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在渤海油田油层判别及油气充注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庆顺 杨波 +3 位作者 杨海风 郭涛 吴景超 王利良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35,共9页
通过对渤海油田16口井204块次样品进行储层萃取液定量荧光(QGF-E)分析,表明现今油层的QGF-E强度普遍大于40 pc,且荧光光谱在370 nm附近有明显的荧光峰,可作为渤海油田的油层判别界限值和参考依据。应用颗粒定量荧光(QGF)技术并结合烃类... 通过对渤海油田16口井204块次样品进行储层萃取液定量荧光(QGF-E)分析,表明现今油层的QGF-E强度普遍大于40 pc,且荧光光谱在370 nm附近有明显的荧光峰,可作为渤海油田的油层判别界限值和参考依据。应用颗粒定量荧光(QGF)技术并结合烃类包裹体和甾烷异构化分析对曹妃甸6-4油田充注过程进行了重构,认为古近系与新近系油藏具有不同的充注特征:古近系油藏具有典型的2期成藏特征,早期为低成熟度的烃类充注成藏,晚期为高成熟度的烃类充注成藏;而新近系油藏仅有晚期高成熟烃类充注成藏。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渤海油田油层判别及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提供新的可靠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定量荧光 储层萃取液定量荧光 油层判别 油气充注过程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荧光技术在页岩油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为例
2
作者 江程舟 王贵文 +5 位作者 宋连腾 黄立良 王松 张益粼 黄玉越 范旭强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4-644,共11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具有源储一体的特征,其形成过程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有机质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烃源岩性质和储层特征异常复杂。目前,无机矿物发育和有机质演化对储层或赋存页岩油性质所造成的影...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具有源储一体的特征,其形成过程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有机质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烃源岩性质和储层特征异常复杂。目前,无机矿物发育和有机质演化对储层或赋存页岩油性质所造成的影响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将已经广泛应用于常规储层研究的定量荧光技术,如储层萃取液定量荧光分析技术(QGF-E)和全息扫描荧光技术(TSF)等拓展到陆相页岩油储层研究中。将QGF-E和岩石热解相结合发现,热解参数游离烃(S_(1))与QGF-E强度呈正相关,且变化范围较大,说明含油饱和度的大小主要受S_(1)的控制;TSF分析揭示,在其他检测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归一化的TSF光谱最大强度与二维核磁实验结果共同表明,页岩油密度(API)的差异与黏土矿物吸附的含羟基的重质组分密切相关,且黏土矿物含量越高,能够吸附的有机质越多;原油成熟度指标(R_(1))进一步说明了原始沉积背景下,生烃母质的差异以及成岩改造后孔隙类型以及结构特征是影响储层中页岩油性质的关键因素。这些研究技术和方法可以作为沟通不同参数之间的“桥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页岩油储层特征,为后续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饱和度 游离烃 原油性质 储层定量荧光技术 风城组 二叠系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地区中生界油藏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4
3
作者 周新平 惠潇 +3 位作者 邓秀芹 左静 张文选 曾凤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8-279,共12页
基于井震结合,精细刻画低级序断层特征,分区带分析油藏类型及分布,研究中生界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西向东依次发育西缘冲断带、过渡带及天环拗陷带3个区带。西缘冲断带大断层发育,构造起伏大,主要发育断块油藏,油... 基于井震结合,精细刻画低级序断层特征,分区带分析油藏类型及分布,研究中生界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西向东依次发育西缘冲断带、过渡带及天环拗陷带3个区带。西缘冲断带大断层发育,构造起伏大,主要发育断块油藏,油层分布层位分散,油藏规模较小,孤立分布。过渡带低幅度构造、低级序断层发育,低级序断层主要为早白垩世末之前形成的逆断层(Ⅰ期),少数为古新世(Ⅱ期)形成; Ⅰ期断层早于中生界油藏的主成藏期,断层的封闭与否关乎油藏的形成及流体分布,油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油藏,局部形成连片。天环拗陷带油藏以岩性油藏为主,大面积连片分布。过渡带、天环拗陷带油藏主要分布在延长组中下组及侏罗系。研究认为,该区构造控藏作用明显,具备Ⅰ期低级序断层沟通油源是基础,发育低幅度构造及相对高渗储集区是核心,油藏是否遭受Ⅱ期断层作用调整改造是关键。早白垩世末期,原油在异常压力驱动下,沿Ⅰ期开启断层及叠置砂体输导运移,受围岩遮挡或Ⅰ期封闭断层封堵,在西缘冲断带的构造圈闭、过渡带及天环拗陷的低幅度构造、相对高渗储集区聚集成藏,形成断块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及岩性油藏;受Ⅱ期断层影响,部分油藏遭受调整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盐池地区 低级序断层 断层封闭性 储层颗粒定量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流体历史分析技术研究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油气成藏过程 被引量:5
4
作者 郝鹏 臧春艳 +4 位作者 贺银军 宋修章 赵伟 秦冠男 何俊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64-170,共7页
基于流体历史分析技术的成藏过程反演对含油气系统的持续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储层定量荧光等技术和方法,对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油水... 基于流体历史分析技术的成藏过程反演对含油气系统的持续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储层定量荧光等技术和方法,对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油水界面变迁,再结合生烃史和有机地球化学资料研究了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的油气成藏史。结果显示,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具有2 期源自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油气充注,第Ⅰ期充注时间为7 Ma,表现为褐色低熟的轻-中质单一液相烃类包裹体;第Ⅱ期开始于 2 Ma,沙河街组烃源岩大量生烃,表现为浅蓝色荧光的中质气液两相烃类包裹体,为主要成藏期。储层定量荧光样品光谱峰大多体现古油层荧光光谱特征,油藏规模较大,后期由于构造活动油藏泄漏,形成现今 3 885 m 典型的油水界面。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的构造活动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的时间匹配决定了研究区两期充注,后期为主的成藏特点。新构造运动后期,古油藏规模减小,形成了现今油藏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 储层定量荧光技术 油水界面 充注期次 油气成藏 黄河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成藏过程重建研究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油气差异聚集机理 被引量:1
5
作者 郝鹏 杨纪磊 +6 位作者 张旭东 臧春艳 陈容涛 王波 税蕾蕾 王思惠 蔡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4-1135,共12页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油气分布“西贫东富”,成藏条件复杂。利用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原油地球化学参数、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结合埋藏史、热史及构造演化,从古流体和现代流体特征角度进行系统定时定量化成...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油气分布“西贫东富”,成藏条件复杂。利用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原油地球化学参数、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结合埋藏史、热史及构造演化,从古流体和现代流体特征角度进行系统定时定量化成藏过程恢复,研究差异成藏原因。研究表明,陡坡带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开始于明化镇组沉积早期(距今7Ma),来自东南部沙河街组烃源岩的低熟油经历短距离运移在东区古近系成藏,该期原油充注量较少。第二期发生在明化镇组沉积中期(距今5.3 Ma),较高成熟度的烃类由东向西,由深向浅运移,在东、西区古近系形成大规模古油藏。明化镇组沉积晚期(距今3.7 Ma),边界断层活动性增强,西区断层活动速率强于东区,断层作用由封闭作用转为输导作用,西区古近系古油藏大规模破坏,东区东三段古油藏油水界面向上迁移,油气向浅层聚集成藏。第四纪沉积期(距今2.2Ma),断层活动性减弱,逐步形成现今油藏。距离供烃源岩的远近、经历成藏期次的不同以及控藏断裂活动的强弱差异共同导致了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油气差异分布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储层定量荧光 古油藏 断层活动速率 成藏过程 陡坡带 渤中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