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35
1
作者 魏斌 陈建文 +1 位作者 郑浚茂 李胜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03-410,共8页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 2 6断块为例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 ,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 2 6断块为例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 ,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密闭取心井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流动单元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沉积微相内部对应着多个流动单元类型的组合 ,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组合形式也不同 ,表现出的渗流能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从而为表征流体渗流的平面差异性和评价剩余油分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欢 2 6块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在本研究成果指导下 ,4口井 6个月累计增产原油 4 556t ,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沉积微相 高含水 剩余油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白垩系营城组埋藏火山机构岩相定量模型及储层流动单元特征 被引量:20
2
作者 唐华风 徐正顺 +4 位作者 王璞珺 舒萍 黄玉龙 边伟华 丁日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74-1082,共9页
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机构类型划分为碎屑岩火山机构、熔岩火山机构和复合火山机构3种。碎屑岩火山机构中火山通道相占9.3%,爆发相占55.3%,喷溢相占29.2%,侵出相占1.4%,火山沉积相占4.8%;火山机构半径为0.5-1.5 km,高度为50-220 m。熔岩... 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机构类型划分为碎屑岩火山机构、熔岩火山机构和复合火山机构3种。碎屑岩火山机构中火山通道相占9.3%,爆发相占55.3%,喷溢相占29.2%,侵出相占1.4%,火山沉积相占4.8%;火山机构半径为0.5-1.5 km,高度为50-220 m。熔岩火山机构中火山通道相占8.1%,爆发相占23.4%,喷溢相占62.6%,侵出相占5.1%,火山沉积相占0.8%;火山机构半径为1-2 km,高度为200-300 m。复合火山机构中火山通道相占4.9%,爆发相占34.4%,喷溢相占56.8%,侵出相占2.6%,火山沉积相占1.3%;火山机构半径为2-4 km,厚度为300-450 m。亚相控制储层流动单元的规模,碎屑岩火山机构的储层流动单元范围为0.3-1.5 km,厚度小于60 m。熔岩火山机构的储层流动单元范围为1-2km,厚度小于80 m。复合火山机构的储层流动单元范围为1.5-3.0 km,厚度小于100 m。各类火山机构气藏开发时的井距和压裂方案均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营城组 火山机构类型 岩相模型 储层流动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田冷 李杰 +3 位作者 何顺利 顾岱鸿 涂彬 兰朝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4-46,共3页
为了能更高效地开发苏里格气田,必须对储层内部结构等因素深入研究,表征它们的性质及对气体渗流的影响,因此从流动单元的角度对苏里格气田气体渗流机理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可行的。文章在渗流屏障分析基础上,运用了FZI、聚类分析和相关... 为了能更高效地开发苏里格气田,必须对储层内部结构等因素深入研究,表征它们的性质及对气体渗流的影响,因此从流动单元的角度对苏里格气田气体渗流机理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可行的。文章在渗流屏障分析基础上,运用了FZI、聚类分析和相关的分析方法,利用取心井资料和测井解释物性资料对苏里格气田盒8段下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划分,共划分了3类流动单元,得出了每一类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从而进行全区气井流动单元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物性和储集能力都较好的流动单元大部分位于心滩沉积微相中部,部分分布于心滩微相顶底部;河道沉积是控制物性较好流动单元的主要沉积微相之一。储层流动单元比沉积微相更精细地刻化了影响储层流体流动的地下结构,通过流动单元的研究可以预测剩余油的可能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储集层 非均质 沉积微相 流体流动 聚类分析 剩余油 流动单元划分 储层流动单元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储层流动单元特征和控制因素 被引量:18
4
作者 唐华风 徐正顺 +1 位作者 吴艳辉 吴颜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5-62,共8页
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储层品质指数(RQI)、流动层带指数(FZI)4个参数对XS1井区白垩系营城组火山岩的388个样品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对聚类结果与各井产气情况的对比将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所占比例依次为39.2%(Ⅲ类)、33.2%(Ⅱ类)、25.0%... 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储层品质指数(RQI)、流动层带指数(FZI)4个参数对XS1井区白垩系营城组火山岩的388个样品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对聚类结果与各井产气情况的对比将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所占比例依次为39.2%(Ⅲ类)、33.2%(Ⅱ类)、25.0%(Ⅰ类)、2.6%(Ⅳ类)。Ⅰ类储层流动单元多为高孔高渗、高孔中渗和中孔高渗储层,厚度范围为10~20m;Ⅱ类储层流动单元多为中孔高渗、高孔中渗和低孔高渗储层,厚度范围为10~47m;Ⅲ类储层流动单元多为中孔高渗、中孔低渗和低孔中渗储层,厚度范围为11~86m;Ⅳ类储层流动单元为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厚度小于10m。火山岩储层流动单元发育和分布受火山机构相带和火山岩亚相的控制,表现为火山口-近火山口相带成为Ⅰ、Ⅱ类储层流动单元的机率最大,近源相带成为Ⅱ、Ⅲ类储层流动单元的机率最大,远源相带成为Ⅲ类和Ⅳ类储层流动单元的机率最大。原生气孔发育的上部亚相和粒间孔发育的热碎屑流亚相形成Ⅰ类储层流动单元的机率最大,原生孔隙不发育的空落亚相和下部亚相形成Ⅲ类储层流动单元的机率大。实现了火山岩储层流动单元的单井识别,为其三维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白垩系营城组 火山岩储层流动单元 火山机构和亚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储层流动单元层次性进行分析——以泌阳凹陷双河油田为例 被引量:36
5
作者 张尚锋 洪秀娥 +3 位作者 郑荣才 伊海生 张昌民 戴胜群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7-151,共5页
储层流动单元被应用于油气田开发储层描述以来 ,对研究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内油气水运动规律及剩余油气分布规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同层次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有助于指导油气开发不同阶段开发方案的制订、实施和完善。作者运用高... 储层流动单元被应用于油气田开发储层描述以来 ,对研究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内油气水运动规律及剩余油气分布规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同层次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有助于指导油气开发不同阶段开发方案的制订、实施和完善。作者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 ,以双河油田为例 ,重点分析解剖储层流动单元的层次性 ,探讨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流动单元层次性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储层流动单元 层次性 基准面旋回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流动单元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吉 张烈辉 +2 位作者 冯国庆 徐丹舟 陈海汪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5-18,共4页
目前对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有多种,但终究未有统一的结论,而对储层流动单元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在简要分析储层流动单元特征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较详细分析了储层流动单元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这些成因和影响... 目前对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有多种,但终究未有统一的结论,而对储层流动单元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在简要分析储层流动单元特征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较详细分析了储层流动单元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这些成因和影响因素包括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和其它影响因素,并指出这些成因和影响因素与储层流动单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成因 影响因素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构造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45块储层流动单元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军辉 卢双舫 +3 位作者 柳成志 李笑梅 苏鹤成 杨雨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0-195,共6页
正确地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多参数的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应用BP网络技术对流动单元进行预测。研究表明,本区储层可以... 正确地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多参数的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应用BP网络技术对流动单元进行预测。研究表明,本区储层可以划分为Ⅰ、Ⅱ、Ⅲ、Ⅳ4类流动单元:其中Ⅰ类是该区储集性能最好的储层流动单元,虽然开发程度较高,大部分井已经关闭,但个别井目前仍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Ⅱ类是该区储集性能较好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的程度较低,还存有一定的剩余油,是目前油田生产的主要区域;Ⅲ类是该区储集性能较差的流动单元,开发效果一般,动用程度较差,所以是油田进一步挖潜的区域;Ⅳ类是该区储集性能最差的流动单元,原始含油性很差,因此不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对各类流动单元特征进行了精细的分析,为油田综合治理提供了详细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45块油田 储层流动单元 聚类分析 BP网络技术 模糊综合判别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罗超 罗水亮 +3 位作者 窦丽玮 程中疆 胡光明 李林祥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2-32,共11页
基于岩心分析、测井及生产资料,针对马岭油田下侏罗统延9油层组辫状河储层纵横向相变快、非均质性强的特征,通过确定层序格架内储层及渗流屏障空间分布,优选参数将储层划分为E、G、M、P共4类流动单元,结合测井交会分析、岩相相序解剖及... 基于岩心分析、测井及生产资料,针对马岭油田下侏罗统延9油层组辫状河储层纵横向相变快、非均质性强的特征,通过确定层序格架内储层及渗流屏障空间分布,优选参数将储层划分为E、G、M、P共4类流动单元,结合测井交会分析、岩相相序解剖及沉积过程分析结果,对层序格架内流动单元空间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短期旋回中,储层颗粒的分选、粒度中值及杂基含量制约着延9储层的岩石物理性质与渗流能力,使不同类型岩石相中沉积组构的差异特征控制着该级次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短期基准面旋回中的各类沉积微相内不同岩相的垂向组合影响着该级次流动单元的垂向差异分布;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与短期旋回内流动单元区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心滩、辫状河道沉积为E、G类优质流动单元分布优势区;中期基准面旋回通过控制相序和相组合的变化,使不同基准面位置处同类沉积微相呈现不同的砂体叠置样式及规模,进而影响着各类流动单元相对比例的层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层序地层 马岭油田 延9油层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开发后期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京红 侯连华 +1 位作者 吴锡令 林承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5-30,共6页
在利用岩心资料划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用岩心刻度测井资料建立了流动单元储层参数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储层空间流动单元进行划分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流动单元的渗流特征、储层质量、渗流能力及沉积微相等方面的特征,可将流动单... 在利用岩心资料划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用岩心刻度测井资料建立了流动单元储层参数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储层空间流动单元进行划分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流动单元的渗流特征、储层质量、渗流能力及沉积微相等方面的特征,可将流动单元划分为7种类型。流动单元空间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流动能力中等的Ⅴ—Ⅶ类流动单元中。在开发过程中,由于不同流动单元的变化程度不同,使不同流动单元之间的渗流能力相差较大。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高孔、高渗疏松砂岩储层不同流动单元的变化特征以及流动单元对微裂缝的形成、剩余油富集规律的控制作用,为高含水时期油田的控水稳油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注水开发 渗流能力 剩余油 河流相 沉积微相 岩心 富集规律 储层参数 测井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在油田老区挖潜中的应用——以吉林油田乾146区块开发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苗长盛 董清水 +3 位作者 张旗 崔大勇 许圣传 王敏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5,共7页
吉林油田乾146区块经多年开采,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通过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运用多参数模糊聚类方法将该区高台子油层由好至差划分为A、B、C、D、E 5类储层流动单元。查明了区内主要目的层系各含油小层的储层流动单元发育特征:40... 吉林油田乾146区块经多年开采,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通过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运用多参数模糊聚类方法将该区高台子油层由好至差划分为A、B、C、D、E 5类储层流动单元。查明了区内主要目的层系各含油小层的储层流动单元发育特征:40、39小层主要发育A、B类优质储层流动单元,42、41、38小层则以C、D、E类储层流动单元为主,各小层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及展布与初始产能吻合度较高,表明储层流动单元类型的差异是控制本区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油藏地质特征及油田开发动态数据,对各储层流动单元的注采渗流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归纳总结出乾146区块高台子油层XII砂组中剩余油分布的5条规律,据此在剩余油分布预测区部署了1口扩边井和2口老区加密井,投产后分别获得了11.2t/d、5.5t/d和8.6t/d的初始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多参数模糊聚类分析 油田老区挖潜 高台子油层 乾146区块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平油田升132井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建伟 刘招君 +2 位作者 董清水 何玉平 黄湘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72,共6页
升平油田具有典型的陆相多油层储层特征,其开发目的层为葡萄花油层的葡一组,地层平均厚度约50m,分为11个含油小层。储油层具有砂体薄、连通性差、开发效果较差等特点,可能存在有剩余油。为进一步确定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原油采收率,... 升平油田具有典型的陆相多油层储层特征,其开发目的层为葡萄花油层的葡一组,地层平均厚度约50m,分为11个含油小层。储油层具有砂体薄、连通性差、开发效果较差等特点,可能存在有剩余油。为进一步确定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原油采收率,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工作。岩性、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本区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席状砂、非主体席状砂和河道间4种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本区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标准,并在本区划分出A、B、C、D、E5类储层流动单元,其中A类是最好的储层流动单元,B类是次好的储层流动单元,E类是无效储层。沉积微相和流动单元空间分布的对比说明,前者好于后者,且有利于发现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沉积微相 聚类分析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流动单元及其在油田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樊佐春 秦启荣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4-36,共3页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为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提供了有效手段,是提高油藏描述精度、确定剩余油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介绍了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研究方法,评述其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指出储层...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为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提供了有效手段,是提高油藏描述精度、确定剩余油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介绍了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研究方法,评述其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指出储层流动单元在油田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储层非均质性 研究方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岭油田中—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谭成仟 赵昌伟 刘池阳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1期20-23,共4页
储层流动单元指的是连通体内具有相似岩性和物性特征的储集单元,而储层的非均质性则表现为不同流动单元之间岩性和物性的差异性。因此,利用表征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的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和泥质含量等参数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定... 储层流动单元指的是连通体内具有相似岩性和物性特征的储集单元,而储层的非均质性则表现为不同流动单元之间岩性和物性的差异性。因此,利用表征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的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和泥质含量等参数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定量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地下油水运动规律以及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分布。在马岭油田中一区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剩余油分布的研究。首先选择马岭油田中一区的4口井作为关键井,利用4口关键井的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和提取了流动层带指标和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参数,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参照油田实际开发情况,确定了该区主力油层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即将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定义为4类,Ⅰ类的储集性能最好,Ⅳ类的储集性能最差。然后,采用神经网络技术,根据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对延安组的延_9^(2+3)、延_(10)~2、延_(10)~2、延_(10)~3和延_(10)~4等5个油层组进行了储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预测,并结合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对各类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流动单元与储层吸水、产液和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Ⅰ类和Ⅱ类流动单元区储集性能好,虽然开发程度高,但仍然是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油田挖潜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岭油田中一区 储层流动单元 流动层带指标 孔隙度 渗透率 泥质含量 剩余油分布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流动单元的层次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唐民安 孙宝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7,共9页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对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中、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及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开展了砂体对比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并在基准面旋回与流动单元层次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气...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对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中、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及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开展了砂体对比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并在基准面旋回与流动单元层次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气饱和度等三个参数,将流动单元划分为A、B、C、D四种类型,分析了隔挡层类型、小尺度流动单元的垂向叠置样式与侧向分割性,探讨了流动单元与基准面旋回的关系。认为:①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与A/S值直接控制砂体与流动单元的垂向叠置与侧向分割样式;②基准面旋回直接控制小尺度流动单元的类型、发育位置、规模及横向连通性;③在LSC2长期旋回内,随着可容空间和A/S值的增加,中期旋回流动单元的类型呈现由劣到优的变化趋势;④在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内,随着可容空间及A/S值的增加,流动单元的发育程度和类型变差,垂向厚度变小、横向延伸距离变短、侧向上的连通性也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旋回 储层流动单元 层次性 下石盒子组 大牛地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岭油田中一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志国 张福田 高永利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35-38,共4页
正确划分储层的流动单元可以深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以及粒度中值等参数,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将马岭油田中一区砂岩储层定量划... 正确划分储层的流动单元可以深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以及粒度中值等参数,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将马岭油田中一区砂岩储层定量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利用该区314口井的测井精细解释成果,研究了延安组Y9,Y10砂岩储层5个油层组连通体的流动单元平面展布状况;结合该地区的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研究了各类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分析了流动单元与储层吸水、产液以及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指出流动单元Ⅰ,Ⅱ区仍是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油田挖潜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岭油田 中一区 储层流动单元 流动层带指标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孔南地区孔一段冲积环境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探讨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华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4,17,共4页
针对大港油田孔南地区孔一段冲积环境储层,开展了流动单元划分参数筛选和流动单元分类方法研究。在划分流动单元时,渗透率是其基本参数,对层间弱非均质性多油层砂岩合采、层间强非均质性多油层砂岩合采、层间原油性质差异大的多油层砂... 针对大港油田孔南地区孔一段冲积环境储层,开展了流动单元划分参数筛选和流动单元分类方法研究。在划分流动单元时,渗透率是其基本参数,对层间弱非均质性多油层砂岩合采、层间强非均质性多油层砂岩合采、层间原油性质差异大的多油层砂岩合采、厚油层等不同类型油藏,要分别取舍孔隙度、有效厚度、流体性质等不同的参数;自组织迭代模糊聚类算法比系统聚类法的效果要好,是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采 储层流动单元 多油层 大港油田 非均质性 厚油层 原油性质 砂岩 冲积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中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史彦尧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1年第Z1期7-14,共8页
针对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中储层砂体分布规律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借助岩心、测井资料,以地质研究为基础,优选了与储集层岩性、物性及渗流特征相关的宏观、微观参数,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储集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 针对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中储层砂体分布规律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借助岩心、测井资料,以地质研究为基础,优选了与储集层岩性、物性及渗流特征相关的宏观、微观参数,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储集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结合油藏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符合实际开发规律,同时明确了剩余油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制定具体的调整方案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聚类分析 大芦湖油田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萨中地区葡121层储层流动单元的初步划分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凤娟 马小刚 +5 位作者 刘立 闫建萍 江淮友 袁淑芬 李丽萍 杨海波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3期9-13,共5页
储层流动单元是指影响流体流动的岩性和岩石物理性质在内部相似 ,在垂向上和横向上连续的储集带 ,它是基于油藏数值模拟的目的提出的 ,对于油气田开发 ,特别是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目前国内外对流动单元的研究主要... 储层流动单元是指影响流体流动的岩性和岩石物理性质在内部相似 ,在垂向上和横向上连续的储集带 ,它是基于油藏数值模拟的目的提出的 ,对于油气田开发 ,特别是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目前国内外对流动单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笔者在研究各种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最简单的划分方法 ,该方法可直接从测井解释成果图上读取数据 ,求出存储系数和渗流系数 ,通过聚类分析划分出流动单元。该方法虽有不足 ,但简便易行 ,且在单一沉积微相中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存储系数 渗流系数 大庆油田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低渗天然气储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洪 胡薇薇 +3 位作者 刘倩 石军太 史婵媛 宋兆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41-1548,共8页
储层非均质性是储层和油藏研究的核心内容.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低渗天然气储层非均质性严重,而储层流动单元分布是非均质性最直观体现.统计整理子洲气田一百多口井孔渗饱物性和储层数据,计算出流动带指数和储能系数,并据此给... 储层非均质性是储层和油藏研究的核心内容.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低渗天然气储层非均质性严重,而储层流动单元分布是非均质性最直观体现.统计整理子洲气田一百多口井孔渗饱物性和储层数据,计算出流动带指数和储能系数,并据此给出主要目的层山-2-3(山西组2段第3砂组)流动单元平面分布,显示出流动单元顺河道方向呈带状,垂直于河道方向分块的特征,研究其机理表明,河道砂体的不同及河道中心与河道边缘砂体物性差异形成的平面非均质性,是流动单元分带的主要原因,主流动单元带位于主河道轴心和心滩,由1类和2类流动单元构成,物性好,以线性渗流为主,产量高;副流动单元带位于河道周围天然堤、决口扇和废弃河道沉积,物性差,呈现以启动压力梯度为特征的非线性渗流特征,产量低,而不同期三角洲幕式前积河道和局部辫状河道心滩发育造成层间非均质性,是纵向储层分块主控因素.并进一步用动态资料初步验证了流动单元划分的正确性.该研究成果为低渗致密气田区域储层非均质性量化研究给出了一个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天然气 橫向分块 纵向分带 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 储层非均质性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拗陷孤岛油田渤21断块砂岩油藏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谭成仟 宋子齐 +3 位作者 吴少波 乔明全 张伟锋 王志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0-334,共5页
根据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粒度中值等参数,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将济阳拗陷孤岛油田渤21断块砂岩储层定量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结合该地区的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等综合研究表明,各类流动单元分布对应于不同的沉积相带,... 根据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粒度中值等参数,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将济阳拗陷孤岛油田渤21断块砂岩储层定量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结合该地区的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等综合研究表明,各类流动单元分布对应于不同的沉积相带,具有不同的渗流特征,其与储层吸水、产液以及剩余油分布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流动单元Ⅰ区水淹严重,流动单元Ⅳ、Ⅴ区为低孔、低渗,原始含油性本身较差,而流动单元Ⅱ、Ⅲ区是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流动层带指标 剩余油分布 孤岛油田 济阳坳陷 胜利油田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