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MFC催化层中PTFE和Nafion对催化剂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程晓亮 衣宝廉 +2 位作者 张景新 韩明 乔亚光 《电化学》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18-223,共6页
本文利用循环伏安法,结合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质子膜燃料电池催化层中加入的聚四氟乙烯(PTFE)和全氟磺酸树脂(Nafion)对催化剂利用率的影响.PTFE对催化剂利用率的影响很小.但在亲水型电极中,催化剂颗粒之间... 本文利用循环伏安法,结合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质子膜燃料电池催化层中加入的聚四氟乙烯(PTFE)和全氟磺酸树脂(Nafion)对催化剂利用率的影响.PTFE对催化剂利用率的影响很小.但在亲水型电极中,催化剂颗粒之间的电子导通会受到Nafion的阻碍,并导致催化剂利用率降低.由于Nafion分子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FE NAFION 质子膜燃料电池 催化剂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价钼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动力学 被引量:5
2
作者 夏少武 王昌民 +1 位作者 徐玲 唐学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5年第10期945-949,共5页
本文报导了MoCl2(n-C8H17O)2-(i-Bu)2AlOph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动力学研究结果,得到聚合速率方程式R=k(C)O(2)[M]=kpa(c)o(M),表观活化能18.6千卡/摩尔,指数前因子1.6×10^(10)分^(-1),以及不同温度下的催化剂利用率,活性中心浓度,... 本文报导了MoCl2(n-C8H17O)2-(i-Bu)2AlOph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动力学研究结果,得到聚合速率方程式R=k(C)O(2)[M]=kpa(c)o(M),表观活化能18.6千卡/摩尔,指数前因子1.6×10^(10)分^(-1),以及不同温度下的催化剂利用率,活性中心浓度,活性中心平均寿命等,还证明了等聚合速率的聚合时间tO与活性中心平均寿命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烯聚合 活性中心 指数前因子 聚合速率 聚合时间 催化剂利用率 平均寿命 表观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观格点模型模拟PEMFC定向结构催化层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洁婧 王宇新 +1 位作者 张建峰 许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16-2323,共8页
用微观格点模型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定向结构阴极性能进行了模拟,并与随机结构电极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催化剂利用率及电池性能的变化.计算了催化层内的传递和电化学反应,研究了质子、氧气及电化学反应速率在电极厚度方向上的分布... 用微观格点模型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定向结构阴极性能进行了模拟,并与随机结构电极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催化剂利用率及电池性能的变化.计算了催化层内的传递和电化学反应,研究了质子、氧气及电化学反应速率在电极厚度方向上的分布,并且通过对比氧气浓度、离子电势和电化学反应速率的分布,证明了Pt/C颗粒在电极厚度方向上定向排布有利于提高电池性能.另外,研究了电极厚度对定向结构电极性能的影响,发现与随机结构电极不同,定向结构电极厚度越小,高电流密度下电极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电极 微观结构 格点模型 催化剂利用率 Pt/C颗粒定向排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球型微观结构模型模拟PEMFC催化层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洁婧 王宇新 许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9-497,共9页
建立了一个新球型催化层微观结构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性能进行了模拟.该模型中假设催化层由Pt/C颗粒和离子聚合物-孔混合相组成.假设Pt/C颗粒为球形结构,其直径符合正态分布,用不同直径的球来表示随机分散在... 建立了一个新球型催化层微观结构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性能进行了模拟.该模型中假设催化层由Pt/C颗粒和离子聚合物-孔混合相组成.假设Pt/C颗粒为球形结构,其直径符合正态分布,用不同直径的球来表示随机分散在电极中的Pt/C颗粒.计算了催化层内的传递和电化学反应,研究了质子和氧气及电化学反应速率在电极厚度方向上的分布,并且通过对比氧气浓度、过电位和电化学反应速率的分布、极化曲线及催化剂利用率等证明了适当的电极厚度与Pt/C颗粒粒径有利于提高电池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电极 球型微观模型 Pt/C颗粒粒径 电极厚度 催化剂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w technique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pent Al_2O_3-based catalyst 被引量:3
5
作者 冯其明 陈云 +3 位作者 邵延海 张国范 欧乐明 卢毅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2期151-155,共5页
A new technology was developed to recover multiple valuable elements from the spent Al2O3-based catalyst by X-ray phase analysis and exploratory experim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condition of roas... A new technology was developed to recover multiple valuable elements from the spent Al2O3-based catalyst by X-ray phase analysis and exploratory experim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condition of roasting temperature of 750℃ and roasting time of 30 min, molar ratio of Na2O to Al2O3 of 1.2, the leaching rates of alumina, vanadium and molybdenum in the spent catalyst are 97.2%, 95.8% and 98.9%, respectively. Vanadium and molybdenum in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 can be recovered by precipitators A and B, and the precipitation rates of vanadium and molybdenum are 94.8% and 92.6%. Al(OH)3 was prepared from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 in the carbonation decomposition process, and the purity of Al2O3 is 99.9% after calcination, the recovery of alumina reaches 90.6% in the whole process; the Ni-Co concentrate was leached by sulfuric acid, a nickel recovery of 98.2% and cobalt recovery over 98.5% can be obtained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 of 30% H2SO4, 80℃, reaction time 4 h, mass ratio of liquid to solid 8, stirring rate 800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nt Al2O3-based catalyst vanadium molybdenum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roasting with sodium leaching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