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辫状河储层内部建筑结构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伟强 尹太举 +2 位作者 赵伦 李峰 陈梁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60,共10页
储层内部建筑结构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基于河流相建筑结构分析理论,在辫状河沉积模式指导下,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开发角度对砂体内部结构进行精细解剖,识别和确定出辫状河道、心滩坝、废弃河道和落淤... 储层内部建筑结构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基于河流相建筑结构分析理论,在辫状河沉积模式指导下,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开发角度对砂体内部结构进行精细解剖,识别和确定出辫状河道、心滩坝、废弃河道和落淤层等结构要素,弄清各级次、各期次结构要素的接触关系,完成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的精细表征;基于内部结构表征成果,结合不同时期水淹层测井解释结果和生产动态资料,恢复不同开发调整时期的水淹特征,动态表征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控制下的水淹过程,并依据小井距密闭取芯井精细水洗结果验证,总结不同储层结构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结果表明,辫状河储层整体以高含水为主,水淹呈不均匀立体式、随机式特征,不具有分段水淹的特点,未水淹部位分布非常零散,局部物性变差部位、落淤层和低渗屏障遮挡部位直接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储层建筑结构 水淹特征 剩余油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庆地区长6_3储层内部建筑结构模式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友运 何康宁 任颖惠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7-363,共7页
储层内部建筑结构是评价油气藏、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文章以华庆地区长63层水下分流河道为例,利用野外露头照片和连井剖面等资料,应用petrel软件,系统建立了华庆地区长63储层构造模型和储层参数(孔隙... 储层内部建筑结构是评价油气藏、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文章以华庆地区长63层水下分流河道为例,利用野外露头照片和连井剖面等资料,应用petrel软件,系统建立了华庆地区长63储层构造模型和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和泥质含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构型界面可划分为5级:其中5级为同期水下分流河道复合砂体的界面,4级为水下分流河道单一砂体的沉积界面,3级为水下分流河道单一砂体内部增生体的界面,2级为增生体内部简单的层系组界面,1级为增生体内部单个交错层系的界面。研究区砂体内部存在侧积夹层、前积夹层和垂积夹层3种类型的夹层。建立的研究区长63构造模型总体趋势为西低东高。从孔隙度、渗透率和砂泥岩分布模型图可以看出研究区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结构解析结果客观的反映了长63储层内部基本单元的展布形态,真实再现了研究区内部砂体的空间形态分布模型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庆地区 长63 储层内部建筑结构 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建筑结构研究方法 被引量:111
3
作者 马世忠 孙雨 +1 位作者 范广娟 郝兰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2-639,共8页
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因规模小、薄、不稳定、参数与分布难于确定等,致使覆盖盆地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及其建筑结构研究较少且难度很大,为此,本文以曲流河道沉积、建筑结构模式为指导,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密井网等油田现有资料,提出了‘一整... 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因规模小、薄、不稳定、参数与分布难于确定等,致使覆盖盆地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及其建筑结构研究较少且难度很大,为此,本文以曲流河道沉积、建筑结构模式为指导,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密井网等油田现有资料,提出了‘一整套地下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建筑结构研究方法’,特别是以‘侧积泥、侧积面、废弃河道的识别、恢复、测算;河道几何学、河流工程参数计算;建筑结构理论模式为基础的‘单一侧积泥岩薄夹层建筑结构参数(倾角、倾向、规模)三类13种提取方法’及薄夹层分布密度与河道侧积轨迹研究技术,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的思路与方法。并以杏南油田PⅠ31b单元为靶区,应用该方法确定了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及其建筑结构理论模式和研究区实际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盆地 曲流河道 单砂体 侧积体 层内非渗透薄夹层 储层建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单砂体“建筑结构控三维非均质模式”研究 被引量:59
4
作者 马世忠 吕桂友 +1 位作者 闫百泉 范广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64,共8页
单砂体平面、层内(小层韵律性)非均质性已不能满足高含水期、三次采油阶段的需求,其既不能揭示单砂体内部物性空间变化及分布,更忽略了单砂体内非渗透薄夹层(多<30cm)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按反映单砂体成因、形成微过程及... 单砂体平面、层内(小层韵律性)非均质性已不能满足高含水期、三次采油阶段的需求,其既不能揭示单砂体内部物性空间变化及分布,更忽略了单砂体内非渗透薄夹层(多<30cm)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按反映单砂体成因、形成微过程及内部结构的储层建筑结构(architecture)研究单砂体内部三维非均质性的思想,并结合曲流点坝单一侧积体沉积模式及其侧叠模式,建立了"渗透率向凸岸、向上减小的新月形楔状侧积体,逐一斜列侧叠,其间被非渗透侧积薄夹层隔开"的曲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控三维非均质模式",揭示了以往忽视的、但对单砂体内部三维非均质性至关重要的不渗透薄夹层及其遮挡-阻流格架;也由此客观地揭示了单砂体内部物性基本单元(侧积砂体)及其三维分布规律,从而真正反映了单砂体内部三维非均质性的本质,并由此对单砂体内部渗流场、注入剂驱油和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这将对高含水期、三次采油阶段及其以后的剩余油研究、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建筑结构 三维非均质性 曲流河道 单砂体 层内非渗透薄夹层 侧积泥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安凹陷安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模式及建筑结构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邵先杰 钟思瑛 +1 位作者 廖光明 陈志湘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7,i001,共4页
受晚白垩世仪征运动影响, 苏北盆地拉张断陷沉积基准面上升,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安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平原亚相中的分流河道具有高度沟道化特征, 具有辫状河道3个沉积单元结构的特点, 前缘亚相中反韵律的河口坝、前三角洲亚相... 受晚白垩世仪征运动影响, 苏北盆地拉张断陷沉积基准面上升,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安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平原亚相中的分流河道具有高度沟道化特征, 具有辫状河道3个沉积单元结构的特点, 前缘亚相中反韵律的河口坝、前三角洲亚相中水下滑塌重力流和浊流发育, 纵向上与半深湖相伴生, 总体表现为向上变细、逐渐萎缩的垂向序列。在沉积体系内, 细分出11种建筑结构单元,平面上有2种拼合形式, 剖面上有3种拼合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三角洲 沉积特征 沉积微相 储层建筑结构单元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范庄油田阜宁组沉积体系及砂体建筑结构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廖光明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7,共4页
受晚白垩世仪征运动和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昊堡运动的影响,金湖凹陷晚白垩世开始拉张断陷,沉积基准面上升,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范庄退积型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生物碎屑灰岩、潍坝和分流河口砂坝位于沉积序列的上部,厚度大,物性好,紧... 受晚白垩世仪征运动和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昊堡运动的影响,金湖凹陷晚白垩世开始拉张断陷,沉积基准面上升,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范庄退积型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生物碎屑灰岩、潍坝和分流河口砂坝位于沉积序列的上部,厚度大,物性好,紧靠深湖生油岩,是最有利的储集层。依据层次分析法,在沉积体系内,细分出10种建筑结构单元,平面上有二种接触关系,剖面上有三种拼合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 说积特征 沉积微相 储层建筑结构单元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层单砂体建筑结构研究及剩余油挖潜 被引量:2
7
作者 潘志超 马世忠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22期5403-5406,共4页
借助区域地质背景和岩心资料对研究区的沉积体系、沉积微相进行精细的研究,总结了研究区点坝和废弃河道的识别方法;通过现代沉积理论模型,根据夹层建筑结构的参数提取方法,利用已有资料,对研究区FⅠ71时间单元点坝参数进行提取;以单砂... 借助区域地质背景和岩心资料对研究区的沉积体系、沉积微相进行精细的研究,总结了研究区点坝和废弃河道的识别方法;通过现代沉积理论模型,根据夹层建筑结构的参数提取方法,利用已有资料,对研究区FⅠ71时间单元点坝参数进行提取;以单砂体内部三维非均质性为指导思想,结合点坝内部侧积体垂向和平面上的切叠模式,建立了三维储层模型,为更好地挖潜剩余油和更好地开采点坝砂体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坝识别 废弃河道识别 储层建筑结构 单砂体 剩余油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储层的层次划分和对比技术 被引量:39
8
作者 王振奇 张昌民 +1 位作者 张尚锋 侯国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0-25,共6页
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和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导致沉积物在时间、空间上具有旋回性 ,垂向上具有分段性和周期性 ,平面上具有分带性 ,因此 ,沉积地层是具有层次的。依据这一原理 ,层次的划分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 9级层次。根据盆地演... 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和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导致沉积物在时间、空间上具有旋回性 ,垂向上具有分段性和周期性 ,平面上具有分带性 ,因此 ,沉积地层是具有层次的。依据这一原理 ,层次的划分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 9级层次。根据盆地演化、古生物、同位素及地质年代资料 ,将盆地基底或盖层作为 1级层次 ,界、系、统为2、3、4级层次 ,这是进行油气储层划分的基础。根据露头、岩芯、地震、测井资料在第 4级层次内划分出第 5级层次 (层序 ) ;继而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在第 5级层次内可划分出第 6、7级层次 (中、短期旋回 )。最后 ,根据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原理和方法在第 7级层次内再划分出 8、9级层次 (单一成因砂体、复合成因砂体 )。层次的解释应在充分运用事件地层学、泥砂运动力学、现代沉积、露头调查、模拟实验的基础上 ,对沉积过程和层次成因作出合理解释。层次对比应遵循先低级后高级、先区域后局部及等时对比的原则 ,力求使各种地层对比、划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划发 层次对比 层序地层 同分辨率层序地层 储层建筑结构要素 油气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储层细分对比方法探讨 被引量:48
9
作者 渠芳 陈清华 连承波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17-21,共5页
小层规模内单砂体的细分是目前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运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小层对比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法,详尽剖析了目前在河流相单砂层细分对比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层规模内单砂体的细分是目前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运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小层对比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法,详尽剖析了目前在河流相单砂层细分对比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过于强调沉积间歇面的作用、机械运用等高程对比原则、单纯依据砂体厚度劈分等.指出在层次细分与对比过程中,不可过分拘泥于沉积砂体的层次性,而是需要对沉积过程和砂体的成因作出合理解释,研究砂体本身固有的沉积学特征及其空间展布特点,将各种地层对比、划分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建立精确的储层地质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建筑结构 单砂层 隔夹层 成因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指数法在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4储层为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冯建伟 戴俊生 +2 位作者 杨少春 冀国盛 黄文科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2期75-81,共7页
在储层建筑结构划分、测井多参数处理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熵的原理,应用熵权法定量计算了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二段3砂层组4小层(简称沙二段34)河流相储层的非均质综合指数,按照不同的开发时期详尽分析了储层的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性特征... 在储层建筑结构划分、测井多参数处理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熵的原理,应用熵权法定量计算了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二段3砂层组4小层(简称沙二段34)河流相储层的非均质综合指数,按照不同的开发时期详尽分析了储层的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并阐述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沙二段34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中等-较强;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非均质性有继续增强的趋势,平面非均质性较之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更强烈。同一小层及韵律层在不同开发时期的非均质程度有明显的差异。建筑结构控制储层非均质程度,成岩作用使非均质性复杂化,注采井网不完善加剧了非均质性的差异性。研究成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综合指数 河流相储层 熵权法 储层建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井盲反褶积及在储层构型界面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宪国 林承焰 张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3-68,共6页
老油田早期测井曲线分辨率低、对薄层沉积界面识别能力差,难以满足储层建筑结构研究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将信号反褶积原理应用于测井曲线处理。通过将反褶积问题转化为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误差的极值问题构造方程组,利用测井曲线自相关... 老油田早期测井曲线分辨率低、对薄层沉积界面识别能力差,难以满足储层建筑结构研究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将信号反褶积原理应用于测井曲线处理。通过将反褶积问题转化为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误差的极值问题构造方程组,利用测井曲线自相关间接求取线性方程组中的褶积因子自相关矩阵,求解方程组得到反褶积因子,从而实现测井曲线的盲反褶积处理。该处理消除了围岩的影响,增强了测井信号频谱中高频段能量,对测井曲线的低幅度细微变化产生"放大"效应,对曲线斜率的微小变化响应敏感,提高了测井曲线对沉积界面的识别能力。通过取芯井资料研究,证明测井曲线反褶积处理结果中高频成分具有沉积学意义,将该方法应用于秘鲁D油田非取芯井储层建筑结构研究,在D6井V层识别出5个五级界面,3个四级界面和23个三级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 盲反褶积 储层建筑结构 薄层 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指数法在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冯建伟 戴俊生 +1 位作者 杨少春 陈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55-1165,共11页
在储层建筑结构划分、测井多参数处理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熵的原理,应用熵权法定量计算了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3砂层组4小层(简称沙二段34)河流相储层的非均质综合指数,按照不同的开发时期详尽分析了储层的层间、层内、平面非... 在储层建筑结构划分、测井多参数处理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熵的原理,应用熵权法定量计算了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3砂层组4小层(简称沙二段34)河流相储层的非均质综合指数,按照不同的开发时期详尽分析了储层的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并阐述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沙二段34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中等—较强,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非均质性有继续增强的趋势,平面非均质性较之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要更强烈一些。同一小层及韵律层在不同开发时期的非均质程度有明显的差异。建筑结构控制储层非均质程度,成岩作用使非均质性复杂化,注采井网不完善加剧了非均质性的差异性。研究成果为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综合指数 河流相储层 熵权法 储层建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码头庄油田阜宁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13
作者 陈志香 刘辛 《断块油气田》 CAS 2002年第5期13-15,共3页
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综合应用钻井取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码头庄油田阜宁组的基准面旋回进行了研究。在识别基准面的基础上 ,将工区目的层段划分为 3个长期旋回层序、1 0个中期旋回层序 ,并应用旋回等时对比技术进行了精细地... 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综合应用钻井取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码头庄油田阜宁组的基准面旋回进行了研究。在识别基准面的基础上 ,将工区目的层段划分为 3个长期旋回层序、1 0个中期旋回层序 ,并应用旋回等时对比技术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 ,建立了储层建筑结构 ,为油田开发后期的调整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码头庄油田 阜宁组 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学 研究 基准面旋回 储层建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河流相成因单砂体解剖方法 被引量:5
14
作者 袁丽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47,共6页
根据油田开发需求,在喇嘛甸油田储层精细描述过程中引入了成因单砂体的概念并提出了基本研究思路。将成因单砂体作为储层描述的基本单位,结合建筑结构和沉积微相资料,将河流相成因单砂体分为河道滞留沉积砂体、边滩沉积砂体(曲流河)、... 根据油田开发需求,在喇嘛甸油田储层精细描述过程中引入了成因单砂体的概念并提出了基本研究思路。将成因单砂体作为储层描述的基本单位,结合建筑结构和沉积微相资料,将河流相成因单砂体分为河道滞留沉积砂体、边滩沉积砂体(曲流河)、心滩沉积砂体(辫状河)、天然堤砂体、决口扇砂体、决口水道砂体、河漫滩砂体、废弃河道砂体等8种成因类型。围绕河流相各类成因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岩相及测井相特征,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总体原则控制下,提出了如追溯对比法、流动特征一致性劈分法、"揭被子式"解剖等系列河流相成因单砂体解剖方法;根据地貌环境特征、主要控制因素、沉积方式类型、岩性特征、砂体剖面分布特征及测井相特征,制定了成因单砂体剖面电性特征图版;按河流相沉积体系制定了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平面相带模式图版。河流相成因单砂体解剖技术大大提高了研究区块精细油藏描述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单砂体 储层建筑结构 河流相 追溯对比 沉积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