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1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VEST-FLUS模型的岩溶区和非岩溶区“三生空间”碳储量对比
1
作者 李慧 魏兴萍 李良鑫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1-262,共12页
探究“三生空间”转化及碳储量的变化,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显著意义。以重庆市岩溶区和非岩溶区为研究区,基于“三生空间”动态度、转移矩阵、InVEST模型和FLUS模型,明确“三生空间”时空变化特征和碳储量转化;预测... 探究“三生空间”转化及碳储量的变化,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显著意义。以重庆市岩溶区和非岩溶区为研究区,基于“三生空间”动态度、转移矩阵、InVEST模型和FLUS模型,明确“三生空间”时空变化特征和碳储量转化;预测未来不同发展情景的碳储量值。结果表明:1)岩溶区生态空间占主导,分布最广的林地生态空间逐渐增加;非岩溶区生产空间占主导,分布最广的农业生产空间缓慢萎缩。林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与其他空间类型的转化是“三生空间”转化的主要方式。2)研究期间,“三生空间”面积变化影响其碳储量值。岩溶区碳储量呈增加趋势,且林地生态空间的碳储量占比高于58.94%。非岩溶区碳储量呈缓慢减少趋势,农业生产空间碳储量最多(321.53~332.47×10^(4) t)。生活空间碳储量呈缓慢增加趋势,非岩溶区增加速率高于岩溶区。3)除自然发展情景外,两种情景下碳储量值会进一步增加,且生态保护情景下岩溶区林地生态空间碳储量最多;耕地保护情景下非岩溶区农业生产空间碳储量最多。研究成果可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以及提升区域碳储存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和非岩溶区 三生空间 储量 时空演变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竹近自然林与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及碳储量对比
2
作者 胡梦茹 王雨濛 +1 位作者 辉朝茂 刘蔚漪 《世界竹藤通讯》 2025年第1期18-27,共10页
对比分析了近自然培育和人工培育2种模式下龙竹的生物量及碳储量。采用干烧法测定了2种培育模式下不同坡向(阳坡、阴坡)和不同秆龄(1、2、3、4年生)的单株地上生物量和碳含量。结果表明:1)竹丛年龄结构人工林优于近自然林。2)单株地上... 对比分析了近自然培育和人工培育2种模式下龙竹的生物量及碳储量。采用干烧法测定了2种培育模式下不同坡向(阳坡、阴坡)和不同秆龄(1、2、3、4年生)的单株地上生物量和碳含量。结果表明:1)竹丛年龄结构人工林优于近自然林。2)单株地上平均生物量在不同林分间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近自然林阳坡(62.99 kg)>人工林阳坡(59.66 kg)>人工林阴坡(57.95 kg)>近自然林阴坡(54.51 kg);竹秆生物量显著高于枝、叶生物量,且随立竹年龄增加而下降。3)单株碳含量在不同林分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林分单株不同器官的碳含量均表现为叶<枝<秆。4)各林分单株碳储量表现为:近自然林阳坡(26.33 kg)>人工林阳坡(25.53 kg)>人工林阴坡(25.23 kg)>近自然林阴坡(23.55 kg)。5)沧源县单位面积龙竹林碳储量,近自然林为207.85 t/hm^(2),人工林为81.56 t/hm^(2),近自然林龙竹碳储量远高于人工林。研究结果可为龙竹培育及云南碳汇林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竹 生物量 储量 近自然林 人工林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耕地保护下的山东省碳储量估算与演变 被引量:1
3
作者 范强 孙虎虎 +1 位作者 孙爽 张津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8-1598,共11页
“双碳”战略规划下,研究山东省碳储量发展趋势及演变特征,对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基于山东省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估算得到山东省多期碳储量数据。结果表明:2000—2020年山东省... “双碳”战略规划下,研究山东省碳储量发展趋势及演变特征,对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基于山东省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估算得到山东省多期碳储量数据。结果表明:2000—2020年山东省碳储量在20年间减少了2.15×10^(7)t,且呈现持续减少态势。山东省2030年碳储量在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耕地保护情景下,相较于2020年分别减少8.93×10^(6)t和增加5.81×10^(6)t。生态-耕地保护情景下山东省耕地减少速度放缓,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得到抑制,林地等高碳密度土地类型得到保护并有所增加,山东省碳储能力增强。研究结果可为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和“双碳”战略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耕地保护情景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储量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顾丽 杨惠媛 +1 位作者 曾友鼎 蔡志同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52,共12页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自然、社会及经济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预测自然...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自然、社会及经济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预测自然变化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4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耦合InVEST模型评估历史和未来2种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并应用莫兰指数和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碳储量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建设用地面积扩张迅速,增加了99125 km^(2),增幅为66.21%,林地面积增加了41745 km^(2)(1.74%),耕地和草地分别减少了62793 km^(2)(-3.22%)和42852 km^(2)(-1.51%),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建设用地扩张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2)研究期内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为经济发展导致的生态用地面积下降。未来自然变化情景下,碳储量将继续减少;生态保护情景下则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3)中国历史和未来碳储量的分布呈空间正相关(Moran's I>0),且Z得分大于2.58,县级行政区的碳储量大小在空间上大致呈聚集分布,同时以东北北部和西藏为植被碳储量热点分布中心。4)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是2000—20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储量 情景模拟 InVEST-PLU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控型挥发油藏连通井组动态储量计算新方法与主控因素分析
5
作者 李会会 李冬梅 +2 位作者 梅胜文 万小勇 邹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657-3663,共7页
断控型碳酸盐岩挥发油藏地质条件和生产井间关系复杂,常规方法应用于计算动态储量的适用性差。考虑油藏缝洞发育、油气两相渗流和井间强连通性的特征,提出了挥发油藏拟压力函数并给出油相饱和度变化规律,建立了挥发油藏多相流动物质平... 断控型碳酸盐岩挥发油藏地质条件和生产井间关系复杂,常规方法应用于计算动态储量的适用性差。考虑油藏缝洞发育、油气两相渗流和井间强连通性的特征,提出了挥发油藏拟压力函数并给出油相饱和度变化规律,建立了挥发油藏多相流动物质平衡理论的井组动态储量计算新方法,该方法利用井底流压计算动态储量,且井组无静压测试需求。结果表明:基于多相拟压力函数的流动物质平衡方程描述了产油率和累计产量的线性关系。对井组动态储量主控因素进行偏相关分析,认为影响生产动态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平均产油量、产量递减率和地层能量。定量评价地层及流体重要参数误差对动态储量计算结果的影响,认为断控性油藏的地层压缩系数和孔隙度对动态储量计算精度影响大。将井组动态储量计算方法应用于顺北油田典型井组,利用多相拟压力代替压力绘制流动物质平衡诊断曲线,规整化产油量与规整化累计产油量关系趋势具有线性特征。实践表明,新方法为准确计算挥发油藏井组的动态储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藏 多井干扰 流动物质平衡 动态储量 参数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饱和煤层气藏储量平均地层压力和采出率计算方法
6
作者 石军太 张硕 +4 位作者 黄红星 曹运兴 陈明 王凯 吉义天宇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91-4007,共17页
原始地质储量是煤层气开发的物质基础,平均地层压力和采出率是煤层气开采的主要评价指标。目前欠饱和煤层气藏原始地质储量评价方法多基于煤层气和水相物质平衡原理,考虑孔隙率和饱和度的变化,应用拟偏差系数Z^(*)将吸附气等效为游离气... 原始地质储量是煤层气开发的物质基础,平均地层压力和采出率是煤层气开采的主要评价指标。目前欠饱和煤层气藏原始地质储量评价方法多基于煤层气和水相物质平衡原理,考虑孔隙率和饱和度的变化,应用拟偏差系数Z^(*)将吸附气等效为游离气,所需参数众多,计算过程复杂;煤层气藏平均地层压力计算方法除了考虑气相的产出,还考虑了水相的产出,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循环迭代计算气体偏差系数Z,计算过程繁琐。实际上,对于欠饱和煤层气藏,无需具备众多参数,计算过程也无需循环迭代计算气体偏差系数。首先基于欠饱和煤层气藏吸附气物质平衡原理,直接采用吸附气剩余储量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包括Langmuir-Freundlich(L-F)吸附模型和基于微孔填充的Dubinin-Astakhov(D-A)吸附模型,建立了欠饱和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然后基于此物质平衡方程,进行线性化处理,形成了欠饱和煤层气藏中煤层气原始地质储量的评价方法、平均地层压力计算方法和煤层气采出率计算方法;最后进行方法验证和实例应用。研究表明:提出的欠饱和煤层气藏储量和平均地层压力计算方法仅需少量吸附模型参数和生产过程中2次以上的测压数据及对应的累计产气量数据,即可评价出欠饱和煤层气藏中煤层气的原始地质储量和平均地层压力,并预测给定废弃压力下的煤层气采出率,计算过程简便,所需参数较少,节省了运算所需时间,并且精度满足矿场要求,便于大范围推广应用。基于概念数值模拟模型生成的生产动态数据,应用提出的储量计算方法评价的储量与数值模拟输出结果的相对误差为–0.762577%,评价的拟稳态期平均地层压力与数值模拟输出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在–0.60%~0.25%,验证了本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对不同吸附模型的实例井进行应用并分析,储量评价结果与实际矿场认知相符;计算得到的平均地层压力曲线穿过了矿场实际关井测压压力点;给定煤层气藏废弃压力2、1.5、1 MPa,计算出煤层气井A的采出率分别为46.65%、55.54%和66.65%,煤层气井B的采出率分别为57.49%、65.05%和73.96%,对现场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储量已知的欠饱和煤层气藏,无需实测平均地层压力数据即可计算出煤层气藏平均地层压力,相比于常规测量平均地层压力方法,本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研究成果可用于评估煤层气剩余储量、评价煤层气井产能和判断井间干扰情况,对气井生产动态分析、开发方式论证及排采制度优化等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饱和煤层气藏 储量 平均地层压力 采出率 物质平衡原理 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洲气田本溪组-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成因及其对储量动用的影响
7
作者 代金友 巩肖可 +3 位作者 陈代欣 蒋婷婷 雷小兰 赵世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76-2783,共8页
子洲气田是一个多层叠合致密砂岩气田,储层涵盖了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目前,该套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对储量动用影响尚缺乏整体规律性认识,严重制约了气田层间挖潜进程。利用铸体薄片、储层物性和生产资料,采用统计和相关... 子洲气田是一个多层叠合致密砂岩气田,储层涵盖了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目前,该套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对储量动用影响尚缺乏整体规律性认识,严重制约了气田层间挖潜进程。利用铸体薄片、储层物性和生产资料,采用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法,对本溪组-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成因及其对储量动用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给出了气田后续层间挖潜建议。结果表明:(1)该套储层具有典型的1+1型孔隙结构。其中,下部层组(本溪组、太原组、山2段)原生粒间孔发育,原生孔隙比例、面孔率和孔径较大,孔隙结构好,为原生孔隙主导型孔隙结构;上部层组(山1段、盒8下、盒8上)次生粒内溶孔-晶间孔-微裂隙发育,原生孔隙比例、面孔率和孔径较较小,孔隙结构差,为次生孔隙主导型孔隙结构。(2)储层岩石成分,尤其是石英和岩屑含量差异是1+1型孔隙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下部层组以石英砂岩为主,石英含量高、岩屑含量低,有利于原生孔隙保存;而上部层组以岩屑砂岩为主,岩屑含量高、石英含量低,不利于原生孔隙保存,而有利于次生孔隙形成。(3)1+1型孔隙结构对储量动用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下部层组孔隙结构好,储层相对高渗(0.52 mD)、大泄流面积(0.70 km^(2))、高储量动用程度(67.9%);而上部层组孔隙结构差,储层相对低渗(0.33 mD)、小泄流面积(0.34 km^(2))、低储量动用程度(26.9%)。(4)分析认为,目前井网条件下,上部层组储量未得到有效动用。为实现气田均衡开采和提高气田整体储量动用,建议对上部层组以小井距单独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子洲气田 致密砂岩储层 孔隙结构 储量动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人工智能方法计算致密气藏可采储量——以BP神经网络为例
8
作者 米乃哲 乔向阳 +3 位作者 李旭芬 吕远 许伟 谢小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6,共7页
针对传统可采储量计算条件苛刻,尤其致密气藏可采储量计算存在工作量大、计算误差大,测试资料不完整的气井不能有效计算的问题。采用人工智能方法计算可采储量,其过程可以看作在气田大数据基础上利用模型、算法与算力为可采储量计算提... 针对传统可采储量计算条件苛刻,尤其致密气藏可采储量计算存在工作量大、计算误差大,测试资料不完整的气井不能有效计算的问题。采用人工智能方法计算可采储量,其过程可以看作在气田大数据基础上利用模型、算法与算力为可采储量计算提供产品、服务、应用,将人工智能具有的解决数据模糊问题、高效协调能力、强学习能力和非线性能力的优势用于可采储量计算。将资料完整准确气井计算可采储量作为学习样本;利用气藏地质和动态研究成果初选计算参数,灰色关联遴选最终计算参数;通过人工智能训练学习建立最终参数与可采储量间关系,应用建立的关系完成其他气井可采储量的计算。应用于延安气田Y50井区,单井验证误差范围-1.88%~4.80%,多井累计误差为1.13%。实践表明,应用人工智能方法计算可采储量可以满足工程计算需要,可大幅度提高计算效率,节约人工成本,降低测试费用,无测试资料和资料不完整气井也可完成可采储量的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藏 可采储量 人工智能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分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的不同组分
9
作者 姚笛 张子文 韩卫卫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201,共12页
厘清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水储量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精准管理和保护。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统计模型从降水量和气温中重建0.25°格网尺度气候变化驱动的水储量异常(Climate-driven water storage anomalies,CWSA)信息,并... 厘清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水储量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精准管理和保护。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统计模型从降水量和气温中重建0.25°格网尺度气候变化驱动的水储量异常(Climate-driven water storage anomalies,CWSA)信息,并从GRACE重力卫星提供的陆地总水储量异常(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 anomalies,TWSA)中分离出人类活动驱动的水储量异常(Human-driven water storage anomalies,HWSA)信息。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CWSA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流域平均上升速率为3.6 mm·a^(-1),其变化主要由流域内增加的降水量引起。(2)黄河流域HWSA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流域平均下降速率为8.9 mm·a^(-1),其中下降速率较大的区域集中在中下游地区,造成其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人类活动中的地下水过度抽采。(3)TWSA分别与CWSA和HWSA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黄河上游源区的TWSA主要受CWSA影响,而在广大中下游地区则受HWSA影响更大。研究通过量化的方式分离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流域水储量变化量,并区分了二者对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储量变化重建 储量变化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碳储量时空格局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10
作者 梁欣 卢廷军 +1 位作者 刘星 梅晓丹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4-179,共6页
黑龙江典型黑土区具有“商品粮基地-脆弱碳库系统”的双重属性,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碳储量转变和粮食安全。目前,针对长时间序列多时空整体视角下黑土区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土地利用响应所开展的研究颇为有限。本文基于ArcGIS软件的空... 黑龙江典型黑土区具有“商品粮基地-脆弱碳库系统”的双重属性,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碳储量转变和粮食安全。目前,针对长时间序列多时空整体视角下黑土区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土地利用响应所开展的研究颇为有限。本文基于ArcGIS软件的空间自相关、聚类分析和重心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及InVEST模型定量可视化分析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典型黑土区碳储量时空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0年间,耕地为研究区主导地类,整体呈增长趋势,年均值达64%,林地、草地面积有波动式下滑,水域逐年持续缩减,而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则呈增长趋势,两者增减幅度约6%。②典型黑土区碳储量呈“增长-下降-下降”的波动式变化,30年间共减少7.28×10^(7)t,其中耕地碳储量增加了12.65×10^(7)t,而林地、草地和水域的碳储量三者合计减少了21.85×10^(7)t。③重心变动方向轨迹上看,碳储量呈现“西北-东北-西”的“Z”形态势,表现为一定的空间趋同集聚现象,先增强后减弱,北部高-高集聚明显,西部和南部主要为低-低集聚。④土地利用转移是碳储量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耕地为研究区主要碳库,占碳总量的66%;其中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耕地的转化是促使碳储量增加的关键原因,建设用地贡献最小;水域-未利用地的变化导致碳储量损失较大。本文研究可为典型黑土区粮食和生态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黑土区 储量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石漠化区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11
作者 陈鑫 周晓果 +8 位作者 温远光 喻素芳 陈秋海 陈金磊 孙冬婧 周雪梦 邓少虹 许峻模 黄勇杰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1-480,共10页
为研究岩溶石漠化区不同豆科树种林分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本研究以2011年营造的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PDOP)、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PAFP)及其混交林(MADP)3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为该区域的碳汇潜... 为研究岩溶石漠化区不同豆科树种林分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本研究以2011年营造的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PDOP)、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PAFP)及其混交林(MADP)3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为该区域的碳汇潜力估算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乔木层的生物量为PDOP[(87.80±11.47)t/hm^(2)]>MADP[(59.99±5.78)t/hm^(2)]>PAFP[(30.20±1.57)t/hm^(2)],凋落物层生物量趋势与其一致,灌草层生物量均为MADP>PDOP>PAFP。3种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为PDOP[(46.62±6.10)t/hm^(2)]>MADP[(31.38±2.94)t/hm^(2)]>PAFP[(15.53±0.81)t/hm^(2)],凋落物层碳储量趋势与其一致,灌草层和土壤层则不同,为MADP>PDOP>PAFP,土壤层碳储量差异不显著。PDOP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分配比例为干>枝>根>叶,PAFP和MADP为干>根>枝>叶。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为PDOP[(90.85±7.04)t/hm^(2)]>MADP[(78.37±2.80)t/hm^(2)]>PAFP[(57.14±3.18)t/hm^(2)],其中PDOP、MADP与PAFP之间差异显著,但PDOP与MADP之间差异不显著;PDOP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碳储量表现为乔木层>土壤层>草本层>灌木层>凋落物层,PAFP和MADP均为土壤层>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凋落物层,土壤层和乔木层是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不同人工林类型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降香黄檀作为兼顾碳中和目标的优良树种,适合用于岩溶石漠化区的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生物量 含碳率 储量 分配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平台多源遥感数据的海南岛红树林碳储量估算
12
作者 李尉尉 薛志泳 +1 位作者 朱建华 田震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27,共8页
碳储量变化是碳库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效准确评估碳储量对区域碳循环和碳源/汇研究、减缓气候变化和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多时序遥感影像数据(Sentinel-1、Sentinel-2)和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 碳储量变化是碳库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效准确评估碳储量对区域碳循环和碳源/汇研究、减缓气候变化和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多时序遥感影像数据(Sentinel-1、Sentinel-2)和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云计算平台,匹配ICESat-2植被冠层的光子点数据反演红树林树高,通过大范围尺度的红树林“树高-生物量”模型反演生物量,最终得到海南岛红树林树高、地上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结果,从而分析其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海南岛红树林2016年、2019年和2022年平均高度分别为6.99 m, 7.26 m和7.71 m,其中各区域红树林树高整体均呈上升趋势;2016年、2019年和2022年海南岛红树林地上生物量总量分别为400 939.48 t, 411 928.64 t和458 759.02 t,平均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10.23 t/hm^(2),114.61 t/hm^(2)和120.02 t/hm^(2),海南岛东北部的东寨港和八门湾区域地上生物量占总量的80%;红树林植被碳储量的增长率在1%~4.45%之间,其中东寨港、八门湾的红树林植被碳储量增长率最大,分别为4.45%和3.17%。研究成果可为大范围尺度红树林碳储量核算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参考,作为海南岛红树林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参数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储量 生物量 Google Earth Engine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明岛滨海湿地碳储量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韩震 翁暄 +3 位作者 周怿 杭君 陈荷 顾薇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86,共9页
滨海湿地碳储量巨大,研究其时空分布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崇明岛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Sentinel-2遥感影像,在修正碳密度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状况得到了其碳储量时空分布特征,并通... 滨海湿地碳储量巨大,研究其时空分布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崇明岛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Sentinel-2遥感影像,在修正碳密度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状况得到了其碳储量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碳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崇明岛外围为湿地,内侧为非湿地区域,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面积增加显著,增加约2万hm^(2);崇明岛碳储量整体呈逐年增加的向好趋势,增加约60万t,非湿地向自然湿地和人为湿地的转化均表现为碳储量增加;自然因素对崇明岛湿地碳储量的影响均较弱,而社会经济发展对崇明岛湿地碳储量的影响较大,其中经济增加值与土地利用强度的地理探测器q值分别达到了0.79和0.82。崇明岛滨海湿地碳储量逐年增加,湿地保护初见成效,同时其碳储量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量 时空分布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崇明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森林地上碳储量遥感估算及时空变化分析
14
作者 唐雪海 宋维静 +2 位作者 汪春霞 匡帆 许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7-182,共16页
【目的】城市森林是城市碳汇的主体,对调节全球碳平衡、降低大气中碳含量、维持气候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展城市森林碳储量估算与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对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作用和实践意义。【方法】... 【目的】城市森林是城市碳汇的主体,对调节全球碳平衡、降低大气中碳含量、维持气候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展城市森林碳储量估算与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对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作用和实践意义。【方法】以合肥市主城区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地面调查计算样地生物量和碳储量,利用Landsat影像进行城市森林类型提取,综合光谱波段、波段组合、植被指数、纹理因子等变量,对比3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最优估算模型。进一步反演研究区2013、2016、2019、2023年森林地上碳储量,利用空间自相关和趋势面等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探讨地理探测器模型下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对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的影响。【结果】1)2013—2023年城市森林面积呈增长趋势,增长速度逐渐减缓。不同行政区森林面积由大至小依次为蜀山区、包河区、瑶海区、庐阳区;2)样地实测单位面积地上碳储量为0.56~15.57 kg·m^(-2)。利用Pearson系数等方法进行特征变量筛选,最终确定了7个遥感因子为碳储量估算建模的特征变量。特征变量与自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44~0.58,均为极显著相关。建模结果表明,极端梯度提升树算法构建的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模型效果最优;3)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分布,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梯度格局。2013—2023年合肥市主城区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呈增长趋势,为69.65~150.90万t,单位面积碳储量为29.18~36.85 t·hm^(-2);4)高程对研究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变化的解释能力表现较为突出,交互因子对森林地上碳储量变化的解释能力比单因子有所增强,温度与降水的交互作用对2013、2016、2023年的森林地上碳储量的影响最大,解释力分别为20.66%、39.88%、27.47%;在2019年,温度与高程的交互作用最强,解释力为33.18%。【结论】城市森林碳储量变化受自然环境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共同影响,其中自然环境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城市碳储量的影响较大,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城市森林碳储量的变化也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地上碳储量 遥感反演 时空变化 合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巩义市用地结构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
15
作者 宋艳华 杨建波 +2 位作者 王自威 田燕 袁晨光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75-83,共9页
建立了基于低碳导向的巩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并采用情景模拟方法,研究了巩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及用地效率改变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1—2018年,巩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出现显著变化,并造成了碳储量的明显变化。... 建立了基于低碳导向的巩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并采用情景模拟方法,研究了巩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及用地效率改变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1—2018年,巩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出现显著变化,并造成了碳储量的明显变化。8年间,耕地碳储量从412.27万t下降到405.41万t,林地和草地也分别下降了4.67万t和2.64万t;耕地向建设用地的流出造成土壤和植被碳储量的显著减少,幅度分别为7.70万t和2.46万t,说明建设占用耕地除了造成最直接的地面植被碳储量的减少外,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更为巨大。(2)经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总碳储量比基期年增加了64.16万t,与2030年自然发展状态相比增加了78.97万t,说明在总土地面积固定的情况下,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可以提升区域总体碳储量。(3)用地效率提升情景模拟结果显示,耕地和林地的用地效率提升后,耕地碳储量提升了23.40万t,林地提升了142.43万t,总体碳储量提升165.83万t;与自然发展状态下的2030年相比耕地碳储量提升了21.41万t,林地提升了225.72万t,总体碳储量提升244.80万t,说明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基础上,用地效率的提升可以进一步增加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储量。可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用地效率提升均可以对区域碳储量的变化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地结构优化 储量 固碳效应 情景模拟 巩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大汶河流域碳储量评估及其脆弱性分析
16
作者 贾艳艳 张芳源 刘新龙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4-263,共10页
[目的]探明大汶河流域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及其脆弱性,为促进流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利用优化管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评估2000-2020年大汶河流域碳储量对土地利用转移的响应,并采用潜在影响... [目的]探明大汶河流域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及其脆弱性,为促进流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利用优化管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评估2000-2020年大汶河流域碳储量对土地利用转移的响应,并采用潜在影响指数(PI)评估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的脆弱性。[结果](1)2000-2020年,研究区用地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大量减少(316.44 km^(2)),建设用地急剧增加(523.98 km^(2)),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是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2)2000-2020年,研究区碳储量减少1.09×10^(7) t,其中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是碳储量减少的主导因素;碳储量空间分布呈“整体上北高南低、局部区域显著高或显著低”的空间格局。(3)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增加8.12,前10 a和后10 a的潜在影响指数分别为-1.33和-1.42,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脆弱性逐渐增强。[结论]大汶河流域耕地、草地和林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扩张对该流域碳储量及其脆弱性影响显著,未来应将碳储量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参考因素,以实现碳储量功能最优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储量 InVEST模型 脆弱性 大汶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35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碳储量时空格局演化分析——基于FLUS-InVEST模型
17
作者 王文娟 赵振坤 赵东方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1-210,共10页
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碳储量变化及其关系,对土地合理利用、碳排放减少和碳汇优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1980—2020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FLUS-InVEST模型分析了1980—2035年土地利用与碳储量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1... 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碳储量变化及其关系,对土地合理利用、碳排放减少和碳汇优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1980—2020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FLUS-InVEST模型分析了1980—2035年土地利用与碳储量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黄河流域经历了显著的土地利用转型,耕地和未利用地减少,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扩张。2035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草地面积均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1980—2020年,碳储量减少0.07亿吨,2035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分别增加0.67亿吨、1.16亿吨和1.15亿吨,其中耕地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增加最多。(3)除青海和内蒙古外,其他省区碳储量保持稳定。(4)草地面积增加是碳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会导致碳储量减少。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应重视耕地资源保护,尤其是耕地保护对碳储量的积极作用。论文探讨了黄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碳储量的关系,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储量 FLUS模型 InVEST模型 多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18
作者 皮兵 许珊 +2 位作者 马伊闽 马丰丰 曾霞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88-95,共8页
本研究基于2020年森林资源统计年报,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针对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乔木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87.21×10^(6)t(以C计。下同),占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78.03%。... 本研究基于2020年森林资源统计年报,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针对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乔木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87.21×10^(6)t(以C计。下同),占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78.03%。其中,阔叶林、杉木林和松木林是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不同龄组乔木林的碳储量依次表现为:中龄林(73.67×10^(6)t)>成过熟林(49.13×10^(6)t)>近熟林(45.14×10^(6)t)>幼龄林(18.91×10^(6)t)。湖南省乔木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20.70 t·hm^(-2),其中成过熟林碳密度最高(35.82 t·hm^(-2)),是幼龄林(7.12 t·hm^(-2))的5倍。在全省各州市的空间分布上,乔木林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湘西南地区(怀化市、邵阳市和永州市)的碳储量明显高于湘东北地区(益阳市、株洲市和岳阳市)的碳储量,而在中部地区(娄底市和湘潭市)的碳储量则相对匮乏;碳密度则在各地州市的变化幅度较小,其中以常德市碳密度最高(25.51 t·hm^(-2))、衡阳市碳密度最低(15.86 t·hm^(-2))。本研究结果将为优化森林经营管理策略、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及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林碳储量 碳密度 材积源生物量法 空间分布特征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UCC黄河流域中游碳储量及脆弱性研究
19
作者 张艳 谢佳楠 崔国屹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9-208,共10页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对区域未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黄河流域中游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借助InVEST模型评估碳储量的分布格局及时空演变特征,分...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对区域未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黄河流域中游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借助InVEST模型评估碳储量的分布格局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利用潜在影响指数(PI)探究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的脆弱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黄河流域中游以耕地、草地分布最为广泛;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转入草地居多,约15965.77 km^(2)。(2)2000-2020年黄河流域中游碳储量分布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碳储量呈现逐渐减少且变化复杂化的趋势,年均减少2.96×10^(6) t。(3)2000-2020年黄河流域中游林地、草地、耕地为碳储量高值区;耕地总碳储量逐渐减少,建设用地逐渐增加;耕地碳储量亏损最严重,林地盈余最多。(4)2000-2020年黄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提高0.91,PI指数分别为6×10^(7)、-4×10^(7),2010-2020年表现负面潜在影响,脆弱性增强。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储量 脆弱性 InVEST模型 黄河流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储量时空动态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与策略优化——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例
20
作者 马文博 李昊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9,136,共10页
基于2005—202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测算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确定各地市耕地补偿额度,结合碳储总量与变化量时空特征以量化耕地生态补偿优先级,构建区域耕地生态补偿方案,探讨研究区生态补偿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2005—202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测算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确定各地市耕地补偿额度,结合碳储总量与变化量时空特征以量化耕地生态补偿优先级,构建区域耕地生态补偿方案,探讨研究区生态补偿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15年间黄河中下游地区耕地碳储量整体呈“缓慢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上升”特点,由2005年的3.511 Gt上升至2020年的3.711 Gt。(2)综合优先级结果表现出“高-中-低”的梯度分布特点,反映出不同值区地市激励侧重点不同:在高值区强调碳储功能的提升效率,在中、低值区强调维持碳储功能稳定性。(3)从补偿方案看,补偿优先级高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地市可暂缓接受生态补偿;补偿优先级低但生态与经济发展失衡的地市可拟作为生态支付试验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耕地碳储量 耕地生态价值 生态补偿优先级 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