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大型浅水湖盆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前缘相储层结构模型 被引量:114
1
作者 吕晓光 李长山 +2 位作者 蔡希源 李伯虎 赵翰卿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72-577,共6页
松辽湖盆具有大、浅、缓、湖面波动迅速、波浪作用带宽和能量较弱的特点,形成了北部富有特色的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物。这一三角洲在垂向层序、骨架砂体类型、规模等诸多方面与海相三角洲相比都有很大差别,而更多的表现为浅水三角洲的特... 松辽湖盆具有大、浅、缓、湖面波动迅速、波浪作用带宽和能量较弱的特点,形成了北部富有特色的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物。这一三角洲在垂向层序、骨架砂体类型、规模等诸多方面与海相三角洲相比都有很大差别,而更多的表现为浅水三角洲的特征。前缘相砂体具有明显的条带方向性,前缘相骨架砂体为水下河道沉积,缺乏典型的厚层反韵律的河口坝砂体。垂向上层序不连续,典型的三层结构特征不明显。在前缘相内可进一步划分出包括水下河道和席状砂组合的内前缘相沉积和以席状砂为主的外前缘相沉积。不同层段和亚相位置出现相应的砂体类型,每一类型砂体与泥岩在空间有规律的组合,形成了特定的储层空间分布结构,为储层结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以砂体密度,夹层密度和有效砂岩系数等定量参数结合砂体组合形式,相带位置等成因特征,前缘相储层5类结构模型:即孤立水道型,叠加水道型,不稳定互层型,稳定互层型,孤立薄层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湖盆 三角洲 沉积特征 油气藏 储层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坝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精细雕刻技术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国萍 游瑜春 +1 位作者 冯琼 王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3-590,共8页
元坝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纵向上多期次叠加,内幕结构十分复杂,精细雕刻难度大。在实际开发生产中研究生物礁内幕结构可为井位调整优化和井轨迹设计钻遇优质储层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单井相识别生物礁发育层段、地震模型正演建立地震响应模式... 元坝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纵向上多期次叠加,内幕结构十分复杂,精细雕刻难度大。在实际开发生产中研究生物礁内幕结构可为井位调整优化和井轨迹设计钻遇优质储层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单井相识别生物礁发育层段、地震模型正演建立地震响应模式、古地貌分析、地震属性优选、储层多参数定量预测进行礁平面展布研究,并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礁体内幕精细雕刻,形成了一套针对生物礁储层内幕结构的精细雕刻技术。应用该技术对元坝长兴组生物礁储层进行开发井位部署及井位优化调整,大大提高了优质储层的钻遇率,后期钻井预测厚度的符合率达8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内幕结构 三维可视化 储层结构模型 井位部署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园油田自来屯地区孔一段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林承焰 王伟锋 金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27-432,共6页
本文针对枣园油田自来屯地区孔一段油藏开发效果差的实际情况,研究储集层砂岩岩矿特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性能的影响、粘土矿物及储层结构模型与储层潜在敏感性及油层损害的关系,提出了油层保护措施。
关键词 储层 成岩作用 储层结构模型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电工程坝基岩体质量三维可视量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崇标 王皓 +2 位作者 刘云鹏 李华 李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286-291,共6页
传统的工程岩体质量分析局限于统计图表、柱状图及剖面图等形式,难以充分表达岩体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实测获取的大量岩体物理力学指标离散测试数据为基础,利用属性对象三维储层栅格结构建模技术进行DSI插值计算,构建了研究区域的岩... 传统的工程岩体质量分析局限于统计图表、柱状图及剖面图等形式,难以充分表达岩体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实测获取的大量岩体物理力学指标离散测试数据为基础,利用属性对象三维储层栅格结构建模技术进行DSI插值计算,构建了研究区域的岩体质量单因素指标属性对象模型;基于对象属性脚本编程进行多因素指标耦合运算,构建了岩体综合质量指标属性对象模型,直观表征了单因素及多因素指标耦合的岩体质量三维空间拓扑关系和细节特征。结合叶巴滩水电站高拱坝布置,基于邻近网格点或单元将属性值传递到建基面空间曲面及受力区坝基岩体的三维模型网格,建基面岩体质量云图和坝基岩体质量属性对象模型能够以色谱的形式可视化表征岩体质量特性和缺陷岩体的分布,属性统计图表高效量化比较了各方案的岩体质量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质量 DSI 三维储层栅格结构模型 属性地质对象 脚本编程 坝基 叶巴滩水电站 水电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fluid flow pattern of post-fracturing high-rank coal reservoir in Southern Qinshui Basin 被引量:4
5
作者 刘世奇 桑树勋 +2 位作者 朱启朋 刘会虎 高贺凤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0期3970-3982,共13页
Field geological work, field engineering monitor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ore-fracture system and hydraulic fracture of No.3 coal reser... Field geological work, field engineering monitor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ore-fracture system and hydraulic fracture of No.3 coal reservoir in Southern Qinshui Basin. Flow patterns of methane and water in pore-fracture system and hydraulic fracture were discussed by using limit method and average method. Based on the structure model and flow pattern of post-fracturing high-rank coal reservoir, flow patterns of methane and water were established. Results show that seepage pattern of methane in pore-fracture system is linked with pore diameter, fracture width, coal bed pressure and flow velocity. While in hydraulic fracture, it is controlled by fracture height, pressure and flow velocity. Seepage pattern of water in pore-fracture system is linked with pore diameter, fracture width and flow velocity. While in hydraulic fracture, it is controlled by fracture height and flow velocity. Pores and fractures in different sizes are linked up by ultramicroscopic fissures, micro-fissures and hydraulic fracture. In post-fracturing high-rank coal reservoir, methane has level-three flow and gets through triple medium to the wellbore; and water passes mainly through double medium to the wellbore which is level-two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 pattern structure model high-rank coal reservoir hydraulic fracture Southern Qinshui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