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龙门山前带茅口组二段沉积特征储层形成机制及找矿前景
1
作者 徐康 汪远征 +4 位作者 蒋小琼 张庄 孟宪武 潘文蕾 宫晗凝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56-1869,共14页
四川盆地茅口组近年来多项勘探突破展现了较好的资源潜力。目前整体勘探程度低,沉积相类型及展布不清、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不明。以野外剖面、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常规及铸体薄片鉴定和孔渗测试等手段对川西... 四川盆地茅口组近年来多项勘探突破展现了较好的资源潜力。目前整体勘探程度低,沉积相类型及展布不清、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不明。以野外剖面、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常规及铸体薄片鉴定和孔渗测试等手段对川西龙门山前带茅口组二段沉积及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储层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川西龙门山前带茅口组二段地层呈北西—南东向发育。龙门山南段和中段为茅二下亚段内缓坡边缘高能砂屑生屑滩发育区。茅二上亚段龙门山中段和北段发育高能云化台缘砂屑生屑滩。茅二上亚段储层岩性为残余生屑砂屑白云岩、含生屑晶粒白云岩和残余晶粒白云岩。茅二下亚段储层岩性主要为残余砂屑白云岩和残余晶粒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扩溶缝洞。茅二段整体为中薄层中低孔渗的Ⅱ、Ⅲ类孔隙型储层。高能滩相沉积构成储层发育的基础。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淋滤溶蚀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浅埋藏期白云石化作用使储层得以改善和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地区 龙门山前带 茅口组二段 沉积特征 储层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非克拉通盆地古生界碎屑岩储层特征与成储机制
2
作者 吕雪雁 曹喆 +4 位作者 杨光庆 张玉银 刘静静 李晋 张忠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4-958,共15页
古生界广泛发育的碎屑岩是北非地区克拉通盆地主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层系。不同地区的储层成岩演化和后期改造不同,储层品质差别很大。基于IHS数据库中的北非地区8个构造单元492个油气藏的储层资料,结合储层埋藏史、地温史和成岩演化史,研... 古生界广泛发育的碎屑岩是北非地区克拉通盆地主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层系。不同地区的储层成岩演化和后期改造不同,储层品质差别很大。基于IHS数据库中的北非地区8个构造单元492个油气藏的储层资料,结合储层埋藏史、地温史和成岩演化史,研究了不同时代和地区古生界碎屑岩储层特征差异,提出了优质储层发育主控因素,预测了有利储层发育地区。研究认为:(1)北非地区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泥盆系砂岩储层是北非克拉通盆地的主力储层,主要为河流相、滨海-近岸相和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储层分布范围广,连续性好。(2)储层经历两类埋藏史,构造演化差异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储层成岩演化不同。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和石英次生加大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作用。长石溶解和多期构造裂缝改造对储层物性起建设性作用。(3)寒武系-下奥陶统有利储层普遍发育于受海西运动影响较大的隆起区。上奥陶统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霍加尔地盾周边的莫祖克盆地、伊利兹盆地和阿赫奈特盆地。下泥盆统优质储层分布范围更广,主要分布在伊利兹盆地、阿赫奈特盆地、蒂米蒙盆地、里甘盆地以及古达米斯盆地北部隆起和斜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成岩作用 储层致密化 储层形成机制 古生界 克拉通盆地 北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地区流体活动对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玉伟 陈红汉 +1 位作者 曹自成 云露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51,共8页
近年来顺北地区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根据岩心观察、成像测井等资料,顺北地区奥陶系储层主要发育断溶体,储集空间以构造裂缝为主,并伴有溶蚀孔洞的发育。其中,裂缝以单一高角度斜交裂缝和平行裂缝为主,裂缝宽度和孔隙度都不高,主要发... 近年来顺北地区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根据岩心观察、成像测井等资料,顺北地区奥陶系储层主要发育断溶体,储集空间以构造裂缝为主,并伴有溶蚀孔洞的发育。其中,裂缝以单一高角度斜交裂缝和平行裂缝为主,裂缝宽度和孔隙度都不高,主要发育微细裂缝。利用流体包裹体测试、碳氧同位素分析对流体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作用于顺北地区奥陶系储层的流体主要有5幕,存在3种流体端元,分别是大气淡水、上升热液流体以及同生海水与2种热液流体的混合流体。结合地震资料分析,5幕流体主要经历了2种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体制:大气淡水-同生海水重力流演化和深部上升热液作用,而断溶体的形成正是在走滑断裂构造活动的基础上,早成岩岩溶作用叠加深成岩岩溶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溶体 储层形成机制 流体来源 奥陶系 顺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于奇东地区东河塘组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元君 田蒙 王峻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1-237,共7页
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于奇东及邻区泥盆系东河塘组砂岩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及储层发育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确了该套储层在埋藏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和自生矿... 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于奇东及邻区泥盆系东河塘组砂岩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及储层发育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确了该套储层在埋藏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和自生矿物的形成等作用,目前已达中成岩B期。压实作用是成岩早期使原生孔隙遭到破坏的主要因素。胶结作用有碳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黄铁矿和黏土矿物胶结,其中碳酸盐胶结对储层物性的贡献大于其破坏作用,石英次生加大、铁质胶结、黏土矿物胶结都对本区储层起破坏作用。早成岩B期碳酸热液和腐殖质释放出的有机酸对不稳定组分的溶解是改善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奇东地区 东河砂岩 成岩作用 储层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