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洪水退水过程的喀斯特小流域径流组分与含水层储水结构
1
作者 杨海明 王家乐 +3 位作者 顾再柯 刘伟 王志刚 刘纪根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4,共13页
岩溶含水层普遍发育复杂的管道和裂隙系统,对含水层储水结构的定量描述是岩溶水文地质研究中的一大难点,尤其是在小流域尺度上的挑战更为突出。以贵州省龙里县羊鸡冲喀斯特小流域为例,选取2019~2022年的4场典型洪水事件,通过水文时间序... 岩溶含水层普遍发育复杂的管道和裂隙系统,对含水层储水结构的定量描述是岩溶水文地质研究中的一大难点,尤其是在小流域尺度上的挑战更为突出。以贵州省龙里县羊鸡冲喀斯特小流域为例,选取2019~2022年的4场典型洪水事件,通过水文时间序列分析和流量衰减分析对小流域洪水退水过程开展定量分析研究,识别水文过程中径流的组分及来源,进而揭示岩溶含水层的储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羊鸡冲小流域的洪峰流量衰减过程可以划分为坡面径流来水、岩溶管道来水、中宽裂隙来水和微裂隙-孔隙来水4个过程,各过程对应的径流成分占洪峰流量的比重分别为9.32%~10.32%、32.40%~36.35%、38.46%~40.87%、13.14%~19.41%,其中岩溶管道和中宽裂隙组分构成了流域洪峰流量的主要组成部分;该小流域岩溶含水层的储水介质对应划分为岩溶管道、中宽裂隙和微裂隙-孔隙3种不同类型,其中岩溶管道和中宽裂隙构成了含水层最主要的储水介质,占比为78%~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层 储水结构 洪水事件 水文时间序列分析 流量衰减分析 径流组分 喀斯特地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HP理论下的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结构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梁冰 迟海波 +1 位作者 汪北方 孙本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5-200,共6页
为分析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结构稳定性,采用理论分析、数学建模与现场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结构稳定性评价体系,开展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结构稳定性实例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结构稳定性影响因素有3类13个... 为分析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结构稳定性,采用理论分析、数学建模与现场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结构稳定性评价体系,开展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结构稳定性实例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结构稳定性影响因素有3类13个,且具有显著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基于AHP理论建立稳定性评价体系;神东矿区12303工作面评价分析结果验证了所构建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结构评价体系的可靠性。研究结论为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结构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地下水库 储水结构 稳定性 AHP理论 模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岩溶储水结构分析与地球物理勘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甘伏平 喻立平 +2 位作者 卢呈杰 韦吉益 赵伟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3-672,共10页
岩溶区储水结构是寻找地下水最为有利的靶区。在可溶岩与非可溶边界呈串珠状发育的岩溶泉、漏斗等,常指示地下岩溶强烈发育,接触界面的可溶岩为找水的有利部位。在背斜轴部,由于来自侧翼的挤压作用,灰岩、白云岩等硬脆性岩石易形成张性... 岩溶区储水结构是寻找地下水最为有利的靶区。在可溶岩与非可溶边界呈串珠状发育的岩溶泉、漏斗等,常指示地下岩溶强烈发育,接触界面的可溶岩为找水的有利部位。在背斜轴部,由于来自侧翼的挤压作用,灰岩、白云岩等硬脆性岩石易形成张性裂隙密集带,成为地下水的有利赋存部位。断裂、构造裂隙密集带使地下水互为沟通,成为良好的储水载体。在这些储水结构部位,合理选择组合地球物理方法和分析其地球物理特征,可快速获得储水结构的延伸方向、发育宽度及下延深度等参数,为定位、开采地下水提供基础性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地下水 断裂 储水结构 地球物理勘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含水层储水岩石特征与介质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谢渊 王剑 +9 位作者 江新胜 李明辉 邓国仕 侯光才 刘方 王德潜 孙永明 朱桦 王永和 罗建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9,共9页
本文采用沉积学与水文地质学交叉研究的思路,对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含水层储水岩石特征与含水介质结构进行了研究。下白垩统是由宜君-洛河、华池-环河、罗汉洞-泾川三套含水岩组组成的一个厚达1300m、具多层结构的巨型碎屑岩地下水系统... 本文采用沉积学与水文地质学交叉研究的思路,对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含水层储水岩石特征与含水介质结构进行了研究。下白垩统是由宜君-洛河、华池-环河、罗汉洞-泾川三套含水岩组组成的一个厚达1300m、具多层结构的巨型碎屑岩地下水系统,发育以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的多类型储水砂岩,其沉积形成于以河流、沙漠为主的多种陆相沉积环境。由于受沉积、成岩及后期剥蚀等作用的控制,各含水岩组储水岩石的类型、厚度及分布,以及储水空间的类型和发育程度、储水孔隙介质结构均有明显变化;在与其它水文地质条件的共同影响下,下白垩统地下水赋存和富集条件总体呈现"盆地北好南差、北部上好下差、南部下好上差"的宏观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下白垩统含水层 储水岩石类型与分布 储水岩石沉积成因 储水空间介质结构 地下水赋存-富集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