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皮酚治疗肠道疾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伟 路士华 +1 位作者 张宏昊 邓华亮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97-1602,共6页
随着现代人群生活方式改变,遗传因素不断凸显,环境及水源污染等影响,肠道疾病(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慢性便秘等)发病率日益升高。不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而且消耗大量医疗资源。丹皮酚作为一类小分子酚类化合物,具有广... 随着现代人群生活方式改变,遗传因素不断凸显,环境及水源污染等影响,肠道疾病(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慢性便秘等)发病率日益升高。不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而且消耗大量医疗资源。丹皮酚作为一类小分子酚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过敏、免疫调节、保护心脑血管等。基于“脑-肠-菌”轴的丹皮酚防治肠道疾病的效应机制及实验研究亦不断深入。该文旨在系统回顾并梳理本领域最新进展,以期为精准治疗肠道疾病及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肠道疾病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多苷抑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志芬 张蒙蒙 +3 位作者 翟文生 张文 刘卓雅 杨荆雯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25-1631,共7页
雷公藤多苷源自雷公藤根部提取物,其制剂雷公藤多苷片临床证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效,主要活性成分为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共同发挥抗SLE作用。现代研究发现雷公藤多苷治疗SLE的机制包括: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抗炎... 雷公藤多苷源自雷公藤根部提取物,其制剂雷公藤多苷片临床证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效,主要活性成分为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共同发挥抗SLE作用。现代研究发现雷公藤多苷治疗SLE的机制包括: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抗炎作用、改善微循环、调节激素水平以及抗纤维化等。而其主要活性成分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除了影响T细胞的分化和功能、下调B细胞活化因子(BAFF)及其受体的表达外,还可以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抑制机体自噬过度、抑制多条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活化等多种途径发挥抑制SLE的作用。首先回顾SLE的发病机制,并重点对雷公藤多苷及其主要活性成分抑制SLE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和阐述,以期为有关雷公藤多苷抗SLE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苷 雷公藤甲素 雷公藤红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 阴阳毒 抗炎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黄酮类成分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燕燕 陈月桥 +6 位作者 裴浩 张雪 李坚宇 黄钰雯 潘李轶 陈玉 叶绿萍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125,共5页
传统中药具有多疗效、多靶点、多效应机制的独特优势,在抗癌抗肿瘤治疗中具有悠久历史。随着西药治疗癌症的局限性不断突显,中药单体及复方有效成分在生物分子学和药理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证明,中药黄酮类成分具... 传统中药具有多疗效、多靶点、多效应机制的独特优势,在抗癌抗肿瘤治疗中具有悠久历史。随着西药治疗癌症的局限性不断突显,中药单体及复方有效成分在生物分子学和药理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证明,中药黄酮类成分具有多方面、多途径且效果显著的抗肝癌作用,其主要通过调节肝癌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抗肝癌细胞血管生成、调节肝癌细胞周期阻滞和重塑免疫抑制肝癌细胞微环境等多种药理机制发挥抗肝癌作用。通过对中药黄酮类成分抗肝癌作用机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综述,并对所涉及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肝癌的增殖、侵袭、迁移、转录、耐药等作用效应加以阐述,以期为中药黄酮类成分治疗肝癌提供理论依据,阐明传统中药有效成分的多重药理机制能为癌症的治疗策略和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考和契机,为更多临床癌症患者带来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黄酮类成分 肝癌 作用机制 信号通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逆散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应用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
作者 孙旭杭 赵艺涵 +6 位作者 彭新 魏丹丹 翟怡然 唐玉君 李闪闪 姬佳琦 蒋士卿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20-1031,共12页
四逆散作为常用经方,组方精炼,配伍恰当,具有疏理气机、透达郁阳之效,应用广泛。检索整理近20年文献,从方证探幽、临床运用、机制研究总结四逆散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发现本方基础方证具有调和中土、疏肝养木、调理气机等特点;在临... 四逆散作为常用经方,组方精炼,配伍恰当,具有疏理气机、透达郁阳之效,应用广泛。检索整理近20年文献,从方证探幽、临床运用、机制研究总结四逆散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发现本方基础方证具有调和中土、疏肝养木、调理气机等特点;在临床运用方面,1)可用于消化系统癌前病变,逆转恶性肿瘤演变进程;2)可直接治疗消化系统肿瘤;3)可缓解癌性疼痛、肿瘤相关性抑郁与失眠等肿瘤常见并发症;4)可减轻消化系统肿瘤因西医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手术不良反应和化疗、靶向的不良反应等,提高生命质量。在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四逆散具有改善细胞损伤,减轻炎症状态;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抑制肿瘤转移等作用。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作用机制研究,四逆散治疗消化系统肿瘤均符合中医“治未病”理论。现通过文献检索和归纳总结,系统综述四逆散在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目前临床研究与实验机制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经方防治肿瘤疾病提供理论支持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散 经方 消化系统 恶性肿瘤 研究进展 治未病 临床研究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健康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孙洪 王新宇 +8 位作者 刘成玉 陈岗 杨群 徐书豪 李大祥 练学燕 王立磊 陈贵杰 杨天元 《中国茶叶》 2025年第6期1-16,共16页
近年来,红茶健康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文章系统梳理了2015—2024年间相关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红茶在抗氧化、抗炎、降血脂、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代谢综合征、保护心血管系统、抗肿瘤等方面的生物活性效应。研究表... 近年来,红茶健康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文章系统梳理了2015—2024年间相关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红茶在抗氧化、抗炎、降血脂、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代谢综合征、保护心血管系统、抗肿瘤等方面的生物活性效应。研究表明,红茶的健康益处主要归因于其所含茶多酚氧化产物(如茶黄素、茶红素)、茶多糖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通过调控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调节免疫功能及维持肠道菌群稳态等机制发挥作用。文章还讨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为红茶的功能性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茶多酚 健康功效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冬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高剑坤 梁雪兰 +2 位作者 江洪波 林秋霞 夏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0-164,I0030,共6页
麦冬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麦冬除了传统功效外还具有对多种肿瘤的抑制作用。麦冬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铁死亡、焦亡、自噬、细胞周期阻滞、抑制肿瘤... 麦冬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麦冬除了传统功效外还具有对多种肿瘤的抑制作用。麦冬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铁死亡、焦亡、自噬、细胞周期阻滞、抑制肿瘤细胞转移和血管生成以及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等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对近年来麦冬块根提取物及其活性单体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麦冬抗肿瘤的深入研究和对麦冬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 抗肿瘤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失眠合并情绪障碍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
7
作者 孙晓萌 樊旭 +4 位作者 周歆 苗嘉芮 苏妆 许毅 李姣莹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00-1609,1617,共11页
失眠伴情绪障碍属于中医学“目不暝”“不寐”“不能卧”“不得眠”“脏躁”“郁证”“百合病”等2种或2种以上综合范畴。中医在防治失眠伴情绪障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日益增多,且疗效可观,在此病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优势。通过分析兼有失眠... 失眠伴情绪障碍属于中医学“目不暝”“不寐”“不能卧”“不得眠”“脏躁”“郁证”“百合病”等2种或2种以上综合范畴。中医在防治失眠伴情绪障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日益增多,且疗效可观,在此病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优势。通过分析兼有失眠症合并情志症状的相关文献,并归纳相关中医病因病机,发现中医药疗法的临床疗效显著,并且能克服西药依赖性、成瘾性的不足。总结近年关于中医药疗法及其适宜技术治疗情绪障碍失眠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临床应用、疗效特点、作用机制,以期在今后临床应用治疗此类病证中获得借鉴,提供安全、有效的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疗法 失眠 情绪障碍 抑郁 焦虑 脏躁 疗效 作用机制 综述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酶/转录因子信号通路调控肺癌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吴杨 隋雨桐 +2 位作者 李斌鹏 韩路拓 姜家康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7,154,共7页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原发性肺癌的主要病理类型,约占肺癌的85%,肺癌的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失去了最佳手术机会,化放疗治疗带来的损伤使患者依从性差,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中医药具有多通路...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原发性肺癌的主要病理类型,约占肺癌的85%,肺癌的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失去了最佳手术机会,化放疗治疗带来的损伤使患者依从性差,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中医药具有多通路,多靶点的作用,且能减轻放化疗的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期,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曙光。研究发现,肺癌受许多信号通路调控,蛋白酪氨酸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是关键调控信号通路之一,JAK/STAT信号通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抑制肺癌细胞的凋亡以及促进肺癌细胞的血管生成,影响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通过检索文献发现,中药复方及单体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在NSCLC的增殖、转移以及凋亡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开始不断研究中药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影响肺癌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 信号通路 作用机制 肺癌 中药单体 中药复方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茯苓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9
作者 孙秀兰 黄耀光 +5 位作者 叶永丽 夏邦恩 沈红芳 夏若维 石文钦 张银志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33,共11页
土茯苓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传统中药材。土茯苓富含黄酮、有机酸、多糖、皂苷等多种组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药配伍。目前土茯苓已应用于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的研发中,但市场化率低。合理利用土茯苓功效作用开发符合消费... 土茯苓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传统中药材。土茯苓富含黄酮、有机酸、多糖、皂苷等多种组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药配伍。目前土茯苓已应用于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的研发中,但市场化率低。合理利用土茯苓功效作用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是其产业发展的重点。作者总结了土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综述了土茯苓的抑菌、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脂、降血糖、保肝护肾等活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概括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的土茯苓活性作用机制,以期为土茯苓资源的高值利用和相关功能性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茯苓 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乳素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梅学华 曾雄 《畜禽业》 2008年第4期16-19,共4页
催乳素(prolactin,PRL)是脊椎动物腺垂体前叶嗜酸细胞、妊娠子宫蜕膜和免疫细胞等分泌的单链多肽类激素,属于生长激素/催乳素家族。它在促进哺乳动物个体的乳腺发育、乳汁生成、发动和维持泌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其作用机制的了解在... 催乳素(prolactin,PRL)是脊椎动物腺垂体前叶嗜酸细胞、妊娠子宫蜕膜和免疫细胞等分泌的单链多肽类激素,属于生长激素/催乳素家族。它在促进哺乳动物个体的乳腺发育、乳汁生成、发动和维持泌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其作用机制的了解在防治相关疾病发生和促进奶牛业发展方面有这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乳素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皂苷R1药理作用机制与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汉隆 孙洋 +8 位作者 刘莎莎 龙俊鹏 颜倩 林玉婷 梁金萍 楚世峰 杨岩涛 艾启迪 陈乃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0-2025,共6页
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干燥根及根茎,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较好的补益功效,《中药大辞典》有言,三七功用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生吃去瘀生... 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干燥根及根茎,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较好的补益功效,《中药大辞典》有言,三七功用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止血不留瘀,行血不伤新;熟服可补益健体。三七皂苷R1是三七总皂苷中特征化合物,近些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率逐年增高,同时,对三七皂苷R1治疗神经疾病的报道增多,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有确切的疗效。该文旨在对三七皂苷R1治疗神经疾病以及作用机制展开综述,为临床用药与新药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三七皂苷R1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神经系统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薯蓣丸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燃培 刘梦雅 郑玉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128,共4页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具有益气养血、扶正补虚、祛风除邪之功,是治疗虚劳诸疾的经典方剂,现代医家扩展应用于肿瘤疾病中,收到了满意疗效。整理近20年中英文文献,从分子机制和临床研究两方面总结薯蓣丸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发现薯蓣丸...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具有益气养血、扶正补虚、祛风除邪之功,是治疗虚劳诸疾的经典方剂,现代医家扩展应用于肿瘤疾病中,收到了满意疗效。整理近20年中英文文献,从分子机制和临床研究两方面总结薯蓣丸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发现薯蓣丸抗肿瘤的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抗肿瘤转移,改善肿瘤微环境,调节免疫紊乱等,分子机制明确;临床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食欲、改善恶病质状态,缓解临床症状,辅助西医减毒增效和增强免疫、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收效良好,且价格低廉、安全无毒,适合肿瘤患者长期服用,可在临床推广。通过文献归纳对薯蓣丸治疗肿瘤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当今实验和临床研究提出不足与改进之处,以期为该方后续深入研究和肿瘤治疗新模式开展提供相关依据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蓣丸 恶性肿瘤 研究进展 作用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薯蓣皂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苗常鑫 冷锦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118,共6页
薯蓣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应用历史,祖国医学认为其归脾、肺、肾三经,可“平补三焦气阴”,兼具补涩之功,有补中益气、强身健骨,治诸虚百损、延年益寿等功效,被誉为“天然小人参”,也是最早药食同源的植物之一。其中穿龙薯蓣更是具有祛风... 薯蓣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应用历史,祖国医学认为其归脾、肺、肾三经,可“平补三焦气阴”,兼具补涩之功,有补中益气、强身健骨,治诸虚百损、延年益寿等功效,被誉为“天然小人参”,也是最早药食同源的植物之一。其中穿龙薯蓣更是具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止咳平喘等作用。薯蓣因其性平和,功效全面,而被中医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之中。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主要活性成分薯蓣皂苷及水解产物薯蓣皂苷元被广泛发掘并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癌症、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防治当中。现代研究表明,薯蓣皂苷具有改善心脑血管、抗肿瘤、降糖、降脂、保肝、抗炎止痛、提高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就近几年薯蓣皂苷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该天然中药单体的进一步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蓣皂苷 薯蓣皂苷元 药理作用 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檗碱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岳青云 刘维 +4 位作者 陈婌娟 林芳芳 卡玉秀 顾庆香 丁久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69,共6页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Gout)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痛风急性发作期出现关节红肿热痛难忍,日久可形成痛风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主要通过降低尿酸水平及抗炎止痛的方式治疗,但稍有不慎极易诱发关节...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Gout)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痛风急性发作期出现关节红肿热痛难忍,日久可形成痛风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主要通过降低尿酸水平及抗炎止痛的方式治疗,但稍有不慎极易诱发关节疼痛反复发作,且存在肝肾功能损伤、胃肠道等不良反应而影响疗效。故而,痛风治疗方式多样性的探索逐渐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中医药在治疗痛风上有着独到的优势。其中,作为存在于黄连、黄柏等传统药物中的天然异喹啉生物碱,小檗碱(Berberine, BBR)对于痛风的治疗作用正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报道显示,小檗碱在改善痛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降低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均可发挥有益作用。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其作用机制涉及调节免疫、缓解炎症、降低尿酸、保护肾脏、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调节机体细胞凋亡及骨代谢等方面。通过分类综述小檗碱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痛风的中医药临床治疗及小檗碱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痛风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水化合物的佐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5
作者 周梦婷 宋银娟 +3 位作者 许健 李斌 冉多良 储岳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1-501,共11页
佐剂是指添加到疫苗中以刺激和增强免疫应答强度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目前疫苗佐剂种类较多,包括铝佐剂、油乳佐剂和脂质体佐剂等,但临床使用的佐剂很少同时具备高效和低毒两大特点,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且安全的佐剂。基于碳水... 佐剂是指添加到疫苗中以刺激和增强免疫应答强度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目前疫苗佐剂种类较多,包括铝佐剂、油乳佐剂和脂质体佐剂等,但临床使用的佐剂很少同时具备高效和低毒两大特点,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且安全的佐剂。基于碳水化合物的佐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易代谢的优点,同时,基于碳水化合物的佐剂种类广泛,且每种都有不同免疫特性,如基于多糖的佐剂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及抗原提呈能力等。并且基于碳水化合物的佐剂还可与Toll样受体、C型凝集素受体等多种受体结合发挥上述免疫活性,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故本文基于碳水化合物的佐剂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梳理,以期为相关佐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碳水化合物的佐剂 多糖佐剂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有效成分对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曹爽 安月鹏 +1 位作者 刘树民 杨素清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16-1621,共6页
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具有维持皮肤平衡的功能。在银屑病中,细胞凋亡障碍表现为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传统中药对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具有调控作用,以抑制银屑病表皮过度增殖、促进表皮正常分化、维护表皮稳态,且具有不良反... 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具有维持皮肤平衡的功能。在银屑病中,细胞凋亡障碍表现为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传统中药对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具有调控作用,以抑制银屑病表皮过度增殖、促进表皮正常分化、维护表皮稳态,且具有不良反应少、作用靶点多的优势。因此,该文对中药中多种有效成分通过干预相关因子、信号通路等以诱导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中药治疗银屑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形成细胞 细胞凋亡 银屑病 中药有效成分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艾琳 毕倩倩 +2 位作者 王媛 任晗归 王枫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36-2046,共11页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证的经典代表方剂,被广泛用于预防或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前景,因此希望通过总结补阳还五汤的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研究,为补阳还五汤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总结了近十五年...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证的经典代表方剂,被广泛用于预防或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前景,因此希望通过总结补阳还五汤的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研究,为补阳还五汤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总结了近十五年来补阳还五汤抗血栓作用的研究文献,其中包括补阳还五汤抗血栓作用的临床疗效研究以及机制研究,全面概括了目前补阳还五汤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分析并探讨了补阳还五汤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补阳还五汤可以有效缓解血栓性疾病患者的症状和提高患者生存预后,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小板功能、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纤溶活性和抗炎等。补阳还五汤可以多靶点、多层次地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抗血栓 临床疗效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防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佳丽 刘芳 +3 位作者 甘永康 崔红梅 雷燕 郝文立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378-3384,共7页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累及中小动静脉的炎性、节段性、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病理机制复杂,与氧化应激、炎症、免疫功能紊乱、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遗传基因异常密切相关。目前西医治疗此病使用药物干预不显著时,多采用血管介入...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累及中小动静脉的炎性、节段性、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病理机制复杂,与氧化应激、炎症、免疫功能紊乱、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遗传基因异常密切相关。目前西医治疗此病使用药物干预不显著时,多采用血管介入、血管重建、骨搬移血管再生和交感神经切除等手术方法,患者疼痛缓解,但复发率和截肢率较高。中医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防治疾病的特点,临床治疗TAO效果良好。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防治TAO的潜在机制涉及减少氧化应激、抗炎、调节免疫、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流变等诸多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单味中药 中药提取物 中药复方 防治 病理机制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免疫因子作用机制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蓝一 陈成勋 +1 位作者 王庆奎 王茜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鱼类疾病的不断暴发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鱼病的免疫防治变得日趋重要。作为机体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鱼类免疫因子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与人类和高等脊椎动物相比,鱼类免疫因子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发现... 鱼类疾病的不断暴发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鱼病的免疫防治变得日趋重要。作为机体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鱼类免疫因子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与人类和高等脊椎动物相比,鱼类免疫因子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发现了多种鱼类免疫因子。本文对现目前已报道的鱼类免疫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抗体、补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Toll样受体、抗菌肽、溶菌酶及凝集素等结构与功能、作用机制及它们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对部分免疫因子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在鱼类免疫学研究中,一些现代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本文概述了转录组技术在快速鉴定和筛选鱼类免疫相关基因、鱼类免疫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并对鱼类免疫因子的研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更深入研究鱼类免疫系统的发生、探讨免疫因子在鱼类免疫中的作用和应用提供文献依据和参考,促进鱼类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因子 鱼类 作用机制 转录组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鞠丸现代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驰远 刘向哲 +4 位作者 韩珍珍 贺晨菲 冉春龙 孙永康 王新志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6,共7页
越鞠丸最早出自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被誉为“解郁圣药”,用于治疗气、血、痰、火、湿、食等六郁,越鞠丸临床临床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如焦虑抑郁、失眠、痴呆)、消化系统(胃食管反流病、萎缩性胃炎、非酒精脂肪性肝病、功能性消... 越鞠丸最早出自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被誉为“解郁圣药”,用于治疗气、血、痰、火、湿、食等六郁,越鞠丸临床临床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如焦虑抑郁、失眠、痴呆)、消化系统(胃食管反流病、萎缩性胃炎、非酒精脂肪性肝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心血管系统(冠心病、高血压),其治疗疾病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抗焦虑抑郁、改善认知,降低血脂、稳定斑块、控制血糖,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动力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鞠丸 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