顶循环油转化为汽油馏分,有利于提高催化裂化汽油产...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实验装置(FFB)上,采用MLC-500裂化催化剂,在质量空速5h-1、剂油质量比8、反应温度460~540℃的条件下对顶循环油裂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裂化过程中,有17.41%的顶循环油转化为汽油馏分,有利于提高催化裂化汽油产率;液体产物中低碳数、高辛烷值组分含量高,催化裂化汽油产物中芳烃质量分数达50%以上。汽油产物中的芳烃主要来自于顶循环油中烷基苯的裂化反应,该途径的贡献超过75%。在此基础上,提出顶循环油中各组分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理想反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循环 辛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塑料热解油催化裂化反应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成运 魏晓丽 +1 位作者 陈学峰 张久顺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95,共9页
为实现塑料循环经济,分别采用多产丙烯型催化剂CGP和催化裂解催化剂DMMC-2探究废塑料热解油的催化裂化反应规律、产物分布和汽油馏分组成。结果表明:废塑料热解油具有良好的催化裂化生产汽油和催化裂解生产化工原料的性能;以增产汽油为... 为实现塑料循环经济,分别采用多产丙烯型催化剂CGP和催化裂解催化剂DMMC-2探究废塑料热解油的催化裂化反应规律、产物分布和汽油馏分组成。结果表明:废塑料热解油具有良好的催化裂化生产汽油和催化裂解生产化工原料的性能;以增产汽油为目标时,汽油产率达52.37%,液化气产率为19.01%,其中丙烯产率为7.82%;以生产化工原料为目标时,低碳烯烃及苯、甲苯和二甲苯(BTX)的总产率可达47.82%,其中,乙烯、丙烯和丁烯(三烯)产率为32.51%,丙烯产率为16.67%,BTX产率达15.31%并以二甲苯为主。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废塑料热解油的高值化利用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塑料热解 催化裂化 低碳烯烃 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CC重循环油选择性加氢改质-催化裂化多产高附加值产品 被引量:2
17
作者 方东 何怡 崔笑晨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358-6363,共6页
面对国内柴油产量过剩,汽油需求低迷新形势,降低柴汽比以及增产化工原料产品成为炼厂优选转型路线。催化裂化重循环油中含有大量多环芳烃,难以催化加工利用,成为炼厂转型升级的结构性难题。本研究从分子结构出发,提出先将重循环油进行... 面对国内柴油产量过剩,汽油需求低迷新形势,降低柴汽比以及增产化工原料产品成为炼厂优选转型路线。催化裂化重循环油中含有大量多环芳烃,难以催化加工利用,成为炼厂转型升级的结构性难题。本研究从分子结构出发,提出先将重循环油进行选择性加氢,使重循环油中难以转化的多环芳烃转化为可裂化结构,然后再进行催化裂化,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节装置以多产轻质油或化工原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研究表明,重循环油选择性加氢后,催化裂化转化率最高可提升至60.14%(质量分数);与加氢前相比,汽油和柴油收率分别增加了19.16%(质量分数)和6.50%(质量分数);汽油辛烷值最高可达95.6,此时汽油中总芳烃含量为56.8%(质量分数),其中三苯含量为21.3%(质量分数),约占总芳烃含量的37%;同时重油和焦炭产率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反应 催化裂化 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柴油加氢深度脱芳烃工艺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陈若雷 高晓冬 +1 位作者 石玉林 聂红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10,共5页
用催化剂RN-10研究了催化裂化柴油加氢深度脱芳烃工艺参数对芳烃加氢饱和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氢分压6.7~10.0 MPa、反应温度342~373℃、体积空速0.5~0.8 h^(-1)的工艺条件下可获得硫含量不大于300 μg/g,总芳烃质量分数不大于25... 用催化剂RN-10研究了催化裂化柴油加氢深度脱芳烃工艺参数对芳烃加氢饱和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氢分压6.7~10.0 MPa、反应温度342~373℃、体积空速0.5~0.8 h^(-1)的工艺条件下可获得硫含量不大于300 μg/g,总芳烃质量分数不大于25%,多环芳烃质量分数不大于5%的符合环保要求的低硫、低芳烃的优质柴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循环 加氢精制 脱芳烃 中压 加氢精制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化-吸附组合工艺改善催化裂化柴油安定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永强 李林 +1 位作者 战风涛 吕志凤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2-64,共3页
在实验室,催化裂化柴油经100℃下老化3h,再经催化裂化平衡剂吸附,得到的精制柴油的安定性指标合格,柴油中硫醇硫含量下降90%以上,碱性氮含量下降70%以上,柴油收率达99%以上。用该法对储存半年的催化裂化柴油及重油催化裂化柴油进行试... 在实验室,催化裂化柴油经100℃下老化3h,再经催化裂化平衡剂吸附,得到的精制柴油的安定性指标合格,柴油中硫醇硫含量下降90%以上,碱性氮含量下降70%以上,柴油收率达99%以上。用该法对储存半年的催化裂化柴油及重油催化裂化柴油进行试验,精制后安定性指标也可合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吸附组合工艺 催化裂化 安全性 循环 精制过程 吸附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兑催化裂化油浆和糠醛抽出油丙烷脱沥青中试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苏玉忠 杨海兰 +1 位作者 李军 高浩其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34-136,共3页
利用丙烷脱沥青中试装置进行组合工艺研究,对减压渣油分别掺兑催化裂化油浆和糠醛抽出油进行丙烷脱沥青中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减压渣油中掺兑一定量的催化裂化油浆或重质糠醛抽出油作为丙烷脱沥青工艺的原料,既可生产出合格的高等级道... 利用丙烷脱沥青中试装置进行组合工艺研究,对减压渣油分别掺兑催化裂化油浆和糠醛抽出油进行丙烷脱沥青中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减压渣油中掺兑一定量的催化裂化油浆或重质糠醛抽出油作为丙烷脱沥青工艺的原料,既可生产出合格的高等级道路沥青,又可得到残炭质量分数不大于1.0%的轻脱油,并且提高了轻脱油的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糠醛抽出 丙烷脱沥青 沥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