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某低渗透油藏CO_(2)驱沥青质沉淀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1
作者 文士豪 李忠诚 +4 位作者 李明义 陈栗 李金龙 陈伟 黄文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290-6296,共7页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但注入的CO_(2)会引发原油中沥青质沉淀,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并改变储层的非均质性。为明确不同压力条件下沥青质差异化沉淀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吉林油田某低渗透油藏为...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但注入的CO_(2)会引发原油中沥青质沉淀,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并改变储层的非均质性。为明确不同压力条件下沥青质差异化沉淀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吉林油田某低渗透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CO_(2)长岩心驱替实验,明确了不同压力下的CO_(2)驱替特征,同时结合原油及岩心性质测试结果,分析不同压力条件下驱替前后原油沥青质含量及储层性质变化,进一步明确了沥青质沉淀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非混相条件下,原油采出程度较低,仅为55.11%,沥青质沉淀随驱替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CO_(2)主要驱替大孔喉原油,沥青质沉淀也主要发生在高渗区域内,从而抑制了储层非均质性;混相条件下,原油采出程度较高,达81.84%,沥青质沉淀随驱替距离的增加而增加,CO_(2)能够驱替小孔喉原油,沥青质沉淀发生在高渗及低渗区域,但低渗区域受到的影响大,储层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沥青沉淀 采出程度 原油组分 储层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岭断陷龙凤山气田营城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2
作者 李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97-298,共2页
龙凤山气田是目前中石化在东北地区勘探开发的首个深盆致密砂岩近饱和高含油凝析气储集系统,主力含气层位营城组储层在空间上表现出了较强的非均质性特征,气层在纵向上、平面上分布规律复杂将制约后续的地质研究工作(于翠玲,2007)。通... 龙凤山气田是目前中石化在东北地区勘探开发的首个深盆致密砂岩近饱和高含油凝析气储集系统,主力含气层位营城组储层在空间上表现出了较强的非均质性特征,气层在纵向上、平面上分布规律复杂将制约后续的地质研究工作(于翠玲,2007)。通过对岩心描述和测井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地质储量和实际测试生产情况,从层内、层间和平面3个方面分析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城组 龙凤山气田 储层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界面约束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作用——以川西沙溪庙组曲流河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小菊 邓虎成 +3 位作者 伏美燕 凌灿 徐争启 吴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4-1400,共17页
【目的】川西坳陷侏罗系沙溪庙组油气资源潜力大,单砂体内部结构制约了优质储层预测,进而影响了该区天然气富集规律评价。研究区内河道砂体构型界面级次、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尚不明确,不同级次构型界面约束下的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如何控制... 【目的】川西坳陷侏罗系沙溪庙组油气资源潜力大,单砂体内部结构制约了优质储层预测,进而影响了该区天然气富集规律评价。研究区内河道砂体构型界面级次、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尚不明确,不同级次构型界面约束下的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如何控制储层非均质性尚缺乏相关认识。【方法】基于野外露头、岩心、测井以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在沉积相研究基础上,详细开展了川西沙溪庙组曲流河砂体构型类型及特征研究,探讨了多级界面约束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作用。【结果与结论】研究区构型单元划分为边滩构型单元(H_(PB))、河道充填沉积构型单元(H_(CH))、决口扇构型单元(M_(CS))、天然堤构型单元(M_(CL))、废弃河道构型单元(M_(CA))和洪泛平原构型单元(M_(FM))6类,基于构型单元垂向叠置样式,结合垂向序列沉积特征,将构型单元组合划分为均一型组合(Type Ⅰ)、均一+复合型组合(Type Ⅱ)、复合型组合(Type Ⅲ)3大类。研究区中江—回龙地区整体Type I型组合相对最发育,且沙三段整体上Type Ⅰ型组合和Type Ⅱ型组合相对最发育,其储层非均质性相对较弱。基于上述砂体构型类型及特征研究、不同级次构型界面控制下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分析以及不同级次构型界面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控制因素探讨,总结了3~5级界面约束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模式。其中5级构型界面控制下的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上升和构造沉降;4级构型界面控制下的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受控于地形坡度和侵蚀作用;3级构型界面控制下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受控于水动力条件、河道弯度、河道迁移程度、沉积载荷、流量及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沙溪庙组 构型界面 构型单元组合 储层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成因——以靖安油田大路沟地区长6油层为例
4
作者 何俊昊 斯尚华 +3 位作者 喻意 张天杰 敬小军 杨哲恒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9-668,I0001-I0005,共15页
为明确靖安油田大路沟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成因,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物性测试和压汞实验等方法及钻测井解释资料,以分形理论为指导,分析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并对该储层非均质... 为明确靖安油田大路沟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成因,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物性测试和压汞实验等方法及钻测井解释资料,以分形理论为指导,分析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并对该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展开讨论.结果表明,长6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基于压汞实验参数将孔隙结构类型划分为中孔-中细喉型(Ⅰ型)、中小孔-细喉型(Ⅱ型)和小孔-微细喉型(Ⅲ型).从层内、层间和平面研究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系数评价显示长6各亚段均为强非均质性,自长61至长63非均质性逐渐增强.基于分形理论的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结果表明,长6储层样品具有3段分形的特征,宏孔、中孔和微孔的分形维数平均值依次为2.9892、2.6931和2.1772,宏孔和中孔是长6储层渗透率和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的主要来源,宏孔和微孔的非均质性对最大进汞饱和度影响更加明显.分析长6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发现,沉积微相控制了砂体和物性等宏观非均质性因素,压实作用使储层原生粒间孔大幅减少,对宏孔和微孔的非均质性影响较大,绿泥石胶结作用和浊沸石溶蚀作用对孔隙结构改造作用强,对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影响大.研究结果对大路沟地区长6油藏的效益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储层非均质性 分形维数 大路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低渗透岩性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春伟 韩淑乔 +5 位作者 杜焕福 杨勇 孙鑫 董佑桓 刘继水 边旭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中国低渗油藏潜力巨大,受控于地下储层特性及开发技术水平,目前采出程度偏低。以东营凹陷H67块沙二段的低渗透岩性油藏为例,运用地震、测井、岩芯、分析化验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描述了其对注水开发... 中国低渗油藏潜力巨大,受控于地下储层特性及开发技术水平,目前采出程度偏低。以东营凹陷H67块沙二段的低渗透岩性油藏为例,运用地震、测井、岩芯、分析化验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描述了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阐明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低渗透油藏储层孔喉半径小,平面与层内非均质性强,主要体现在稳定展布的夹层及韵律砂层渗透性相差大,平面上砂体及物性展布有明显的方向性;受控于储层非均质性,低渗透岩性油藏注水开发中存在地层能量不足、单井日液量低及平面水驱不均衡等特点,水驱后剩余油储量丰度依然较大,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层内及平面储层厚度大、物性差的区域。以上成果及认识对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油藏 储层非均质性 注水开发 剩余油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2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戴亚权 赵俊英 +4 位作者 罗静兰 靳文奇 刘新菊 李健 党永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7-292,298,共7页
目的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2储层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储集物性的主控因素。方法通过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参数解释与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储层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长2油层组中泥质、钙质夹层和富含炭屑与碳质薄层较发育。... 目的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2储层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储集物性的主控因素。方法通过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参数解释与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储层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长2油层组中泥质、钙质夹层和富含炭屑与碳质薄层较发育。河道中心微相为均质—中等均质储层,河道边缘非均质性稍强;点砂坝与决口扇砂体属于中等非均质储层。结论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中等,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沉积环境、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等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影响因素 长2油层组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宁地区优质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5
7
作者 乔辉 贾爱林 +2 位作者 贾成业 位云生 袁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33,共11页
通过大量实验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明确了川南地区长宁区块优质页岩各小层间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分析了优质页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储层的脆性矿物含量高,黏土矿物含量相对较低(平均为24.5%);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多... 通过大量实验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明确了川南地区长宁区块优质页岩各小层间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分析了优质页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储层的脆性矿物含量高,黏土矿物含量相对较低(平均为24.5%);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以有机质孔隙为主,储层物性在纵向上具较强的非均质性,孔隙度主要在0.73%~10.25%,平均约为4.19%;五峰组和龙一_1亚段5个小层的总含气量在1.27~4.19m^3/t,平均达到2.74m^3/t,龙一_1亚段1小层含气量最高,其次为2小层和3小层,4小层含气量最低。沉积条件是优质页岩发育的物质基础,石英含量高和有机质发育有利于优质页岩储层的形成;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是页岩储层发生致密化的主要机制,而溶蚀作用和有机质热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页岩储层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非均质性 成岩作用 矿物成分 有机含量 川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北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对含油性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庆 朱玉双 +2 位作者 郭兵 李莉 邵飞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7-282,共6页
目的评价安塞油田杏北区长6储层的宏观、微观非均质性,分析各类非均质性对含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方法在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压汞等各类测试、测井资料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区储层砂体的平面连续性及物... 目的评价安塞油田杏北区长6储层的宏观、微观非均质性,分析各类非均质性对含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方法在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压汞等各类测试、测井资料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区储层砂体的平面连续性及物性状况是控制储层含油性的重要因素;储层在纵向上粒度韵律性、渗透率非均质对含油性在纵向上分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粒度较粗、物性较好的部位往往含油性较好;隔夹层越薄,分布范围越小,油气越容易发生垂向运移,对油气在纵向上的分布也起重要影响;储层孔隙结构的微观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进入储层的饱满程度。结论研究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主要通过砂体平面展布、层内岩性和物性差异以及隔层分布等因素影响储层含油性分布。对该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分布关系的系统研究,对于评价油藏、预测有利含油区带并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杏北区 砂体展布 储层非均质性 含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44
9
作者 关利群 屈红军 +2 位作者 胡春花 范玉海 雷露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3期26-30,37,共6页
通过对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岩心观察、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讨论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长61-2、长62-1和长62-2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并分析了各类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6油层组各小层层内和层间非... 通过对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岩心观察、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讨论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长61-2、长62-1和长62-2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并分析了各类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6油层组各小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整体较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储层垂向上粒度的韵律性及层理构造特征是影响储层含油性的重要因素;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及层间分层系数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较弱;层间有效砂岩密度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是主要控制因素;储层含油性主要受储层砂体平面展布和储层物性的控制;储层孔隙结构的微观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进入储层的饱满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含油 长6油层组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7
10
作者 罗晓容 杨海军 +8 位作者 王震亮 张立强 张立宽 雷裕红 周路 张宝收 严一鸣 曹斌风 刘志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02-2819,共18页
深层—超深层地质条件下,储层的孔渗物性特征和流体动力连通关系决定了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状态,这也就决定了油气运移的动力条件和聚集成藏的机理与过程。本文基于对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结构非均质性的研究,认识深层—超深层油气运... 深层—超深层地质条件下,储层的孔渗物性特征和流体动力连通关系决定了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状态,这也就决定了油气运移的动力条件和聚集成藏的机理与过程。本文基于对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结构非均质性的研究,认识深层—超深层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和过程,总结油气多期复合成藏模式,探索深层—超深层油气分布规律。碎屑岩储层普遍存在强烈的非均质性,受到沉积结构构造及成岩作用控制,表现出空间结构性特征,在埋藏至深层—超深层的过程中经历了差异性的成岩演化和油气充注。结构非均质性储层中的油气总体向上倾方向运移,受储层中砂体分布、隔夹层结构以及连通方式的影响,油气运移路径的分布极不均匀,在储层中任何部位都可能聚集,并可能继续运移到有利圈闭中富集。在深埋过程中,多期多幕的构造变动促使深层—超深层储层中已聚集的油气向着上倾方向运移调整,或沿着断裂向上运移调整至中—深层与之相关的有效储层中运移、聚集。深层—超深层勘探具有更为广泛的目标选择,洼陷区和斜坡区都可能成为有利勘探区域。现实的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包括:构造高点油气藏向供源方向的拓展,深层—超深层烃源由断裂调整至中深层—超深层的次生油气聚集,深层—超深层与油气源相关的斜坡带以及深层—超深层生烃洼陷优质烃源岩层内部及相邻的有效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深层 储层非均质性 运移与聚集 成藏模式 勘探新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相砂岩为例 被引量:18
11
作者 郭松 谭丽娟 +2 位作者 林承焰 李红南 吕修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4-538,544,共6页
在对录井、测井、分析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拟实验对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滩坝相储层主要为砂泥薄互层状分布,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呈严重不均... 在对录井、测井、分析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拟实验对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滩坝相储层主要为砂泥薄互层状分布,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呈严重不均一性,不同井区、不同砂组含油特征迥异;成岩作用导致该区储层质量差异较大,储层质量与含油气性有较好的正相关性,空间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了油气充满度及宏观分布特征。模拟实验显示,成藏动力和成藏阻力的配置关系会影响油气的富集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油气不一分布 模拟实验 滩坝相储层 博兴油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42
12
作者 陈欢庆 王珏 杜宜静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储层非均质性作为储层表征的核心内容之一,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储层非均质性分类、储层非均质性评价、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分析和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田开发的影响等。国外对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主要包... 储层非均质性作为储层表征的核心内容之一,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储层非均质性分类、储层非均质性评价、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分析和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田开发的影响等。国外对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主要包括利用各种实验研究储层孔渗等物性特征及其对流体渗流规律的影响、利用野外露头资料开展地质建模和模拟研究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定量分析。国内主要包括通过沉积学、成岩作用等地质成因分析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和基于测井精细解释的渗透率等储层物性参数进行非均质性的定量评价等。研究方法有地质成因分析法、层序地层学方法、各种实验研究方法、地质统计学方法、各种数学计算方法、测井解释方法、地质建模方法、地震预测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生产动态分析法等。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分析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成因 层序地层学 统计学 数值模拟 生产动态 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陵三段沉积微相对储层非均质性及流动单元划分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胜利 于兴河 +5 位作者 姜平 李茂 李茂文 晋剑利 黄国政 黄月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0-166,共7页
崖13-1气田陵三段是河控与潮控的辫状三角洲,主要储层沉积微相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其中河口坝的储层物性比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好,席状砂与远砂坝的物性相对较差,而各类正韵律河道与反韵律的砂坝... 崖13-1气田陵三段是河控与潮控的辫状三角洲,主要储层沉积微相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其中河口坝的储层物性比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好,席状砂与远砂坝的物性相对较差,而各类正韵律河道与反韵律的砂坝决定了各垂向流动单元储层韵律特征。气田内的隔夹层与不同规模的海泛面相关,隔层以前三角洲泥为主,分布稳定,而夹层以分流间湾与水下分流间湾泥为主,分布较局限。结合沉积微相分布、储层非均质性及断层的分布,可以把气田区分为两个大区及6个流动单元,而南II、南III区仍可有较好的储层,但由于构造上处于低部位,含气前景还需进一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13-1气田 陵三段 沉积微相 储层非均质性 流动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叠置样式及其储层非均质性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14
作者 赵小庆 鲍志东 +1 位作者 刘宗飞 柴秋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9-795,共7页
在研究区目的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对分流河道微相的储层质量非均质性进行分析,应用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成因的沉积学分析和表征储层质量非均质性的各项岩芯化验、统计学数据定量分析,指出基准面旋回因素对不同级次水下... 在研究区目的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对分流河道微相的储层质量非均质性进行分析,应用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成因的沉积学分析和表征储层质量非均质性的各项岩芯化验、统计学数据定量分析,指出基准面旋回因素对不同级次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影响存在差异: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单期复合水下分流河道的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呈正韵律变化,多期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分布呈不规则趋势,多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及其伴随的可容纳空间变化所引起的沉积环境的变化影响水下分流河道储层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基准面旋回 水下分流河道 扶余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立地区嫩三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胡望水 曹春 +3 位作者 何海泉 李相明 李松泽 李子豪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6期20-26,共7页
针对新立地区嫩三段各层位储层岩石学、物性、非均质性、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运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曲线及测井等资料,对该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平面、层内、层间)和微观非均质性(孔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新立地区嫩三段各层位储层岩石学、物性、非均质性、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运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曲线及测井等资料,对该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平面、层内、层间)和微观非均质性(孔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立地区嫩三段储层呈现强非均质性特点。同时,分析了该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认为沉积微相从根本上控制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形成,而成岩作用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则使储层非均质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嫩三段 新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北油田赵家台地区长6^1和长4+5^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凤奇 武富礼 +2 位作者 罗然昊 于建青 何文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45,49,共5页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分析、岩心分析及测井解释等,对子北油田赵家台地区延长组长61和长4+52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赵家台地区长61和长4+52储层宏观层内、层间、平面及微观非均质性均较强,其变化规律主要受控...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分析、岩心分析及测井解释等,对子北油田赵家台地区延长组长61和长4+52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赵家台地区长61和长4+52储层宏观层内、层间、平面及微观非均质性均较强,其变化规律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带和成岩作用。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韵律和层内夹层影响,层间非均质性取决于层间隔层展布和储层物性变化,平面非均质性与砂体在平面上的几何形态及其连通方式和连通程度密切相关,孔喉结构的复杂性直接影响储层微观非均质性,中孔细喉型、小孔细喉型为有效孔喉类型,微孔微细喉型为差孔喉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延长组 夹层 赵家台地区 子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德尔特油田铜钵庙组—南屯组油层多级次基准面旋回格架中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建平 樊太亮 +3 位作者 王宏语 刘振兴 李一凡 胡晓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依据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可将苏德尔特油田铜钵庙组-南屯组油层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3个中期旋回,并可进一步将主要含油层Ⅰ、Ⅱ油组划分为26个短期旋回(小层)。油组和中期旋回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格架... 依据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可将苏德尔特油田铜钵庙组-南屯组油层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3个中期旋回,并可进一步将主要含油层Ⅰ、Ⅱ油组划分为26个短期旋回(小层)。油组和中期旋回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格架中,储层非均质性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短期旋回不同的结构样式决定了4种层内物性变化模式;中长期旋回及其位置控制储层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基准面上升早期、下降末期及最低位置时,砂体单层厚度大、连续性强、储层物性好,而基准面上升至高位时,因沉积作用能量减弱而砂体储层物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旋回 储层非均质性 苏德尔特油田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5
18
作者 于翠玲 林承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18,22,共5页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自产生以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由早期的分类及储集空间刻画,向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的影响扩展;②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由常见的河流、三角洲和滩坝等,向古潜山、礁灰岩、砂砾岩...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自产生以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由早期的分类及储集空间刻画,向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的影响扩展;②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由常见的河流、三角洲和滩坝等,向古潜山、礁灰岩、砂砾岩体等更加复杂与隐蔽的储集体延伸;③研究方法与技术日益成熟,由定性分析向半定量及定量研究过渡,由单一的描述手段向多种技术配套、多个学科结合的趋势发展。随着油气田勘探形势的日益严峻,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将向更深层次发展,储层在油气藏形成时期的原始面貌及其受成岩、构造等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将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 油气成藏 储层建模 实验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短期旋回不同结构类型内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柳妮 王磊 +3 位作者 于景维 朱永才 祁利祺 文华国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8-1218,共11页
探讨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短期旋回不同结构类型内储层非均质性,为后期储集层精细开发以及采油率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主要利用岩心、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对两个重点短期旋回不同结构类型中的非均质性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发现SSC4... 探讨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短期旋回不同结构类型内储层非均质性,为后期储集层精细开发以及采油率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主要利用岩心、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对两个重点短期旋回不同结构类型中的非均质性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发现SSC4主要发育A2和C1两种结构类型;SSC7发育C1和C2两种结构类型,且SSC7的C1结构类型中储集砂体非均质性程度中等-强,为最有利勘探目标;次要勘探目标为SSC4的A2和C1两种结构类型中较强非均质性的储集砂体,SSC7的C2结构类型中储集砂体非均质性程度中等,但本身物性较差,勘探意义不大。这为研究区头屯河组的勘探提供地质指导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旋回 结构类型 储层非均质性 头屯河组 阜东斜坡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海组—韩江组基准面旋回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 被引量:11
20
作者 柯光明 郑荣才 +1 位作者 高红灿 李潇雨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46,共6页
珠江口盆地珠海组-韩江组储层为一套砂、泥互层的组合类型,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其中层内非均质性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和可容纳空间及沉积物供给量的变化影响。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超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与储集物性关系的分析,建立... 珠江口盆地珠海组-韩江组储层为一套砂、泥互层的组合类型,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其中层内非均质性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和可容纳空间及沉积物供给量的变化影响。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超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与储集物性关系的分析,建立了4种不同类型的非均质模式,探讨了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对称型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海组-韩江组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超短期基准面旋回 储层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